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是清朝的王牌部队,为何感觉清朝却指挥不动这支军队?

柴创6


军队应该是国家所有。即皇帝掌握最高军权。

在清朝前期,皇太极掌握上三旗的力量。其他各旗的都统都是拥护他的人。入关掌握政权以后,八旗逐渐颓废,丧失战斗力。旗人疏于操练。绿营兵逐渐成为主要军队。

太平天国兴起以后,八旗彻底退出国家军队体系。绿营也步八旗后尘,因颓废而丧失战斗力。曾国藩的湘军兴起,形成兵为将有的管理方式。之后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如此。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湘淮军大败。清朝开始编练新军。最初的部队也是抽调淮军的一部分兵丁,用淮军将领。

新军编练处虽然是满族人主管,实际上袁世凯管理。也形成了兵为将有的局面。新军士兵每次操练吃饭,都要高呼是袁宫保给我们发饷吃饭。

袁世凯还培养、拉拢、任用自己的亲信分掌各镇的兵权。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是第一批主要成员。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师生之谊、同乡都是主要关系纽带。新军中也形成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事集团。在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直隶的新军被称为北洋新军。

满族人指挥北洋军当然指挥不动了。冯国璋等人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行动迟缓。

这种兵为将有的情况导致了进入民国以后的军阀混战局面。包括冯玉祥的家长制西北军,云南、张作霖和阎锡山的独裁省军阀,桂系的军事集团,四川的省内军阀混战。直到国民党蒋介石败退台湾,仍未能解决军阀割据问题。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北洋军是清朝末期的王牌部队,成军后不仅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力,而且很大程度上主宰了清末的时局(特别是慈禧太后死后)。

北洋新军(陆军)是袁世凯创办的,以德国陆军为模式,聘用德国教官训练,采用德国武器装备,包括步、炮、骑、工、辎等兵种的近代化军队。成军后实际领袖是袁世凯。北洋新军成军后袁世凯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就实际形成了一个军事政治集团,即便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以足疾开缺(罢官)后,他羽翼丰满,他的部属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曹锟等以袁为马首是瞻,清廷指挥不动这支新军是必然的。

这个 渊源要上溯到剿灭洪杨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的湘军,清廷主力军队虚弱不堪的八旗军和绿营被太平军打的丢盔卸甲,清廷不得不号召各省发展团练(民兵)对抗太平军。团练经费自筹,因此团练大臣拥有很大自主权。曾国藩的湘军以门生、朋友、老乡等为纽带组成,形成了兵为将有的传统。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建立的淮军也是这个模式。剿灭天平天国后湘、淮军成为国家的正规军,军饷自然朝廷发,但组织模式和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继续保留下来。不仅在军队,就是地方各大督抚好多是湘淮系,或和湘淮系密切的人。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东南各省搞的东南互保,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铁路大臣盛宣怀等是湘淮系,四川总督奎俊、胡广总督张之洞是准湘淮系的。他们掌握大半中国的地方军政大权,建新军(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办军事工业、设工厂铁路等新政,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贵族既忌惮防范,又不得不依靠的军事政治集团。

它的香火绵延不息,袁世凯掌握小站练兵是李鸿章推荐、荣禄提拔的,又是李鸿章临终向慈禧太后推荐他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所以他继承了湘淮集团的衣钵,创建了北洋集团,是湘淮系的继续发展。

清末满清皇族面对实力雄厚盘根错节的北洋集团,认为免除袁世凯的职就能指挥北洋新军未免太失之天真了。这个集团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各省新军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后来又主宰中国政局二十八年,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冰中火9228079551


北洋军确实是清政府花费了重金打造的最后一个王牌部队,它可以说是支撑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说是摧毁清政府统治的最后一根夺命稻草。

清政府当时当真指挥不动北洋军了吗?未必指挥不动,实则是指挥北洋军的人能力和威望有限,说到底是摄政王载沣用人不当。

北洋军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小站练兵时期,一个是武卫右军时期,最后一个则是北洋六镇时期。

北洋军的这三个阶段的灵魂人物当然是袁世凯,他从接手了小站练兵事务之后便一直带着北洋军,哪怕是清政府让他以武卫右军扩编为北洋六镇的时候,也有意将以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为北洋第一镇,为的便是确保旗人在北洋军中的地位和对北洋军的控制力。

不过,北洋六镇也全是出自袁世凯之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鸿章和荣禄一死,袁世凯成了清政府高层当中最为“知兵”的一个人,慈禧不倚重他还能倚重谁呢?

袁世凯当时虽说也有通过手握重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的想法,可他也同样知道手握重兵不仅可能会让他受到慈禧的猜忌,也会让他受到满族王公贵胄的排挤。

所以,他很识相地交出了北洋第一、三、五、六镇的指挥权,由陆军部直接统辖,他自己自己只保留第二镇和第四镇。

慈禧活着的时候,她能够压得住袁世凯,袁世凯也还几乎一门心思地给清政府收拾残局,更没想过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只可惜慈禧一死,当时只有25岁的载沣自知经验不足,威望更不足,所以一来认为自己压不住袁世凯,二来又认为袁世凯将来必成清政府的威胁,所以一纸诏令下来便罢免了袁世凯的所有职务。

载沣当时一度想过杀了袁世凯以绝后患,但是在张之洞等朝中重臣的劝说之下,载沣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袁世凯被罢免了之后便回老家钓鱼去了,只是他可从来没有真正地放下过一切,虽然在老家钓鱼,可仍然时时关注着朝廷的动态和天下的形势。

载沣能够轻轻松松地罢免袁世凯,这说明袁世凯当时并没有绝对地掌控北洋军,从1908年罢免袁世凯到1911年再度起用袁世凯,这三年时间里倘若载沣能够用人得当的话,难道还不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

倘若袁世凯已经绝对地掌控了北洋军的话,以六镇之兵力,绝对能够让载沣投鼠忌器,不敢对他下手。

拿冯国璋来说,冯国璋当时南下打起义军的时候打得很起劲,很想为清政府立功,甚至在袁世凯半打半停的时候,他还绕过袁世凯直接找隆裕,让隆裕拿钱出来继续支持他打起义军,结果被袁世凯给收拾了。

北洋军中像冯国璋这样效忠清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载沣真要有能力的话何愁不能将北洋军彻底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载沣用人却只看“成分”,不看能力,所以他用了一个不该用的人——荫昌,载沣之用荫昌一如他用胞弟载涛统领禁卫军一样,倘若禁卫军换成良弼来统领,则袁世凯未必能够夺走禁卫军的控制权。

载沣之所以用荫昌,除了因为荫昌是满人之外,还因为他是北洋老人,还因为他是留德归来的“高材生”,只是荫昌这个人的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也许正是因为荫昌是北洋老人的缘故,他还可以算得上是袁世凯的拥趸者,所以当他意气风发的南下却遭到了当头一棒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向清政府报告,让清政府赶紧请袁世凯出山了。

荫昌之所以在南边被打得狼狈不堪,原因既在于他难以控制和指挥北洋军,也在于他指挥能力实在一般。

荫昌都说自己指挥不了北洋军,只能让袁世凯来了,载沣还能指望谁呢?所以载沣也只好低声下气地去请袁世凯。

袁世凯原本便一直心有不甘,时时静待机会,因为载沣用人不当的缘故,致使北洋军中处处是袁世凯的嫡系,所以他一出山便能够顺顺利利地掌控北洋军。

清政府之所以难以指挥北洋军,除了载沣用人不当导致没能消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影响力之外,也是因为时势使然。

时间到了1911年,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看不出来清朝已经大势已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不想着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或者谋一条后路?

换句话说,当时已经人心思动,已经人心思变,之所以未动,之所以未变,只是还差一个导火索。

显然,武昌起义成了人心动和变的导火索,所以很多人开始动摇了,开始观望局势了,这些人当中当然也有北洋军中的将领,须知北洋军将领可是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人,他们的眼光自非常人所能及也。

这也是清政府后来难以指挥北洋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也是清政府给自己挖的坑,是清政府要练新军,要培养新型人才。

最终,清政府花费了气力和钱财培养出来的新军和新型人才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拿云919


提问者提到了北洋新军是根据德式练法改编。那就应当了解,一战前后的德奥土俄四大帝国都是兵变亡国的。所以那个时候兵变是主流。清朝可以说真的是早死早超生。比较一战前后灭亡的四大帝国。俄皇室灭门,德奥土三国皇帝流亡海外。清朝简直太幸运了。这四国带头造反的也是皇家军队。而且也都是不愁军饷的皇家精锐部队带头造反,这其中最著名的造反头子凯末尔还是土耳其朝廷的帕夏。


超哥侃古今


先说结论,因为大清对北洋军队的控制权完全被袁世凯架空,所以北洋成了袁世凯的私军,所以指挥不动。

(1)为何会有北洋军?

北洋军队是因为在北洋六镇练兵,所以才被叫做北洋军,是大清在1901年1月开始才筹办的,也就是说对于大清其他的军队来说,只是十足的后生仔。想要弄懂为什么会有北洋军,那要搞清楚大清以前跟人打仗靠的什么!

大清最早用的是八旗军,也就是后金立国时的武装力量,有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军在清廷立国之时勇猛善战,但是承平日久,到后来就毫无战力。在太平天国之时,被洪秀全带的太平军打得不成样子。清廷眼看太平军就要打到北边来了,无奈之下就只能启用士人组织军队,叫做团练,这就是湘军和淮军的起源。

堕落的八旗军

但是这些封疆大吏也不老实,看着大清不行了,就开始有割据的意思。封疆大吏们对朝廷的态度是,你要是给钱,我还是奉你是皇上,我还给你打个工;你不给钱还要我去送死,那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看出,大清对基层的控制力不行了。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慈禧太后叫东南省份的封疆大吏们来勤王、打洋人,被李鸿章为首的大吏们直接一句“此乃乱诏”给顶了回去。

一直被朝廷暗算的李中堂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清肯定要搞新的军队啊,旧的湘军、淮军都靠不住。

(2)北洋军不姓大清而姓袁

大清有了湘军、淮军的前车之鉴,肯定不敢将军权全部交给汉族士大夫,而是组建了北洋三巨头:总理练兵事务大臣庆亲王奕劻、练兵会办大臣袁世凯、练兵襄办大臣皇族铁良。

大清这样的安排肯定是有道理的,以皇族为主,但是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皇族没有这个能力,被袁世凯吃的死死的。其中奕劻年老体衰,根本不是很想管。而铁良是个冒失的年轻人,一点手段都没有,还把同为皇族的奕劻给得罪。铁良不懂世故,做人没有手段,在奕劻生日的时候,头铁的送过去万两礼金,这样低端的行贿直接惹怒了奕劻。

被袁世凯吃的死死的铁良

所以在后来的斗争中,奕劻直接站在袁世凯这边整铁良,这样的情况下,大清对袁世凯的制衡完全失控。在这样的情况下,皇族被架空,袁世凯就在北洋军队中大肆扶持自己人,就算后来大清把袁世凯给撤了也没用。到了练兵后期,整个北洋军里都是袁世凯的人,大清陆军部如同摆设。

北洋成了袁世凯私军

所以大清之所以指挥不动北洋,和他自身腐朽无能有着直接关系,皇族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就算没有袁世凯,也有张世凯、李世凯来架空清廷。


蓝白旗帜


清朝自从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原有的八旗和绿营军都腐败不堪使用,遂靠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撵军。这湘军淮军的组织都是靠乡亲关系,遂私人军队兴起,朝廷无法遏制,因为官军不堪使用,维持朝廷又不能没有军队。后来小站训练新军不得不依赖袁世凯,袁世凯依方抓药,把北洋军变成他的天下,清廷无法指挥。


鬼谷先一


北洋军是甲午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进行军队改革的产物,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这支军队无论是制度、服装、武器还有战斗方式都一改农业时代的模式,完全仿照德日军队的建制进行改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覆灭以后,但是割据全国的军阀大部分都是从北洋军里分裂出来的,如我们熟知的直系、奉系、皖系都是从北洋军里面分裂出来的。

当时北洋军可以说是清朝政府的底牌,也是它的王牌部队,这支部队最初承担着卫戍京师的作用,那么既然是自家军队,为什么清朝政府却指挥不动呢?其实简单来分析,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大势已去,汉人军阀取代满清贵族执政已是定局;

当政者能力不行,才不配位,北洋军不愿意卖命;

太平天国时期,出于镇压太平军的需要,朝廷允许汉人官僚练兵,统兵。于是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便出现了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汉人军阀势力。面对这些新兴的军阀势力,满清朝廷的态度非常纠结。

一方面,清政府无兵可用,要继续维系朝廷的统治,必须要倚重这些军阀。另一方面,军阀得势,胃口很大,汉人对朝廷执政者的能力,以及朝廷对军阀团体的忠诚,均持怀疑态度。基于以上两方面因素,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统治者在僧格林沁战死后,就采取了政治平衡策略——即类似于现在开发商和包工头之间的雇佣关系。

朝廷是开发商,军阀们是包工头。清政府为军阀提供财政和法理上的支持,并给予一定的地方权力和部分中央权力,以换取他们对朝廷的效忠和卖命。

汉人军阀得到好处,便不再怀疑满洲朝廷的统治能力。在此后的三十年,即太平天国后的三十年,慈禧靠着这种政治平衡,为清朝又苟延残喘的续了三十年命。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慈禧精心布置的平衡局面,就被她自己毁掉了。

当时由于连连的失策,使得汉人军阀和汉人地方大员对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能力和治国水平产生了怀疑。同时军阀们本身的胃口随着权力欲望加大也膨胀了,不再满足于继续当包工头角色,也想当开发商。于是,满汉究竟谁掌权的矛盾产生了。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九省的督抚就没人参与勤王护驾,而是互保报团,坐视慈禧的生死不顾。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明白,昔日大权独揽的统治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她就再次以退为进,一方面对参与东南互保,不进京勤王的督抚不予追究;另一方面同意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提议的“新政”的建议。

大有分权给汉人官僚,搞君主立宪之势。也就是让出大部分权力,满清由皇权专制向君主立宪转变。待转变之后,汉人势力将取满洲人而代之,成为执政者,而满清皇帝则退居幕后,成为“虚君”。

当然了,我们知道慈禧这招以退为进之策并非是她的本意,她并不想搞立宪。她只是想拖延时间而已。但实事求是地说,慈禧此举还是有效果的。因为凭借立宪这个举措,慈禧和汉人地方大员又保持了八年微妙平衡关系,而慈禧也得以病死善终。

慈禧死后,立宪压力转移到了载沣身上。他当时要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继续的放权,搞真正意义上的立宪。然而载沣上台后,却看不清时局,由于他的种种白痴操作,慈禧晚年精心打造的平衡体系再次被打破。

载沣上台后,推翻了慈禧的策略。他在最不应该“复辟”的时候,选择了“复辟”。比如,他先是罢免了袁世凯,让他的亲兄弟载涛、载洵分别控制陆海军,剥夺汉人的军权;还比如,载沣对立宪派要求开国会一事拖拖拉拉,狠狠的刺伤了对满清朝廷还有一丝希望之心的立宪派官僚。

再比如,载沣故意搞出一个皇族内阁,让皇族被满族大臣操控内阁所有的重要部门,汉人则靠边站。(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只有4人,而且除了徐世昌之外,均无实权)

总而言之,就是慈禧答应的放权,答应的君主立宪,载沣通通推翻不承认,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全天下的汉人官僚,包括最保守的汉人官僚,全得罪了。对此,张之洞病重时曾劝载沣:“以一人之见而反舆情,舆情不属,必激变。”(不可逆时势而为之)

可是,载沣却对张之洞说:“怕什么,老子手上有兵在!”按载沣当时的理解,只要罢免了袁世凯等几个汉人军阀的头子,他就能收回兵权,大清也可以继续专制统治。当时都是二十世纪初了,载沣对权力的游戏居然还是如此落后的理解,大清岂能不完?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张之洞所言,汉人对满人继续执政,投了不信任票。毕竟,北洋军上下可全部都是汉人。北洋军上下和袁世凯有共同利益诉求,而和清政府没有任何共同利益。

举个例子说,段芝贵在原来的清军,只是个下级军官,得不到重用。加入北洋军后,袁世凯就把他提拔成了高级将领。在段芝贵看来,朝廷那帮人都是什么玩意?哪有袁大帅的慧眼识珠?这紫禁城的龙椅就应该让袁大帅来坐,满洲老贵族,通通滚一边去。

类似于段芝贵这种心态的人,还有段祺瑞这些人。他们也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满清朝廷阻碍了他们的才华施展。所以,对于袁世凯,他们都是支持的,而对清政府,他们都是面和心不和。用一句话说就是——

既然跟着袁大帅就有高官厚禄,何必要去巴结朝廷那帮人呢?满人朝廷能给自己这个汉人什么待遇?当然了,袁世凯只是当时众多俊杰人物的其中之一而已。从他后来称帝被北洋军抛弃可以看出,他也并非是不可取代之人。

然而,由于北洋军发展的时间太短,当时北洋系将领级别都不高,根本够不到清政府的政治构架顶层,他们需要袁世凯这个游走于顶层和下层的关联式人物。所以,在这种大时势下,清政府便完全丧失了对北洋军的操控,而袁世凯也能以一个“盟主”的身份,在老家远程遥控北洋军。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南方革命势头极其猛烈,清政府唯一仰仗的就是北洋军,北洋军受此重用,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所以北洋军对清政府的军令阳奉阴违,集体逼宫,袁世凯不出山,他们就不打。企图通过袁世凯,实现北洋系的利益最大化。

而袁世凯也看透了清政府是大势已去,所以也趁机带领北洋系夺权。这是符合北洋系利益的决定。总的来说,清政府无法指挥北洋军,关键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在北洋系看来,一个无视满汉人口差距,搞出皇族内阁,无视汉人利益的朝廷,它能给自己什么利益回报?既然如此,那倒不如支持袁世凯。起码跟着袁大帅,升官发财是指日可待。







福临1956


对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个人看法。

一、北洋军的前身主要是晚清时“小站练兵"的新军,他的创始人和统帅袁世凯是清未时最著名的政治枭雄,有着非常强的政治抱负和野心,因当时担任北洋大臣,因此由他编练而成的新军又称“北洋军",手下主要高级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都是袁世凯一手栽培成长起来的,中下级军官大部分都是留洋接受过西方现代军事培训的,士兵主要来源于农民、工人、手工业劳动者及城市失业人员,接受的训练是先进的西方军事培训,装备也是最先进的德式军械,从人员构成、成立的吋间来看与清朝其他的八旗军、绿营兵截然不同,对清朝没什么感情,只效忠袁世凯一人。

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大气候来看,在历经“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后,西方的先进民主政治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又在全国各地不断起事,清朝虽竭力挽救,但无奈大势已去,清廷的统治可以说是“日落西山,风雨飘摇”。

三、从当时清廷对北洋军的态度来看,一方面要倚靠北洋军的战力来抵御列强和镇压革命,另一方面也担心北洋军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军队,最终尾大不掉成为内患。为此,清廷也采取了渗沙子、抽梯子等各种手段,安排铁良等皇族进入北洋军,对袁世凯各种打压,但已为时太晚,这些都无法改变北洋军己是袁世凯个人军事势力的事实。

四、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军已成为镇压革命的首选力量,但当时的袁世凯因受清廷打压,正赋闲在河南老家钓鱼,武昌的枪炮声对于坐等时机的他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他一面称病不出,和清廷不断讨价还价,一面对北洋军中的旧部暗授机宜,以各种理由拖延行军速度,到了武汉后也是虚张声势、出工不出力,坐等事态扩大以攫取个人最大好处。

后来,袁世凯在清廷满足了他个人的最大私欲后重返北洋,挥起屠刀指向革命,并依靠北洋军上演了八十三天皇帝梦的“复辟丑剧”,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袁世凯和他一手创立的北洋军也注定在这大潮中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用户屌兵T34


一个牧羊人有一群羊,为了牧羊方便,他养了一只牧羊犬,为了将牧羊犬训练的足够优秀,牧羊人将这只牧羊犬交给了训狼高手,并且让他一直带领。后来,羊群受到了其他狼群的袭击,这只牧羊犬却没有果断出击,直到羊群之中的公羊开始躁动,直接开始攻击其他羊。

牧羊犬一边维持着羊群几经奔溃的秩序,另一面却哑巴巴的瞅着牧羊人,要求获得羊肉做补偿。牧羊人又气又恨,却无可奈何。最终,牧羊犬用学来的狼性杀害羊若干,还活生生咬死了牧羊人。

这就是晚清军事精锐部队“北洋军”与晚清政府的关系,而那只贪得无厌的狼性牧羊犬就是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

既然北洋军是晚清政府直属的战斗部队,为什么晚清政府却不能指挥这只部队呢?北洋军队与袁世凯的密切关系究竟是怎么建立的呢?

袁世凯的飞黄腾达直接来源于李鸿章。袁世凯在没有出道之前为李鸿章的手下,在朝鲜镇守,后来有机会回京述职,在李鸿章出一片献媚,被李鸿章委任了小站练兵的重要差事。

李鸿章与晚清政府投资了新军,聘请了德国教官,训练了最新式的陆军。但是李鸿章与晚清政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观念难以转变,对陆军的重视程度不够。

北洋新军的基础为李鸿章的旧部,外加早年外出留学的军事人才,袁世凯出任之后,恩威并济,收复李鸿章旧部,并在留洋人才之中确立了威信。李鸿章辞任之后,荣禄继承了李鸿章的位置。荣禄一上任,对袁世凯的提防就被提上了议程,他亲自前往小站阅军。此时的袁世凯面临了最后而且最重要的挑战。

袁世凯利用阴谋阳谋,成功的骗过了荣禄,让他成为了袁世凯的第二个靠山。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个人,那就是徐世昌。作为袁世凯的第一谋士,在应用阴谋阳谋之时,为袁世凯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袁世凯将新军创造成为了“袁家军”,在荣禄视察之时,新军会高喊“吃朝廷的饭,穿朝廷的衣”。但是,在荣禄离开之后,新军便会高声呼叫“吃袁家的饭,穿袁家的衣”。新式陆军俨然成为了袁世凯的私军。

为了强化对军队的控制,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之时选择了倒戈,帮助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篡夺政权。袁世凯成功的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升任为总理大臣。

慈禧死后,隆裕皇后掌握朝政,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背叛光绪耿耿于怀,上任之后就罢免了袁世凯,理由是袁世凯有足疾。辛亥革命爆发后,绿营军完全不是革命军的对手。此时为了平反,只能动用朝廷大杀器北洋新军。但是,没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完全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最后载沣只能重新任命袁世凯。

袁世凯成了主动方,他要挟朝廷罢免载沣,否则就不出山。隆裕太后迫不得已罢免了摄政王载沣,此时此刻,朝廷之中能够干预袁世凯的政治势力全部消失。

袁世凯出任之后阳奉阴违,一边猛攻武昌革命军,一面像朝廷施压。结果大家都已经明白,袁世凯篡夺政权,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

朝廷之所以调动不了新军,是因为袁世凯早已经将新军转变成为了私军。

首先,新军已经成为了“袁家军”,新军中的大小将领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包括冯国璋、段祺瑞、王世珍等。

其次,袁世凯虽然有一段时期远离“袁家军”,但是却并没有断绝与新军的联系,这就是得“袁家军”的行动基本上都是袁世凯在暗自操作。

结束语:袁世凯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一生投靠了李鸿章、荣禄、慈禧,表面上看他是一步步被提拔起来,但是袁世凯依赖他们,却并没有隶属于他们,袁世凯骗了他们所有人。到最后,王朝落幕,一个被用来维护统治的暴力工具,却成为了王朝覆灭的推动力,这就是历史的匪夷所思与独特滋味。

【文 / 楚南青史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