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被各代帝王都視為最有用的寶貝一直流傳至今

漢人,從黃帝開始,就展現出一種天賦——農夫的天賦。

是的,世界各大文明,一進入文明時代,為了保證糧食,大多都要走農耕而求溫飽的路子。但是同樣一片地,用心不用心,產出區別就大了。中國人很早就懂得要提高農田產量,要平整土地,翻鬆泥土。

今天,經過幾千年的精耕細作下來,可以這麼說,中原地區的耕地,甚至連一個小石子都找不到,都被農民撿了出來扔到了河邊。

不要小看了一個小石子,如果這個小石子恰到好處就在種子的旁邊,種子在幼苗階段,就受到了50%發育扇面的侷限。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只能吃個半飽,會不會長成豆芽菜?

把一塊地裡的石子都撿乾淨,工作量很巨大。把十幾億畝地裡的石子都撿乾淨,勞動量不比修1000個三峽小。

好處當然是巨大的。

一個小石子,1000年裡,也許會影響500粒種子的生長,造成5000粒麥粒的減產。雖然值不了幾個錢,但那個彎下腰的古代農民,也是值得欽佩的。

在他活著的時候,也許只得到過50粒的增產。其他幾千粒,都留給了子孫。而這些土地,還要生產千萬年的糧食。

遠古時期,被各代帝王都視為最有用的寶貝一直流傳至今


帝堯時代,鯀氏負責治水。山西的地形高,所以大洪水到來之前,鯀氏並沒有灰心,還想做最後的努力。

但是這大洪水實在太大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增高堤壩,越高越好。而這個工程的作業時間,自然是和大洪水搶時間,越快越好。

可是,加高堤壩,趕工搶活,至少得有個前提,就是要有那麼多現成的土方才成啊。

如果還是按照原來作業方式,和硬邦邦的大地對著幹,能挖出的土方是有限的。而種田的土地,翻鬆過了,最省事省心了。

正因為大洪水來得太過著急了,鯀氏來不及請示黃帝王朝的最高領導,直接就對種滿農作物的耕地下手,大挖特挖了。

黃帝王朝時代,人民哪有什麼國家觀念。鯀氏治水,對他們來說,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自然上告到攝政帝舜那邊去。

帝堯統治末年,為了讓自己看好的接班人順利登場,決定掃平黃帝王朝內部反對自己各大政治山頭。

當然掃平並不是消滅,而是讓各個政治山頭老實點,明白自己的位置。要做到這一點,不拿個人出來開刀是很難辦到的。殺雞儆猴,想法很好。

可是雞也不能隨便殺。亂殺了,猴子們聯合起來造反了。無巧不戰書,鯀氏算是撞到槍口上,這個盜竊息壤的罪名一坐實,自然是死路一條。

而且為了加強震懾群臣的效果,帝堯還下令鯀氏的後臺老大共工氏(既祝融氏)親自送鯀氏上路。

起來,鯀氏之死,完全是皇帝王朝接班期間政治鬥爭的結果。只是上古中國人敘述能力有限,再加上記錄秉承的“極簡主義”,以至於千載之下“鯀氏息壤”被完全神話了。

這件事的真相,正如楊慎《息壤辯》一文總結的——

翻鬆過的農田泥土可以讓農作物得到充分養料而長勢良好,這就是所謂的“息壤”。

農田是君主授予百姓的,所以呢,又叫做“帝之息壤”。

鯀氏治水不順從水性,妄想以人力和大洪水抗爭,挖掘已經平整好的農田之土壤,用以堵塞滔滔無盡的洪水,所以《山海經》上說——

鯀氏盜竊了帝舜的息壤,用來堵塞大洪水。

意思難道說的還不夠明白嗎?從上古傳下來的經典,本來就說得清楚明白。往往是那些強作解人的專家,偏要睜眼說瞎話,而且神神秘秘地,把後人都給整暈了。

這種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只是這真相太簡單了,簡單得讓後人無法相信,反而更願意接受一個東方版的普羅米修斯神話,更進而對“息壤”生髮出莫大的興趣,淤生出很多好玩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