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可以擴展為雙發放大型嗎?

風捲大地


發展雙發殲10毫無必要啊,這樣只會得到一個殲11,難道不是嗎?試想一下,一架重型四代機,用兩臺AL31FN作為動力,然後非常的強調機動性,比俄羅斯的蘇27中距離交戰能力強一些,這不就是殲11是什麼?


我們不要總是盯著一個武器的弱點去看,然後想辦法要彌補他,而是要看到,他這樣設計的理由是什麼,要看他在整個軍事系統中的地位在什麼地方。沒錯,殲10是腿短,沒錯,殲10掛載不強,沒錯殲10作為一箇中型戰鬥機,卻只是一個單發飛機。似乎,殲10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放大機體,增加動力來解決,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什麼。


那就是,殲10是整個國土防空體系中的前衛線上的戰鬥機,他小巧、機動、靈活,易於維護和大量生產製造,他是我國面對其他國家空中威脅時最快能夠進入戰區的飛機,他不是米格29,但是他是F16。沒錯,殲10是中型四代機,世界上有兩種經典的中型四代機,一種是米格29,一種是F16,從用途上看,殲10就是F16,用來彌補重型四代機的數量不足。


如果我們放大了殲10,那麼他就不會是殲10的特點了,他不再簡單易於維護,不會快速反應,不會大量的製造,於是我們又會回過頭去尋找一款可以大量生產、密集部署的先進四代機,最好還是多用途的,價格不能太貴,因此必須是單發,於是我們又造出來一個殲10,那我們何必要去把殲10放大呢?


海事先鋒


單發到雙發、輕型到重型,改變的不僅是增加一個發動機,隨之而來的氣動佈局、作戰用途等等相當於重新設計一架飛機。在殲-10戰鬥機已經發展如此穩定,和殲-16、殲-20空中三劍客分工如此明確的情況下,再去做這種改型基本是不可能的。

回顧各國航空史,由現役戰鬥機單發改雙發最典型案例,莫過於殲-7進化到殲-8、幻影-2000進化成幻影-4000。前者相對成功,後者成功了但被放棄。

<strong>殲-8戰鬥機,1969年首飛成功,1979年定型。研製背景是上世紀50-60年代,美製高空高速無人機頻繁入侵我國領空,原有殲-5、殲-6無法有效應對。由於當時的科研實力太弱,為穩妥起見在米格-21/殲-7基礎上進行放大改型。

殲-8戰鬥機較殲-7性能提升包括:最大速度馬赫數2.2、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航程2000公里,裝備性能更好的雷達以及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採用兩臺渦噴7甲發動機,飛機推重比為0.89,性能優於殲-7戰鬥機。

這種簡單的放大型戰鬥機,突出的是高空高速截擊效果,基本上算是改型相對成功。因為和殲-7靈活的機動性相比,兩者的作戰目標和強調的性能完全不同。殲-7最大起飛重量8.6噸,而殲-8達到13.8噸,兩者在氣動佈局上差異不大,只是殲-8追求高空高速變的更像竹竿。

幻影2000戰鬥機的成功大賣,讓達索公司異常興奮,一向喜歡標新立異的法國人,如果能打破美、蘇對雙發重型戰鬥機市場的壟斷,其意義非凡響。因此,在幻影2000基礎上安裝兩臺M53發動機的重型幻影4000立刻提上日程。

幻影4000與幻影2000相比,全長增加了20%、翼展增加33%、翼面積增加80%、最大起飛重量更是從17.5噸增加到32噸,攜彈量從6噸變成8噸,燃油攜帶量是後者的3倍。兩臺M53發動機使幻影4000擁有超過1.0的推重比,性能全面超越後者(和美製F-15/F-14類似)。

飛機設計性能絕對成功,由於採購單價過高3000萬美元(1983年),本國訂單太少,再加上國際上同類機型的大賣,造成幻影4000設計大成,但銷售太差,只能回爐了。

同樣的,大家在談論我國殲-10為什麼不改雙發重型戰鬥機,找到幾組數據進行對比看看還有沒有改裝的必要。

以上面的幻影4000改進性能做參考,殲-10作戰半徑1100公里,有效航程2500公里。改進成雙發佈局,放大一倍最大航程達到5000公里,攜彈量從7噸到9噸。

而目前我國正在批量生產中的殲-16戰鬥機,有效航程3900千米,作戰半徑1500千米,最大攜彈量達到12噸。相比之下殲-10雙發大改完全沒有必要,並沒有性能上的突出優勢。


河東三叔


單發戰鬥機發展成為雙發戰鬥機,在理論上當然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也不乏實際應用的成功先例。單發改雙發的好處,主要就是在機體結構和氣動佈局基本不做大改動的情況下,提高整機推重比、增加航程載彈量,使得戰鬥機的總體作戰能力邁上新臺階,特別是對於那些研發基礎比較薄弱的國家來說,倒不失為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好辦法。

幻影4000戰鬥機

比如法國就曾經為幻影2000加裝了一臺發動機,搞出了幻影4000(法國人給飛機編號命名的方式可謂是簡單粗暴),據稱綜合性能不亞於美國的F15,也是歐洲唯一推出的一款重型戰鬥機,只可惜由於成本問題最終沒有能夠投入裝備。中國也在單發殲7的基礎上開發了雙發殲8,當時的設計經驗嚴重不足,覺得用殲7放大一下比較穩妥,於是成就了“槍挑F22”的一代網絡神機。

“槍挑娘娘”的8爺

殲10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現代化戰鬥機,打通了型號裝備研製的全流程,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整體水平。這樣優秀的平臺如果能夠改成雙發,無疑可以發揮出最大的使用潛力。但是在殲10列裝之前,我國已經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雙發重型戰鬥機,並且進行了許可生產、逆向仿製,賦予國產編號殲11。要是再推出一款雙發版殲10的話,很顯然就屬於盲目重複投資了。

雙發版殲10

一個國家當然沒有必要同時研製裝備兩款重型戰鬥機,因此雙發版殲10僅僅用於項目預研和技術儲備。不過它的存在無意當中成就了一個戰略忽悠的經典案例,也讓張召忠教授一戰封神穩坐戰忽局局座的頭把交椅。時間還要追溯到2009年,當時關於中國四代機即將首飛的傳言甚囂塵上,對於我們實現韜光養晦的戰略意圖極為不利,張教授臨危受命親自出馬給國內外輿L降溫散熱。

戰忽局局座一戰封神的經典案例

張教授面對鏡頭一臉從容,聲稱美國搞F22花了20年,中國剛搞出三代機才多長時間,哪有能力搞什麼四代機,最多就是殲10大改而已。此言一出,眾人皆是深以為然,紛紛稱讚張教授老成謀國、見識深遠,科學技術需要循序漸進,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現階段改改殲10已經很不錯了。直到一年多以後殲20橫空出世,大家這才恍然大悟,慘遭打Face的美國前防長蓋茨還在回憶錄中痛斥中國人欺騙了自己(這位仁兄曾經預言中國2020年也搞不出四代機)。

殲20跟雙發殲10頗有神似

其實我們仔細看看殲20,還真是多多少少有著雙發版殲10的影子,包括同樣的鴨式佈局,同樣的腹鰭,同樣的靜不穩定設計等等。可以肯定的是,殲20充分借鑑了雙發版殲10的優勢特長,比如前鴨翼+小邊條翼+渦流增升氣動方案,大大提高了超音速配平能力、大迎角可操控能力和機頭快速指向能力。為了改善隱身能力,擯棄了腹部進氣道,改用兩側DSI進氣道。雙發版殲10儘管沒有能夠飛上藍天,但是也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在我國的四代機身上得以延續。


晨曦談兵


技術上沒問題,可是雙發殲10和殲11定位衝突,也就沒有必要了。

殲10是我國航空工業成飛研製的一款單發戰機,目前已經發展出A、S、B、C、AH、SH等數個型號,總生產數量超過500架。

殲10使用一臺AL-31FN/渦扇10系列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接近20噸,是於F16、幻影2000相當的單發戰機。

自殲10誕生以來,很多軍迷就暢想過將殲10機體放大、雙發構型的重型戰機,其直接動因就是因為單發殲10頻頻因配套的俄製AL-31FN發動機軸承潤滑故障發生墜機。截至目前殲10墜機數量已經超過10起,官方公佈的幾起墜機原因中除一起是因飛行員空間迷失撞山外,其餘全部是發動機故障。如果殲10改成雙發,起碼安全性會好的多。

除了提高安全性,雙發放大版殲10的各型性能也會有脫胎換骨的提升。國際上也曾經有過單發戰機放大機體改雙發的例子,那就是法國在幻影2000的基礎上研製了幻影4000。幻影4000和幻影2000基本佈局一致,使用相同的發動機和武器系統,但與後者相比,幻影4000的全長增加了20%、翼展增加33%、翼面積增加80%、燃油攜帶量是後者的3倍,最大起飛重量更從17.5噸增加到32噸,是一款標準的重型制空戰鬥機。根據法國官方的說法,幻影4000體現出的性能不輸美製F15。參考幻影4000,雙發、放大版殲10的性能也會有如此明顯的提升。

實際上成飛曾經設想過雙發殲10方案,作為中國首艘航母的艦載機。但是由於殲10本身的一些性能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國從烏克蘭搞到了蘇33原型機後決定由沈飛參考研製殲15,正所謂原湯化原食,雙發殲10艦載版不了了之。

雙發殲10雖然理論性能不錯,但是中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經決定對蘇27進行國產化,以此為基礎打造自己的重型三代機,憑藉蘇27優秀的平臺性能以及我國在航電、機載武器領域的迅速發展,國產蘇27家族不斷壯大、枝繁葉茂,撐起了中國戰術空軍的脊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然不會再浪費資源去發展一型定位相似的雙發重型戰機。如今國產蘇27系列與殲10系列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高低搭配,從裝備角度講十分合理。

其實,從某種角度看殲20也可以算是殲10的雙發大改版(將當時尚未公開的殲20稱為殲10改型是張局座在戰忽條線上的經典戰例),畢竟兩者都是出自成飛的鴨式佈局,在技術上有高度繼承性,軍迷關於雙發殲10的執念可以在殲20上實現了。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殲-20不就是殲-10的雙發放大版嘛?而且還是隱身重型戰機,還要搞個什麼雙發殲-10才踏實?

殲-20是研發殲-10團隊的原班人馬的又一優異作品,正是殲-10的研製,鍛煉出了一支世界級戰機設計團隊,殲-10迥異於我國之前研製的所有戰機,是擺脫蘇系戰機設計的一個分水嶺,也是我國設計的第一型三代戰機,採用鴨式佈局,翼身融合,線傳飛控系統,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填上了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代差,也避免了只有一款引進國外的蘇-27,而對國外的依賴。

殲-10設計成功意義非常重大,它使我國戰機設計發展成熟進而進入到自由王國境界,這才使設計殲-20成為可能,否則,一個僅有改進米格-21能力的國家,怎麼可能攀上設計隱身重型戰機的高峰?

從氣動佈局看,殲-10和殲-20有著明顯的聯繫,都採用鴨翼佈局,大切尖三角翼,不能因為沒采用一樣的機腹進氣道,雙垂尾就否認殲-20和殲-10的技術傳承關係,由殲-10設計鍛煉出來的殲-20設計團隊,必定是在殲-10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昇華,充分利用雙發大機體帶來的推力和空間優勢,採用最新的隱身設計理念,而不是簡單放大殲-10,一舉拿下世界第二型隱身重型戰機的研製,充分展示了這支設計團隊的能力和進取精神。L


聯合防務


目前中國空軍部隊裝備的國產殲-10中型系列多用途戰鬥機的數量已超過200架了,同樣的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空軍還會持續保持一定的數量去採購這款國產中型系列多用途戰鬥機。作為當時中國空軍部隊裝備的最為先進的一款戰鬥機,國產殲-10C型也憑藉著自身搭載的首款國產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獲得了非常強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也正是當年這款戰鬥機的加入,也讓中國空軍第一次獲得了足夠強大且足夠可靠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的確,由成飛獨立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的國產三代/三代半殲-10系列多用途戰鬥機,還是有一定的升級大改的空間的,畢竟國產殲-10A型,也成功的衍生出了雙座版本(研發雙發重型戰鬥機最核心的關鍵雙座技術)。並且這型雙座版本,目前也廣泛裝備於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和中國空軍部隊之中,並且也已經服役多年,且表現頗為優異。

也據國內相關的新聞媒體報道稱,當年成飛在成功研發出國產殲-10中型系列多用途戰鬥機的A型後,是有過考慮並計劃研發出採用雙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版本的。而且,成飛也在很多的時間內,拿出了類似殲-10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氣動模型,並且開始放在風洞之中進行相關模擬試驗工作了。不過,可惜的是,那時的國際局勢比較緊張,實在不允許中國空軍再去耐心等待成飛,花費很長的時間來研發出國產殲-10雙發重型戰鬥機版本了。也受到了中國空軍決定從俄羅斯引進蘇-27重型戰鬥機的嚴重影響,由成飛研發的殲-10雙發戰機項目,也就沒有下文了。

不過峰迴路轉,現在在國產大推力“太行”航空發動機已經非常成熟的條件下,以前成飛計劃研發的殲-10雙發重型戰鬥機項目,如果在條件允許且中國空軍有需求的情況下,這個項目還是可以輕鬆復活,並快速研發出樣機的。


航空君


殲10單發改雙發沒有任何必要也沒有任何意義,殲10戰鬥機屬於一款中型戰鬥機,它的機體結構都不足以承載雙發動機,所以殲10戰鬥機改成雙發動機配置,改裝的難度幾乎等於研製一款新式戰鬥機。

此外殲10戰鬥機屬於一款空優類型戰鬥機,它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執行對空作戰,獲得制空權,如果改成雙發動機的配置,它的機動性的某些優勢就不存在了。

我國的雙發戰鬥機的機型,目前已經有了殲11、殲15和殲20等戰鬥機,它們的功能也實現了空軍所需要的全部功能,可以說已經滿足了現在的需求。要是殲10戰鬥機改成雙發動機的配置,那麼就和現有的一些戰鬥機有衝突。

而且不可否認的是,殲10戰鬥機改成雙發配置,它的性能是不如現有的殲16等戰鬥機,地位就顯得有些尷尬了,前面說了,目前我國的空軍戰鬥機的機型已經滿足了空軍現有的需求,雙發的殲10戰鬥機往哪裡放呢,花費很大的精力最後卻沒有需求。

所長覺得殲10戰鬥機如果要改進,改進的方向還是雷達有關的方面和機動性!雷達有關性能包括雷達性能和隱身性能,安裝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進行隱身設計,實際上目前的殲10C戰鬥機已經做了相關的升級改進,但是還有提升的空間。

機動性就是和發動機有關係了,殲10戰鬥機的發動機可以換裝推力更大的發動機,優秀的單發動機也可以讓殲10戰鬥機的機動性獲得有效提升。

實際上殲10戰鬥機推出這麼多年,一直沒有推出雙發動機配置的型號,這也證明殲10戰鬥機單發改雙發完全沒有必要!


資訊所長


我國空軍延續著美國空軍建設步伐,畢竟我國在脫離蘇聯戰機作戰體系之後,就一直再體系建設偏向於美國。目前,我國空軍殲-20和殲-31戰機,相當於美國F-22戰機和F-35戰機,殲-16和殲-11戰機對標美國F-15各型號戰機,殲-15艦載機對標美國F-18A超級大黃蜂,殲-10戰機對標F-16各型號戰機。因此,中美兩國已經形成隱身戰機和非隱身戰機,重型戰機和輕型戰機相結合的模式。仔細觀察,中美兩國在空軍體系建設如此相似。

雖然,殲-10戰機被稱為梟龍戰機,是我國顏值首款三代戰機,已經發展多種型號,最常見的就是殲-10B戰機,在我國空軍服役超過300多架。殲-10戰機是我國在21世紀之處裝備的一款戰機,主要是替換我國早年裝備殲-7和殲-6等二代戰機。殲-10戰機在研製之處就被定型為輕型戰機,裝備俄製AL-31FN渦扇發動機,這款戰機是殲-10戰機主要動力。

在當時,我國空軍已經裝備蘇-27和蘇-30等俄製重型戰機。這些俄製重型戰機已經在我國空軍扮演起絕對主力角色,而殲-10戰機對標的就是美國F-16戰機和法國幻影-2000輕型戰機。所以,殲-10戰機研製之處就目標精準,再加上殲-10戰機在研製之處參考了以色列獅式戰鬥機和巴鐵的F-16戰機。最重要就是殲-10戰機是我國航空工業首次研製符合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潮流的整體設計思想和氣動佈局。經過多年的努力,殲-10戰機研製成功,是我國航空工業科技多年創新積累的結果。

殲-10戰機在裝備成功之時,美國已經在隱身戰機大踏步前進,而且第三代重型戰機已經特別的成熟。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爭先研製第四代隱身戰機,以三代戰機為重點,第四代隱身戰機為拳頭的空軍特色。我國空軍也將適應世界空軍建設潮流,隨著我國空軍正在打造殲-20戰機為王牌,殲-16和殲-11為主力的重型戰機群,在追趕美國和建設強國空軍的進行現代化建設。

因此,殲-10戰機雙座版研發和裝備對我國航空工業來說很簡單就完成的事情。但是,這並不符合世界現代化戰機和強國身份。我國未來將把精力發展第六代戰機等研製工作,不可能回頭在搞第三代戰機。所以,殲-10雙發放大型可以搞,但是不值得。


沐風談兵論道



殲十戰鬥機較為“纖細”的機體要拓展成雙髮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工程量等同於新設計一型戰鬥機!如果是這樣還不如重新設計一型。

殲十戰鬥機屬於中型戰鬥機,採用單發單座(教練型雙座)設計,進氣道在機腹下面,飛行時空氣可以很通暢的進入,經過“濾清”之後,再壓縮混合燃油進入到發動機燃燒,提供飛行所需的推力。

如果改成雙發就得重新分配進氣量,這需要重新設計進氣道部分的機體結構,使進氣均勻的分配給兩個發動機,並且進氣道中間要隔開…這樣就大大的改變了殲十戰鬥機的機體結構,還增加了不少重量!
珠海航展期間殲十B戰鬥機做高機動的“落葉飄”

還有非常困難的一點就是殲十系列開始使用的是俄製AL-31F發動機,新的批次使用“太行”發動機,這兩型航發都是大推力發動機,從體積上要大於歐洲“颱風”戰鬥機所使用的EJ200中推力發動機,如果再安裝一臺殲十的機體就要加寬才行,而兩臺發動機的安裝不是業界外想的那樣簡單!涉及到:發動機艙怎樣設計,相互之間不能形成干擾,不能引起震顫,輸油泵、管怎樣佈置…這些都是需要經過大量測算才行,而且最終裝上兩臺大推力發動機後發現是“大馬拉小車”!發動機功率嚴重的浪費!即便是安裝了兩臺“渦扇-13”中等推力發動機,對於殲十戰鬥機來說也是大材小用了,根本沒有必要!

所以,從航空製造的角度來說給殲十安裝兩臺發動機,耗時、費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嚴重的改變了原有的氣動佈局,增加了大量的“死重量”,原有的機動性能會嚴重的降低…與其這樣不如新設計一型戰鬥機划算。
珠海航展上殲十B戰鬥機正在做“眼鏡蛇”機動動作。

將來殲十,準確的說是殲十C戰鬥機的發展,或者說提高總體性能就要使用“矢量發動機”來提高,現代戰鬥機已經不再以單純的提高飛行速度為設計標準了,而是加強發動機的性能為標準!“矢量發動機”由於可以瞬間改變飛機的飛行姿態,在空戰中提供更加強大的機動性能,是今後是戰鬥機用航空發動機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個殲十安裝兩臺發動機則是事半功倍之舉!


皇家橡樹1972


殲-10戰鬥機是我國研製的第一款四代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最新的型號是殲-10C,如今已經在部隊裝備,殲-10戰鬥機是一款單發戰鬥機,是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四代戰鬥機。


殲-10戰鬥機採用機腹進氣的方式,目前裝備的型號使用的從國外進口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殲-10戰鬥機是採用鴨翼的形式,通過這個方式可以提高戰鬥機的機動能力。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款戰鬥機可以從單發變成雙發戰鬥機,因為這個改動量不是一般的大,整個氣動佈局都要進行改動。


如果採用兩臺發動機除了整個氣動佈局要改變之外還有許多的變動,不然就浪費了發動機的推力,隨著推力的增加可以攜帶更多的武器,最終所有的改變加起來就等於是一架全新的戰鬥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