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

一双赶脚


咳咳,这都是老婆多惹滴祸!

所以题主问的古代大家族,我们就不得不分出嫡庶来。

你看,由于大家族当家人老婆多,很有可能,长子不是正妻所出,所以长子不尽是嫡长子。


如果是庶长子,那他很有可能白长的。我们看康熙帝所出的大阿哥胤缇,尽管比二阿哥胤礽年长,但仍未被立为太子。

所以,若是庶长子,他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跟自己的叔父们,尤其是嫡出的叔父们比,不占什么优势。

若是嫡长子所出儿子,也分嫡庶,若是嫡长子所出嫡子,在继承家业上,应该是有一定权力,当年朱元璋立朱元炆,也考虑过这个因素,朱允炆本非嫡出,朱标原配及其子死后,才将允炆生母扶正。在法统上,朱允炆算是嫡子嫡孙,具备继承人地位。


但事实上,马皇后的儿子是一本乱帐。朱元璋的嫡子到底是哪几个,似乎弄不清楚。按一般惯例,嫡长子早逝,其他嫡子应当顺位提升,比如,嫡次子即应视为嫡长子。这就没嫡孙什么事了。这也是为避免幼孙与叔父们不相容吧。

按照皇室所谓“立贵以嫡不以长”,沿用至民间,也是如此。嫡长子地位突出,是家业继承人。若其早亡,嫡次子顺位。

我们看《红楼梦》可知,宝玉为二爷,嫡长子贾珠已亡,宝玉当是继承人,贾珠儿子贾兰,地位低于叔父。也就说,嫡长孙权利不如嫡次子。嫡长子所出庶长孙就不用说了——朱元炆是递补的嫡孙,都曾遭疑。庶长子,本人权利就不如嫡子们,其所出的儿子更被叔父们(不分嫡庶)忽视。


因为古时大家族老婆多,为维护秩序,在嫡庶长幼上是有一套严格规矩的,要不然争家产闹起来头痛。


钱多多读文史


先确定长孙的概念。这里有现两个看法:

第一个观点:所谓的长孙指的就是老大的儿子!也就是说老大不管多晚结婚,只要是他生的第一个男孩,那就是长孙! 老二的长子不管是比老大的长子大或是小,通通不能算是长孙!

第二个观点:长孙和长子长孙是两个概念,大哥的儿子叫长子长孙,儿子不管大小,其年龄大的的孙子为长孙。以前大哥不结婚,二弟是不敢结婚的,但是大哥未生儿子二弟确可以先生儿子。

中国法律长孙的定义是长孙是年龄最大的孙子,不一定是长子的儿子.长孙在法律中没有特别的权利和义务,和其他同辈孙一样。

古代对长孙的定义嫡长子是正房所生第一个儿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长子是一个家庭爵位财产土地的主要继承人,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如周朝,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而其他儿子则封为下一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爵位,其他儿子则封为士,依此类推,很严格的等级制度,直至平民。 嫡长孙是嫡长子的嫡长子,最大的儿子的最大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孙,因为在封建社会,嫡系和庶系是有完全不同的地位的,他们是兄弟关系,但是更是君臣关系。


泰山木32140178


古代大户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众多,虽然都是亲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讲究长幼有序,也讲究嫡庶之分,无论是继承还是当家都要按照顺序来。


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孩子。


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合法妻子,正妻所生的孩子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在之后进门的都是侧室,侧室所生的孩子为庶出,较嫡子的身份就差了一层。



长子不一定嫡子,这种情况下长子的死对于家族权利影响不大。


表面上家产分配嫡子和庶子是一样的均等分配,但实际上嫡长子还是拥有很多优势特权的,在名位继承上也是嫡长子优先。


古代大家族的当家人一般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祖宗祠堂也是由嫡长子供奉,如果嫡长子早亡,那就要看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嫡长孙是否成年,如果嫡长孙也已成年,那理应继承嫡长子的所有权利。


至于族长人选可以让给年纪稍长一点的叔叔来当,毕竟家族事物错综复杂,有的大家族还有生意打理,年长一些的人处理起来更加方便。


如果嫡长孙未成年,那么继承家业的就由晋升的嫡次子来继承,所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皇室江山,继承人都必须是长子长孙。


皇室继承最有名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不幸去世,当长子去世,别人都以为会传位给第二个儿子,可朱元璋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却给了长子的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王室严格遵循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当长子去世时,孙子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根据明代《大明律》记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官员享受世袭罔替有规定:


文武官员如果享受世袭爵位,必须按照继承顺序,首先是嫡长子孙、其次是嫡次子孙、接下来是庶长子孙、最后是弟侄。


也即这里的承袭顺序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权利的向往都是趋之若鹜不择手段,每一个英年早逝的嫡长子都会引起一波争夺权利的暗流,有些人会在这变化中看到希望。


有书课堂


题主问的问题需要设定下,长子和嫡长子,次子嫡次子,我想应该是嫡长子去世,嫡长孙和嫡次子的权利了,这样才有戏剧冲突和矛盾,也能够吸引焦点。

古代三妻四妾,大家族子孙众多,只能在嫡子嫡孙中才会有这样的权利争夺,因为庶子没有这个权利。

好了,题中设定嫡长子去世,留有嫡长孙和嫡次子。宗法社会制度源远流长,从西周开始确立大宗继承制度,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明确说明了只有嫡长子才有家族的唯一继承权。次子哪怕是嫡次子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那么如果嫡长子去世,没有留下嫡子那么继承权自然落到嫡次子身上。如果留有嫡长孙,那么继承权任然在嫡长子一脉,理应由嫡长孙继承。

这里小编有个有意思的情况,如果嫡长子留有庶子,没有嫡长孙,只有庶长孙,那么怎么办呢?小编认为,庶长孙可以由嫡长子妻子也就是当家主母抚养,升格为嫡长孙继承。理由是嫡长子一脉已经继承,即便没有嫡子,那么也应该在嫡子后代里选择。如果家族意见分歧较大,那么还真不好说由谁来继承了。大家怎么看待呢?



晚来风生活百态


长孙的继承概率大点。

首先,古中国是宗法制社会,父子相承,而非兄弟相袭。小宗要保证大宗,确保大宗子孙延绵。如果次子继承,那长房子孙怎么立足,是要剥夺长房子孙的继承权吗?

接着谈下,古代长子死后,却传给次子的例子。梁武帝萧衍一直活到80多岁,因此他的长子昭文太子于梁武帝之前就去世了,但昭文太子却留下了好几个成年的儿子。梁武帝舍弃长孙而立次子为太子,因此侯景之乱时,各地藩王虽集20万大军于建康(今南京)台城附近,但都各怀鬼胎,盼着也能兄终弟继,自己继承大统。于是梁武帝饿死台城,简文帝(即梁武帝的次子)成为侯景的傀儡,侯景虽然被梁元帝(原梁湘东王)所灭,但梁氏经过侯景之乱和宗室自相残杀,最终元气大伤,没有几年就灭亡了。梁武帝的例子成为后世帝王的殷鉴,明太祖在考虑传孙还是传子也有所借鉴。

最后谈下古代最常见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自然是明太祖传皇太孙(太子朱标庶次子)而没传给儿子。其他例子还有南宋孝宗太子(今西湖太子湖埋葬的两太子之一)死后传给太子之子,但可惜太子子孙都夭折,所以才传给皇三子即宋光宗。元世祖真金太子早于忽必烈去世,元世祖于是传给自己的孙子,真金太子的三子铁穆耳。

综上所述。一般都是传长房孙子而非传次子


庆历


针对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继承权来说明。

题主说的这个问题中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这个家族中的长子为嫡出;第二种是这个家族中的长子为庶出。在第一种情况中又有两种可能,一是长子去世前家族还没有指定继承人;二是长子去世前已被确定为继承人。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这几种情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社会家族的继承制度。

在古代社会里,遵照宗法继承制度,继承时以嫡长子为先,如无嫡长子,则在直系子孙中依次确立继承人。嫡长子的身份确定准则为:如只有一妻而无妾,则以长子为嫡;如一妻多妾,则妻之子为嫡,妾之子为庶,是否为嫡长子看年龄。

由此看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项原则在各朝也有相应的法律来支持,比如唐朝,嫡长子病亡或有罪,立嫡孙;无嫡孙,立嫡子同母之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不立嫡长者,徙一年。

所以,古代社会家族中的继承次序为(从高到低):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嫡孙、庶子、庶孙。

其次,我们分别讨论一下长孙和次子的权利问题。

第一种情况,假如此家族中的长子为嫡出,也就是嫡长子。他在去世前并没有被确定为继承人且其子还小,按上述说法应该是嫡长孙来继承,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因为嫡长孙因太小而不能管理家族。

那么,这种情况下,继承人肯定会在其他嫡子中选年长者,如果这个家族中的次子也是嫡出,那人选必然是他,其权利也大于长孙。如果这个次子是庶出,而且还有其他嫡子存在,那他根本没有希望成为继承人,其权利自然不如长孙。

第二种情况,这位长子为嫡长子且在去世前被指定为继承人。这种情况完全按照宗法制度进行,即由他的儿子(嫡孙)来继承。那么,不管你次子是嫡出还是庶出,都没有资格来继承,作为继承人的长孙权利自然大于次子。

第三种情况,假如长子为庶出且家族中无嫡子与嫡孙。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如果未确定为继承人且儿子很小,则次子权利大于长孙;如已被确定为继承人,则长孙权利大于次子。

第四种情况,假如长子为庶出且次子为嫡子。这种情况当然是次子权利大于长孙。如长子、次子都为庶出且有嫡子,那么长孙与次子无所谓谁的权利大谁的权利小,因为他俩根本没有权利。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古代的继承制度,虽然规定很细致而且颇为严格,但在具体执行中也有多般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因地制宜的。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封建家族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能更好的维护家族稳定。

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正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总结。题主说的这个问题很笼统,没有说出嫡庶之别,因此存在很多种可能。但不论什么情形,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野史也是史


俗话说母凭子贵,可母亲都不贵,作为孩子又如何能贵的起来呢?

以皇室等级划分来说:皇后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的第一个孩子无论大小“太子”名号永远跑不掉。以下贵妃、嫔妃等与民间妾室等同,说难听点都是皇后的丫鬟,一旦老皇帝升天,有孩子的还好,孬好占个皇子、公子等名号,大小都能封个王侯将相,皇宫不留人还能跟着孩子去封地享福。没有孩子的那就呵呵了,分分钟要被老佛爷丢尽下水道,还是流不到太平洋的下水道。

那么要是太子挂逼了这位置又是谁的呢?次子,这没得说,因为次子也是皇后的所出,其他妃子照样不敢多放一个屁。

那么要是皇后没有次子呢?这时候可就不同了,无论其他妃子生了多少个孩子,这些孩子都已经不算她们自己的了,最多给她们挂个奶妈身份,所有孩子都算皇后的了。也就是说太子大位终于有机会想了,终于轮到他们庶出争夺了。

那么这时候如果皇后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个亲孙子又当如何呢?还是没话说,只能为那些皇子、公子等默哀三分钟,因为他们的愿望又泡汤了,或者背地里抱怨几句该死的太子,死就死呗!干嘛还留下个皇长孙?逗我们开心呢?

那么为何要说子要贵也得靠母亲争取呢?这就得提到扶正一说了。皇室和民间规矩其实都是一样的,比如皇后还没生孩子就直接挂逼了,那么这正位不可能空着,肯定需要从三千佳丽当中选一个出来统领后宫。宫斗之所以比战场还残酷原因全在此处,夺正成功者就是日后的老佛爷,而失败者注定填井。那么成功上位者她以前所生的孩子又如何呢?有没有继承太子的资格?三个字“绝对有”,不只是有,而且还是名正言顺的去做他的太子,其他皇子全部得老老实实带着亲妈去封地守国门。

那么如果上任皇后死前有个小皇孙留下了又如何呢?国不可一日无君,但也不可能多一个君吧?其实都有继承权,只是小皇孙占了便宜,因为他老爹是太子,所以他的继承权早被他老爹帮他提前抢到手了。不过这种皇帝往往都坐不稳,因为年轻,没势力也没实权,跟那帮老油条皇叔斗基本都是被吃的连骨头都不剩下。

总结:正位(嫡长子),正位(嫡长孙),次位(次子),庶位(庶子)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太过森严,民间与皇室等同。可能有人要说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但我可以明目张胆的告诉你并没有埋没多少,真正的人才他会抢不过嫡长子?继承不了家族大权证明他不是真人才,或者说嫡长子与他半斤八两,甚至比他更强。

李世民倒是次子,可他照样砍了自己亲大哥开创盛世唐朝,朱老四倒是庶子,可他同样掀了亲侄子的皇位把明朝顶出了个唯一不丢人的时代。



东亚第一喷王


古代社会是宗法制社会,其中有一条最为关键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由嫡妻所生,其他妾室所生的儿子就算比嫡长子大,在财产和爵位继承上嫡长子依旧拥有优先权。

题主提问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模糊了,没有标明长子,次子,长孙是否嫡出,如果他们都不是嫡出,那么在家族权力上面,他们都没有发言权,一切都是嫡子一脉说了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刘邦的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刘盈是嫡出,也就是嫡长子,所以在后来的皇位继承方面,刘盈拥有优先权。



至于再牵扯到其他方面,题主的提问就更加的模糊了,不过有一条谁是嫡出,谁就拥有更大的权利。

当然若是理想条件,题主提问的次子和长孙都是嫡出的话,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孙依旧拥有优先继承权。这个在历史上也有明显的例子,朱元璋本来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谁知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先朱元璋去世,这时皇位传承,朱元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另外再说一下古代的继承顺序,有一个原则立嫡立长不以贤,立子立贵不以长,其顺序为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孙同母弟第三,嫡长子同母弟第四,若是父亲续弦的话,接着往下排,没有嫡子之后再考虑庶子的继承问题。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这个问题得两面性的看,首先,长子是不是嫡子?其次,长孙和次子是不是嫡孙和嫡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毫无争议的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孩子。他是法统以及血缘上最纯正、最合乎规范的接班人。

但是,长子不一定嫡长子。因此,如果长子不是嫡子的话,那么他的死对于家族内部权力的重构影响就不大。但是如果死的长子也是嫡长子的话,那就又得分两种情况讨论了——

首先,如果长孙不是长子的儿子的话,那么就没什么可争议的,嫡次子会自动升格为嫡长子,按年龄次序排出来的次子意义不大。但是如果长孙也是长子的儿子的话,这个问题又得分开讨论:

1、长孙不是长子的嫡子,那也比较好说,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他的孩子之所以没被立为皇太孙,就是这个原因;

2、长孙是长子的嫡子,这个就相当麻烦了,比如朱允炆之于朱元璋,最后他也被立为皇太孙,最后登基。

但是无论是萧衍的南梁还是朱元璋的明朝,在碰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付出了无比惨烈的代价(前者侯景之乱,后者靖难之役)。因此,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家族的暗流汹涌也就呼之欲出。



青言论史


按照西周时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并延续千年的礼仪制度,汉族家族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均要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宗法。长孙与次子哪个权力更大,答案分情况而定。如果过世的长子是嫡子,那么嫡长子这一系属于大宗,假如长孙是长子所生,那么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高于次子。以明朝初年为例,洪武年间,太祖嫡长子皇太子朱标过世,朱元璋没有选择仍然在世的其他皇子做皇太子,而是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皇太孙,后继位为建文帝。假如长孙非嫡出,次子反倒是嫡子,那次子在家族的地位和权力远高于长孙。假如长子次子均非嫡出,那正常情况下,因次子是长辈,长孙也没有优先继承权,次子地位较高。

当然,世事无绝对。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家族甚至是十分显赫的大家族也会一时出现庶出地位高于嫡系的情况,但往往非长久之计。如孔子嫡系子孙衍圣公,在第70到72代衍圣公孔宪培时期,嫡系的衍圣公反倒每天到非嫡系的长辈“十二府”请安,衍圣公大权旁落。究其原因,主要是第68代衍圣公早亡,其年长的兄弟实际掌握大权,继位的衍圣公因年幼,对叔祖辈请安,由此形成惯例,延续至第72代衍圣公时期,但孔宪培的夫人于氏入门后,对此很是不满,因于氏是乾隆朝大学士于敏中之女,且与皇室关系密切,甚至还有传言其是乾隆皇帝之女下嫁孔府,于氏遂上报朝廷,朝廷下令严查,权力重归衍圣公,孔宪培的两个叔祖父因此受到革职圈禁等处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