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权继承为什么能顺利继承?万一别人不听继承人的怎么办?

年轻di老腊肉


简单来说,看皇帝的安排与继承人的势力。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亲自示范了皇权继承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秦朝二世而亡。

在家天下,君主即国家元首,拥有无上大权,一旦君主换人,很有可能引发政局动荡乃至国家衰落,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自然会有君主打算在生前就进行布置,以求避免自己死后出现动荡,最为常见的手段,就是预立继承人。

早在周朝,我国就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的身份具有唯一性,作为正妻长子的他也可以拥有正妻家族的势力加成,有利于国家政治传承的稳定。

相比较其他继承制度,如兄终弟及、择贤而立,嫡长子继承制的不确定性会低得多,贤能这种东西太难以量化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何况君主的儿子很多,出现一群贤才的概率并非没有,这种情况下选谁?想要择优而立就得鼓励竞争,可君族内斗又容易引发朝堂分裂党争,朝政混乱,更不利于皇权稳固传承。

大多数君主都会选择嫡长子继承制,立嫡长子为太子,当然也有不少君主选择立其他儿子,宫斗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此外还有太弟乃至太叔等继承方式,都比较少见,谁不想把位子传给儿子呢?

预立继承人还不够,如果这个继承人是长居深宫的呆子,一旦君主去世,他能不能平稳上位都是个问题,更别提处理从未接触过的政务了,所以君主生前都会让继承人处理一部分政务,信任的甚至给予监国权力。

继承人还有自己的政治班子,即东宫属官,包括太子太师等人,这帮人都是君主选的,在继承人小时候陪同读书训导,成年时辅佐顾问,一般情况下都是饱学之士或者受皇帝信任的重臣。但也有例外,比如西晋愍怀太子司马遹,他的属官基本都是废物,是黑心嫡母贾南风塞给他的,目的就是把他教坏,这种情况下,继承人就别想正常上位了,连活下去都是奢望。

除了君主安排,还是继承人本身的势力,包括继承人天然就有的外戚势力和自身营造的朝臣势力。

外戚势力说来简单,就是继承人生母娘家人的势力,有些朝代有重用外戚的传统,如汉朝,继承人一般都会有强大的外戚势力撑腰;有些朝代虽然压制外戚,可继承人生母出自名门的概率本就很大,外戚势力还是颇为可观。

随着继承人年纪渐长,君主也就让其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继承人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手腕,自然可以拉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

可这里有一个矛盾,君主既不喜欢废物的继承人,也不喜欢能干的继承人。废物让君主感到危险,担心百年之后继承人干不好;能干让君主感到威胁,担心自己还活着就被继承人做掉了,于是乎君主有时支持继承人参与政务,有时又打压继承人,抑制继承人的势力,这就是权力的艺术。

还有种情况,继承人的势力非但不会成为助力,反而可能会成为祸害,那就是幼主继位时,年幼的继承人无力处理政务,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与其关系最近的外戚,最容易反噬其主,借其名义达到外戚专政的目的。

这时候,君主的安排居于主导地位,许多君主都会采取灭外戚、安排辅政大臣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成功案例,如霍光辅政就辅佐得很好;也有失败案例,曹爽和司马懿两个辅政大臣相继专权,曹魏的江山都没了。

总的来说,在皇帝的安排和继承人的势力支持下,只要反对的人势力不大,继承人大概率是能够顺利上位的,如果没有上位,无外乎皇帝安排失误、继承人势力不大以及继承人失误三种原因。

秦始皇传位就在于自己安排失误,他一没立太子,二把长子扶苏派往万里之外的长城,以至于遗诏被篡改,幼子胡亥登位,对自己的兄弟们举起了屠刀。这还是因为扶苏自杀了,如果他跟蒙恬起兵的话,秦朝立刻就会陷入内战。

汉顺帝刘保的继位之路就是皇帝安排和继承人势力不大的双重结果,汉顺帝是汉安帝的独子,原本被立为太子,可汉顺帝的母亲李氏被阎皇后毒杀,阎皇后担心他报复,进谗言让安帝废了太子,安帝去世后,顺帝也没能继位,还是在宦官们的帮助下发动政变才继位的。

宋真宗则差点被第三种原因搞死,宋太宗弥留之际,宦官王继恩密谋拥立废太子赵元佐为帝,宋真宗被驱离宋太宗病榻,在宰相吕端的帮助下才顺利继位,说到底还是宋太宗安排妥当了,宰相等人明确支持宋真宗。


平沙趣说历史


这样说吧通俗易懂!古代皇室继承是先立“太子”,“太子”是皇帝陛下唯一合法继承人,大多为皇后娘娘所生之亲子,皇帝长子。

皇帝在朝执政时就已经为“太子”选好了太师、太博、太保、大学士、等这些大臣都为王宫重臣,拥有实权或无实权,很有影响力的人,朝廷重臣参与朝政,皆为皇帝亲信。(“太子”靠山之一,太子老师为皇帝亲点)

大家知道皇后娘娘吧?掌管后宫一切事物。除皇帝陛下外就数皇后娘娘最大,一般好的皇后母仪天下恩慈待人,很受百姓爱戴。皇后“太子”靠山之一,“太子”生母拥有一定实权。

古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古代“太子”拥有自己的类似于 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 诸率”(唐制)。而 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 良娣、 孺人等。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

东宫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继承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的制度。“太子”,亦称皇太子,是继承帝位的皇子。在古代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

所以如老皇帝陛下去世在“太子”继位没人敢不听话的,“太子”国家储君,皇帝一人之下,其他无人能及。皇帝爸爸已经为皇帝儿子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继承制度。

皇室大多为亲戚,各有势力,不听话的就比拳头👊大小。

明朝就是很好的例子,最乱的皇权之争明朝也。明朝永乐皇帝之后皇室乱得一塌糊涂,当然每个朝代基本上都有不尽人意的事并非明朝。



奚譽贤


题主的题目就明显是错了,古代的皇权继承可以说一点都不顺利。

主要原因是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所谓的礼就是制度,周王朝制定的一套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次子为诸侯,诸侯次子为卿大夫。在战国之前,这套制度一直维护着,谁敢乱来就由周天子率领诸侯讨伐。但是这一套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彻底崩坏,至此开启了几千年的权利斗争,礼不再是唯一的准则,皇权和相权,军权谁更有话语权,主要还是看当权者的能力。

从秦朝开始,皇权的继承基本分为三类:

第一:继承人成熟,平稳过渡。

这类是属于最稳定的一种,特点是继承人已经很成熟,要么是参政已久得人心的太子或者贤王,要么即使能力不强,也是智商没啥问题的正儿八经的继承人。这类继承人基本上都能顺利掌权,而且掌权后就算是个昏君,群臣也拿他没办法,比如隋炀帝杨广。此外也不乏一些影响力已经超过在位者的,比如唐太宗直接就杀了自己亲哥,逼亲爹退位。还有唐玄宗吓得自己亲爹直接禅让,而自己在安史之乱被自己儿子被“禅让”了。

这种类型的皇权过渡,一般来说,只要继承人不是弱智(司马衷之类的)基本都是稳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继承合法,继位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底,不存在没人听的情况。

第二:继承人年幼

这类皇位继承可以说在古时候发生了不少,而且大半最终结果是导致王朝倾覆。封建社会是家天下,也就是说皇权继承就是父传子的代代相传模式,只有绝嗣了才可能出现兄弟相传的情况,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自己有儿子肯定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不论自己儿子多大。而这个时候,就要依靠辅政大臣或者太后垂帘听政来进行过渡了,因此皇权的过渡是否稳定,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辅政大臣是否忠诚,太后是亲本家还是亲夫家。

从汉朝开始,吕后干政差点江山改姓,汉景帝和汉武帝都是生活在窦太后的阴影之下,接着是霍光,之后王莽直接改朝换代了,东汉的时候可能是刘秀的基因不好,基本上都是短命皇帝,继承人年幼,可以说基本刘氏就没真正掌握皇权。三国时期的蜀汉和曹魏也是如此,司马懿两朝辅政直接把人江山给夺了,一直到近代的慈禧,总得来说基本是凉凉。

当然也有好的情况,比如诸葛亮之类的清流,还是很尊重皇权。而大多数的太后还是比较向着自己的儿子,比如窦太后,明朝的孙太后,李太后,清朝孝庄。

可以说,这类皇权过渡基本是不稳定的,因此朱元璋的做法十分干脆,在朱标死后要立年幼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就干脆把一些功臣杀干净了。

第三:特殊继位

这类继位一般来说是皇帝绝嗣了,没有指定的继承人,从宗族里挑选继承人,由于这类继承人在之前并非是储君,没有专门的培养,即使是成年了,也没什么自己的班底和皇帝经验。另外还有国难后被推举出来的继承人,还有比如明代宗这样特殊的例子。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就是汉宣帝刘询,司马睿,明代宗,嘉靖,南明的弘光。汉宣帝属于很有能力,但是霍光干政已久,因此也只能等到霍光死了才慢慢把权利拿回来,明代宗和嘉靖则是平稳的交接了皇权,如果明代宗不病的话,夺门之变也闹腾不起来。而司马睿是被拥立的,可以说东晋从始至终都没有所谓的皇权。南明不得人心,党争不断,也不存在所谓的皇权不皇权的。

因此从这三种情况可以看出,皇权继承是否顺利,还是取决于继承人的能力和前任皇帝给他留下摊子好不好。如果继承人太小了,基本就看辅政大臣的人品了,不过辅政大臣篡位也需要时间,像刘询就熬到霍光死了,曹睿没熬过司马懿。也有强一点的比如柴荣亲征给大臣们来了个下马威彻底服众,康熙擒鳌拜夺回了权利。



夜如何其k


古代都讲究嫡长子继承皇位,这一制度传承了几千年,甚至在现代涉及家产继承时,嫡长子也有很大的优势和特权,在立嫡长子为继承人上,皇帝为了江山的永固,会使出非常的手段:

设立顾命大臣

顾命大臣,也叫托孤大臣,对于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殊荣,这不仅证明了自己在老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在瞬间挤进权利的中心,但这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因为行使了皇帝的权力,不仅引得同僚嫉妒,而且会引起皇帝的猜忌,这也是许多顾命大臣不得善终的原因。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是霍光,在汉武帝托孤之后,尽心辅政,但却迟迟不归政与皇帝,并且处处压制汉昭帝,致使年纪轻轻就驾崩了。后来汉宣帝继位,有意识地提防霍光,,要不是汉宣帝胸襟宽广,霍光不等他家人作乱就身首异处了。

二是张居正,他也是为国为民的顾命大臣,但正因为对皇帝多方要求,引起皇帝的不满。所以最后被抄家,

皇帝生前就铲除对继承人有威胁的大臣

杀功臣主要在于开国时候,这方面的佼佼者当属刘邦和朱元璋,他们知道太子柔弱,难以驾驭群臣,所以千方百计铲除大臣,这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危机,但对继任者却会造成无人可用的局面,遇到反叛,国家立马陷入混乱。


借助他国的力量

这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就属秦穆公三置晋君,


万卷古今情


实际上群臣让不让你顺利交接。近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受康有为不学无术之徒误导,真以为皇帝权力无边、可以独裁,其实看看历史的无数交接案例,稍微动用脑子想想,就知道领导位子坐不得坐稳,是视乎臣下的,把你赶下台,是轻而易举的事。

前任传位下任,必须了解所有下属的态度,如果他们反对你选定的下任,你就要重新布局。更多的时候,是下属指定继任者要你这样公布的。主子再厉害,也要有走狗,没有强力、爪牙厉害的走狗辅佐,你厉害得到哪去,反咬死你很正常。

宋太宗接位,其实靠了两个人。一个是太监王继恩,是他在太祖死后违背皇后指令,不去传太祖之子德芳到来继位,却去叫了太宗,太宗猛然现身让皇后失惊,只能说出“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之语,王继恩此后是太宗朝红人,甚至为他专门设立官职开太监干预军队的先例,两人没勾结才怪。另一个就是赵普,他为了扳倒卢多逊,不惜对太宗说出“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的话(指金匮遗言),间接害死皇弟廷美,令太祖一脉无人可接(赵普死时传闻遭廷美鬼魂追索而留下未署名祷告文一篇自辩)。


TonyDeng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儿意思。古代皇位是怎样顺利交接的呢?

其实古人的思想跟现在人的思想有八九分不一致的。我之前读一个故事,说是昏君派一个刺客,去刺杀良臣,但是这个刺客知道了这个大臣是忠臣。就自己反思,如果杀了这个大臣就是不义,不杀这个大臣就是不忠。为求两全,这个刺客自己自杀了???古人的思想特别的朴实,认为皇位继承人是天选之子,一般情况下不会造反。而且,把名节看得比较重,不怕死。在皇位继承人继承皇位的时候,除非是对皇位早有觊觎的人,否则没有什么不听的。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皇位继承人有疑议的时候,就比如努尔哈赤死后,陪在努尔哈赤身边儿的阿巴亥说皇位继承人是自己的儿子多尔衮。阿巴亥是陪着努尔哈赤身边儿的最后一人。但是这话明显有私心,多尔衮当时才十几岁,所以努尔哈赤应该不会让这个有十几个哥哥的多尔衮继承皇位。当时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他们才是皇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在这时,皇位继承人出现疑义。最后还是皇太极手段比较高明,人比较狠。直接把阿巴亥殉葬了,然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成为了皇帝。结束了这次的纠纷。

所以,有两种方式可以保证皇位继承人顺利继承皇位。一来是大臣的自我约束能力,二来就是以血腥的手法。


半亩仙客


皇位继承一般都是根据遗照进行,这就代表新的帝王是明正言顺的,合理合法。大臣就不得不服,即使有不服的人都是少数,这就造不成多大威胁。如果某些已经掌握大权的人不服,叛逆,一般都会采取武力镇压或暗中消灭。这样也使得其他不服的人不敢妄动。另外,新君主上台一般都会给予恩惠,对百姓是大赦天下,对官员是加官进爵收买人心,启用新人巩固自己。

由于皇帝无子嗣或突然驾崩等情况而没有遗照,新帝王的产生一般都是有皇家内部和一些掌握大权的大臣商议推举一位帝王,这样产生的一般也就大臣认可皇家认可皇帝,反对人固然有,但支持的人也有,这样也不能轻而易举让一个皇帝下台,反而皇帝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和支持者消灭反对者


事实入耳


当然有不听新任皇帝的事情啊,不然那么多篡位和政变是怎么发生的?

皇位能传承下去,太子能顺利继位,靠的是权利的交接。如果是正常的和平年代,基本上太子早就定好了,早就跟随他父皇学习理政,等皇帝渐渐老了,也就逐渐让太子上手,等皇帝归天,太子顺其自然的继位,权利也是非常平稳的交接,这种时候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中国历史上大部分都是这样按这个模式进行的。

如果是太子年幼,老皇帝就会托付几个顾命大臣让他们辅佐太子,这就是托孤,比如诸葛亮和张居正等,太子继位后,他们尽心竭力的辅佐小皇帝,虽然权倾朝野,但对皇帝还是一心一意的。

碰到不听新皇帝的时候,那就是要改朝换代了。


红黑圣西罗


古代不听就会被杀或者被聂


感悟88641


嗯嗯,如果别人不听继承人的,那就好好商量,如果还不听,那就重新选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