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一雙趕腳


咳咳,這都是老婆多惹滴禍!

所以題主問的古代大家族,我們就不得不分出嫡庶來。

你看,由於大家族當家人老婆多,很有可能,長子不是正妻所出,所以長子不盡是嫡長子。


如果是庶長子,那他很有可能白長的。我們看康熙帝所出的大阿哥胤緹,儘管比二阿哥胤礽年長,但仍未被立為太子。

所以,若是庶長子,他的兒子沒什麼特別的,跟自己的叔父們,尤其是嫡出的叔父們比,不佔什麼優勢。

若是嫡長子所齣兒子,也分嫡庶,若是嫡長子所出嫡子,在繼承家業上,應該是有一定權力,當年朱元璋立朱元炆,也考慮過這個因素,朱允炆本非嫡出,朱標原配及其子死後,才將允炆生母扶正。在法統上,朱允炆算是嫡子嫡孫,具備繼承人地位。


但事實上,馬皇后的兒子是一本亂帳。朱元璋的嫡子到底是哪幾個,似乎弄不清楚。按一般慣例,嫡長子早逝,其他嫡子應當順位提升,比如,嫡次子即應視為嫡長子。這就沒嫡孫什麼事了。這也是為避免幼孫與叔父們不相容吧。

按照皇室所謂“立貴以嫡不以長”,沿用至民間,也是如此。嫡長子地位突出,是家業繼承人。若其早亡,嫡次子順位。

我們看《紅樓夢》可知,寶玉為二爺,嫡長子賈珠已亡,寶玉當是繼承人,賈珠兒子賈蘭,地位低於叔父。也就說,嫡長孫權利不如嫡次子。嫡長子所出庶長孫就不用說了——朱元炆是遞補的嫡孫,都曾遭疑。庶長子,本人權利就不如嫡子們,其所出的兒子更被叔父們(不分嫡庶)忽視。


因為古時大家族老婆多,為維護秩序,在嫡庶長幼上是有一套嚴格規矩的,要不然爭家產鬧起來頭痛。


錢多多讀文史


先確定長孫的概念。這裡有現兩個看法:

第一個觀點:所謂的長孫指的就是老大的兒子!也就是說老大不管多晚結婚,只要是他生的第一個男孩,那就是長孫! 老二的長子不管是比老大的長子大或是小,通通不能算是長孫!

第二個觀點:長孫和長子長孫是兩個概念,大哥的兒子叫長子長孫,兒子不管大小,其年齡大的的孫子為長孫。以前大哥不結婚,二弟是不敢結婚的,但是大哥未生兒子二弟確可以先生兒子。

中國法律長孫的定義是長孫是年齡最大的孫子,不一定是長子的兒子.長孫在法律中沒有特別的權利和義務,和其他同輩孫一樣。

古代對長孫的定義嫡長子是正房所生第一個兒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長子是一個家庭爵位財產土地的主要繼承人,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如周朝,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皇位,而其他兒子則封為下一極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的爵位,其他兒子則封為士,依此類推,很嚴格的等級制度,直至平民。 嫡長孫是嫡長子的嫡長子,最大的兒子的最大的兒子不一定是嫡長孫,因為在封建社會,嫡系和庶系是有完全不同的地位的,他們是兄弟關係,但是更是君臣關係。


泰山木32140178


古代大戶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眾多,雖然都是親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講究長幼有序,也講究嫡庶之分,無論是繼承還是當家都要按照順序來。


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家族的第一順序繼承人一定是嫡長子,嫡長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孩子。


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個合法妻子,正妻所生的孩子是法統以及血緣上最純正、最合乎規範的接班人,在之後進門的都是側室,側室所生的孩子為庶出,較嫡子的身份就差了一層。



長子不一定嫡子,這種情況下長子的死對於家族權利影響不大。


表面上家產分配嫡子和庶子是一樣的均等分配,但實際上嫡長子還是擁有很多優勢特權的,在名位繼承上也是嫡長子優先。


古代大家族的當家人一般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祖宗祠堂也是由嫡長子供奉,如果嫡長子早亡,那就要看嫡長子的兒子也就是嫡長孫是否成年,如果嫡長孫也已成年,那理應繼承嫡長子的所有權利。


至於族長人選可以讓給年紀稍長一點的叔叔來當,畢竟家族事物錯綜複雜,有的大家族還有生意打理,年長一些的人處理起來更加方便。


如果嫡長孫未成年,那麼繼承家業的就由晉升的嫡次子來繼承,所以無論是大家族還是皇室江山,繼承人都必須是長子長孫。


皇室繼承最有名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不幸去世,當長子去世,別人都以為會傳位給第二個兒子,可朱元璋並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卻給了長子的兒子。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王室嚴格遵循嫡長子的繼承製度,當長子去世時,孫子取得了巨大的優勢。



根據明代《大明律》記載,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官員享受世襲罔替有規定:


文武官員如果享受世襲爵位,必須按照繼承順序,首先是嫡長子孫、其次是嫡次子孫、接下來是庶長子孫、最後是弟侄。


也即這裡的承襲順序是先嫡後庶、先長後幼。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對於權利的嚮往都是趨之若鶩不擇手段,每一個英年早逝的嫡長子都會引起一波爭奪權利的暗流,有些人會在這變化中看到希望。


有書課堂


題主問的問題需要設定下,長子和嫡長子,次子嫡次子,我想應該是嫡長子去世,嫡長孫和嫡次子的權利了,這樣才有戲劇衝突和矛盾,也能夠吸引焦點。

古代三妻四妾,大家族子孫眾多,只能在嫡子嫡孫中才會有這樣的權利爭奪,因為庶子沒有這個權利。

好了,題中設定嫡長子去世,留有嫡長孫和嫡次子。宗法社會制度源遠流長,從西周開始確立大宗繼承製度,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明確說明了只有嫡長子才有家族的唯一繼承權。次子哪怕是嫡次子是沒有這個權利的。


那麼如果嫡長子去世,沒有留下嫡子那麼繼承權自然落到嫡次子身上。如果留有嫡長孫,那麼繼承權任然在嫡長子一脈,理應由嫡長孫繼承。

這裡小編有個有意思的情況,如果嫡長子留有庶子,沒有嫡長孫,只有庶長孫,那麼怎麼辦呢?小編認為,庶長孫可以由嫡長子妻子也就是當家主母撫養,升格為嫡長孫繼承。理由是嫡長子一脈已經繼承,即便沒有嫡子,那麼也應該在嫡子後代裡選擇。如果家族意見分歧較大,那麼還真不好說由誰來繼承了。大家怎麼看待呢?



晚來風生活百態


長孫的繼承概率大點。

首先,古中國是宗法制社會,父子相承,而非兄弟相襲。小宗要保證大宗,確保大宗子孫延綿。如果次子繼承,那長房子孫怎麼立足,是要剝奪長房子孫的繼承權嗎?

接著談下,古代長子死後,卻傳給次子的例子。梁武帝蕭衍一直活到80多歲,因此他的長子昭文太子於梁武帝之前就去世了,但昭文太子卻留下了好幾個成年的兒子。梁武帝捨棄長孫而立次子為太子,因此侯景之亂時,各地藩王雖集20萬大軍於建康(今南京)臺城附近,但都各懷鬼胎,盼著也能兄終弟繼,自己繼承大統。於是梁武帝餓死臺城,簡文帝(即梁武帝的次子)成為侯景的傀儡,侯景雖然被梁元帝(原梁湘東王)所滅,但梁氏經過侯景之亂和宗室自相殘殺,最終元氣大傷,沒有幾年就滅亡了。梁武帝的例子成為後世帝王的殷鑑,明太祖在考慮傳孫還是傳子也有所借鑑。

最後談下古代最常見的,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自然是明太祖傳皇太孫(太子朱標庶次子)而沒傳給兒子。其他例子還有南宋孝宗太子(今西湖太子湖埋葬的兩太子之一)死後傳給太子之子,但可惜太子子孫都夭折,所以才傳給皇三子即宋光宗。元世祖真金太子早於忽必烈去世,元世祖於是傳給自己的孫子,真金太子的三子鐵穆耳。

綜上所述。一般都是傳長房孫子而非傳次子


慶曆


針對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用繼承權來說明。

題主說的這個問題中包含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這個家族中的長子為嫡出;第二種是這個家族中的長子為庶出。在第一種情況中又有兩種可能,一是長子去世前家族還沒有指定繼承人;二是長子去世前已被確定為繼承人。下面就分別討論一下這幾種情況。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社會家族的繼承製度。

在古代社會里,遵照宗法繼承製度,繼承時以嫡長子為先,如無嫡長子,則在直系子孫中依次確立繼承人。嫡長子的身份確定準則為:如只有一妻而無妾,則以長子為嫡;如一妻多妾,則妻之子為嫡,妾之子為庶,是否為嫡長子看年齡。

由此看來,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這項原則在各朝也有相應的法律來支持,比如唐朝,嫡長子病亡或有罪,立嫡孫;無嫡孫,立嫡子同母之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不立嫡長者,徙一年。

所以,古代社會家族中的繼承次序為(從高到低):嫡長子、嫡長孫、嫡子、嫡孫、庶子、庶孫。

其次,我們分別討論一下長孫和次子的權利問題。

第一種情況,假如此家族中的長子為嫡出,也就是嫡長子。他在去世前並沒有被確定為繼承人且其子還小,按上述說法應該是嫡長孫來繼承,但這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嚴格執行,因為嫡長孫因太小而不能管理家族。

那麼,這種情況下,繼承人肯定會在其他嫡子中選年長者,如果這個家族中的次子也是嫡出,那人選必然是他,其權利也大於長孫。如果這個次子是庶出,而且還有其他嫡子存在,那他根本沒有希望成為繼承人,其權利自然不如長孫。

第二種情況,這位長子為嫡長子且在去世前被指定為繼承人。這種情況完全按照宗法制度進行,即由他的兒子(嫡孫)來繼承。那麼,不管你次子是嫡出還是庶出,都沒有資格來繼承,作為繼承人的長孫權利自然大於次子。

第三種情況,假如長子為庶出且家族中無嫡子與嫡孫。和第一種情況一樣,如果未確定為繼承人且兒子很小,則次子權利大於長孫;如已被確定為繼承人,則長孫權利大於次子。

第四種情況,假如長子為庶出且次子為嫡子。這種情況當然是次子權利大於長孫。如長子、次子都為庶出且有嫡子,那麼長孫與次子無所謂誰的權利大誰的權利小,因為他倆根本沒有權利。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

古代的繼承製度,雖然規定很細緻而且頗為嚴格,但在具體執行中也有多般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是因地制宜的。這種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封建家族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能更好的維護家族穩定。

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正是這種嫡長子繼承製的總結。題主說的這個問題很籠統,沒有說出嫡庶之別,因此存在很多種可能。但不論什麼情形,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


野史也是史


俗話說母憑子貴,可母親都不貴,作為孩子又如何能貴的起來呢?

以皇室等級劃分來說:皇后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他的第一個孩子無論大小“太子”名號永遠跑不掉。以下貴妃、嬪妃等與民間妾室等同,說難聽點都是皇后的丫鬟,一旦老皇帝昇天,有孩子的還好,孬好佔個皇子、公子等名號,大小都能封個王侯將相,皇宮不留人還能跟著孩子去封地享福。沒有孩子的那就呵呵了,分分鐘要被老佛爺丟盡下水道,還是流不到太平洋的下水道。

那麼要是太子掛逼了這位置又是誰的呢?次子,這沒得說,因為次子也是皇后的所出,其他妃子照樣不敢多放一個屁。

那麼要是皇后沒有次子呢?這時候可就不同了,無論其他妃子生了多少個孩子,這些孩子都已經不算她們自己的了,最多給她們掛個奶媽身份,所有孩子都算皇后的了。也就是說太子大位終於有機會想了,終於輪到他們庶出爭奪了。

那麼這時候如果皇后發現自己居然還有個親孫子又當如何呢?還是沒話說,只能為那些皇子、公子等默哀三分鐘,因為他們的願望又泡湯了,或者背地裡抱怨幾句該死的太子,死就死唄!幹嘛還留下個皇長孫?逗我們開心呢?

那麼為何要說子要貴也得靠母親爭取呢?這就得提到扶正一說了。皇室和民間規矩其實都是一樣的,比如皇后還沒生孩子就直接掛逼了,那麼這正位不可能空著,肯定需要從三千佳麗當中選一個出來統領後宮。宮鬥之所以比戰場還殘酷原因全在此處,奪正成功者就是日後的老佛爺,而失敗者註定填井。那麼成功上位者她以前所生的孩子又如何呢?有沒有繼承太子的資格?三個字“絕對有”,不只是有,而且還是名正言順的去做他的太子,其他皇子全部得老老實實帶著親媽去封地守國門。

那麼如果上任皇后死前有個小皇孫留下了又如何呢?國不可一日無君,但也不可能多一個君吧?其實都有繼承權,只是小皇孫佔了便宜,因為他老爹是太子,所以他的繼承權早被他老爹幫他提前搶到手了。不過這種皇帝往往都坐不穩,因為年輕,沒勢力也沒實權,跟那幫老油條皇叔鬥基本都是被吃的連骨頭都不剩下。

總結:正位(嫡長子),正位(嫡長孫),次位(次子),庶位(庶子)

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太過森嚴,民間與皇室等同。可能有人要說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但我可以明目張膽的告訴你並沒有埋沒多少,真正的人才他會搶不過嫡長子?繼承不了家族大權證明他不是真人才,或者說嫡長子與他半斤八兩,甚至比他更強。

李世民倒是次子,可他照樣砍了自己親大哥開創盛世唐朝,朱老四倒是庶子,可他同樣掀了親侄子的皇位把明朝頂出了個唯一不丟人的時代。



東亞第一噴王


古代社會是宗法制社會,其中有一條最為關鍵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是由嫡妻所生,其他妾室所生的兒子就算比嫡長子大,在財產和爵位繼承上嫡長子依舊擁有優先權。

題主提問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模糊了,沒有標明長子,次子,長孫是否嫡出,如果他們都不是嫡出,那麼在家族權力上面,他們都沒有發言權,一切都是嫡子一脈說了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劉邦的長子劉肥和次子劉盈,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次子劉盈是嫡出,也就是嫡長子,所以在後來的皇位繼承方面,劉盈擁有優先權。



至於再牽扯到其他方面,題主的提問就更加的模糊了,不過有一條誰是嫡出,誰就擁有更大的權利。

當然若是理想條件,題主提問的次子和長孫都是嫡出的話,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孫依舊擁有優先繼承權。這個在歷史上也有明顯的例子,朱元璋本來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誰知白髮人送黑髮人,朱標先朱元璋去世,這時皇位傳承,朱元璋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選擇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


另外再說一下古代的繼承順序,有一個原則立嫡立長不以賢,立子立貴不以長,其順序為嫡長子最先,嫡長孫次之,嫡長孫同母弟第三,嫡長子同母弟第四,若是父親續絃的話,接著往下排,沒有嫡子之後再考慮庶子的繼承問題。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問題得兩面性的看,首先,長子是不是嫡子?其次,長孫和次子是不是嫡孫和嫡子?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家族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毫無爭議的是嫡長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個孩子。他是法統以及血緣上最純正、最合乎規範的接班人。

但是,長子不一定嫡長子。因此,如果長子不是嫡子的話,那麼他的死對於家族內部權力的重構影響就不大。但是如果死的長子也是嫡長子的話,那就又得分兩種情況討論了——

首先,如果長孫不是長子的兒子的話,那麼就沒什麼可爭議的,嫡次子會自動升格為嫡長子,按年齡次序排出來的次子意義不大。但是如果長孫也是長子的兒子的話,這個問題又得分開討論:

1、長孫不是長子的嫡子,那也比較好說,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他的孩子之所以沒被立為皇太孫,就是這個原因;

2、長孫是長子的嫡子,這個就相當麻煩了,比如朱允炆之於朱元璋,最後他也被立為皇太孫,最後登基。

但是無論是蕭衍的南梁還是朱元璋的明朝,在碰到這種問題的時候都付出了無比慘烈的代價(前者侯景之亂,後者靖難之役)。因此,當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候,家族的暗流洶湧也就呼之欲出。



青言論史


按照西周時期周公旦主持制定並延續千年的禮儀制度,漢族家族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均要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繼承宗法。長孫與次子哪個權力更大,答案分情況而定。如果過世的長子是嫡子,那麼嫡長子這一系屬於大宗,假如長孫是長子所生,那麼長孫在家族中的地位高於次子。以明朝初年為例,洪武年間,太祖嫡長子皇太子朱標過世,朱元璋沒有選擇仍然在世的其他皇子做皇太子,而是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皇太孫,後繼位為建文帝。假如長孫非嫡出,次子反倒是嫡子,那次子在家族的地位和權力遠高於長孫。假如長子次子均非嫡出,那正常情況下,因次子是長輩,長孫也沒有優先繼承權,次子地位較高。

當然,世事無絕對。在特殊情況下,某些家族甚至是十分顯赫的大家族也會一時出現庶出地位高於嫡系的情況,但往往非長久之計。如孔子嫡系子孫衍聖公,在第70到72代衍聖公孔憲培時期,嫡系的衍聖公反倒每天到非嫡系的長輩“十二府”請安,衍聖公大權旁落。究其原因,主要是第68代衍聖公早亡,其年長的兄弟實際掌握大權,繼位的衍聖公因年幼,對叔祖輩請安,由此形成慣例,延續至第72代衍聖公時期,但孔憲培的夫人於氏入門後,對此很是不滿,因於氏是乾隆朝大學士于敏中之女,且與皇室關係密切,甚至還有傳言其是乾隆皇帝之女下嫁孔府,於氏遂上報朝廷,朝廷下令嚴查,權力重歸衍聖公,孔憲培的兩個叔祖父因此受到革職圈禁等處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