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戰“疫”,建未來

由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可以通過唾液飛沫傳播,具有高傳染性特點。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確診患者數量持續上漲,截至 2020 年 2 月 6日下午 15:50,該數字已達 28083;並在日本、美國、德國等 24 個國家出現確診病例。此次疫情患者數量之巨、波及範圍之廣、擴散之迅猛,對高發區的醫療保障、物資供應、疫情防控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下面將從社會層面對本次疫情防控措施進行分析、總結,以期對類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及應對提供借鑑。

1、呼籲構建人類與野生動物和自然的和諧環境

據統計,發現有超過 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包括 SARS 病毒、埃博拉、H5N1、寨卡等。2020 年 1 月 26 日,中國疾控中心發佈的檢測結果現實,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存在大量新型冠狀病毒。實際上這些病毒不是剛出現的,它往往是和自然宿主長期進化了很多很多年;同時,該病毒也不是衝著人類而來,它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斷地繁衍下來。例如,埃博拉的疫情爆發是因為非洲有些地方以捕獵猴子、猩猩和蝙蝠等野生動物來獲取食物,就這樣,埃博拉病毒多次從叢林走向人類社會。

為了從根源上杜絕或者進一步減少該類衛生事件的發生,一方面,建議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廣泛宣傳吃野生動物的危險,使之逐步變成人們生活的常識;並倡導正確的養生、保健和身體補益觀念,全面改善濫殺濫吃野生動物的現狀。另一方面,人類的社會活動範圍應該設定適當的界限,保證不會對野生動物造成侵擾。例如馬來西亞的尼帕病毒,之所以感染人類,是由於人類生活範圍的大肆擴張,將豬場建在蝙蝠棲息地旁邊,蝙蝠將吃剩下的被病毒汙染了的水果掉到了豬圈,造成豬的感染,進而侵入人體。如果人類可以與野生動物構建和諧的生存環境,某些病毒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發生。

2、構建完善、高效的公共衛生事件上報、確認、發佈機制

武漢擁有中國,甚至是亞洲首個 P4 實驗室(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是我國公共衛生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內外傳染病防控研究的技術平臺,具有針對會引起嚴重或者致死疾病、且無預防措施、無藥可治的非典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或者天花病毒等開展研究的能力和條件。以此為基礎,如果可以在第一時間將一線醫生髮出的疫情預警與發表的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已證實武漢新冠病毒跟非典病毒有接近 80%的一致性,跟某種蝙蝠冠狀病毒有 96%的一致性"相結合,並向政府提出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策略及建議,進而經過科學研判,及時、透明地向公眾發佈相關信息,或許會更容易引起社會的警醒,更加有利於當前疫情防控。

3、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流行病學等科學知識的普及

疫情爆發以來,即便在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情況下,部分重點疫區人員仍頻繁進行旅遊等社會活動、刻意逃避常規檢查、不注重口罩和酒精消毒等基本防護的現象屢屢發生,為改善這一狀況必定將牽扯更多的社會資源,無疑為疫情的有效防控制造了較大障礙。

以社區、村莊等為基本單位,從學齡兒童抓起,基於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流行病學等學科的建設完善,做好科學知識的普及,使大眾認識到面對疫情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以及如此做的必要性,增強責任意識,以便有效應對新的疫情的發生。

另外,此次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主疫區的防護服、口罩等物資供應提出了巨大挑戰,也由此引發了多起社會事件。鑑於該類物資是應對大多疫情的主要物品,考慮是否可以建立戰略儲備計劃,並按照明確的制度、流程逐年對儲備進行更新輪換,形成對物資的有效管理。

每經歷一次疫情戰鬥,人類就有一次成長。面對疫情的考驗,希望人們可以廣泛吸取教訓,真正意義上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持續構建完善、穩固的公共衛生醫療體系,用科學知識武裝大眾,遏制新的疫情發生,共建人類美好、幸福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