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文帝不採用賈誼提出的類似“推恩令”的削藩策略?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朋友們,大家明天就過元宵佳節了,因為病毒這一事,小生我今天聊一下大漢王朝的歷史。就個人為,最喜歡的四個朝代,秦朝,漢朝,唐朝,還有明朝。大家等下就問了,難道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一個都不喜歡嗎。這麼說吧,少數民族建立的比較有名氣的,契丹,小時候看的電視劇天龍八部裡的蕭峰的故國大遼,第二個,金朝,電視劇射鵰英雄傳裡的大金國,南宋名將岳飛抗金,還有個倚天屠龍記裡提到的元朝,最後一個,清朝,簡稱大清。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為啥在很多人眼裡提不起多喜歡。那是因為我們多是以漢族組成的過國家,這四個政權在歷史長河中給漢族帶來了很多人為人性種族迫害的災難拋開種族歧視與偏見,四個政權裡,清朝的國運最久,前期的清朝是非常不錯的,奠定了現在的中國版圖,這是大清的一個大貢獻。題外話就不多說了,我們一起回到我們的大漢時代。從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傳承到他兒子惠帝,文帝時期,漢朝休養生息了三十多年,國力慢慢恢復,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漢中央的政策大多是黃老學,即老子的無為學,到了漢文帝時期,鎮守邊疆的諸侯國暫時還沒有發展到可以跟中央對抗的實力。統治階級的根基暫時還沒有受到威脅,皇帝也在想辦法收回地方諸侯的權力,但不能操之過急,一切以國力休養為主,發展國力,因為北邊還有一個比漢朝更為強大的匈奴。邊鎮諸侯還有拱衛大漢疆土的義務與價值共存。皇帝的權力暫時沒有受到任何一個諸侯的挑戰,再加上漢文帝皇帝本人崇尚節約,仁慈,不願把諸侯逼急,萬一逼急了,狗還會跳牆了,諸侯聯合造反,打戰打的是錢與國力,受傷也是老百姓,得不償失。但這也給漢朝留下了尾大不掉的隱患,到漢文帝的兒子景帝七國之亂平叛,到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北方匈奴衰落,皇帝就可以開始著手清楚這個威脅中央集權的安全隱患,推恩令不失為最好的辦法,也許漢文帝早已預測他的子孫後代可以完成,在他這一代只是時機未到。嘿嘿,大家覺得呢




福行天下8905


雖明不聲張,但已悄然實施。我們都知道“推恩令”是主父偃借鑑賈誼《治安策》策論基礎上,吸取了晁錯削藩主張向漢武帝提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賈誼治安策的繼承和發展。因此,賈誼的治安策是“推恩令 ”的源頭,漢文帝在位時已經悄然實施,只不過沒有大肆旗鼓的實行而已,在分齊為六,分趙為二,分淮南為三等等,都可以看出。那麼,為什麼不能全面實施呢?

一、主父偃上奏的“推恩令”主張觀點是什麼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的觀點是:1、古時候的諸侯國面積不到百里,容易牽制,當今,各諸侯佔地千里,易驕奢淫亂,嚴重威脅漢室江山;2、要吸取景帝時期晁錯頒佈的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不能實行“一刀切”;3、陛下把土地再分封給諸侯的子弟,他們都會感激陛下厚待,這樣每個封國的面積漸漸縮小,達到了諸侯與諸侯互相牽制的目的,再也不足與中央朝廷抗衡。

二、內憂外患,漢文帝心有餘力不足

我們都知道賈誼的策論是很吸引人的,尤其是在位23年的漢文帝。賈誼上呈漢文帝《治安策》,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以保證中央政府的統治。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雖然賈誼將大的諸侯國分裂成中等諸侯國,中等諸侯國分裂成小的諸侯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正當漢文帝聖意,可是內有諸侯,外有匈奴、南越,內憂外患,漢文帝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旦全面施展,必然造成動盪。雖然沒有全面鋪開,但“分封”這一粒種子已深深埋在漢文帝心中。

三、明暗相合,悄然實施了一點小手段

帝初,將齊分為二郡,一郡分給朱虛候劉璋封城陽王,另一郡分給東牟候劉興居封濟北王,後劉興居謀反,自殺,漢文帝第一次踐行了治安策理論。前元十六年,漢文帝將悼惠王劉肥的封地齊國,分為齊北、濟北、濟南、菑川、膠西、膠東、城陽,統統分給了劉肥的兒子。趙國也被一分為二,大的給劉友長子趙王,小的一塊給次子河間王。就這樣,漢文帝不動聲色的,解決了宗室與功臣兩大派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治安策》,為漢室贏得了長治久安的局面。

四、總結

賈誼的策論觀點,在當時的漢王朝,不具備全面實施的條件,但漢文帝在位期間,由前期的試探到分封齊、趙、淮南,可見賈誼的超前眼光以及漢文帝的深謀大略,為“推恩令”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基礎,具有深遠的借鑑意義和指引作用。


左小炏


最重要的原因是形勢不容許,條件不成熟。

一、當時諸侯王、功臣的勢力極大,漢文帝根基太淺

漢文帝實在平定呂氏叛亂後由大臣接來即皇帝位的,之所以選擇他便是因為是他勢力弱小的代王。

漢文帝即位後,諸侯王的勢力很大,朝中的那些功臣在京城也有很大的勢力。如建議建議列侯各回封地,但很多人都不願意離開,不得已漢文帝免了絳侯周勃的丞相職務,周勃等人才陸續離開,而這些人都無不怨恨賈誼。

賈誼因此得罪了很多權貴。

而對於那些盤踞在各自封地劉氏諸侯王,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要知道建議這個建議只針對那些強大的諸侯王提出的,這也從側面看出當時諸侯王勢力的強大。

對於這個建議漢文帝沒有采納,一是因為自己勢力並不穩定,諸侯王勢力太強,而是因為漢文帝的性格,他是“專務以德化民”,並不是宗室骨肉相殘。

二、賈誼死後,漢文帝開始實施建議

“文帝思賈生之言,乃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又遷淮南王喜於城陽,而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

賈誼死後第四年,“齊文王薨,亡子”漢文帝便用賈誼的建議,將齊國一分為六各自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諸侯國的勢力仍舊是很強大的。

漢景帝時期,分出來的四個齊王與吳、楚、趙“合從舉兵”,向京師進犯,是為“七國之亂”。

武帝時期,兩個淮南王爺參與謀反。

漢文帝時期,中央政府並沒有足夠力量控制地方,削藩條件還不夠成熟,漢文帝只能一心發展生產,“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

到漢景帝時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勢力大大削弱,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便可以全力推行“推恩令”了。


微史春秋


漢文帝時,異姓王的威脅早已解除(在劉邦時),呂氏的擅權也已消除,除了北方的匈奴,作為外在隱患,王朝的內部看似已經安定。包括文帝在內,朝中的大臣們都認為天下已經治理得很好了。但是,當時的士大夫 “ 賈誼 ” 不這麼認為。

他對漢文帝諫言:凡是說天下已經安定、已經大治的人,不是愚昧無知,就是阿諛奉承,都不是真正瞭解 治亂大體 的人。有人抱著火種放在堆積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木柴上,火沒燃燒起來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是安寧的地方,如今國家的局勢,就是這樣!

因此,賈誼 多次上疏 《 陳政事疏 》 ,又稱 《治安策》 ,大體上圍繞 匈奴侵邊、制度疏闊、諸侯王威脅 等三個問題而展開論述。其中,尤其對諸侯王的問題作了具體的論述,並提出了開創性的解決方式與策略。

賈誼在多次給漢文帝上書的 《治安策》中提出————如今天下不再有異姓王,朝廷最大的威脅自然就是地盤廣闊、手握實權的各大同姓諸侯王。雖然現在天下還比較安定,但那是因為各大諸侯國王的年紀還小,朝廷安置在那的太傅、丞相等,還掌握著政事。等這些諸侯國王長大成人了,朝廷的委派官員老了,那時再想求得天下安寧就難了。

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是多建立諸侯國而使他們的勢力減小。 國土小、勢力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陛下不妨把齊、趙、楚三個王國分成若干侯國,讓齊王、趙王、楚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盡為止。對燕、梁等其他王國也是這樣。 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確定,宗室子孫沒有不考慮自己的利益的,都會要求與兄弟均分土地。 這樣一來,臣子沒有背叛的念頭,皇帝沒有討伐的想法。天下才會安寧。

仔細一想,賈誼給漢文帝出的這一招,其實就是 “推恩令” 啊!但可惜,漢文帝出於當時的政局考慮,並未採納賈誼的這一妙策。直到40多年後,漢武帝時期, 主父偃 在 《治安策》的基礎上整合出了“推恩令” ,並獲得了漢武帝的採納,在全國頒佈施行。西漢政府因此加強了中央集權。






福臨1956


引言:

公元前127年,一個來自齊地的草民主父偃向當時漢朝的皇帝漢武帝呈上了一份奏疏,因為這封奏疏,困擾漢朝半個多世紀的諸侯國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在這卷推恩令上,主父偃痛陳諸侯國勢力強大對中央集權的不利,提出諸侯王在去世之後其封國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之外,還應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給其他子嗣,美其名曰“推恩”,實際上是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從而強化皇權的措施,漢武帝深以為然,下令施行,自此,西漢王朝諸侯做大的問題徹底解決,而主父偃也因為這卷“推恩令”而名垂青史。

賈誼劇照

實際上,早在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之前的五十年,西漢王朝就已經有人提出了諸侯國問題,並給予了與推恩令相似的提議,建議皇帝進行削藩,他就是西漢初期的才子——賈誼!但當時的皇帝漢文帝對這一提議並沒有重視,賈誼的建議也就此擱淺,到底是為什麼,讓漢文帝沒有選擇採用賈誼的建議呢?

一.削藩——賈誼的先見之明

漢代初期講求軍功爵制,而賈誼是最早一批從平民被提拔成為中央大員的人才,因為出身民間,所以賈誼在看待問題時與當時很多大臣非常不同。賈誼曾向漢文帝先後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列侯救國”等多項意見,因而深得漢文帝器重,而削藩,也是賈誼提出的諸多意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

在賈誼看來,漢高祖劉邦時期異姓諸侯王先後造反,高祖被迫宣佈“非劉姓而不王”的說法,希望通過血緣紐帶來維繫王朝統治。但實際上,賈誼認為諸侯王造反和血緣親屬沒有什麼關係,只與諸侯王的實力大小有關係!

因此,賈誼在《治安策》中向漢文帝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想要讓諸侯王規規矩矩的,就必須讓他們的力量足夠弱小,想讓劉姓諸侯王避免韓信彭越等人的結局,就要讓他們最終放棄做諸侯王的念頭,像功臣一樣做個侯爵。而現在,想要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封諸侯王,從而削弱他們的實力。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漢書.賈誼傳》


賈誼所著《治安策》

賈誼的這一想法不僅大膽,而且非常具有先見之明,在文帝之前,劉邦剛剛進行分封沒幾年,那些劉姓諸侯王和皇帝的關係還沒有出五服,像淮南王劉長是文帝的親弟弟,非常親密,賈誼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削藩建議,可惜稱得上是“真的猛士”!同時,賈誼的擔憂很快就實現了,文帝之子景帝即位僅僅三年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如果文帝早已聽從賈誼的建議,那麼這一災禍可能會避免!

二.天時——賈誼生早了

賈誼一入仕就給漢文帝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大到削藩就國,小到更改服色,究其原因,賈誼信奉的是儒家學說,所以尤其看重君臣禮義這一套,無論賈誼的任何建議,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但是,可惜的是,老天爺讓賈誼早出生了五十年,當時,漢文帝剛剛即位,距離殘破的秦末年初剛剛過去了二十多年,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依然低下。鑑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劉邦制定了清靜無為的黃老之策,自此之後,黃老無為成為漢朝的國策,上至天子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以此為根本。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賈誼這樣一個儒生的治國策論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漢文帝劉恆劇照

時代背景會很大程度上左右社會發展的方向,就像漢武帝上臺力改黃老學說,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約定人們的思想。曹丕上臺改變父親曹操留下的“戍族法家思想”,轉而用“九品中正制”來依靠門閥大族來統治社會,這兩次變革都極大程度影響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而賈誼,一個滿懷壯志的儒生,碰到了一個自上而下皆信奉黃老學說的王朝,他的很多建議自然無法受到統治者採納。

三.地利——諸侯王威脅尚不明顯

按理說,賈誼的削藩策略說法很對,而且漢文帝劉恆自己就出身於諸侯王之中,他豈不明白諸侯王會成為漢朝皇權發展的極大阻礙嗎?

但是,劉恆上臺時,漢朝諸侯王的勢力恰巧是最弱的一個時期,父親劉邦在位時期把除了長沙王以外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全給滅了,諸侯國的勢力遭到了第一次打擊;其後,呂后上臺,對於劉姓諸侯王呂后亮出了她的屠刀,趙王劉如意,淮陽王劉友,梁王劉恢,燕王劉建等劉姓諸侯王先後慘死在呂后手中,諸侯國的勢力遭到了第二次打擊;隨著呂后去世,周勃陳平等人戩除諸呂,把呂后封的呂姓諸侯王殺了個乾淨,諸侯國實力遭到第三次打擊。所以,劉恆在位初期,諸侯國的實力並沒有那麼強大。

淮南王乃謂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人生一世間,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發封,以死聞。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漢文帝時期諸侯王代表——淮南王劉長劇照

而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強大的諸侯王,漢文帝自己也先後解決掉了,先是以封賞不均來刺激齊王劉襄,以至於他英年早逝,隨後淮南王劉長造反,最後被漢文帝逼得絕食而亡。當時最強的兩個諸侯王被漢文帝收拾了,其他小諸侯國也就都老老實實的待著了。因此,在劉恆看來,諸侯國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也就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四.人和——反對勢力太強大

前面曾經提到,漢初施行的是軍功爵制度,朝中重臣大多都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老臣,而賈誼以一寒門子弟的身份登堂入室,其實質是侵犯到了那些開國功臣們的利益。

同時,賈誼所建議的“列侯就國”建議得到了漢文帝的認同,文帝通過賈誼的建議把矛頭指向了以周勃,灌夫等人為首的列侯功臣派,從而導致這些人組成了一隻“倒賈聯盟”,經常對漢文帝說賈誼的壞話,有個經典的成語叫做“三人成虎”,話說的多了,漢文帝或多或少也就信了,對賈誼也逐漸疏遠了,而賈誼的建議也不再被漢文帝所採納。

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功臣派代表——周勃劇照

賈誼以一布衣之身對抗實力強大的功臣派,從而導致了自己悲劇,也讓他的削藩策略無法得到皇帝的認同,可惜了。

五.皇權——漢文帝的私心

無論賈誼與功臣們之間有什麼矛盾,對於賈誼的建議,最終拍板的始終是漢文帝,是漢文帝最終沒有接受賈誼的建議進行削藩。而這其中,就夾雜了許多漢文帝的私心。

1.漢文帝怕重蹈覆轍:漢文帝劉恆並不是法定的繼承人,而是劉姓皇族與功臣派妥協以後的結果,是周勃陳平等人把他扶上了皇位,如今,賈誼因為他的建議和功臣鬧矛盾,而他又是自己的近臣,文帝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像諸呂一樣被功臣們再度拿下。

2.用諸侯王壓制功臣:劉恆能做皇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姓劉,因為劉姓諸侯王在關東地區仍然頗有實力(代表人物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所以才讓功臣們妥協,但因為擁立劉恆,功臣們的權力進一步擴大,文帝需要那些諸侯王給功臣派形成一股壓力,達到制衡的作用。


西漢初期諸侯國分佈圖

3.文帝的名聲:文帝即位後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削藩,尤其是他間接殺了淮南王劉長,民間流傳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歌謠代表了民心,因為淮南王的死,自己已經被老百姓諷刺了,如果再大肆削藩的話,除了自己名聲壞了以外,也會失去民心的,民心和削藩,孰重孰輕,漢文帝是分得清的。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諡淮南王為厲王,置園復如諸侯儀。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結語:

今天,我們為賈誼感到可惜,感嘆於他的生不逢時,感嘆於他的英年早逝,如果漢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那麼諸侯國問題早已解決,也不會有後來那麼多哭難。但歷史沒有如果,有的只是後人的總結與學習罷了!


相城歷史小學生


漢文帝是從邊陲代王的身份而意外登上皇位;

他是很有謀略才幹的明君,在當時的世態中,


老閒同志


個人覺得兩點原因:

一是歷史侷限性。當時漢從春秋戰國、秦朝演化過來,治國策略還需要時間更加成熟;

二是當時中央政府外有匈奴強敵、內部各諸侯實力強大,軍隊、財政大權各自在手,推恩令這種軟刀子的方式依然會帶來反抗。

還需要注意:但是中央政府勢力還需要積累,這個是主因


陸九條


漢初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各地方諸侯實力較強,貿然削藩,天下大亂,極可能危及中央政權


歷史的星空李


一個政策的出臺是需要政治土壤的,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比在前或後提出,更來的容易推行,當國家機器需要時就會穩定的推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