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大兵團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

不才講史


這個問題,說說解放戰爭吧。

首先排除掉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們,抗戰時期,國民黨組織了很多次大規模的會戰,動用的兵力不少,幾十萬部隊都無數次,可無一勝績。除了武器裝備不及日本外,高級將領的指揮能力盡顯,(這裡不是說抵抗的意志和態度,而特指軍事指揮才能),基本只會聚兵堅守,而無靈活的調度指揮,避武器裝備之短,利用山川地貌熟悉之長。這點上無論李宗仁、白崇禧,還是衛立煌、薛嶽、顧祝同等,皆是如此。同樣是有人數優勢而無武器優勢的志願軍,打得比國民黨任何一個高級將領都強,所以果粉們不要太吹!

而我軍除了彭德懷元帥外,徐向前、林彪、粟裕都是大兵團作戰指揮的佼佼者。徐向前實際上是整個黃埔軍校生中,第一個指揮十萬部隊以上的人,後因多種原因,直接指揮戰役少了,可就這樣,在解放戰爭期間,指揮以裝備極差,數量也不多的地方部隊,仍打出了上黨戰役這樣的優秀戰績,後解放山西全境。

林彪是毛主席的最愛,每每最關鍵的地方,最有戰略意義的地方都會交給林彪。林彪打仗,重於計算,重於總結,重於策劃,所以林彪的勝仗概率很大,後來四野大軍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解放了大半個中國。可正是林彪在戰役指揮上的精於計算,使其在戰略上過於保守,眼界上到略低了一些,戰略更依賴於毛主席,林彪在很大程度上到成了執行者,毛主席與他的軍事指揮電文往來最多。

粟裕是直到解放戰爭才讓毛主席和中央發現的一個戰爭天才,之前雖然也是常勝將軍,但戰鬥規模都不算大,而粟裕在戰略、戰術兩方面都展現出極高的天賦,毛主席發現後即給予極大的信任,華野代司令代政委就是放手讓粟裕指揮,陳毅調中野負責協調作戰,對粟裕的建議幾乎言聽計從,很少指示,還有臨機處置之權,不必事先請示。粟裕也不負信任,淮海戰役從策劃到發動到戰場指揮以及三個階段,幾乎都是以其為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其他將領為輔的情況打下來的,這一仗60萬勝80萬,國民黨最精銳的主力喪失殆盡,這是底定中原最重要的一戰,粟裕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林彪在打仗方面向來自負,可他最關注粟裕的戰鬥動態,曾感嘆粟裕打的都是“神仙仗”,認為自己打不來這種仗,可見對粟裕也是極佩服的。

粟裕可以說是我軍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第一人!






淨月暖陽


既然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當然不是一般的將軍,只有達到戰區統帥的級別,才能有資格指揮大兵團作戰,如解放戰爭時期,我解放軍弟一野戰軍彭德懷,第二野戰軍劉伯承,第三野戰軍粟裕,第四野戰軍林彪,他們都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但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巨人,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泰斗,這個人就是毛澤東。

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軍事統帥一定都是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如白起、韓信、岳飛,左宗棠、蔣介石等。也別不服蔣介石,北伐戰爭的勝利不能說沒有蔣介石的功勞,紅軍時期如果不是毛澤東力挽狂瀾,紅軍已被蔣介石徹底消滅,歷史也將被改寫了。這幾天中央一套剛剛播出的電視劇《偉大的轉折》就是說這時候的事情。


在紅軍時期,蔣介石几次“圍剿”,使走投無路的紅軍,被迫長征轉移,國民黨軍隊繼續圍追堵截,湘江一戰,8萬紅軍打得只剩下3萬,如果不是毛澤東力主改變計劃,另尋出路,中央紅軍可能要全軍覆沒。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獲得了指揮權,這才帶領紅軍,四渡赤水,巧過金沙江,擺脫敵人到達陝北,恢復了紅軍的活力。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強大的日軍,毛澤東提倡打游擊戰,所以八路軍基本不與日軍正面抗衡。即使是“百團大戰”也是各部各自為戰,沒有大兵團大規模的戰鬥。但八路軍的規模卻在不斷壯大,到日本投降時,八路軍的兵力己由抗日初期的5萬餘人發展到百萬餘人。新四軍也同樣在發展壯大。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超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正演繹了“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指揮藝術,雖然解放軍的4個野戰軍各自為戰。但部隊的作戰部署。都是在毛澤東的指導之下,每一個大戰役的實施,也都是有毛澤東親自參與。

他和各個戰場通過電報直接對話,直接指揮,親自起草作戰電報。毛澤東的軍事電文約6000餘件,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大的戰役,他都通過電報參與指揮。解放戰爭後期,國共之間基本上也是大兵團大規模的運動戰、攻堅戰、陣地戰,如遼瀋、淮海、平津等戰役,每次戰役都有毛澤東的部署與指揮


在朝鮮戰爭如同解放戰爭一樣,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基本上就是在攻守中相互轉換。每場大戰役毛澤東也都參與指導。

毛澤東作為軍事統帥,指揮大兵團作戰,很少有失誤,戰爭結局也只是戰果大小的問題,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作為毛澤東的對手,不管是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都很難有人可以與之匹敵。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近現代歷史上,能得心應手地指揮指揮大兵團作戰,不是太多。解放戰爭時期的林總,和抗美援朝戰中的彭德懷。他們都是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軍。

林彪指揮的四野兵馬過百萬(最多時110萬),彭德懷元帥指揮的志願軍也超過百萬(最多時134萬)。只不過林彪元帥的戰術是穩紮穩打,我要麼不打,要打就要你的命。彭德懷元帥是亮劍精神,我敢打,是因為我的鬥志比你強,我打著打著就能把優勢爭取到我這邊來。

解放戰爭後期,東野已經發展到103萬人,其中包括野戰軍73萬人和地方部隊30萬人,統歸東野總司令林總指揮。林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三大戰役”林彪指揮了兩個,指揮人數都過百萬,奠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局。到1950年底,由四野兼中南軍區司令部指揮的部隊,壯大到150萬人。

抗美援朝戰爭在高峰時期,志願軍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防空部隊總數一度達到過120萬人,都歸彭帥指揮。慘烈的朝鮮戰爭雙方投入總兵力300萬,聯合國軍120萬,中朝方面188萬,朝鮮45,志願軍130多萬,志願軍戰鬥傷亡36萬,非戰鬥傷亡41萬。朝鮮人民軍作戰傷亡26萬人,中朝方面共損失100萬。儘管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志願軍仍然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袁衛宇


從1927年的南昌第一聲槍響起,小米加步槍起家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的漫天硝煙中錘鍊成了百戰雄師,也湧現出了很多能征善戰的將帥。

在眾多開國將領中,有三個人以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出名,他們就是彭德懷、林彪、粟裕。那麼,他們的作戰方法有哪些特色呢?

彭德懷--勇彭老總的作戰風格是沉穩,而且尤其善打苦仗,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可謂是越苦越勇。

彭老總指揮的兩次經典戰都是這樣的。第一是百團大戰。雖然,當時八路軍進入國民革命軍序列,但是南京政府基本沒撥付一槍一炮,都是八路軍戰士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所以說武器裝備極其簡陋。

而且,當時八路軍在敵佔區,兵力分散。在這樣的背景下,彭老總指揮發動百團大戰,充分發揮了八路軍的優勢,延緩了日本人的南進計劃,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也破除了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謠言。

第二是抗美援朝。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部隊後勤保障能力不足,裝備也是很落後。面對裝備精良的多國部隊,彭老總指揮志願軍英勇作戰,打出了中國軍人威勢,為新中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環境。

林彪--猛

林彪的作戰風格講究"猛",其"三猛戰法"還是比較有名。

林彪提倡猛打、猛衝、猛追,講究一鼓作氣,窮追猛打。第一輪打不下來,第二輪接著猛打,第二輪打不下來,第三輪接著打。一旦敵人潰敗,就窮追猛打,擴大戰果。

當然,"猛"並不代表著盲幹,其中還有一些巧勁。林彪的"一點兩面"戰法就代表著巧,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兩面進行包圍,一旦在一個點上打開了口子,其他方位早晚潰敗。

林彪在東野時候這些戰法發揮的淋漓盡致,東野部隊的戰鬥力至強悍,讓國民黨部隊膽戰心驚,在東北與林彪交過手的杜聿明對傅作義說:"東北共軍部隊南下作戰,共產黨一年內統一全國。"

粟裕--奇

粟裕用兵特在"奇",善於出奇兵、用奇謀,敵人根本摸不準套路,林彪評價他打"神仙仗"。

粟裕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能夠把握住其重點,奇招層次不窮,對形式判斷之準確,行動之大膽讓人拍案驚奇。什麼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猛虎掏心、誘蛇出洞等計謀層疊而出,什麼攻堅戰、游擊戰、運動戰運用自如。

在蘇中,粟裕指揮部隊不拘成法,在運動戰中捕捉戰機,消滅敵軍力量,七戰七勝殲敵53000餘人。還有在孟良崮吃下美式74師等都表明了粟裕的指揮之高超。


向陽願景


從古至今擅長帶兵打仗的將領不在少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大將軍也數不勝數,可是真正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少之又少。戰爭的規模越大,指揮起來的難度就越大,指揮大兵團屢戰屢勝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然中國不缺乏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才,近代的十大元帥都是值得信任的將領,指揮大兵團作戰也不在話下,但是最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還得是以下幾個偉大的領袖。

粟裕堪稱中國的“拿破崙”,是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天才,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之一,粟裕指揮戰鬥,主要體現在一個“活”字,他能夠見招拆招,隨機應變,這正是許多將領所缺乏的素質,粟裕指揮任何規模的戰鬥都能夠勝任,幾乎沒有粟裕所不瞭解的戰術,大大小小的戰鬥在粟裕的指揮下就像是一種行為藝術,粟裕指揮的戰爭會讓人有一種十拿九穩的感覺,是他讓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屢次受到重創,粟裕在擊敗國民黨的戰鬥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戰術運用得淋漓盡致。彭德懷元帥也是指揮大兵團作戰不可多得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百團大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戰鬥之一,這場戰鬥也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局勢發展,彭德懷立下了一次奇功。彭德懷沒有粟裕那樣精細的戰術安排,但是他更加穩定,也更能充分利用各種優勢去戰鬥,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的武器都是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政府並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支援,武器裝備簡陋,兵力不集中,眾多的不利因素竟然被彭德懷用八路軍最大的優勢彌補了,他們通過打游擊的方式,一次次戰勝敵人,打亂了日本人的南下計劃,還為正面戰場創造了條件,百團大戰足以證明彭德懷具備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同樣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領袖,還有偉大的毛澤東同志,他的領導能力是無與倫比的,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或者解放戰爭,毛澤東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優勢都有所展現,毛澤東的大局觀是非常難得的,他的戰略眼光永遠超乎常人,很多人只看到他治國理政的能力,卻忽視了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游擊戰,萬里長征都是毛澤東的“代表作”,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親自指揮過無數的戰爭,而且屢戰屢勝,毫無疑問毛澤東是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最深刻的人,沒有之一,他傑出的領導能力與指揮能力在中國近代也無出其右。



中國歷史上具有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的將領還有很多,粟裕,彭德懷,毛澤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才,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存在,我們的歷史才如此輝煌,是他們創造了美好的今天,所有英雄永遠值得我們敬畏。


尚武菌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大兵團作戰,顧名思義,指規模比較大,殲滅敵人比較多的大型戰役。中國歷史上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軍不少,例如:

粟裕/奇,粟裕用兵特在"奇",善於出奇兵、用奇謀,敵人根本摸不準套路,林彪評價他打"神仙仗"。

彭德懷/穩。勇彭老總的作戰風格是沉穩,而且尤其善打苦仗,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可謂是越苦越勇。

林彪/猛,林彪的作戰風格講究"猛",其"三猛戰法"還是比較有名。

而今天我們講的卻是大家少知的薛嶽將軍。

薛嶽將軍雖然隸屬於國民黨勢力,但他同樣是我國著名的對日作戰將領。在我國多年艱難抗日期間,薛嶽將軍曾指揮多次著名戰役,戰功累累,因此,他常被人稱為“抗日期間殲敵最多的將領”。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曾授予薛嶽將軍一枚自由勳章,以此來表彰他的戰績,同時他也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授予自由勳章的中國將軍。

萬家嶺戰役

萬家嶺戰役是武漢會戰中最精彩,戰果最為突出的戰役,亦是抗戰以來的第三次大捷。在此戰中,薛嶽將軍所部,巧設“口袋陣”、一字剪刀陣,以逸待勞,靜待日寇來臨。

萬家嶺戰役中,最終陷入剪刀陣的是日軍第106師團,當時國軍居高臨下,呈四面合圍之勢,以此痛擊日軍。據記載,日軍第106師團在此戰中損失慘重,尤其是日軍基層軍官傷亡殆盡,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大將見此情形,曾親自組織向萬家嶺地區空投了200多名聯隊長以下軍官,欲藉此加強指揮力量,這在以前還不曾見過。

據粗略統計,薛嶽將軍所部在此戰中,共擊斃擊傷日軍第一零六師團8000多人,佔該師團作戰總人數一半以上。

葉挺將軍曾評價萬家嶺戰役為:“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

四次長沙會戰

在我國抗日期間,起初因作戰雙方,軍事素質、裝備等級差距太大,局勢呈一邊倒的趨勢,日軍內部欲以閃擊戰,快速佔領大部分土地,“以戰迫降”,長沙恰好是當時重要的交通線,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蔣介石起初本打算放棄長沙,以避日軍鋒芒,製造文夕大火,舉世震驚,但薛嶽將軍一直堅持堅守長沙的作戰方針。

薛嶽將軍隸屬第九戰區,他所指揮的四次長沙會戰,對阻擋日軍攻勢,抹殺國內投降風氣,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幾次長沙會戰中,薛嶽將軍借長沙地形,發明了著名的“天爐戰法”。

“天爐戰法”中“天爐”所指的是,指揮官先將兵力在作戰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分級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以重兵強勢圍殲之,正是“天地為爐,造化為工”。

因為長沙作戰地形特殊,薛嶽便巧用地形,著棋佈陣,他命令大部隊時而分散,時而合軍,從頭至尾,貫之以縱深穿插、潛入敵後卻又倏而敵前、倏而敵側,伏擊作戰,使作戰日軍不得不疲於奔命,一路之上,防不勝防,總之窮盡任何手段,以最小傷亡,逐漸削弱日軍實力。

日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被多軍合圍,損失慘重,據粗略統計,四次長沙會戰,薛嶽所率第九戰區共殲滅日軍11萬餘人。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大兵團作戰,首推還是粟裕。他最擅長,而且以小勝多,連戰連捷, 到了出生入化的地步。特別是淮海戰役,中央和毛澤東開始還沒想到,他主動提出。毛專門請他去西柏坡面見。淮海戰役,是個大手筆,兩大集團軍作戰,軍事上粟裕指揮,政治上是鄧小平坐陣。林彪也很厲害,也是善於大兵團的。但風格不一樣,裝備也好些。其他將軍受條件所限,沒有機會。彭德懷是到朝鮮戰場才有機會大兵團作戰的,輔佐的是鄧華、韓先楚等人,面對強敵,非常了不起。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劉邦曾經與韓信有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

劉邦問韓信:韓信,你說以我的能力,最多能統領多少兵馬?

韓信回答到:十萬。

劉邦又問韓信:那你自己呢,最多能統領多少兵馬?

韓信回答到:多多益善。

劉邦瞬間拉下臉“不高興”三個字掛在臉上,韓信見狀立馬又說了一句:“我是將兵,大王是將將,大王帶兵雖然只有十萬,但是大王帶將軍。”劉邦聽完哈哈大笑。

劉邦起兵之後也是軍旅生涯半生,統帥軍隊也不在少數,為什麼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兵十萬呢?主要原因就是大兵團作戰對統帥的考驗很大,一般的軍事將領很難指揮大兵團作戰,而中國歷史上善於大兵團指揮的也就寥寥數人而已。

白起是一位典型的善於大軍團作戰的 人員,長平之率領的秦軍接近60萬,並且圍困趙軍45萬大軍,並一舉打敗當時秦國東方最大 敵人。白起也因為多次指揮大軍團作戰,被稱為古代殲滅戰第一人。

王翦如白起同為秦朝人員 ,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秦國滅楚之戰中,率領秦國的60萬軍隊,一舉滅了秦國,可見其指揮大軍團也是遊刃有餘。

韓信是漢軍的主要軍事統帥,其帶兵打仗最厲害之處在於軍隊能很開發展,背水一戰用兩萬人,打敗趙軍20萬人,到最後與項羽決戰的時候,指揮4方兵力達到40萬,最終將項羽圍困垓下,逼迫項羽自殺。韓信是謀戰派代表,正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李靖作為唐朝初期唯二的軍事天才,相比李世民的奇兵,他更喜歡用正兵,也因為次,他只會大兵團的能力比李世民高超。唐朝對突厥一戰,李靖率領30萬大軍與突厥決戰,最終偷渡陰山,一舉將吉利可汗父子斬殺,取的決定性勝利。

林彪元帥作為四野的扛把子,帶領四野從11萬,發展到150萬,林彪也完成了對軍隊統治的銳變,三大決戰,他指揮了兩個,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不用質疑。

粟裕大將作為三野軍事指揮的世界指揮者,指揮三野在山東蘇北戰場上大放異彩,孟良崮戰役,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淮海戰役以60萬對陣80萬,並且取得了全勝。中央最終給粟裕的評價是尤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

彭德懷元帥,彭德懷元帥指揮大兵團作戰主要還是在朝鮮戰爭上,當時面對美國的 侵略,中國毅然出兵,防止戰爭燒到國土之上。彭德懷元帥作為抗美援朝總司令,統帥兵力達到了150萬,在朝鮮戰場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打出了中國的威風,打出來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歷史上還有很多出色的將軍,在指揮作戰中同樣精彩,不過一到指揮人數朝10萬人以上,就會比較棘手,但是以上的 這些將軍的確做到了統帥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勝。


帝國烽火


天地良心,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完全是冒賞貪功,現如今徐州會戰的抗戰軍史九成九是受了李宗仁回憶錄的影響。實際上,在徐州會戰第一階段取得“臺兒莊大捷”之後,從蔣介石到李宗仁都有些飄飄然,不僅大舉增兵蘇魯戰場,還很有一副分分鐘把日軍趕出華東的架式。



而日軍在臺兒莊吃了大虧以後,隨即調集重兵進行報復,從南北兩個方向進行夾擊的日軍精銳達到七個師團20萬人,戰役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聚殲中國抗日軍隊的主力于徐州地區。而此時的李宗仁還在請求增加部隊大打,陸續趕到第五戰區的國軍部隊已達50萬之眾,幾乎是1938年中國尚可作戰的野戰部隊之半數。

在許多所謂的“官方戰史”上,言之鑿鑿是蔣介石為了擴大戰果,盲目地向徐蚌地區增兵,以求李宗仁有更大戰果,而後者“睿智”地認為戰機已經喪失,這是有違真實軍史的。要知道,第五戰區的部隊可以有桂軍、川軍、西北軍、東北軍,也可以有後來開到的滇軍(盧漢第60軍),完全是個“雜牌軍集中營”,但中央軍卻只有湯恩伯的第20軍團,並且還不大聽招呼。



顯然,蔣介石對桂系老大是有戒備心理的,不會將太多的嫡系部隊交給李宗仁指揮,至於雜牌軍那倒是無所謂的。而在臺兒莊戰役後,趕來戰場的已經包括李延年第2軍、李仙洲第92軍、甚至是胡宗南第1軍的董釗第28師等部,如此之多的黃埔系中央軍加入戰團,不可能是老蔣主動撥來的,完全可以肯定,是李宗仁挾大捷之威,要求軍事委員會增調而來。

有一個人是清醒的,他就是桂系老二、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其實臺兒莊戰役期間他就一直呆在五戰區長官部“參贊軍事”,李宗仁不過是發號施令者,戰役謀劃多出自白崇禧、徐祖貽(戰區參謀長)和劉斐(軍令部次長)之手。白崇禧深知,臺兒莊戰後日軍必然反攻,因為打通津浦線使華中和華北佔領區連接起來,是日寇必須完成的戰略企圖。



從北伐時期就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白崇禧通盤研究了日軍動向,當他發現華中日軍荻洲立兵的第13師團攻佔宿縣後,並沒有沿津浦線北上直撲徐州,而是向安徽的永城、蕭縣方向迂迴,這是進行戰術合圍的慣用手段。與此同時,華北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則南渡黃河殺入豫東,封閉徐州戰場國軍西撤退路的徵候已經非常明顯,白崇禧知道情況不太妙了。

考慮到彼此之間的關係,白崇禧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是委託返回武漢的劉斐直接上陳蔣介石,再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下達保持部隊機動態勢、隨時準備撤離的作戰命令。實事求是地說,蔣的戰略眼光是過得去的,白崇禧和劉斐這“民國一個半軍事家”的建議讓他也承認:徐州大軍處於危險之中。



1938年4月21日,軍委會軍令部命令第五戰區在運河以北只留少數兵力,主力部隊應轉移至運河以南和徐州以西。劉斐猶不放心,每日用電話聯繫參謀長徐祖貽以督促實施。

然而5月11日他發現李宗仁完全輕視了這道命令,所有到達部隊都被頂上一線跟日軍大打陣地戰,連湯恩伯軍團都被纏住難以脫身,一旦日軍完成合圍則後果不堪設想,輕易不發火的劉斐勃然大怒:“李長官糊塗!燕謀(徐祖貽字),你應該曉得當前戰局的兇險,50萬大軍都頂到一線,正面寬達300多里,一旦日軍迂迴包圍徐州戰場,我們幾十萬大軍如何轉移”?



蔣介石也急眼了,不僅囑咐林蔚和劉斐緊急飛往徐州,還特地專電白崇禧:“你們要跟德鄰說,敵人已經開始大包圍了,不趕快撤出來,幾十萬人都得丟掉,你們還要跟各級將領講,一定要貫徹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1938年5月13日,在白崇禧、林蔚(侍從室主任)和劉斐三巨頭的勸說下,李宗仁終於意識到敵情的嚴重,兀自嘴裡不甘示弱:“你們不必驚慌,對於撤退我自有安排,南京的場面斷不會在徐州出現,我李某人不是唐生智”!



白崇禧眼見李宗仁已經鬆口,立即部置召開高級將領軍事會議,當面命令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第20軍團長湯恩伯、第27軍團長張自忠、第3軍團長龐炳勳,以及盧漢、李延年、李仙洲、劉汝明等軍長,立即向徐州以西和蘇北突圍,而就在此時長官部得到報告,日軍的便衣隊已經出現在徐州以西的黃口車站,真的是千鈞一髮。

所以說,就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能力而言,放下多次介紹的我軍各大野戰軍司令員不提(比如林總、粟總和劉帥等名將),國軍方面大兵團指揮能力較強者,白崇禧確實是數一數二的,這從他後來圍剿大別山和與四野對決的作戰中都可以觀察出來,是很難對付的敵手。而李宗仁後來逐漸失去對桂系軍隊的控制權,很難說與帶兵和指揮能力的中庸沒有關係。


度度狼gg


擅長大兵團作戰,恐怕粟裕將軍之外少有人能夠當得起這一評價。

大兵團作戰,顧名思義,就是戰鬥規模比較大,殲滅敵人比較多。大兵團作戰,最起碼是戰役級的,甚至有可能是戰略級的。

什麼樣的戰役算是大兵團作戰。一般而言,粟裕指揮的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等都算是大兵團作戰。

這些戰役中,規模最小的是沙土集戰役,消滅了整編57師9000多人。沙土集戰役依然是大兵團作戰的典型範例。因為,華野在長期消耗、士氣受損的低谷時期,成建制消滅敵人一個整編師,已經頗為不易。可以說,沒有沙土集戰役,就沒有華野和中野集中力量經營中原戰場,就沒有後來的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

粟裕將軍的一生,險仗惡仗無數,很多時候,大家認為不能打的仗,粟裕堅持要打,依然能打成。豫東戰役中,圍殲區壽年兵團,又要吃掉黃百韜兵團,若非山東方面支援不到位,黃百韜兵團都有可能被全殲。濟南戰役中,華野豪氣沖天,集中8個半縱隊打援,如果徐州方面敵人敢主力來援,乘機給他全殲一部。淮海戰役中,華野更是連續作戰愈戰愈強,全殲黃百韜,助中野打黃維,佈置圍困杜聿明30萬大軍的口袋陣,這很難想象是隻有45萬兵力的軍隊能做到的。

讓新四軍在江北站穩腳跟的黃橋戰役,不過就是9個團7000多新兵,滅了韓德勤一萬多人。粟裕在黃橋戰役中,以少數兵力守衛黃橋,多數兵力野戰殲敵。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刻,黃橋保住了,野戰部隊也殲滅了韓德勤部隊。黃橋戰役也是大兵團作戰的典型。

對於大兵團作戰,主席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組織方式“我軍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於敵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於敵的兵力,去消滅敵人。”至於作戰目標,主席則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擊潰十個師不如全殲一個師。

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一部,這就是大兵團作戰的精髓。粟裕將軍把這一戰略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粟裕一生,險仗惡仗無數,最難打的戰役,毫無疑問是孟良崮戰役。孟良崮戰役,號稱是“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是一招險棋,更是一招妙棋。

孟良崮戰役中,國軍有27個整編師45萬大軍,華野則只有27萬軍隊。當張靈甫的74師在孟良崮附近孤軍冒進之時,我軍迅速決定採取正面反擊、兩翼楔入、斷其退路和阻擊各路援軍的戰法,將74師從國軍重兵集團中割裂出來予以圍殲。這一計劃,從5月11日作出,到5月12日正式下達。

命令下達後,華野各縱隊快速進入戰場,第一第八兩個縱隊插入74師和25師83師的結合部,第六縱隊則是從74是背後出現,封死張靈甫的後退之路,第四第九縱隊則是從正面突擊74師。五個縱隊同時向74師發難,形成了五打一的有利局勢。

幾乎同時,四個阻援縱隊也與國軍捉對廝殺。第二縱隊對付邱清泉第五師,第七縱隊對付胡璉的第11師,第3縱隊對付桂系第七軍,第10縱隊則對付48師。張靈甫意識到華野要圍殲他,但他不怕,因為他的援軍有40多萬!

張靈甫選擇主動被包圍,因為他認為華野20萬軍隊圍攻他的同時,國軍40多萬可以對華野形成反包圍,中間開花,從此徹底解決山東問題。這一點,軍事素養同樣不怎樣的蔣介石表示贊同,他說“抓住山東共軍主力,實為難得之良機,務必奏奇功於一役。”

但是,張靈甫忽略了三個問題,這是十分致命的三個問題。

首先,國軍各部勾心鬥角,都不願意出死力就他。而華野各部能夠做到堅決作戰,即便拼光也要完成戰鬥任務。這就是人和。

其次,孟良崮多石頭少水,不利於機械化部隊展開,周邊也都是沂蒙山區,國軍推進大受影響。反而是解放軍能夠靈活佈置陣地,進行阻擊,還受到解放區百姓的支持。這就是地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華野不怕犧牲勇猛作戰,僅用3天就攻克了孟良崮。而這三天內,愣是一滴雨都沒下,老天爺都在幫著解放軍。

中間開花戰術不是不可行,想要中間開花,圍在核心的部隊必須佔據有利地形,保持機動性。如果74師不是死守孟良崮,而是集中一個方向打華野一縱或六縱,張靈甫很有可能翻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