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無道,武王伐之”:歷史上紂王暴虐形象的產生與變化

在我國上古時代夏商周三朝,由於史料缺乏難以考證,加之後人多託古仿賢,導致流傳下許多頗具神話色彩的奇聞軼事。在這一大時段內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莫過於“武王伐紂”。它不僅流傳有少量史實見諸史料,也夾雜許多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更添神秘。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圍繞“武王伐紂”故事情節展開的小說平話:《封神演義》與《武王伐討平話》。對於伐紂的原因,兩者也有很多共通的原因,如紂王的暴虐、妲己的殘忍。然而,兩部作品在紂王與妲己的形象上出現了不同的傾向。今天我們主要根據典籍與小說中所塑造的不同的紂王的形象,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其形象產生、變化與差異原因。

一、在《史記》史料基礎上刻畫的紂王暴虐形象

二、平話、演義對紂王自身暴虐原因的淡化

三、平話與演義中的紂王形象為什麼會與《史記》所載略有不同?


“紂王無道,武王伐之”:歷史上紂王暴虐形象的產生與變化

一、在《史記》史料基礎上刻畫的紂王暴虐形象

武王伐紂的歷史依據散落於《史記》中的《殷本紀第三》、《周紀第四》、《齊太公世家第二》,還有《帝王世紀》等野史,以及一些史書的註解。武王之所以伐紂,原因之一就在於紂王是個暴君。歷史上也常常將紂王與商桀相提並論,如《孔子家語》中的“湯武以諤愕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而“桀紂”一詞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

關於紂王的形象,《史記》中的記載如下:

帝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鈴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婦己,婦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拒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切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斐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敢樂戲於沙丘,以酒為也,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在司馬遷的筆下,帝封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兒個特點:首先,體力過人,思維敏捷,是一個很有天分的君主;其次,他的天分並沒有用在治理國家上,而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再次,紂王“好酒淫樂”,寵幸妲己;最後,他大興土木,荒淫無度,奢靡浪費,不敬鬼神。這是一個標準的暴君形象,與後代歷史上的暴君形象相差無幾。《武王伐紂平話》與《封神演義》都繼承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塑造的殘暴紂王形象。

“紂王無道,武王伐之”:歷史上紂王暴虐形象的產生與變化

《武王伐紂平話》中的黃飛虎得知妻子被殺,“聞言大怒,罵紂王不仁無道之君”,遂起兵造反,比干也曾諫言,將紂王與桀相提並論。《武王伐紂平話》中有一首詩來高度凝練地概括了村王的種種失政行為:

紂隨妲己信崇侯,費仲讒言國不修;

剖孕蠆盆人受苦,囚賢斫脛事堪羞。

比干剖腹觀七竅,箕子佯狂免禍愁;

飛虎子牙兩去後,四方黎庶總歸周。

紂王寵幸女色,聽信逸言,艇斥忠臣,視百姓為草芥,這些都是暴君的行徑,平話的作者在這首詩的結尾,用簡單的幾個字交代了紂王行徑的後果——紂王自亂天下。這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觀點,武王伐紂的根源在於紂王自身。

《封神演義》開篇以一首古風概括全書梗概,緊隨其後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商紂,而是敘述了商朝的幵國君主成湯“網開三面”的故事:成湯是黃帝之後,求得人才伊尹,不敢用,進獻給天子夏梁,夏桀殘暴殺害直臣關龍逢,湯使人哭,被囚禁於夏臺,後被釋放回國,湯在回國路上,看見有人張網四面捕鳥,湯不忍,解開三面,只留一面。夏桀殘暴,民不聊生,伊尹輔佐湯伐夏桀,將夏梁流放,最後諸侯推湯為天子。

我們發現這個故事的模式與武王伐紂類似,《封神演義》的作者在第一回先敘述了一個暴君與明君的故事,意圖顯而易見,為全書張本。可見,夏桀之所以被商湯伐,是因為夏桀殘暴,武王討伐商紂也正如商湯討伐夏維,因此武王伐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武王是明君,紂王是暴君。

二、平話、演義對紂王自身暴虐原因的淡化

歷史上的紂王是一個暴君的形象,《封神演義》與《武王伐紂平話》都遵循了這一既定的人物形象。不過兩者對於紂王的形象塑造卻有些改變,那就是淡化了紂王暴虐的自身原因,將紂王的暴虐歸根於他身邊的女人——蘇妲己。

“紂王無道,武王伐之”:歷史上紂王暴虐形象的產生與變化

《史記》中也提到了蘇妲己,與《武王伐紂平話》和《封神演義》不同的是,《史記》中紂王寵愛妲己只不過是紂王“淫樂”的一個佐證,而並非是他墮落、荒廢朝政的根源,換句話說,在史書中的紂王首先是一個暴君,然後才寵幸妲己,但是這種因果關係卻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發生了逆轉,變成了因為寵幸蘇妲己,所以商紂變成了暴君。

《武王伐紂平話》的開篇,在介紹紂王時,大肆濱染紂王的文治武功“若說三皇五帝,皆不似紂王天秉聰明:口唸百家之書,目數群羊無錯;力敵萬人,叱時柱聲如鍾音;書寫入八分,酒飲千忠;會挽硬弓,能騎劣馬。紂王初治世時,有德有能,□□□□□天地陰晴吉凶之兆,時年四十七歲。□□□□□□,封帝國之至□,封三十六鎮諸侯,有一百六十□□之郡。是紂王之臣,一年兩次來朝進奉。客伏諸國,鎮壓小邦,四下蠻夷戎虜,皆是紂王所管。東連大海,西望秦川,南攝九溪,北通沙論。”

《平話》從《史記》中“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發揮渲染,將出場的紂王形容成一位天秉聰明,有德有能的君王,甚至稱他“初登帝位,歸朝治政,前十年有道,八方寧靜,四海安然。天下皆稱紂王是堯舜。”《武王伐紂平話》共分三卷,在第一卷中,紂王聽信妲己之言,大興土木,建造“玩月臺”、“摘星樓”,這是紂王墮落的開始。

“紂王無道,武王伐之”:歷史上紂王暴虐形象的產生與變化

摘星樓建成之後,紂王與組己在摘星樓上飲酒,命令皇后宮人“盡皆梳妝美麗。宮人鹹至樓前。儘教去卻宮衣繡裳,只系裙子一腰,教二人相撲。往來風吹,忽有裸體之形。妲己共紂王取樂笑耳。贏者推在酒池之內,教飲酒醉死,輸者推在蠆盆之內,教蛇咬蠍蜇死。如有得罪之人,推在炮烙之內,教抱通紅銅柱燒死。如此無道,損害千人之命,宮女聲哀不止。妲己共紂王取樂無厭,如此無道,國中依言無不知。”

這是對《史記》中紂王“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的發揮描寫。只不過“男女倮相逐其間”在《武王伐紂平話》中改成了宮人穿薄衣相撲,往來風吹,忽有裸體之形。到了《封神演義》中,作者可能認為酒池肉林之中,男女相裸過於不雅,便隻字未提,並且給“酒池肉林”安上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妲己或二、三更,現出原形,要吃糟內宮人,以血食養他妖氣,惑於紂王。無論是《武王伐討平話》還是《封神演義》都將歷史上紂王“酒池肉林”的惡行轉移到了蘇妲己的身上,這也是從側面粉飾了紂王的形象。

《封神演義》對紂王的形象也進行了正面粉飾。在文章幵篇,雖沒有大段讚頌紂王之語,但是也通過紂王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來表現紂王治理天下有方,一幅盛世景象。全書對紂王評價的整體基調無疑是鞭撻批評,如開篇古風中便有“紊亂朝綱絕倫紀,殺妻誅子信逸言”等數句批評之語。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每當有忠臣進行勸諫時,紂王往往會自思:言之甚善!”只不過他經不起蘇妲己三言兩語的迷惑,便又改變了主意,

這些類似的情節一方面表現出紂王並非昏庸到不明是非,另一方面將蘇妲己善於魅惑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紂王無道,武王伐之”:歷史上紂王暴虐形象的產生與變化

《封神演義》的作者對紂王的態度雖是批評,但也在全書中流露出一種惋惜,例如在第九十七回摘星樓紂王自焚中,紂王葬身火海,作者一口氣羅列了三首古詩進行評價。

後人有詩嘆之,詩曰:

放桀南巢憶昔時,深仁厚澤立根基。

誰知殷受多殘虐,烈焰焚身悔已遲。

又有史官觀史,有詩單道紂王失政雲,詩曰:

女禍宮裡祈甘霖,忽動攜雲握雨心。

豈為有情聯好句,應知無道起商參。

婦言是用殘黃耇,忠諫難聽縱浪淫。

炮烙冤魂多屈死,古來慘惡獨君深。

又詩嘆紂王才兼文武,詩曰:

打虎雄威氣更驍,千斤膂力冠群僚。

託梁換柱超今古,赤手擒飛過鷙雕。

拒諫空稱才絕代,飾非枉道巧多饒。

只因三怪達真性,贏得樓前血肉焦。

三首詩可以說是對紂王的三種評價,前兩首詩主要批評対王殘虐,不聽忠言的失政行為,第三首卻流露出一種惋惜之情,嘆息被三怪迷失了真性,封王似乎成了受害者。

“紂王無道,武王伐之”:歷史上紂王暴虐形象的產生與變化

三、平話與演義中的紂王形象為什麼會與《史記》所載略有不同?

相比較於《史記》等史書對紂王客觀的評價,我們發現《武王伐封平話》與《封神演義》中的封王都有一個明君的開端,因為被蘇妲己迷惑,才最終變成了暴君。這樣的改變是與中國社會的“尊君”意識密不可分的。在我國古代社會,下層人民都會對帝王產生一種敬畏之感,像《武王伐封平話》開篇所讚美封王的詞句,“口唸百家之書,目數群羊無錯”,“力敵萬人,叱哮柱聲如鍾音;書寫入八分,酒飲千忠;會挽硬弓,能騎劣馬”都是當時百姓讚美帝王的套語。在下層百姓看來,帝王之人一定是與眾不同的。

在這種尊君意識的影響下,《武王伐紂平話》與《封神演義》的作者都對討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將他的暴行的根源全部轉移到了身邊的佞臣與紅顏禍水身上。

四、結語

《武王伐封平話》與《封神演義》都將憎恨的筆墨集中在封王身邊的女人身上,在《史記》中蘇妲己只是一個女人,而在《武王伐紂平話》與《封神演義》之中,她蛻變成了一隻千年狐妖,也許,只有當蘇妲己是妖精時才能夠讓人們相信商朝能被她毀滅。

參考書目:

[1]李亦輝,李秀萍:《紂王形象的演變及其文化意蘊》,中州學刊,20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