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本書讓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覺得特別充實,感覺靈魂得到了洗禮?

成熟的鍋鍋Q


如果你是成人,不知道如何愛孩子,請看這本書;

如果你是孩子,不知道如何長大,請看這本書。

這本書我不知道看過多少遍,因為我經常看,說不定從那頁開始看,所以沒法準確計算看了幾遍。但無論從哪裡看,第多少次看,我都會心動,都會淚流滿面。

第一、先引用百度百科上的一段文字說說這本書的影響力:

這是一個構思了42年的故事。 這是一個僅用12天就寫成的故事。 這是一個讓數億讀者感動落淚的故事。曾三次改編成電視劇,一次改編成電影,2000年到2009年,圖書再版達到116次;而韓國版從2003年到2009年重印了38次。在亞馬遜網站,每一位讀者都給了五星的評分,而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閱讀感受——我哭了。 它就是巴西著名作家若澤·毛羅·德瓦斯康塞洛斯的代表作——《我親愛的甜橙樹》。

第二、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我親愛的甜橙樹》主人公叫澤澤。澤澤是一個敏感、早熟的小男生;有時頑皮如惡魔,有時善良如天使。他有一個很受他疼愛的小弟弟、兩個姊姊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姊姊生下來就送給親戚撫養了。爸爸失業後工作遲遲無著,聖誕夜的晚餐桌上只有土司和咖啡,上學時書包裡沒有午餐。

大人們忙於生計,能給澤澤的愛是那麼少,他只能藉著惡作劇,聊以增添貧乏生活的樂趣並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往往是一陣好打。鞭打與斥喝一次次摧折他稚嫩的身心,如是循環往復。五歲那年,澤澤在後院“馴養”了一棵小小的甜橙樹,小樹成為最願意傾聽他的快樂與煩惱的密友。同一年夏天,澤澤認識了街頭走唱人和待他如子的葡萄牙人,使他的小世界中有了音樂、溫暖與愛。就在他快樂地大口啜飲愛的蜜汁時,一場意外迎面襲來,逼著澤澤在一夕之間長大……

第三.書中感動之“最”。

1.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情節。澤澤深愛自己的家人,家裡窮,父母沒有給他聖誕禮物。但是澤澤知道爸爸失業了,他拿著工具去大街上,歷盡千辛萬刷鞋,掙錢,然後給爸爸買一包當時爸爸最需要的香菸,做為禮物安慰他。

2.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

五歲的澤澤說:人的心是很大的,放得下我們喜歡的每一件東西。

這句話反過來理解才更理解它的深邃:我們之所以對這個世界冷漠,我們的心裡之所以沒有別人,是因為我們不喜歡這個世界,不喜歡別人。所以我們的心很小,小得只有我們自己。

3.最讓我感動的人——葡萄牙人老葡。

澤澤和葡萄牙人老葡不打不相識,他們原本是陌生人,甚至曾經是敵人。澤澤在被幾頓毒打之後生出臥軌的念頭時,是老葡在他身旁安慰他。儘管澤澤承諾不去臥軌了,老葡依然不放心,深夜看著火車離去。一個曾經的陌生人給了一個大部分眼中的“惡魔”孩子超過所有家人的友愛和關心,這種愛是無價之愛,彌足珍貴。

第四.閱讀心得。

1.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作為一名老師,我難免嚴厲,但我更要好好愛學生。

2.願這個世界上的孩子都被溫柔以待。無論多麼調皮搗蛋的孩子,都有可愛之處,儘量用理解和欣賞的眼神交流,用讚美和溫柔的語言鼓舞孩子吧。

3.儘量與人為善,給我們周圍的人、無論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一分愛。對自己來說也許是舉手之勞,對需要的人來說可能改變終生。

4.美好的東西也總有失去的一天,我們必須要長大,長大到能坦然接受一切。


讀書與教育


梭羅的《瓦爾登湖》,我的枕邊書

初識《瓦爾登湖》是在《朗讀者》裡,忘了是哪位名人讀了其中一個選段。

當時聽來,覺得那樣的生活真寧靜、舒適,讓人嚮往。

再次遇到,是在書店,於是,帶著當初那份一瞧究竟的衝動,買了回來。

卻沒想到,打開看時,居然看不進去,不是文字不好,是我太浮躁。

於是把它束之高閣。

記得是某個有陽光的下午,鬼使神差地又把它抽出來,讀一讀。

這一次開始,我便情不自禁地愛上了。

無論是寫景、寫農事、寫小動物,還是談讀書,談生活等等,每一個句子,彷彿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注入體內,給我活力。

“過去與未來在此刻交會,而我就站在這起點上。”這句話是我此刻打開讀到的,感覺我倆心意相通!

“每個清晨都是對我的愉快邀約,讓我像大自然一樣簡單質樸地生活,甚至與它一樣純潔。”

現在是早上,天早已亮了,小鳥在窗外嘰嘰喳喳,身處鬧市,卻能每天在雞鳴鳥叫中甦醒,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讓我有和大自然無限接近的感覺。

“真正的閱讀不是憑藉表象吸引我們的奢侈品,更不會令我們昏昏欲睡,而是一種需要我們踮起腳尖,將我們最清醒的時刻全情投入的舉動。”

閱讀是一種清醒時候的美好體驗,是欣然赴一場約會,在約會中忘記自我的過程。

“這雙眼睛中蘊含著一切智慧,不僅僅袒露了孩童時期的純潔,也體現了歷經世事後凝練的智慧。”

這一句是描寫鷓鴣幼鳥眼睛的話,飽含哲理。

願自己行走人生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改最初那雙清澈而明亮的“眼睛”,充滿好奇和希望,飽含熱情與智慧。





愛折騰的二梅


《紅樓夢》中的人生百味,著實有趣,百讀不厭!不知翻了多少回。現在隨手翻到哪就看哪 都是可以看下去的。

有迴天氣著實熱得人不行,先生還見我在躺著看小說好認真的樣子,說:“你厲害!”我望了望他,說:“《紅樓夢》可以解暑。剛正好看到黛玉痴魂驚惡夢,你把我從這夢中喊醒來了……”

你說哪本小說能超越它?無論時代,無論角度都可以解讀,這才是好書。


開心無價寶


《百年孤獨》,合上書本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從一個完整的世界裡生生被剝離出來,好像我就是布恩迪亞房子裡飄蕩的鬼魂之一,在最後房子化為灰塵那一刻,我也跟著消失了。然後回到我自己的身體裡。

這個世界裡,我親眼看見了這個家族從四個人繁衍到幾十口人,感受了一個世紀那麼長的年月,心裡好像也跟著積累了一層一層的青苔和灰塵。

世界初始,一個簡單的村落,太陽又白又亮,院子很大,村民會隔牆聊一聊天氣,一個個樸實又天真,世界充滿神奇。

世界結束,一個空曠硬石牆砌成的小鎮,裡面的人死的死,亡的亡。天空是一塊黑幕,下著悽慘慘的雨。遺留的衰老的人坐在門口,眼睛混濁,不知道多長時間沒有進食。布恩迪亞家長滿青苔的房子裡,最後一個年輕人,消失在塵灰裡。

雖然都說人名很長,讀不下去,但是一旦讀完了,出來肯定得花一點時間抖抖積落的灰。

回憶的有點想再讀一遍,,


Chingwon


毛主席詩詞。由於反覆看,以前能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背誦三十多首主席詩詞,後因年紀大了頭部患病記憶力減退就大不如以前了。


英子和靜靜的老爸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讀是在初二,那年16歲,如今快奔四的人了,三十年,記不得中間讀過多少次,但絕對不下十次。從一次領工資買《平凡的世界》至今,已買過三套。短暫的半生堪稱顛沛流離,是《平凡的世界》一次次引領我走出人生低谷。

失意迷茫時,每次拿起《平凡的世界》,都能使我重燃生活的希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這“八九”裡,都離不開《平凡的世界》的慰藉。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喜歡上了鄉土文學、喜歡上了黃土高原、喜歡上了文學。現在雖然是一名市作協會員,但我要感謝《平凡的世界》給我帶來的改變!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去過陝北,在榆林地區打工三年,不為別的,只為體驗黃土高原上的風土人情。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愛上了閱讀文學書籍,也成為了百分之百的路遙蜜。每次讀《路遙傳》,我都熱淚盈眶。

《平凡的世界》是我的枕邊書。

我正在寫《平凡的世界》系列書評,不為別的,只為讓精神變得純粹!





蘇臺文苑


南懷瑾先生所述《金剛經說什麼》。

應該說不止五遍,南懷瑾先生堪稱現代維摩詰,儒釋道無所不通,他用平實的語言釋譯佛家經典,可讀性非常強。

他學識淵博,諸子百家,信手拈來,妙語連珠,字字珠璣。

他注重實修,強調生命體驗科學,深精佛法,誨人不倦。

這部書是與楞嚴大義合集的,可見編者也是禪宗一脈。

因悟性較低,只舉幾例,算是自我所窺:

一、須菩提在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即:“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釋迦牟尼佛對他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這裡南懷瑾老師點出,這個大的法和道心如來已經開示,就是當你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候,心就住了,就降伏了。這是我們平時讀經典時沒有體會到的。

二是,老師講,這部經的特點也是非常平實,開篇第一段即是釋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與普通僧人一樣,外出乞食、回來冼足、跏趺打坐。這個也是我們沒有想到過的深意。

三是,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呢?老師探討了一下,也是啟發智慧。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浪費您的時間。

開卷有益!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叫及時的雨的老頭兒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大約是高二的時候,同學帶到學校一本《平凡的世界》,說因為姐夫在煤礦工作,所以姐姐買了這本書想了解姐夫在煤礦的生活。等同學看完後,我便馬上開始了這本書的閱讀。

至今記得那本書剛開始的場景,開飯時間到了,許多同學都到食堂裡拿走了自己的乾糧,總有一個少年最後出現,拿走自己的兩個窩窩頭,這個人便是孫少平,敏感又自尊。這樣一個在物質生活上極其貧乏的少年,卻有著富足的內心。他看了很多書,小小的縣城裡面有書的地方,能借到書的地方他都經常去。

後來回家務了農,可是曾經看過的那些書在他的腦中編織了一個精彩的外面世界,總是召喚著他要走出去。

再後來他終於走出了土地,來到市裡打工,雖然乾的是最累的體力活,雖然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隻要能停下來,他便會找一個地方認認真真地讀書。那一刻我相信,精神上的富足與否,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幾經周折,少平最後來到了煤礦。不下礦的時間裡,大家都在宿舍裡圍在一起打撲克,而少平躲在自己的蚊帳裡,讀著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以後,《平凡的世界》又看過好幾遍,幾乎每一次心情浮躁的時候都要拿起這本書看一看,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找到前進的方向。

《平凡的世界》是整個青春的回憶。


小溪叮咚


我非常喜歡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我閱讀過很多遍,每次讀完我都感到非常充實,也都會有新的體會。

這部小說只有10萬多字,講述的故事也很簡單。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他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但是他沒有灰心,他打算到深海里碰碰運氣,果然他在那裡釣到了一條非常大的大馬林魚,那條大魚很難被制服,它拖著老人一直遊向深海,漁夫和那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最終他成功捕獲了那條大馬林魚。就在他返航的途中老人遇到了很多鯊魚,那些鯊魚和他搶奪那條大馬林魚,老人一次又一次與鯊魚展開搏鬥,他拼盡全力卻無法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最終那條大魚被吃的乾乾淨淨,老人回到岸上時只帶回來一具巨大的魚骨。

這部小說表現了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困境的主題,老人聖地亞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在老人的那次出海經歷中他遇到了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巨大的大馬林魚,另一個是一群前來偷襲的鯊魚,老人憑藉自己的經驗、智慧以及體力最終戰勝了這兩個對手,但是老人最大的對手卻不是這些,而是他自己。

在與大馬林魚和鯊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體力多次出現透支,同時他的意志也出現過動搖,但是他克服了身體上諸多的不適,他以頑強的意志與對手進行不懈的對抗,雖然他最終失去了那條大馬林魚,但是他戰勝了自己,他是名副其實的勝利者。

小說中有句話最能代表小說的主題,那就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部小說如同一支興奮劑,當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它會給我們以鼓舞,給我們以力量,幫助我們戰勝難關,迎來最終的勝利。


杜遠山


《在細雨中呼喊》――餘華

初次接觸這本書,是在喜馬拉雅上聽到的。當時是精品付費內容,聽了免費的兩節以後,我就被小說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付費聽完了全部章節。

後來買了紙質的書,又仔細讀了一遍。我發現,每讀一次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感受。

我之所以喜歡這部作品,有幾個原因:

一、作者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以第一人稱去觀察,講述整個故事的過程。這樣的優點,使小說通篇文字比較純淨,清新。因是孩子的感覺,更顯得真實、柔軟,也更容易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有強烈的代入感。

比如:我站到教室的角落裡,看到同學們都望著自己,我虛榮的激動使我的聲音顫抖。我極不牢靠的興奮,讓我感到自己――一個十歲的孩子擁有了真理。“老師也會有錯的時候”我這樣告訴大家,整整一天我都陶醉在對自己的欣賞之中。

還有這段:“我看到母親嘶叫著撞向王躍進,他順手一推,母親也摔進了稻田。我的父母就像是兩隻被扔進水裡的雞一樣,狼狽不堪地掙扎著。兩人擠在一起的恥辱情景使我心酸地低下了頭。”

作者這樣心酸又詼諧的寫法,對於文字運用的功力,除了用精準來表達,我只想拍案叫絕。

二、作者在小說中對於情感的不同描寫,親情、友情、愛情的細膩之中,讓人真實的感受到了,那份心酸和溫暖。

1、有著一條美麗大辮子,身材勻稱的馮玉清,是主人公對於性最初的啟蒙。後來,這個美好的形象也隨著馮玉清跟著貨郎擔走了以後,主人公離開南門,那條美麗的大辮子,也永遠地留在了南門而消亡。

2、在那樣的時代,孩子們與世間萬物一樣,被喚醒的性意識,沒有能夠得到解答的渠道。於是,蘇醫生的兒子――蘇航,把父親的解剖圖冊帶出來給大家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結成了聯盟。對於性,也有了不同的認知。可是,苦於沒有人能夠給一個正確的引導。於是,在那樣特定的環境中,蘇宇在荷爾蒙的作用下,空前勇敢地犯了錯誤,居然在路上,衝上去抱住了一個女人。小說人物這樣的舉動讓人心疼,心疼那個時代,心疼那些沒有標榜自由生長的孩子。

3、主人公孫光林生病的祖父,在他們家裡,像一個多餘那樣卑微地活著。“死”,對於他,幾乎成了一個理想。而每天早上,祖父在看到盼著他快點死的孫廣才時,甚至感覺,仍然活著是多麼慚愧的一件事。這樣的描寫,把生活的悲哀擴大到了極致。

小說中還有對主人公父親,兄弟和村裡幾個代表人物的描寫,犀利又冷靜,使得這些人物清晰,鮮明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作者什麼都不用說,那些人物就活生生地自己告訴你了,什麼都清清楚楚,這樣的寫法不能不讓人折服。

餘華的這部小說,堪稱處處是精彩。讀這本書,我整個人的感知,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隨著作者筆下的悲傷而悲傷,快樂而快樂。這是一種神奇的感覺,是一種在我心底最柔軟的觸碰,更像是一種享受,痛並快樂著。

莫言說:人生最大的捷徑是用時間和生命閱讀一流的書。

我相信,餘華老師這樣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揣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