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瞭解西方歷史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布匿戰爭,它發生在距今兩千年前的地中海世界,交戰雙方分別為古羅馬與迦太基。

古羅馬我們就不多做介紹了,那可是昔日的歐洲第一強國。對於迦太基,很多人卻不太熟悉。當然了,軍迷們都聽說過一位名將,叫做漢尼拔。此人在西方軍事史上赫赫有名,是個戰神級的人物。好萊塢還拍過不少關於他的電影。

歷史上總共爆發過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最後被羅馬徹底毀滅。除此之外,我們對這個國家就知之甚少了。和許多文明古國一樣,迦太基只剩下幾處殘存的遺蹟,且大部分是在羅馬統治時期留下的。

在我們通常的理解中,古羅馬之所以打敗迦太基,那肯定是因為迦太基落後唄。古往今來,先進文明徵服落後文明,這不是歷史規律嗎?不過,如果你能夠進入到歷史的深處,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1/7 迦太基的崛起

迦太基人的祖先是腓尼基人,他們生活在今天的敘利亞與黎巴嫩地區,離這不遠就是兩河文明的發源地。腓尼基人善於經商,他們的船隻很早就在地中海一帶航行。而那時候的意大利還是一片蠻荒之地。

迦太基人繼承了腓尼基祖先的商業基因,後來,他們在非洲北部,即今天的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城市,這便是迦太基的雛形。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隨著城市的發展,這裡成了地中海的商業中心。如果你看一下今天的非洲地圖,你就不難發現,突尼斯位於非洲大陸一塊突起的岬角上,據說站在岬角的西北端,就能看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在古代,來自埃及和中東的文明正是從這裡傳入歐洲的。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迦太基崛起的根本條件,首先得益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迦太基佔據著東西方貿易的海上要道,能同時朝東西兩個方向發展,進而控制整個北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海岸線,進而將大半個地中海掌控在自己手中。事實上,迦太基之後的發展,正是遵循了這一路徑。

迦太基人先是一路向西挺進,進入直布羅陀海峽,並扼守了這條重要的出海口。隨後,他們向北佔領了西班牙南部,因為那裡有豐富的銀礦。往南,迦太基人沿著非洲西海岸航行,一度抵達今天的幾內亞。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藍色部分為極盛時期的迦太基版圖,紅色部分為羅馬共和國版圖

在地中海東岸,他們遇到了頑強的希臘人,受阻於希臘邊境城市昔蘭尼加。但是在西部,他們進展地比較順利,分別佔領了幾座重要的大島,包括西西里島、撒丁島與科西嘉島。

為了進一步控制地中海貿易,迦太基人嚴守著幾個重要的港口與海上通道。直布羅陀海峽是西歐地區與地中海世界的貿易樞紐,迦太基人在此設卡,禁止其他國家的船隻駛入。同時,迦太基人還規定,別的船隻也不能在撒丁島與科西嘉的港口停留,違者將被迦太基海軍給擊沉。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迦太基以商業立國,而它的發展邏輯,也具有典型的商人特色。

相比領土,迦太基人對港口更感興趣;相比統治,迦太基人對利潤更為鍾情。他們希望通過掌控這些海上樞紐,實現對地中海的貿易壟斷。這種想法,與兩千年後的大英帝國有點類似。所以,和大英帝國一樣,迦太基人也重視海軍建設,北非的領導人堅信,只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整個地中海就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2/7 寡頭政治

講完了迦太基的勢力範圍,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

我曾經讀過一本歷史書,作者把迦太基叫做“迦太基帝國”,這顯然是錯誤的。實際上,迦太基既沒有國王,也沒有皇帝,甚至從它早期的擴張邏輯來看,也不像個帝國。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裡,來自東方的國家,那多半是實行專制制度的。而西方國家則普遍實行民主制。比如公元前492年的希波戰爭,就被視為民主的希臘對抗專制的波斯,後世的西方人反覆拿這場戰爭做文章。

但迦太基還真不一樣,作為腓尼基人的後裔,迦太基人的政治體制,反而更像是同時期的古希臘和古羅馬。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迦太基人實行著一種寡頭政治,他們的最高首領由兩名執政官組成,從選舉中產生。迦太基還設有元老院與公民大會,元老院共有300名成員,他們對國家大事與重要官員的任命享有表決權。

儘管迦太基政治有一定的民主基因,但它的民主僅限於貴族和商人階層,他們在元老院掌握著絕大多數的席位,平民是沒有話語權的,這正是它被稱為“寡頭政治”的原因。更何況,迦太基和古希臘一樣,擁有大量的奴隸。所以,與其迦太基是個來自“東方”的國家,不如說它帶有更多的古希臘政治基因。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為什麼會這樣呢?說到底還是和迦太基的基因有關。迦太基是靠商業立國的,掌握這個國家政權的,也是商人階層。商人天生地喜歡共贏與協商,而且做生意嘛,最重要的就是信守契約,這反映在政治中,便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規則意識。

這種規則意識對迦太基的繁榮非常重要,為國家積累了不少財富。但它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讓迦太基的貴族們習慣以看待買賣的方式,來解決大部分問題。

舉個例子,迦太基沒有農民,這和古希臘和古羅馬都不一樣。雖然迦太基的貴族們在北非擁有大片良田,但它們主要由奴隸耕種,這些奴隸都來自被迦太基征服的土地。由於沒有農民,迦太基無法獲得穩定的兵源,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迦太基只能依靠僱傭兵來鞏固自己的霸權。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所謂僱傭兵,就是由政府花錢買來的軍隊。這麼做當然是有風險的,因為僱傭兵是為了錢才替你賣命的,只要錢給的不夠,或者被惹毛了,他們可是六親不認的。迦太基政府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時時刻刻提防著這幫僱傭軍,總是生怕他們造反。

這等於給軍隊埋了一顆定時炸彈,迦太基貴族們總把僱傭軍當做外人,他們僅僅是打仗的工具罷了。統治者不相信將領,將領不相信士兵,軍隊與軍隊之間也互不信任,這就為迦太基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3/7 羅馬共和

說完了迦太基,我們再來看古羅馬。

如果把歷史倒退至公元5世紀初,古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半島上的其他部落,成為意大利的霸主。公元前509年,羅馬進入了“共和時代”。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此時的羅馬,與迦太基完全不是同一個級別的競爭對手。論經濟,羅馬不如迦太基繁榮;論戰鬥力,羅馬也沒有迦太基強大。羅馬人甚至連一個職業將領都沒有,軍事指揮權都掌握在執政官手中,然而,這些執政官在軍事上都是半吊子,打幾個小部落綽綽有餘,一旦遇到迦太基這樣的軍隊,可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羅馬是靠陸上征服建立的,所以,羅馬人的陸軍比海軍要強,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前,羅馬人沒有一支像樣的海軍。很難想象,這兩個國家會在未來某一天變得勢均力敵。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儘管羅馬人看起來貧窮落後,但他們手中還是有一樣“利器”,這件利器,既不是刀槍,也不是軍艦,而是羅馬人的公民權。

每征服一個地區,羅馬共和國就會賦予所在城市的居民以公民權。成為羅馬公民,就能受到政府法律的保護。公民權使他們與羅馬人享有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一旦成為了公民,他們都有義務響應國家號召,甚至加入軍隊為國家作戰。

對於核心統治區域以外的城市,羅馬會允許它們保留自治權,除了軍事與外交,其餘事務均由這些城市自行管理。平時,它們作為“盟員”,其居民享有不同程度的公民權,偏遠地區的人權利較小,鄰近核心區域或身為貴族的人權利較大,有的甚至直接成為羅馬公民。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除此之外,羅馬人還會和周邊的很多部落簽訂盟約,打仗的時候都得出兵,打贏了大家都能“分紅”。這樣一來,羅馬人實現了對各部落的控制,並讓他們共同分享自己的軍事成果。

總體來看,羅馬軍隊主要由公民組成的常備軍,以及“盟員”組成的友軍所組成。通俗來講,就是所謂“編制內”與“編制外”。而迦太基軍隊,則主要是通過“外包”的。其實在兩國發展的早期階段,這兩種制度並沒有優劣之分,它們都有利於各自的發展。

迦太基因商業而興盛,它的霸權建立在海上,而且跨度較大。所以,迦太基的辦法是用優秀的將領帶領一幫僱傭軍,只要政府有財力支付軍餉。這種依靠僱傭軍的擴張方式效率挺高,且很符合商人的邏輯。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但羅馬就不能這麼做,羅馬是農業國家,他必須把土地一塊塊打下來,然後派軍隊守護。為什麼呢?因為陸上霸權不同於海洋,你佔領了一片區域,就得把剩下的區域都給佔了,否則就可能被新的敵人包圍。正因為如此,古羅馬才會儘可能給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賦予權利,用制度保障來換取他們的忠誠。

4/7 海上爭鋒

那羅馬人為何會同迦太基人打起來呢?最初是因為一座島嶼——西西里。

隨著羅馬人佔領意大利全境,羅馬商人們開始謀求海外發展,然而,與迦太基人相比,羅馬商人的經營範圍小的可憐。

迦太基已經意識到了羅馬人的野心,它曾和羅馬人簽過協議,雙方的船隻不得跨越分界線。公元前306年,羅馬人再次和迦太基簽約,規定羅馬船隻不能駛入西西里島,而迦太基商船也不能駛入意大利。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只是一紙暫時的停戰協議。無論對羅馬人還是迦太基人,西西里島都是他們稱霸地中海世界繞不過去的坎。

面對強大的迦太基,羅馬人心裡沒底,他們連一支像樣的海軍也沒有,憑什麼和對手作戰?關鍵時刻,羅馬人獨特的制度機制發揮了作用,由於羅馬有大量的公民,他們踴躍參軍,軍隊規模一下子擴大到三十多萬。這些還不包括來自“盟員”的友軍。

然而,這些並不足以戰勝強大的敵人,因為羅馬人還缺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合格的海軍與優秀的將領。然而,戰爭不等人,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了。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直到戰爭的第五年,羅馬人才建立了成規模的海軍艦隊,總共120艘艦船。起初,這支新生的海軍在意大利沿海取得了一系列勝利,這讓羅馬人誤以為,迦太基人不過如此。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就在西西里吃盡了苦頭。羅馬人還不死心,他們甚至想直接進攻位於北非的迦太基本土,結果可想而知,他們的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前242年,羅馬重建了海軍艦隊,這次的艦船總數增加到200艘,在總結了前兩次戰爭失敗的教訓之後,羅馬人認為,應該把他們陸軍的優勢發揮到海上。具體怎麼做呢?就是把步兵帶到軍艦上,讓他們和敵船的士兵進行肉搏。

羅馬人發明了一種名叫“烏鴉”的裝置,它相當於一個舷梯,能在兩船相撞時固定住對方船隻,再把己方的士兵通過舷梯運到敵艦上,如此一來,羅馬人把海洋戰場變成了陸地戰場,迦太基人也終於扛不住了。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公元241年,也就是羅馬海軍重建僅一年,他們就擊潰了迦太基艦隊。並佔領了西西里島,後者成為了羅馬共和國史上第一個海外領地。

不過,如果你認為羅馬人之所以戰勝迦太基,靠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烏鴉”裝置與獨特的戰術,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第一次布匿戰爭足足打了23年,仗打到這個份上,本質上拼的是消耗。而羅馬人正是其憑藉強大的動員能力,才得以笑到最後。

5/7 漢尼拔戰爭

如果說第一次布匿戰爭,主是羅馬與迦太基兩國海軍的較量。那麼第二次布匿戰爭,就是兩國陸軍的交鋒。名震千古的軍事天才漢尼拔,正是通過這場戰爭橫空出世的。

後世常常把第二次布匿戰爭,稱作“漢尼拔戰爭”,確實,漢尼拔是這個舞臺上最耀眼的一顆巨星。然而,和第一次布匿戰爭一樣,羅馬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通過這場洗禮,羅馬擁有了一支嶄新的陸軍。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關於第二次布匿戰爭,不少歷史書,尤其是關於戰爭史的書籍都有過詳細的介紹。在此只簡要說說漢尼拔了不起的地方。

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後,迦太基相繼丟失了西西里、科西嘉與撒丁島。而此時的漢尼拔只有24歲,他強烈感受到了羅馬人的威脅,但是與他的前輩們不同,漢尼拔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戰略——直接佔領羅馬本土。

這是很了不起的想法,但漢尼拔的計劃並非異想天開。首先,羅馬人正忙於對付北方叛亂的高盧人,對迦太基無暇顧及。另外,漢尼拔選擇了一條羅馬人意想不到的線路,從西班牙登陸,向北進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羅馬。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這其實不符合迦太基人一貫的做法,因為他們更習慣於佔領重要據點,並不擅長打這種艱苦的縱深戰,更何況還是主動發起進攻。漢尼拔能夠採取如此冒險的戰略,除了過人的軍事天才,還利用了北方部族對羅馬的不滿,他把這些部族作為自己的盟軍,共同打擊勁敵。

當漢尼拔的軍隊兵臨城下時,身邊只帶了34000人。這讓羅馬人目瞪口呆,迦太基人長驅直入,接著就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坎尼會戰。這場戰役堪稱軍事史上的經典,羅馬的總兵力達11萬多,而漢尼拔的兵力不到對方的三分之一,羅馬人幾乎全軍覆沒,陣亡者包括執政官、元老、貴族,以及成千上萬的羅馬公民。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坎尼會戰的失敗,本質上是由於羅馬人缺乏優秀的將領。此外,他們的騎兵也不夠強,在戰術運用的靈活性方面,羅馬人根本不是漢尼拔的對手。然而,坎尼會戰沒有讓羅馬人屈服,他們很快又動員了大批軍隊。事實上,這場戰役從戰略層面並沒有給羅馬造成多大打擊。相反,漢尼拔在意大利卻日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第二次布匿戰爭在三次布匿戰爭中耗時最長,但即便迦太基人擁有漢尼拔,他們還是沒能取得勝利。漢尼拔的軍隊在意大利攻城略地,使羅馬人聞風喪膽,但依然奈何不了羅馬軍隊。隨著戰爭的推進,迦太基的財力被不斷消耗,最終,漢尼拔被羅馬的後起之秀西庇阿給打敗。

6/7 迦太基的滅亡

當迦太基失去了漢尼拔,他們抵禦羅馬人的最後一道城牆也消失了。

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戰爭結束。羅馬佔領了迦太基,將其劃為自己的行省。據說羅馬人攻佔迦太基城之後,出於報復殺光了城裡的居民,還往土地裡灑滿了鹽,詛咒其永世長不出莊稼。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三次布匿戰爭前後持續達120年,它使得羅馬成為了地中海世界的新主人,而迦太基則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古羅馬崛起的背景幕布,只留下漢尼拔的故事為軍事家們所銘記。

回過頭來看,迦太基原本有一手好牌,他們有富饒的經濟,強大的海軍,優秀的將領。迦太基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野蠻民族”,這個稱呼用在羅馬人身上反而更為恰當。

據專家考證,迦太基城的面積是羅馬的三倍,這裡有豪華的建築、密集的商業區以及寬敞的街道。迦太基人富於冒險精神,他們曾深入非洲腹地,記錄當地的土著生活。迦太基人對農業開發也做過貢獻,由迦太基人撰寫的農業論文,曾經被羅馬元老院視為農學經典。

那為何迦太基人還是輸了這場戰爭呢?是因為領導人昏庸無能嗎?好像也不是,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從制度層面尋找原因。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正如之前所說的,迦太基主要實行僱傭兵制度,但僱傭兵帶來了一種天然的不信任,因為雙方的合作是基於買賣關係,而非榮辱與共的責任感。

僱傭兵制度還給迦太基內部造成了撕裂,作為統治階層的商業精英,他們對軍事將領疑慮重重,雙方相互利用,相互猜忌,甚至彼此給對方使絆子。結果,整個國家就喪失了凝聚力。

以漢尼拔為例,他在意大利本土浴血奮戰的時候,迦太基當局沒有給予他充分的支持,漢尼拔亟需的援軍和補給遲遲未到,最終只能鎩羽而歸,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迦太基當局不願看到漢尼拔擁兵自重。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相比之下,羅馬人則表現出了高度的團結,他們在對手面前同仇敵愾,從貴族到平民,每個人都為了榮譽而戰。這是羅馬人用制度凝聚共識的結果,所以說,羅馬人的成功,是勝在了制度上。用古羅馬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說法,是共和制度所締造的愛國精神,幫助羅馬人站在了時代之巔。

然而,光有這些還是不夠,我們得繼續深入到結構層面,從兩國發展的內在邏輯,看待這場戰爭的勝負。

7/7 總結

商業是迦太基成功的根基,商人的目的是壟斷市場,而壟斷市場的最好方式,是佔據網絡中的樞紐位置。因此,迦太基人很重視佔領地中海的重要節點,包括直布羅陀海峽,幾座核心島嶼,以及數十個大型港口。

迦太基人對軍隊的管理也富有商人做派,對於迦太基的貴族們而言,軍隊就是他們僱傭的打工仔,替他們守住港口和島嶼,坐等白花花的銀子流進來。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迦太基人不想佔領過多的領土,因為這不僅意味著更高的成本,還意味著更多的制度投入,作為商人,迦太基人認為沒有必要。這從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時,他們對西西里島的態度可見一斑。迦太基人把西西里視為重要的商業據點,但羅馬人則將其視為領土防禦的前線。

這個區別很重要,背後是兩條截然不同的生存路徑,羅馬人把爭奪的每一寸土地連同上面的居民,視為共同體的一部分,猶如身上的手足與器官。而迦太基僅僅把土地視為利益交換的工具,正如他們也以同樣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軍隊。

即便到了漢尼拔時代,這位軍事天才在意大利所向披靡,但他真正想做的,也不過是分化羅馬共和國內部,使其支離破碎,以便迦太基繼續在地中海維持霸權。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這就是迦太基和羅馬的不同,迦太基要的是稱霸,稱霸不一定非得幹掉對方,它只要自己佔據有利的位置,看住你,掐著你的喉嚨,防止你做大。

但羅馬的做法則要更進一步,羅馬開啟的是帝國模式。也就是說,羅馬人不滿足於做老大哥,它要你俯首稱臣,把你的土地併入自己的版圖,把你的人民變成自己的公民,並將他們編入軍隊,為自己打仗。

羅馬人意識到,在這輪爭霸戰中,只能有一個贏家。想要控制地中海世界,除了佔領港口和島嶼,還得獲得兩邊的土地,唯有如此,才能徹底地確保安全無虞。

布匿悲歌:迦太基為什麼會敗給羅馬

羅馬人把地中海的霸權爭奪,變成了一場零和博弈,要麼全贏,要麼皆輸,這也就意味著,羅馬人需要對資源進行壓倒性的投入,不僅是軍事上的,經濟上的,還有制度乃至文化上的,而不能像迦太基那樣點到為止。羅馬人要的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市場。

這就是羅馬獲勝的秘密所在,憑藉制度造就的動員力量,加上強烈的尚武精神,羅馬人把所有要素整合到一塊兒,從無到有,由弱至強,締造了一個全新的物種,它就是羅馬帝國的雛形,併為之後數百年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