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的理解?

0孤月痕0


這個問題非常好!

中國文化傳統:

中國文化傳統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蘊。她源遠流長,即從中國產生人類起就有了中國歷史,也有了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傳統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

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的理解:

(一)關懷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為主導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卻具有深厚的人本主義色彩。

中國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萬物中最靈、最貴者的思想。

如《尚書·泰誓》中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 《孝經》中則借孔子的名義說:“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句話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

在《禮記·禮運》篇中,人們又進一步對人之所以異於萬物的道理作了理論上的說明。

如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禮記》也出現了“天下為公”的理念……

總之, 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

這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這是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文明高度融合的亮點之一!

(二)道德的教化

中國的道德信仰系統卻十分完備。 這一種道德信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而我們需要的這種道德教化與現代社會所需的道德規範是傳承。

中國禮儀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 《詩經》提出“夙夜在公”,《尚書·周官》提出“以公來私民其允懷”,都提倡注重整體精神,都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而奮鬥的愛國主義思想。正是在重視整體精神的影響下,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香水償息奮鬥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歷經磨難,長興不衰,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堅忍不拔的民族偉力,就是因為我們民族有著一種崇高道德精神。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提倡人倫價值,強調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國傳統道德歷來十分重視人倫關係的道德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係中應有的道德。

另外,傳統文化中還對我們提出“誠信”,“仁愛”,“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

這種注重對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國”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今天構建精神文明所繼承和發揚的。

(三)追求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諧。

“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方面關係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和諧放在了首位。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與人看作一個統一、平衡、和諧的整體。主張“道法自然”,即人們要順從自然,迴歸自然,把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懲罰減少到最低限度,尋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空間。 在人際關係上,強調和諧有序,追求實現“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社會。

和諧文化是人類世界的共同精神財富,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恆久價值,我們要理解它,然後將理論和現代實際聯繫起來,真正為構建和諧文化出力。

因此, 繼承與創新學習就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使命。

(四)文化傳承

文化是一個國家存在的非物質基礎。

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 對我們現代來說,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見,一件事,首先要走進它,瞭解它,才能來評價它,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更不能隨大流。

比如說:說到傳統文化只有學習,我們才能既做到繼承,又能嘗試創新。

因此,我覺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條傳統與現代兼併的屬於中國的文化之路,我們首先要重視傳統論,走進它,瞭解它,在國人中應該多開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課程。

綜上所述:

作為一個現代中國人,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財富,包括傳統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

自立自強,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著上述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奮發進取,戰天鬥地,百折不回。

這種精神成就了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惟有中國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厚德載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寬廣仁厚、兼容幷包的精神特質。

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愛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採眾長、兼容幷包的博大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國文化既有獨創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

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

作為現代中國人應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我們還要虛心學習。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

別人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學習別人。

學習永遠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趕上別人,超過別人。即使已經超過別人,也要繼續向別人學習,因為別人總會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們好一些。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舊事物不會滅亡,新事物不會發展,世界永遠原地踏步,不能前進。

文化傳統也是如此,僅僅只有繼承,或僅僅中只有學習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儘管路途坎坷,卻是最終要完成的,這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是誰也難以阻擋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上對外交往的增多,我們的胸懷將更開闊,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將認識得更深刻,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障礙,將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必將大大加快。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

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不喜勿噴哦[祈禱]




跋涉者蘭州


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叫法更確切,個人認為《周易》《道德經》是其中的經典,《周易》更像是這個世界運轉的虛擬齒輪機構和說明書,巜道德經》學透了更能塑造個人的世界觀。現代社會和科學全部西化,不應該排斥西方的東西,用現代的經驗材料去驗證傳統文化的正確否,反過來用中國傳統文化指導現代生活及科學,比如用《周易》來指導電子學科,陰陽概念可以理解為正負極、並聯串聯、直流交流…


中國文化507721


文化彰顯思想,思想嵌於時代。

儒家

以其海納百川的態勢,得以博大精深,常思常新,淵源流傳幾千年。儒家遵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深得歷代封建時代統治者的青睞,實在是御民的不二法寶;而對於普通民眾即個社會階層來說,照儒家思想或男耕女織,或做個知書達理的謙謙君子(對於那個時代這個詞一點不含貶義)或學而優則仕,都是很知足的事情。所以儒家在中國封建時代很有它發展的土壤。

談到儒家,就不的不提兩晉南北朝時代,雖然有五代十國相繼登臺,但人們世族思想依舊很濃,士族風範,也就是貴族思想。做官很講出身,士族階層的時代。而文人也講求風流倜儻,出了不少文人,竹林七賢,更有廣零散等美談。經過隋到唐朝開國,由於歷史原因就不講那一套了,任人唯賢。此時科舉興起,儒學又得到另一個發展時期,另一種延續。此時,佛教在唐朝得到很好的發展。

當然,儒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例如,俗話有講:百無一用是書生。儒之害,非一日只功。我們現在都說的禮教害人云雲,畢竟那個時代已經過去。

獨尊儒家,可惜了法家。秦得李斯而強國,後才有六王畢,四海一。

佛教

我想佛教作為外來事物,傳入中原之初一定很灰黃。古代中國人好稱自己是中原人。據其宣揚的精神,最初吸納的必是精神或生活落魄者,暗合人性內心深出的一種精神宿求。不論國內,國外和什麼時代都有它的發展空間,但不是也不會是主流。

百丈高樓平地起,起於平民,跡於貴族。它的發展還需要貴族的加入,在中國的發展也不例外。靠統治者的推崇,它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一時佛塔俱立,大量佛經被翻譯,“唐僧”很多。

道教

談及道教,就從它的logo,太極標緻說起。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再六合,八卦。暗合事物發展規律,什麼事情都是從無到有,就連宇宙,也是從大爆炸開始。生命也是。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很有點意思,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同時也對中國養生學,醫學方面也有影響。很多詞彙也原自道而融入了生活,如玉皇大帝、五行,金木水火土等等。個人認為作為學說它部分揭示自然規律,但還帶有矇昧;作為宗教,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最後是 易

這個最早,在古代中國文化這算衝破矇昧的第一步。易學,講究象,即符號。而且各象有不同的符號表示。九宮圖很有意思,傳說最初是在龜背上發現的,圖如下:

4 9 2

3 5 7

8 1 6

這是一階九宮,還可衍生出很多種,階越大數字方陣也越大。

八卦,被道教吸收了。易時代久遠,瞭解的不多。

它試圖把占卜系統化邏輯化,符號化數字化如九宮八卦,數字推理。它試圖把占卜系統化邏輯化,符號化數字化如九宮八卦,數字推理。有些東西至今看來還還很有道理,甚至價值。至少在今天看來它與文化品位聯繫起來,是可以很有價值地。

雖高於占卜,畢竟源於占卜。

還想補充點,幾千年的文化的進化對於人的生物進化而言是基於相同的生物智力的。一句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四家各有其舞臺。



飛雪尋夢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平時常說文化文化,好像都很清楚什麼是文化。那我們真的都明白他所代表的意義嗎?今天咱們然來探討一下什麼叫文化。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尤其特指精神方面,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縱觀人類歷史,從石器時代開始,自從有了人類也就產生了文化,文化貫穿了整個人類史。而有據可尋的就是四大文明。四大文明是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地域屬伊拉克)、古埃及(位於西亞及北非交界處,今地域屬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

各位請看,所謂的四大文明,除了中國以外,其他三種文明皆已做古不復重在了。雖然埃及和印度仍然存在,但其文明和歷史均遭到嚴重破壞,沒能延續至今,而剩下的也只有傳說了。

唯有中華文明,代代傳承,歷久彌新,至今仍然閃耀著熠熠光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有中國文明才可稱之為文化,而其他的只能稱之為文明。文明是可以再短時間學會的,而文化卻不是想學就可以學來的。

中國文化是浸潤在骨頭裡的,已經烙印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裡,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中華民族延續至今,上下五千年,其中聖人輩出,文人智者不知凡幾。從炎帝、黃帝,到堯舜禹,再到諸子百家。如果要想講清楚發展脈絡,萬言尤不足,因此不做論述。只說一下至今仍在產生著重大影響的儒家文化。

如果想要在幾千年中華文化中選出最重要影響至深的文化,無疑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

儒家為春秋時期孔子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最能代表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紅塵路過客


這個題目比較大,我只能試著取其一點作答。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傳統,積累非凡。

現代文化,只是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袪短揚長,古為今用。

譬如孝道。春秋時有“老萊娛親“,也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更有父母去世,為官者要回家服喪三年的做法,哪怕你是宰相也得回去。更有的是守在父母墳前盡孝的極端做法,搭個茅棚,穿件舊衣,蓬頭垢面,類似於現在的苦行僧,在墳墓旁邊人不人鬼不鬼的,以證明他們的虔誠和孝心。現在可沒人會這麼做了。

再論婦道。過去的女人對男人要“舉案齊眉”,有道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丈夫或者公婆稍不滿意,一紙休書就可以把女人退回孃家。“三從四德”,毒害匪淺。而現在的社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不分尊卑,沒有歧視。甚至有些地方,女人的地位幾乎要高於男人。平時男人要看女人的眼色行事,在女人面前唯唯諾諾,謙恭有加。譬如上海。嗬嗬。

上面兩例,是我們的現代社會對古代傳統文化有取捨的地方。

完全繼承的當然也有不少。譬如:

詩詞文化。楚辭漢賦,古韻樂府,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這些文體,基本上都照搬使用,近幾年甚至顯得稍微熱絡。

道德文化。老子的一篇《道德經》,至今仍在傳承教習,廣為使用,並作為我們自己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歷史文化。我國有文字記載的2000多年的歷史,大都有史書上的記述,近代以來的一些考古發掘,從古墓裡找到的文獻文物,用裡面記載的內容,去驗證史書上的歷史事件。因此可以說,我們國家的歷史,幾千年來,直到現在,是一脈相承的。

簡言之,我們國家現在的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江東艾


在回顧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後10餘年,現當代文學研究有了深入發展的情況下,重新提出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關係的研究課題,有文學本體認知的深化,更有文學史研究不斷調整思路的重要意義。這一論題本身既具備了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歷史先天性聯繫之特性,又表現了傳統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學現代性的特質。這些年裡,相當多的研究成果涉獵到現代文學與文化傳統的問題,無論是文化傳統本身的文學整體辨析,還是中西文化比較中的探尋,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現出對文化傳統的理解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認知。這使得文學史不斷被重寫,作為文本的作品被重讀,大大擴展了文學生成的新資源。


石頭521


在回顧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後10餘年,現當代文學研究有了深入發展的情況下,重新提出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關係的研究課題,有文學本體認知的深化,更有文學史研究不斷調整思路的重要意義。這一論題本身既具備了中國現代文學與傳統歷史先天性聯繫之特性,又表現了傳統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學現代性的特質。這些年裡,相當多的研究成果涉獵到現代文學與文化傳統的問題,無論是文化傳統本身的文學整體辨析,還是中西文化比較中的探尋,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現出對文化傳統的理解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認知。這使得文學史不斷被重寫,作為文本的作品被重讀,大大擴展了文學生成的新資源。


雲莊學府


中國傳統文化,是有源頭的文化,這個源頭就是道,也可稱之為太極、中庸、明德等等。世間百藝即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詩、書、禮、樂、民俗等等,無不契合於源頭,崇尚和諧,所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者,是也。

現代文化,沒有共同源頭,政治、哲學、文化、藝術、科學、技術、軍事等,各有所宗,崇尚競爭。


慧光2787


問:談談你對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在文化的理解?

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有很多經典和精華值得我們繼承、傳承、傳頌、發揚光大。沒有中國文化傳統的發揚光大,就沒有現代文化的光輝和燦爛。

我國的現代文化也有很多創新和發展,值得我們去尊重去弘揚。不論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都有其不完美不完善的地方,但我們要吸取經典、精華、美好的部分把他傳頌、傳承、把中國文化傳統和現代文化燦爛的經典、精華、發揚光大!


竹樓伊人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之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