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电视剧,为什么《西游记》出类拔萃?


唐僧的五人取经小分队,从他们的相遇、组成、共同的经历成长,取经路上所遭遇的磨难,一直到达西天取到真经,此曲折的过程如同我们的人生经历,年幼的心怀理想,少年的幼稚冲动,青年的血气方刚、目空一切,一直到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诱惑,妖魔鬼怪,只有坚忍不拔的人才最后取到了真经。而《西游记》也罢,我们的人生经历也罢,蛰伏其中的种种妖魔鬼怪金钱美色权利的利诱,实际上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心魔。《西游记》象征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如何战胜自己内心的心魔,像唐僧、孙悟空的小团队战胜各种妖魔鬼怪一样,战胜人生的种种利诱,勇往直前,永远不迷失方向,这是我们的个人人生问题,战胜这个过程中的困难,也是我们战胜自己内心心魔的一个象征与启迪。


微雨说


据相关统计,86版电视《西游记》至今重播次数已经超过3000次,在暑假和春节期间一直能看到它的身影和熟悉的旋律,确实在四大名著的电视剧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一枝独秀。

我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以下我将试着从主题趣味性、特效新奇性、改编通俗性、音乐感染性方面来简单论述:

1、主题的趣味性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是轻松易懂的。里面的角色都比较讨喜,有本领高强、活泼好动的猴王孙悟空;有好吃懒做、憨头憨脑的猪八戒;还有话虽不多,但却冷幽默不断的沙和尚;另外还有那些古灵精怪的小妖精和个性分明、敢爱敢恨的妖怪们。

这样的一部每集打怪的小说,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因为每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所以即使跳过一两集也并不影响观看体验。

反观其它三部名著:《红楼梦》是一部阅尽世事沧桑的悲悯故事,主要写贾宝玉与姐妹们的闺阁中事;《水浒传》是一部讲好汉造反的故事,以打打杀杀为主;《三国演义》是一部基于三国历史的演绎小说,以三国争霸为主。由此可见,这些主题的描述都没有打怪轻松娱乐,更老少皆宜,趣味性都稍逊一筹。

2、特效的新奇性

《西游记》电视剧中为了呈现神仙妖怪的各种神通和法术,使用了一些特效手段来表现。比如典型的筋头云和腾云驾雾、变大和缩小、分身术等。这些特效手段虽然现在看起来已经有些落伍了,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时段来看,是非常先进的,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手段,让人心驰神往。

反观其它三部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描写事实,尽量以还原小说为主,基本不使用像《西游记》中那么明显的特效,所以在新奇性方面也稍弱一些。

3、改编的通俗性

《西游记》原著中的人物一是长得没那么漂亮,二是人设也没那么善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西游记》中的主角的人物形象。电视剧将丑陋不堪、凶狠异常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妖怪形象改编为古灵精怪、颟顸可爱、任劳任怨的形象。这一形象改变使人们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不至于吓到小朋友从而失去小朋友这一个巨大的观看群体。

当然我们也需要充分肯定六小龄童、马德华等人对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塑造,是他们让这些角色真正活灵活现起来。

反观其它三部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有不同程度的改编,但总的来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没有太大变化,林黛玉的较弱美人形象、宋江的黑矮汉子形象、诸葛亮的睿智儒雅形象都是忠于原著的。

4、音乐的感染性

可以说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音乐都是非常经典的,都是流传至今仍不过时的音乐。《红楼梦》的系列主题曲都弥漫着浓浓的化不开的哀伤气息、《水浒传》的“好汉歌”虽然豪迈,但“天时地利人和”就已经开始走入悲凉、《三国演义》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人生出无尽的历史浩叹,“暗淡了刀光剑影”则仍摆不脱沉重的历史印记。

反看《西游记》的开场是一阵“噔噔蹬蹬蹬蹬”的欢快音乐,容易让人兴奋起来。同时,结尾的“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让人生出一种豪迈奋进的情感,这是一种斗志昂扬的感觉,所以在音乐感染性方面更让大多数人有一种打鸡血、喝鸡汤的感觉。


综上,我觉得电视剧《西游记》能在四大名著的电视剧中一枝独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阿呆的李子


个人浅见,首先在于《西游记》童话性吧?童话是儿童的精神乐园,它纯真而趣味性强。原著具备这一特质,电视剧从视觉上更加强了这种效果,而且受众广泛,很多成年人也带着浓浓的兴致反复欣赏。每年暑假,几个电视频道都在同时播放《西游记》电视剧,几乎长盛不衰就是明证。

其次,忠实于原著。这一点非常关键,许多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能成功的例子,基本都是忠实于原著的。为大家所公认的87版《红楼梦》,老版《三国演义》《水浒传》,包括《西游记》电视剧都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更早的《子夜》《骆驼祥子》……或以后的《大宅门》《历史的天空》《悬崖》等等,无不如此。反之,凡是编剧认为自己比原作者“高明”,随意篡改原著内容,另外虚构情节……等等画蛇添足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徒有其名的失败之作,不被观众接受。这几乎成为影视界一个不成文的铁律,很值得业界,尤其是编剧和导演们深思。

第三《西游记》电视剧演员的演艺水平和敬业精神堪称极佳。不但扮演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的演员发挥出色,就是一些扮演妖精或其他人物的演员都能根据角色演绎到位。比如扮演女儿国国王的朱琳就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电视剧《西游记》是一部雅俗共赏并可以传之久远的佳作。





经霜红叶Cbq


央视版《西游记》出类拔萃主要是因为几位主演章金莱(六小龄童),汪粤,徐少华,迟重瑞,马德华,闫怀礼的表演成功,特别是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马德华的猪八戒非常成功,这二个角色特点一个是猴子一个猪,演员的相貌在这里没什么用,基本靠形体表演取胜。


别的演员演孙悟空,观众自然和六小龄童比,目前为止谁能比得过啊?猪八戒也是,其实央视版《西游记》猪八戒造型并不是特别出色,但是马德华演的好,憨憨的样子,观众看习惯了,认可了。

央视版《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唐僧师徒四人的塑造,特别是外形形象基本吻合了中国人对《西游记》传统的审美需求,再加上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猴性十足,所以尽管这版电视剧特效平平,但是还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重拍的各种《西游记》版本,包括电影,如果孙悟空演不好,观众必然看不下去,基本很难成功。


其他名著就不同了,无论《红楼梦》、《水浒》还是《三国演义》,角色都是人,这里就靠演员自己的本事了,而且演员本人的相貌对角色的塑造是有帮助的。哪版都有出色的演员和出色的表演。再说,同一角色,比如曹操,演员可以着重不同的方面,所以,总体来说,各版有各版的特点,对于一部长篇剧集来说,很难说哪版一定经典。



荷花小评


所谓四大名著,其中少《金瓶梅》,所以我心目中的应该是五大名著。今天单说《西游记》为什么了不起,因为这部著作为后人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验:其一是修行有关的,其二是魔幻有关的。世界上自从有了上帝就有了魔鬼,有了修行人,就有了妖怪。孙行者和白龙马代表人心思想,即心猿意马也;沙和尚代表人的身体皮囊;猪八戒是人的欲望食与色。读此书,会看到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修行多么的不容易;然而,今天此书成为魔幻娱乐的典型,成为儿童另类的童话故事,这是作者万万想不到的吧😄


孔子遇到后稷


因为《西游记》是一部唯一以鬼神化身的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巨著,也是借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手法,其它《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赤裸裸的社会表达,所以说《西游记》在风格方面比较出类拔萃!


不老松168AX99


《西游记》我们看了无数遍,游戏也玩了很多,但是《西游记》的真正内涵,读懂的人寥寥无几!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不可以说出来的,但是读懂了西游记,就看透了世界的真相。

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

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

八戒、沙僧、白龙、唐僧、悟空组成的团队,其实是人“身、心、情、性、意”的合一。所以九九八十一难,无数悲欣交集、挫折历练,描述的就是每个人的一生景象。

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

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

佛经上讲一念法身72心相,所以心有72相、悟空也就有72变化。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喜怒无常,尤其当下时代尘垢厚积,世人再难得度,事实上也无一人需要得度。

沙僧不变,八戒天罡36变,包括了乾旋造化、五行大道、六甲奇门、九息服气等内修真决。猪八戒是火中木,真阴,主柔主静,为幻身之把柄,只能变化后天气质,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仅得三十六变。

沙僧是真土,镇位中宫,调合阴阳,所以不变,当师徒四人融合为一时,化成太极。所以当我们的“身、心、情、性、意”合一时,不分离时,我们就成为了一个合道的活人。

贪、嗔、痴、慢、疑,五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这样上天入地的能者,也逃不出这五个字。五行山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强压住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也象征“贪、嗔、痴、慢、疑”,孙悟空(心)逃不出五行山。

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左右。现实中,也有无数教徒、灵修者、X主义者,自以为有所悟有所修,最后还是不离“贪、嗔、痴”,如猴子般看不见自己,不知道“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的后面是两界山,过了这一山,心终就跳出三界了。

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孙悟空”跟自己斗,战胜自己成佛,从心开始,从心结束,得见真心。真心即为天心、佛心、道心,心外无物,梦幻泡影,所以对待各类神话故事不要取迷信和着迷,那只是广开方便的门而已,一切怪力乱神都可以为方便之门所用,无需批判。

人的一生就是孙悟空(心)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炼心,都要勇敢的迎接挑战(用心生活)。在红尘中练心。

八卦炉烧不死(心)反而炼成火眼金睛,炼心使人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悟得真心,自有火眼金睛。

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

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

就是人的气度。

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

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

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

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

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

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

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

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

“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

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

“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

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

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

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

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

收伏小白龙,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

后来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这个最完美的团队就组成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

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不断前进,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心去降心魔。

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

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

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魔。

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过程。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的战胜心魔。

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就来了。

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变,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

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孙悟空踢下一块火砖,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

火焰山这一难是由孙悟空早年顽空之心所生,所以说“牛王本是心猿变”,要“打破顽空参佛面”,在这里孙悟空剪除了顽空之心。

红孩儿象征着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烧伤了悟空)。

此外,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

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他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

此外,白骨精也象征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猪八戒开始挑拨离间;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

人总是会被世间种种美丽表象所迷。

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难以逃脱。

作者将这个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用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芦把孙悟空封住了。

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金钱能把心困住。

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

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蝎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蝎子一样会勾人,所以师徒几个都敌不过她。

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是一个人的两颗心。

书中很明确的说到这一难是由师徒四人的心魔所生。

孙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猪八戒沙僧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师徒师兄弟之间的“猜忌之心”。

生出了“二心”,就必须除掉第二颗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

在比丘国,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多心”。

孙悟空变做假唐僧,比喻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也是象征“多心”。

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多心”就会变成“一心”,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悟空三兄弟好为人师,在玉华州收了国王的三个儿子为徒弟,教他们习武。

好为人师,不谦虚,因此惹出一窝狮子精。狮者,师也。

九灵元圣是西天路上最厉害的妖怪之一,是一只九头狮子,可妙擒孙悟空。

九头狮子象征“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圣,九思成圣,所以叫九灵元圣。

九思分别指的是:

视思明:当我们看事物时,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耳思聪: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那我们将不再被外物所伤。

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喜怒哀乐皆不发。成大事,情绪控制要达到喜怒哀乐皆不发。

貌思恭:貌代表形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

言思忠:言代表言语,此句意为不说谎话。

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应全心全意的去做。

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为此理。

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当我们遇到别人对自己发火时,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他的难处,可能就不再生气了。

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都是义,小人看到的都是利。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做到了这九思,就可成圣了。

孙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么可能打得过已成圣的九灵元圣?

师徒在寇员外家里借宿,遭遇打劫,寇员外被强盗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狱。

寇员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盗,因为善恶不过是一念间。

最后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后,离真理也就不远了。

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

对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魔障消灭,即见灵山。

最后心(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

身体(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经。

情欲(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情欲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终只被封为使者。

本性(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为本性像金一样珍贵。

意志力(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护法。

至于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

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折射。

最后佛祖之所以给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

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

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

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悟空的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

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十几岁时读和三十几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

再过二十年再读,体会又会不同。

西游记处处示现造化,名藏玄机,唐僧,唐乃大唐之圆满,金丹自性涵包太虚长存圆满,也象征法之无边,心之圆融。僧者,修行人,唐僧者,圆满修行者,修行圆满的人。又名唐三藏,三藏:精气神。

精,生机勃勃,生化宇宙万物,夺取造化之先机,返先天之本。神,无极本体不生不灭,大日如来之真身。气,介于精、神之间的一种概念,形而上非实际存在。

精气神本无区别,圣人为后学易入,故意造了几个名词(包括神仙、真人、佛、菩萨、神、上帝、真主等名词)勉强比喻修行路径,若执着是为凡夫。

故唐三藏一遇到危险,就大呼悟空救我。悟空者,简单来说叫不执著。悟空之后若一执着就落凡俗。故孙悟空,须如来点化。如来者,不来不去,不生不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