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是存款還是理財?

融冰2217


結構性存款究竟是個什麼玩意,是存款還是理財?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疑問。

為了揭開大家心中謎團,下面我們就抽絲剝繭深入的分析一下結構性存款的政策要求、定義及其本質。

結構性存款和理財產品有哪些區別,在實際產品購買上,我們該如何選擇?

一、結構化存款監管新規

2019年10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19〕204號)(簡稱《通知》),針對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亂象進行規範,給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

01.業務要求

(1)交易運作和風險管理,杜絕“假結構”設計;

(2)資本監管,銀行應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足額計提資本,市場風險資本不得超過銀行一級資本的3%;

(3)槓桿率管理。銀行應將相關衍生產品交易形成的資產餘額納入槓桿率指標分母(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餘額)計算;

(4)流動性風險管理。銀行應合理評估衍生產品交易所帶來的潛在流動性需求,納入現金流測算和分析;將衍生產品交易納入流動性覆蓋率、淨穩定資金比例、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等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相應項目計量

02.結構性存款的定義

在《通知》中,對結構性存款進行了如下定義:

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03.結構性存款解釋

  • 《通知》中對於結構性存款的定義,相對專業,一般人很難明白。我們從結構性存款這個名詞中知道這個產品至少有兩部分組成,這個特點體現在“結構”上。
  • 那麼結構性存款產品由什麼組成的呢?我們購買結構性存款之後,銀行會把一定比例的資金購買普通銀行存款,另一部分資金用來購買“金融衍生品”。
  • 金融衍生品是一種特殊類別買賣的金融工具統稱,衍生是基於原生的基礎資產的,這些基礎資產可以是商品、股票、債券、利率、匯率、指數等。
  • 由這些基礎資產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就稱之為金融衍生品, 常見的衍生工具類型有期貨、期權、權證、遠期合約、互換等。其價值也是由基礎資產的價值衍生出來的,受其影響的。

04.結構性存款的本質是什麼

  • 結構性存款本質上究竟是什麼呢?明確的說,結構性存款本質上屬於存款,但又不同於普通存款
  • 從結構上來講,結構性存款有一定比例的資金購買了普通存款,像普通存款那樣獲取固定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具有普通存款的特徵。但結構性存款掛鉤了金融衍生品,具有一定的交易結構,這部分交易結構獲取額外浮動收益。而普通存款不掛鉤任何交易結構;
  • 從所承擔的風險和收益上來說,結構性存款風險大於普通存款,收益也相應的大於普通存款,而且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是波動的。所以結構性存款具有普通銀行存款的保本特徵,但收益具有理財產品特徵,是浮動的。
  • 我們之所以說結構性存款本質上是存款,是因為結構性存款也是受到保險存款條例保障。

二、理財產品監管新規

2018年9月6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對銀行理財業務提出了業務監管框架和管理規範,加強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和監管能力。

01.主要內容包括:

(1)嚴格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2)規範產品運作,實行淨值化管理;

(3)規範資金池運作,防範”風險;去除通道,強化穿透管理;設定限額,控制集中度風險;

(4)加強流動性風險管控,控制槓桿水平;

(5)加強理財投資合作機構管理,強化信息披露,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6)實行產品集中登記,加強理財產品合規性管理等。

02.什麼是理財產品

在《辦法》中,對理財產品進行了如下定義:

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的分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

03.理財產品的特點是什麼?

  • 銀行理財將不保本。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即將成為歷史。實際上,觀察近期銀行在售理財產品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都寫明瞭:不保本。
  • 理財產品的本質應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保本理財實際上是剛性兌付,這就偏離了資管產品的本質。資管的本質應該是“賣者盡責,買著自負“。
  • 短期理財產品受限。引導市場更加註重長期、真實的投資機會,減弱短期的盲目投機和資產泡沫
  • 理財收益可能增加。由於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未來投資者可以從理財產品中獲得“超額收益”

三、結構性存款和理財產品比較

  • 結構性存款也不同於銀行理財產品,它們在法律關係、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管理屬性存在本質差異。
  • 結構性存款本質上是存款,至少是保本的,同時受存款保險保障;而理財產品是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從所承擔的風險來看,理財產品風險大於結構性存款。從收益上來看,由於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投資者可能會獲得超額收益,從而收益水平高於結構性存款。

四、我們該如何選擇?

  • 根據理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打破了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
  • 隨著保本理財產品的消失,結構化存款產品目前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缺。結構性存款雖然利息與掛鉤標的物的收益相關,利息呈現浮動性,但本金是安全的。
  • 不同風險偏好的人可以制定不同的投資策略。風險偏好低的人,可以購買結構性存款、大額存款或者普通存款;風險偏好高的人,可以繼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獲取較高收益。
  • 根據數據分析,目前約有20萬億元資金將從表外理財轉向表內結構化存款以及一般性存款。這也側面表明了理財非保之後,大家的投資選擇。

南公子


近兩年,一種“新”的投資品種--結構性存款一下子火了起來,那麼結構性存款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

首先要明確一點,結構性存款雖然叫做“存款”,但它本質上是理財而非存款。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雖然結構性存款名字帶有存款,但結構性存款不是普通存款,而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比例的衍生品組成結構性的金融理財產品。其組成可以分為兩部分,大部分資金與普通存款一樣,運用在低風險、較低收益的產品上,以獲得穩定的收益保證整個產品本金的“安全”;小部分資金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上,以獲得整個產品的收益部分。

其實結構性存款並不是個新鮮事物,早在九十年代年代末,國內部分銀行就推出了組合存款,就是如今的結構性存款前身,但由於收益性不如銀行保本型理財,一直不溫不火,市場佔有率極低。

那為什麼這幾年結構性存款突然升溫?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保本理財受限逐漸退出舞臺,2017年末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也就是保本理財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能夠保證本金安全,又有一定收益率的結構性存款就開始受到老百姓的青睞。

結構性存款的運作原理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收益越高風險越高,那麼結構性存款是怎麼會能保證本金安全,又能有較高收益呢?

我們來舉個例子,假設現在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為25%,股票或期權的收益率為50%(當然也有可能全部損失),那麼某結構性存款募捐金額1000萬元,計劃拿出80萬元投資存款和債券,200萬元投資股票。那麼它的預期收益率可能是((800*125%+200*150%)-1000)/1000-=30%(股票盈利的情況下),極端情況下也有可能是((800*125%+200*0%)-1000)/1000=0%(股票全部虧損的情況下),這樣就保證了股票前部虧損的情形下仍然保證了本金的安全(本金未受損失),預期也可以達到理想狀態下的30%,略高於存款,低於股票(盈利的情況下)。當然還有一種的運作是,600萬投資存款,400萬買股票,那麼收益率就可能(600*125%+40*150%)-1000)/1000-=35%(股票盈利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是((600*125%+400*50%)-1000)/1000=-5%(股票虧損50%的情況下)。

所以說,結構性存款未必是保本的,一定要看清楚產品說明書。

什麼人適合買結構性存款?

我認為尋找保本型理財的替代者的投資者,適合買結構性存款;既想本金不受損失,又希望收益率能超過普通存款的投資者,也適合買結構性存款。

另外,部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可以享受隨時支取,靠檔計息,就是提前支取時滿三個月按三個月定期利率計算部分利息,滿六個月按六個月定期利率計算部分利息,我覺得這種更適合投資。

總之,結構性存款是理財產品而非存款,不要想當然覺得一定保本或者盈利,要看清產品說明書。


鑫財經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只是以存款名義而存在的一款銀行理財產品,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其大部分屬性應該屬於理財範疇。

通俗地說,結構性存款是銀行的存款產品,也被稱作收益增值產品,指在普通存款基礎上,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將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指數等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

它與銀行理財產品有很大的區別:一是銀行單純的理財產品本金和收益都不保障, 而結構性存款是銀行存款業務,本金無憂。二是銀行理財產品將全部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結構性存款是保本浮動收益產品;銀行理財將不再有保本產品,非保本理財是資管產品,按照預期收益率計算利息;結構性存款屬於銀行表內業務,獲得預期收益。三是條件要求不一樣,銀行公募理財產品最低1萬起投;有些結構性存款產品1000元就可以購買。

同時,與銀行一般存款也有很大區別:一是結構性存款類似於定期存款,有存款期限,且未到期不能提取,但銀行有權提前終止;而銀行存款比較靈活,哪怕是定期存款也可以提前提取,不過利息將按照活期存款計算。二是結構性存款一般有認購期和起息日,到了起息日才能起息;而銀行存款存入即有利息,一般是當日起息。三是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有上下限,風險比銀行存款大,屬於浮動收益產品;銀行存款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存入當日即可得知支取時的利息。四是結構性存款收益一般情況下,比銀行存款高。

由此,有投資理財意願而又缺乏比較好的方式的情況下,可考慮將自己的存款轉變化結構性存款。只是後來監管部門收緊,一些民營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下架。


開偉觀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名字都叫“存款”了,當然是存款啊。

所謂結構性存款,名字聽起來很高端,其實就是普通銀行存款加一個衍生物構成的投資組合。簡單的說,就是拿存款的一部分利息,掛鉤一個標的資產,做高風險投資(一般就是期權啥的)。這樣如果押對,就賺了,就有了高收益。如果壓錯了,也沒關係,期權成廢紙,賠光,但本金和另一份利息還在,保留的這部分利息,就是通常說的“安全墊”,由於安全墊的存在,結構性存款的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最壞的結果就是風險投資賠光,也能拿本金和安全墊利息給客戶交差。

別懵圈,投帥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以一年期的1000w規模的結構性存款為例。一個1000w的定期,假設年化收益4%吧。到期收益就是40w,那麼,我會預先拿其中一部分利息,假設一半,20w買成期權,掛鉤黃金、原油或者股指什麼的,就不管了。

假設到期之後,我做對了方向,收益翻倍,20w變40w,這樣我的總收益就是20+40=60w;反之,如果我做錯了,期權變廢紙,20w賠光,沒關係。本金和預先留下的另一半利息,仍然安全。預留的這20w利息,就是我的“安全墊”,無論市場如何波動,安全墊的存在可以確保我跟客戶能有個交待。這樣,我就得到了一個預期收益在2%-6%之間的結構性存款。

很多人搞不清結構性存款到底屬於存款還是理財,這不能賴大家。因為以前銀行大力發展表外業務,經常會把結構性存款當成保本理財來賣。大家以前買保本理財的時候,如果產品說明書裡有“掛鉤”字樣,那麼基本可以確定這其實就是個結構性存款。現在理財新規,不讓這麼玩了,這些保本理財把馬甲一脫,又變回結構性存款了。

所以,結構性存款,由於安全墊的存在,本金肯定是安全的。但是收益部分,就不好說了,在產品說明書範圍內,高低都有可能。大家做結構性存款的時候,千萬不要只看最高收益率,而應該仔細閱讀產品說明,弄清楚它承擔的風險類型和風險大小,才能確定產品是否適合自己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奇順信息


資管新規出來之後,結構性存款被定義為一般性存款。


不同的是,當前有多家銀行推出了結構性存款,但是這些結構性存款和幾年前外資銀行為主推出的結構性產品有所不同,在業界被稱為假結構性存款。 

 

1、何為真結構性存款,何為假結構性存款?

真結構性存款是將投資人用於理財的資金分為兩部分,主要部分作為銀行存款,小部分用於投資金融衍生品,因此真正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收益率不僅與存款利率掛鉤,還與所購買的黃金、期權等在觀察期內的走勢有關,收益率是變動的,在預期最高與最低收益率之間波動,且通常來說較難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假結構性存款則是指原本用於投資衍生品的資金並未真正與金融衍生品掛鉤。假結構性存款在產品設計時,或是為嵌入結構性存款的衍生品工具設置不可能執行的條件,導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被觸發,或是在設計時將嵌入衍生品的觀察區間或者情景條件設置得較為寬鬆,從而很容易就可獲得預期最高收益。


2、銀行推出假結構性存款的目的是?

在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發佈後,銀行一方面失去了保本保收益的優勢,競爭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同業業務受限導致存款流失嚴重。結構性存款可以在短期內最大限度的迎合投資者“保本保息”的投資習慣,幫助銀行留住客戶,緩解銀行流動性危機,因此受到了銀行的青睞。

推行假結構性存款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1、由於針對不同掛鉤標的和期限的結構性存款定價需要選擇不同的模型和參數,而許多中小銀行缺乏經驗和人員配備,很難設計出真正結構化的存款產品;2、真實的結構性存款也意味著增加了收益的波動性,會對客戶形成衝擊;3、此前,監管對結構性存款監管力度不大,使得有一些中小銀行並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質但是仍在發行結構性產品,“假結構”亂象因此產生,在理財新規對衍生品交易資質有明確限制之後,“假結構”的亂象將逐步規範。


3、真正的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如何?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

真正的結構性存款中投資銀行存款的部分風險很小,且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因此其安全性主要取決於用於購買衍生產品的資金比例,投資衍生品比例越高則可能的風險越大,但通常銀行用於購買衍生品的比例不會太高,總的來說其風險介於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之間。相應的,結構性存款的收益大於銀行存款,一般情況下不及銀行理財。

結構性存款比較適合對收益要求不高,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結構性存款並非“保本”理財產品,仍存在一定的風險,投資者在選擇時不要只被收益率吸引,還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瞭解結構性存款的風險等級和投資標的,在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範圍內理性投資。


普益標準


結構性存款最近兩年比較火熱,很多銀行推出的結構性存款收益都比較高,所以深受大家的親睞,目前銀行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大概是在9萬億左右。

對於結構性存款,大家的認識相對比較模糊,因為它既不像一般性的存款,又不像銀行理財產品,很多朋友在接觸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給它定義。

不過2018年9月28日銀保監會給了大家答案:結構性存款就是一般性存款。

2018年9月28日銀保監會制定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其中裡面對結構性存款的相關規定是這樣的:

結構性存款應當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範圍,相關資產應當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相關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衍生產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應當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

資管新規出來之後,結構性存款被定義為一般性存款,和我們通常所認識的存款是一樣的,都必須交存款準備金以及存款保險保費,同樣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

不過結構性存款跟一般性存款又有一些區別。

我們都知道一般存款是保本保息的,就是說你能獲得多少利息,從你存款那天開始就知道,比如你存款10萬塊錢三年期,年利率是3.85%,那你一年獲得的利息就是3850元,到期之後總共可以獲得11550元,這個錢你將可以一分不少的拿到。

而結構性存款跟一般存款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存款的利息會用於掛勾投資金融衍生品。

比如你存款10萬塊錢一年期,10萬塊錢一般性存款可以獲得2200塊錢的固定利息,但銀行會拿著這2200塊錢的利息去投資一些金融衍生品,比如股指、外匯等等,這部分投資收益可能比2200塊錢多,也有可能比2200塊錢少,如果掛鉤的金融衍生品在協議範圍之內,那2200塊錢有可能變成3000塊錢,但也有可能會變成1000塊錢。

這意味著你的結構性存款到期本金是100%可以拿回的,至於利息能拿到多少,關鍵看掛鉤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表現。


貸款教授


不得不說不說,對於廣大儲戶來說了解並熟知,結構性存款是存款產品還是理財產品,的確是很有必要,因為在搭配理財產品的時候就不用侷限於,普通存款,大額存單,智能存款,國債這類保守的理財產品。要說結構性存款是存款還是理財,那麼就需要知道什麼是銀行一般性存款,什麼是銀行理財,以及什麼是結構性存款,這裡就分別介紹下。


什麼是一般性存款?

銀行一般性存款其實也就是,銀監會批准併成立的合法合規受國家法律法規保護的正規銀行推出的一款儲蓄存款業務,儲戶把短時間或長時間使用不到的存款,存儲到銀行銀行按相應期限的利率,支付於儲戶利息。
一般性存款特點:在辦理了一般性存款業務後,不管以後存款銀行存款利率上浮還是下浮,存款利率均是不受影響而是固定不變的;其次就是一般性存款產品,是目前唯一一款受存款保險條例本息50萬元保障。

什麼是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其實也就是商業銀行為潛在的目標用戶,推出的一款收益率以及靈活性高於一般性存款的理財產品。各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又分為R1.R2.R3.R4.R5.五類理財產品,等級越高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是越高,但風險性也是隨著等級的越高風險性也就越高。

值得一提的就是,以前各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有保本型理財產品與非保本理財產品,但是在2018年4月27日發佈並實施的《資產新規》當中明確規定,今後不管是銀行還是各金融機構所推出的理財產品,均不可在推出承諾本金有保障的理財產品(也就是說目前所推出的各類理財產品均是無本金保障)。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產品,是商業銀行推出的一款一般性存款產品,與銀行收益率比較高些的理財產品相結合的一款產品,也就是說選擇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儲戶,銀行會把儲戶的存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存款選擇一般性存款產品,另一部分存款會選擇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各商業銀行推出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利率與一般性存款產品不同,結構性存款產品利率是浮動的利率並非固定,結構性存款利率的高與低其主要取決於銀行所投資的高收益理財產品。

結構性存款屬於哪類產品?

看了以上三款產品的介紹,可以說對於缺乏金融知識的儲戶來說的確是無法分辨,結構性存款到底是屬於一般性銀行存款產品還是理財產品!說他是存款產品把又有理財產品結合,說是理財產品把又結合了一般性存款產品,在沒有明確規定的時候的確是無法明確說明到底是,一般性存款產品還是理財產品!不過在2018年9月26日銀保監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其中第七十八條當中明確說明了結構性存款產品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範圍,也就是說結構性存款屬於受存款保險條例保障的一般性存款產品。

理財新規:第七十八條:商業銀行已經發行的保證收益型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應當按照結構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進行規範管理。本辦法所稱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的產品。結構性存款應當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範圍,相關資產應當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相關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衍生產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應當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

友情提示:雖說結構性存款受存款保險條例保障,但是與一般性存款還是有區別的,結構性存款只保障本金50萬元內,利息收益不在保障範圍之內,而單純的一般性存款的保障範圍是本息50萬元保障。


綜上:要說結構性存款產品到底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從2018年9月26日銀監會發布的理財新規當中來看,結構性存款的確是屬於受存款保險條例本息50萬元保障的一般性存款產品;不過對於廣大儲戶來說結構性存款並非是,單純的存款產品而是理財產品,因為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存款利率不固定,跟隨銀行所投資的金融衍生產品來決定最終的存款利率。不過目前來看選擇一些收益率在2.5%-4.0%左右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相對來說風險還是很低的,只要市場經濟以及國際經濟沒有大的變動,基本上均是可達到比較理想的利率。


要說結構性存款到底屬於存款還是理財,個人認為結構性存款,其實就是以前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衍生品和替代品,歸根結底還是屬於理財產品,選擇結構性存款還是存在一定風險!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全部分享與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點贊關注」哪方面有遺漏留言評論交流。13:05

福星卡匯


結構性存款,雖然名字中包含“存款”兩字,但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屬於理財產品的範疇,只是大部分資金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銀行罷了!

結構性存款產品發行受到限制

前段時間結構性存款產品銷售很火爆,特別是眾多民營銀行推出的結構性存款產品,預期年化收益可達到5.5%左右,還能確保本金安全及提供最低收益保證,投資門檻也不高,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喜愛,截止2018年8月底,全國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已超過10萬億大關,可見其火爆程度!

但自從今年9月底,理財新規再次強調“銀行需要具備衍生產品交易資格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後,多家銀行下架了結構性存款產品,尤其是民營銀行,現如今幾乎看不到由民營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

結構性存款

看起來好像很“高大上”,其實就是“存款+期權”的投資組合。大部分資金以協議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銀行裡,確保本金的絕對安全以及保底收益;其餘一小部分資金投資於金融衍生品工具,指數、黃金、匯率等等,以追求超高的投資回報!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結構性存款是屬於銀行代客理財的序列的,與普通存款沒啥直接的關係!

我們以招行發行的與黃金價格相掛鉤的結構性存產品來說,就是敦黃金的定盤價格相掛鉤的,當觀察日內黃金達到投資約定的條件,則按4.00%計算收益;否則按1.75%計算收益。而我們一般稱1.75%即為此款結構性存款產品的保底收益!

總之,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安全性能還是很高的,而且幾乎都按照預期收益來結算,所以還是值得選擇的一款投資理財產品!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大家好,我是猩猩。

最近有款銀行理財很風騷。收益都超10%了。哇,大熊市能有這樣的表現,真不容易,一起圍觀下!

01

產品全名叫結構化理財產品,各家銀行目前都在熱推。比如招行:打開APP,在結構化選項裡就能看到。收益率最高37.7%,跟一般銀行理財5%比起來,確實不低。敲個黑板,說說啥是結構化理財產品。

和普通銀行理財一樣,它的玩法也是拿你的錢去投資,然後平分收益。之所以叫“結構化”,是因為它的投資方向並不單一。比如,通常會把產品募集來的資金分成了兩個部分去投資。

重倉的部分,會選擇投資基礎金融工具,比如債券、貨幣基金等。這類產品風險較小,能保證本理財產品的最低收益。就比如上圖中,1.84%或0.50%的部分。另一部分,則會投點期權、期貨、匯率等風險大的產品。以此博取高收益。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結構化產品,收益率都是波段的。這樣看來,所謂高收益,其實是存在賭的成分。賭對了收益就高,反之收益就低。當然,如果高風險部分虧損嚴重的話,你也是會虧本的。風險不小啊。所以,你可千萬別理解成這是保本理財。

02

另外,從產品設計來看,拿到最高收益的概率其實不大。投資情況不同,你拿到的收益自然不一樣。比如上圖的滬深300看漲鯊魚鰭,預期收益是2%-12%。插一句,這就是個名字,和張三李四一樣,大家不用深究。我們重點看它是怎麼賺錢的。產品的投資方向,90%固收類資產+10%滬深300指數的看漲期權。大白話說,就是押寶滬深300未來會漲,押中了你就賺得多。

那概率有多大呢?

根據合同規定:產品觀察期是1月21日到3月26日。你也可以理解成賭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假如滬深300指數漲幅沒達到110%,並且觀察期結束的時候,滬深300指數比最開始還低,那你就只能拿到1.84%的收益率;相反,觀察期內滬深300指數漲幅,小於等於110%,但期末大於期初。也就是兩個月下來,滬深300最終還是漲了。那你就能拿到14.34%的高收益。

炒過股的朋友都知道。既要猜對股指的走勢,還要猜對最後的點位,這是很難的。所以猩猩覺得,所謂的高收益,噱頭不小。其他的結構化產品,情況也基本類似。比如交行的私銀滬深看漲鯊,最高收益10.30%。但要求觀察期內,滬深300指數漲幅每天都小於等於112%。並且觀察期結束的時候,漲幅還要剛好等於112%。差一點也拿不到最高收益,不容易啊。

03

猩猩覺得,這每到月末季末。銀行都會面臨著考核的壓力。大白話說,就是央媽主要看看你今年收了多少存款。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各大銀行都會想辦法攬儲,來應對考試。這尤其是年底。大家都想把錢取出來過年,銀行則更是攬儲心切。這時候,不排除他們會在各種理財產品上造勢。比如,收益特別高,年前趕緊買等等。

再比如這結構化理財。乍一看,收益確實很高,漫漫熊市裡,還真是唬人。不過,只要你深扒一下,你就會發現其實水分很大。理財也好,生活也罷。凡事還是不要只看表面,底層邏輯,才是影響你最終收益的關鍵因素。

最後啊,關於銀行理財,猩猩給大家個小建議。手頭資金有限的朋友,踏踏實實做定投,其他的不要想。再高的收益跟你也沒關係,因為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就這麼大。而手裡錢多點的朋友,願意嘗試結構化產品可以。

但在具體產品選擇的時候,儘量選帶滬深300看漲”“中證500看漲”字眼的。因為總的來說,猩猩還是看好明年股市的。這樣相對來說,你拿到高收益的概率更大點。當然,如果你實在看不懂產品合同裡密密麻麻的收益規定,那就直接放棄吧。不懂不投,吃不了大虧。

好了,今天猩猩就和大家聊到這吧。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猩猩說財


一、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二、結構性存款就是一般性存款,不是理財。

結構性存款納入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範圍,相關資產應當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相關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


三、結構性存款在法律關係、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非保本理財產品“代客理財”的資產管理屬性存在本質差異。


四、銀行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應當具備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相關衍生交易敞口應納入全行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框架,嚴格執行業務授權、人員管理、交易平盤、限額管理、應急計劃和壓力測試等風險管控措施,杜絕“假結構”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