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秦琼排在最后,第一又是谁?

用户58366978727


要说起大唐盛世,就不得不说起唐朝的凌烟阁了。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时常前往怀旧。


凌烟阁这种类型的建筑可以追溯到西汉麒麟阁(汉宣帝)和东汉云台阁(汉明帝)。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就是后世对凌烟阁认可的一种象征,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好男儿谁心中没个王侯梦?谁心中不想名列凌烟阁?

秦琼秦叔宝各位肯定不陌生,旧时的大门上总会有他的身影,作为中国的门神之一,民间百姓真心喜欢的秦琼,为何在凌烟阁上他却仅仅排到最后一位?

首先我们要明白凌烟阁是李世民个人的功臣阁,非李唐开国功臣阁,是李世民心目中的军功榜,更是他的个人感情榜。


凌烟阁建立的原因是李世民怀念当年一起打天下的群臣。而凌烟阁功臣排名主要是四个指标:

开国统一的功劳、玄武门之变的功劳、贞观治国的功劳以及贞观十七年排名时的官职品阶。

秦琼只是在开国统一立过功,还都不是起决定性的大功。玄武门几乎没有参与感,玄武门事件之后也没再立新功,贞观治国的功劳基本没有。

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谥号:壮,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护国公。李世民建凌烟阁画像时,秦琼已去世5年了。

而且秦琼是外部势力归顺来的,既不是秦王府旧臣又不是李家亲戚(这一类最典型的是长孙无忌),政治敏感性和站队自觉性也只算一般(跟尉迟恭比),李世民对他应该谈不上什么特别的感情。自然不如李氏本家策划造反的那一帮人排名高。

再加上秦琼没参加玄武门兵变,你像人家尉迟恭不但参加兵变,而且亲手干掉了两大目标之一的李元吉,自然提名靠前,所以秦琼排位低没什么奇怪。

反过来想,秦琼基本不靠关系和人情,只凭生前的战功和骁勇,就能够在李世民心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压过初唐那么多功臣进了凌烟阁,也算是很了不起了。

秦琼就算不上凌烟阁也还是流芳千古,深受民间百姓爱戴,不像有些排名靠前的都没听说过,所以一切功名都是过眼云烟。让后人都能知道他的名字才是厉害之处。


其实这个凌烟阁排名并说明不了什么。

李绩的名望功劳大不大?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秦琼前面,倒数第二,大家怎么想?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

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全阶段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唐朝后,秦琼和敬德成了门神,虽然传说不一,但说明秦琼是很受人们喜爱的人物。


所谓“仁者无敌,勇者无惧!“史书对秦琼的评价正是“勇”字。秦琼正是我们大众喜爱的拥有勇敢品质的英雄人物。事变前,秦琼的功业、勋爵、职位、赏赐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秦琼没有参加事变,除了调动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绩李靖一样持中立态度,为什么呢?当时的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对他恩遇有加。秦琼的忠义性格应该使他不愿意去做让皇上亲子相残的事的。

秦琼是忠君,忠的是李渊,也许因此李世民对秦琼的信任,从此有所保留。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实属可贵。反而排名第一的李世民的亲亲大舅哥长孙无忌,要不是电视剧的功劳,还没有秦琼知名度高呢。


历来现实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座次是根据各种因素来决定的,而当时李世民的第一考虑的是官阶来决定,次因素是凌烟阁里的功臣在李世民心中的重量。

由于当时修建凌烟阁挂二十四功臣画像已经是贞观十七,许多功臣已经去世,所以去世者另追赠官阶,排位顺序按官阶决定。

下面先看下二十四功臣都有谁,以及排位顺序。

  • 一品:

  1. 赵国公-长孙无忌:司徒(正一品);

  2. 河间郡王-李孝恭:司空(正一品);

  3. 莱国公-杜如晦:司空(正一品);

  4. 郑国公-魏征:司空(正一品);

  • 二品:

  1. 梁国公-房玄龄:尚书左仆射(从二品);

  2. 申国公-高士廉:尚书右仆射(从二品)、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3. 鄂国公 -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送一品);

  4. 卫国公-李靖:尚书右仆射(从二品);

  5. 宋国公-萧瑀:特进(正二品);

  6. 褒国公-段志玄: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7. 夔国公-刘弘基: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8. 蒋国公-屈突通:左光禄大夫(从二品);

  9. 勋国公-殷峤:陕东道行台右仆射(从二品);

  10. 谯国公-柴绍:镇军大将军(从二品);

  • 三品:

  1. 邳国公-长孙顺德:左骁卫大将军(正三品);

  2. 勋国公-张亮:工部尚书(正三品);

  3. 陈国公-侯君集:吏部尚书(正三品);


  4. 郯国公-张公谨:左骁卫大将军(正三品);

  5. 卢国公-程知节:左领军大将军(正三品);

  6. 永兴县公-虞世南:礼部尚书(正三品);

  7. 渝国公-刘政会:民部尚书(正三品);

  8. 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从二品)、民部尚书(正三品);

  9. 英国公-李绩:光禄大夫(从二品)、兵部尚书(正三品);

  10. 胡国公-秦琼: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徐州都督(从三品);


贞观年间的六部也分等级高低,民部次之礼部,兵部次之。排序列表主要是其官位高低和职业,相同等级又以左为尊,比如左右骁卫大将军等。


秦琼在我们平常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其形象事迹脍炙人口,而武功高强、丰神俊朗的秦琼被排在最后一位,这让很多人不明白。

(玄武门之变图画)

其实李世民把秦琼排在末尾,除了他官职不高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当时的秦琼只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而没有到现场与李世民并肩作战,这种情况会让李世民认为秦琼随时会翻脸。如果一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也就一辈子跟李世民挂钩了,一旦这次行动失败,这些人全都会被处死,但表明立场的意义并不大,随时可以改口,所以在玄武门事件后,他受到的封赏并不高。

事实上,历史上的秦琼并没有《隋唐英雄传》里面描绘的那么传奇,而“关公战秦琼”和“尉迟敬德与秦琼被封为门神的故事”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再加上这么多人中他的官职最低,因此被李世民排在最尾。


大国布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按官职、宰辅、战功依次来排名的。很多人认为秦琼被排在最后一位,对他不公平,能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给隋唐演义这部电视剧给洗脑了。

论战功来讲,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武将,都为大唐立下了不朽之功。所以就战功这一项,李世民将它放在了最后的评选之中。

战功又分成了这三个层次:拥立之功、建国后的对外战争之功、建国前的开国之功。拿尉迟恭、程咬金、李勣、秦琼来说吧,这四人论战功来说,李勣的功劳是最大的,不仅有开国之功,之后还灭突厥和吐谷浑,但是他排在了倒数第二,而且没有人为他喊冤;这么一对比,秦琼排倒数就好理解了。而尉迟恭和程咬金排在他们前面就是因为玄武门的拥挤之功,李勣和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同样,其他排在他们前面甚至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名字都是因为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了拥立之功。

在李世民看来,所有的将军都在开国战场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这一点没什么可比性,他觉得都是一样的。相反,在皇帝心中,往往那些护驾的,他更看中,所以拥立之功排在最前。

二十四功臣排在最前面的都是官职大和有宰辅之功的,比如杜如晦,魏征,房玄龄。而杜如晦和魏征在前又是因为他们在画画像时已经去世了,并且都追赠了司空这个官职。

而排在第一的是长孙无忌。原因是他官职最大,并且为宰辅之臣,还是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有了这拥立之功,长孙无忌拿了3项,他不排第一才怪呢!

在李世民看来,宰辅的功劳是选胜于武将的战功,因为他觉得没有这些宰辅,他实现不了贞观之治,没有了贞观之治,国力同样得不到强盛,打仗是要看国力的,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持,再猛的将军也会因为各种限制而发挥不出实力。这是李世民在626年突厥围困长安后的感悟。所以他很看中宰辅之功。

这样一番对比,长孙无忌排第一,秦琼排在最后是必然。秦琼没有宰辅之功,没有拥立之功,也就没有得到司空司徒这样的官职,倒数第二的李勣也是如此。


读名家名著


受《说唐》、《隋唐演义》等历史通俗小说和相关影视剧的影响,很对人对秦琼、尉迟恭、陈咬金等人物影响深刻。尤其是秦琼,在演义中是武艺超群的猛将,为李世民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很多人为秦琼叫屈,认为李世民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将秦琼排在最后是极不公平的。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秦琼只是将才,并非帅才

秦琼曾先后追随过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最后投奔到李世民帐下,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征战一生。首先承认,秦琼是一员当世猛将。

李世民少年时也年轻气盛,带兵打仗时,对方阵营有敌将在阵前跑来跑去,耀武扬威,李世明这哪忍得了,立马让秦琼去把敌将人头取来。秦叔宝也是不含糊,马上挺抢杀入敌阵,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来去自如,无人敢当,而且不是一次两次。

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什么呢?其一,秦叔宝武艺超群,锐不可当,这时自然的。其二,秦叔宝并不是像李靖,李勣那样的,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的三军统帅。要不然李世民怎会轻易让秦叔宝出入敌阵呢。其三,再往黑暗地方想一想,秦琼在李世民心中并不是如此重要,否则,怎么会每次都让秦叔宝冒险呢,纵然秦叔宝勇冠三军,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怎么就能保证秦叔宝每次都能安全回来呢。

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这个原因是被大家讨论最多的,但是,关于秦琼为什么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我个人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如上面的分析,秦琼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像这种决定自己命运但又见不得光的事情,李世民就没把秦琼叫上。

第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禁军并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是带了少量贴身卫队,属于秘密行动。把秦琼带上就招人注意了,谁都知道秦琼是李世民帐下猛将,你李世民带这么个猛人进入东宫,肯定是来者不善,早引起注意了。

第三,这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琼身上有一种纯粹的军人气质,并不想参与这些权谋政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依据

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依据主要是看官阶品级,而后是这些功臣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后一个基本上从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就可以看出来。

二十四功臣排序如下:

1、赵公长孙无忌:司徒。 2、赵郡元王孝恭:赠司空、扬州都督。贞观十四年卒。 3、莱成公杜如晦:赠司空。贞观四年卒。 4、郑文贞公魏征:赠司空、相州都督。贞观十七年卒。 5、梁公房玄龄:司空。

以上为正一品。

6、申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 7、鄂公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 以上从一品。 8、卫公李靖:特进。 9、宋公萧瑀:特进。 10、褒忠壮公段志玄: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贞观十六年卒。 11、夔公刘弘基:辅国大将军。

以上正二品。

12、蒋忠公屈突通:赠尚书左仆射。贞观二年卒。 13、郧节公殷开山: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武德五年卒。 14、谯襄公柴绍:赠荆州都督。贞观十二年卒。 15、邳襄公长孙顺德:赠荆州都督。卒年不明,当在贞观十三年长孙顺德改追封邳公之前。 16、郧公张亮:洛州都督。

以上从二品。

17、陈公侯君集: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18、郯襄公张公谨:赠左骁卫大将军。贞观六年卒。 19、卢公程知节:左领军大将军。 20、永兴文懿公虞世南:赠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卒。 21、渝襄公刘政会:赠民部尚书。贞观九年卒。 22、莒公唐俭:光禄大夫、民部尚书。 23、英公李世勣:光禄大夫、兵部尚书。 24、胡壮公秦叔宝:赠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卒。
以上正三品。

排名第一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作为国舅,代表了长孙皇后这一边的外戚势力,而且一开始就追随李世民,个人能力也非常强,官阶为正一品,排在第一无可争议。二十四功臣排名是在贞观十七年,此时很多老臣都已经去世,包括秦琼,已经去世五年了。秦琼官阶只是三品,是品级最低的,而且实职也只是地方都督,没有进入中央权力中心,所以,排在最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唐太宗晚年,为了表彰和纪念曾经追随自己打江山的文臣武将,所以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功臣画像。但在这24功臣的排名中,大名鼎鼎的秦琼却排在了倒数第一位。甚至在演义中甚至比秦琼稍逊一筹的尉迟恭却排在了第七位,远远高于秦琼的排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实际上秦琼排在最后一名一点也不冤,甚至可以说他进入凌烟阁24功臣,都属于李世民给面子了。

所谓的凌烟阁24功臣,从表面上看,是李世民在纪念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大将。实际上不如说是一个平衡各方势力,收拢人心的手段。同时李世民也在利用这个榜单传达一个信号,忠心于我李世民的人,都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荣华富贵。



唐朝初年,由于刚刚统一,朝廷内部的势力纷繁复杂,不仅有核心的皇族成员、关陇贵族,还有前朝投降的大臣,以及山东豪杰。但名额仅有24个,于是李世民在给他们排名的时候,大致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与自己的亲疏程度,第二、对自己的忠心程度,第三、各自在其势力集团中的的地位,最后才是个人对大唐江山的功劳大小。

以亲疏程度排名;毫无疑问,自然是首推皇族成员或者外戚,24功臣之中共有五人有此身份。分别为;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大舅哥],李孝恭[李世民的堂兄]、高士廉[长孙皇后的舅舅]、柴绍[李世民的亲姐夫],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叔叔]。而瓦岗寨或者其他成员都要靠边站了。

以忠心程度排名;玄武门事件是一个衡量忠心程度的标准。在李世民杀兄逼父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等人坚决的站在了李世民的一边。而李靖、徐世勣[徐茂公]、秦琼等人却没有身影。自然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排名要靠前。



以各自在其势力集团中的地位排名;前文中说了,李世民在选择24功臣是,也需要平衡各方势力,所以每个集团都需要挑选几人,而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各方势力的代表人物。也因此他们在各自势力中的地位也影响了排名。

曾经瓦岗寨成员共有五人,分别为魏征、张亮、程知节、徐世勣、秦叔宝。

五人中,魏征毫无疑问排名第一,他是大唐第一谏臣,被李世民称为自己的镜子,为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绩。

张亮虽然因谋反被杀,但这件事是凌烟阁绘制画像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张亮是秦王府核心成员,曾经被李建成下狱,但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对任何事情都守口如瓶。后来在玄武门事变前,还去了山东联结豪杰,为玄武门失败后做准备,属于李世民的心腹。



程知节,本名程咬金,唐初将领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也曾参与玄武门事变。而且李世民登基之后也屡立战功。

徐茂公排名倒数第二,属于和秦琼同病相怜,两人都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而且秦琼更差的是,年轻的时候曾屡次背叛自己的主公。

早年秦琼曾在来护儿帐下任职,后来又到了张须陀帐下,张须陀被李密击败后,秦琼又投降了李密。李密失败后,他又投靠了王世充,最后看到王世充没有希望才投靠了大唐。秦琼复杂的经历,估计放在三国时期,张飞又得骂一句了。



综合来说,长孙无忌是最忠心于李世民的亲属,而且还立有大功,排名第一无可厚非。秦琼排名倒数第一也不冤,瓦岗寨的成员除了魏征之外,没几个靠前的,加上秦琼在几个老兄弟中也不出色,能够排上名次已经很不错了。


我是越关


贞观十七年二月廿八日即公元643年3月23日星期天,唐太宗李世民将狄仁杰的恩师号称丹青宰相的阎立本绘制二十四功臣图挂在凌烟阁上。功臣图上有“初唐四大家”(书法)之一宰相褚遂良的题字说明。那么为什么绘制二十四功臣图?这二十四功臣都是那些人?第一名是谁?为什么倒数第一是秦琼呢?

为什么在凌烟阁上绘制功臣图像呢?

福垊以为原因有三:

<strong>

第一、主要学习刘秀和他的儿子。李世民最崇拜的帝王是汉世祖刘秀,他曾说开国皇帝中最年轻的是刘秀,三十而立的最高境界三十称帝。而李世民称帝时才28岁。刘庄在刘秀去世后,为了纪念刘秀的功臣,而命画师绘制云台二十八将。福垊原创首发在今日头条。二十八将对应的是上天二十八星宿,但入选原则却有避亲因素。像刘秀的表哥来歙(xi),汉明帝的岳父伏波将军马援都没入选。

第二、学习北周好榜样。北周也曾将功臣大图挂到凌烟阁,有庾(yu)信的《周国柱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为证。

第三、追忆往事,感恩功臣。李世民起兵到继位用了十年,他老爸只用了一年。到贞观十七年时,他回想自己从公子到秦公,从秦公到秦王,从秦王到太子,从太子到天子,从天子到消灭后隋再到伐突厥征高丽。不由感慨万千,而功臣们大多老了,有的陨落了。

第四、李世民最敬重的大臣魏征的去世,是李世民决定绘制凌烟阁功臣的主要原因。魏征正月去世,李世民二月就在凌烟阁挂真人大小的功臣图纪念他们。

二十四功臣排名,排名分先后。

魏征排名第四,长孙无忌排名第一,秦叔宝排名倒数第一。(见图一)福垊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这幅《二十四功臣》的原图也不是阎立本所绘。这事也都怪唐玄宗,唐玄宗晚年昏庸无能重用奸臣,引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打到长安时,就一把火太庙给烧了,阎立本的《二十四功臣图》也变成了灰烬。唐肃宗也就请来了画圣吴道子重新绘制《二十四功臣图》,画圣再厉害也没见过二十四功臣本人,画画基本靠想象(他会去功臣后裔家中,临摹功臣留下的画像吗?),失去的是历史意义展现的是艺术意义。而阎立本的画作最具历史意义,那不少可是真人写实的啊。

那为什么同是门神的尉迟恭和秦琼排名差别那么大呢?为什么秦琼就要排到倒数第一呢?

福垊认为二十四功臣排名是一个综合指数的排名更有李世民个人主观看法在内,而不是其他答友所说的按级别排名。除了依据刘邦所谓的功人高于功狗的原则外,也就是文臣高于武将外还考虑亲疏、品级(秩)、功业、京官、外官、资历、能力、品德等综合指数。比如荆州都督、洛州都督的排名就比后面的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功臣排名靠前。

第一、秦琼不是宗室、不是外戚、不是文臣,自然排名靠后。

故而文臣兼外戚的赵国公长孙无忌排名第一,宗室李孝恭排名第二。他619年投靠李渊,他和殷开山打败尉迟融(即,尉迟恭,尉迟敬德,其实恭这个名字是错误的,根据其墓志铭为融),再平宋金刚。李渊大喜,赏金瓶、赐百金,拜上柱国。后投秦王帐下,为先锋将军,破窦建德,败刘黑闼,屡受封赏,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那为什么排名还比不上尉迟恭呢?

第二、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琼功劳不如尉迟融。





秦琼虽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他并不是骨干。玄武门九将(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并没有秦琼。那是因为秦琼在建国初期,打仗勇猛无敌,冲锋在前,虽然屡立战功,但也伤痕累累。大概基于他身体的因素,故而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突出的表现。而尉迟融不仅也战功赫赫,而且还拒绝了太子的收买。关键是他在玄武门之变立有大功,事前鼓动李世民,为李世民谋划。事中杀李元吉,太子、齐王军准备打秦王府时,他又将太子、齐王头抛出墙外化解危机。而且他还第一时间“保护”(控制)李渊。最重要一点尉迟融还不断另立新功,后来低调退隐。

第三、秦琼多病早亡还有怨言。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的旧伤复发,染病休养。休养期间,他常说自己历经战阵二百余次,伤痕累累,流血太多,所以自己才染病在床。638年,秦琼染病身亡。人走茶凉,更何况人死还有怨言呢?

第四、秦琼被演义夸大了

秦琼被后世的演义夸大了,所以给人一种排名考后很不公平的感觉。其实玄武门九将中,大部分都没入选凌烟阁二十四臣,也算不错了。


<strong>


福垊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看当今盛世,心中感慨万千,唐太宗李世民为褒彰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等开国元勋,他下令修建凌烟阁,诏令褚遂良题阁,由画家阎立本绘制,唐太宗亲自做赞。因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谱可谓是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所有人物皆按真人比例绘制,面北而立(皇帝坐北朝南,群臣面北而立以示尊重皇帝)。

凌烟阁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所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谱)

李世民亲自评价诸臣。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谱修成的第二年,因二十四功臣都是跟随李世民征战多年的老将,文臣武将各不相同,况都是当世俊才,彼此多不服气,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消除众人心中的隔阂,亲自对二十四功臣做了一个非常公正的评判。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於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恃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於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於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关於武将,他说:“於今名将惟李世绩、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能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这年李靖己七十四岁,在家养老,故评价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在这段品评中,李世民分别对长孙无忌,高士廉,唐俭,岑文本,杨师道,刘洎(ji),马周,李世绩,李道宗,薛万彻几人做了评价,这其中岑文本,杨师道,刘洎,马周等人并未进入二十四功臣序列,唐太宗品评他们一是告诉大家,自己的评判标准。二是警戒其他人,像岑文本、杨师道这样的人物尚且没有进入二十四功臣序列,其他的人就不要再发牢骚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

这二十四位功臣是: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瑀。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11)辅国大将军、燮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邺襄公张公谨。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吕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入选玄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深思熟虑之后做的排名,那么,他的选拔标准和排名参考是什么呢?

小哥分析一下。

(一)皇亲国戚。

和李渊有直接关系的包括:李渊的堂侄李孝恭,女婿柴绍,表姐夫萧瑀(李渊同萧瑀的妻子是表兄妹关系)。

和李世民有直接关系的包括: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妻舅高士廉、妻叔长孙顺德、亲家公房玄龄。

长孙无忌自年少时就与李世民交好,后成为了李世民的大舅哥,更加坚定追随李世民,从资历方面,无人能出其右。资历、身份、拥立之功,再加上贞观时期的治理天下,长孙无忌位列第一无人敢悖。

(二)玄武门之变参与人员。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屈突通。

以上十一人直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和作战,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后来执掌大权的意义多么重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张亮曾经在李世民兄弟争权期间,被李世民派到洛阳,结交地方豪强,被李元吉告发,下了大狱,但是张亮紧咬牙关,没有泄露一点点口风,况张亮虽然军工不显著,但是其行政能力出类拔萃,因此也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

(三)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人员。

这里有三位,李靖和李绩,秦琼。

这三位都是效忠大唐王朝的,不愿意卷入皇权纷争,其中李靖早期和李唐做对,后期一直低调隐忍,没有参与玄武门之事。而李绩(徐茂公)之所以排名靠后,很多人猜测是李世民为了让儿子笼络李绩而留的后手。秦琼则不一样,李渊是非常非常器重秦琼的,多次给予秦琼丰厚的赏赐,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势力多次争取秦琼,想得到秦琼的支持,秦琼都保持中立,所以说秦琼能被选入二十四功臣,一方面因为秦琼是山东势力领袖(原瓦岗寨人马),一方面是李世民念旧,因为早期李世民和瓦岗寨众人曾一起作战。

(四)其他功臣。

魏征的功劳不在于早期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而是贞观时期,魏征治世功劳显著。

殷开山是李渊时期就备受器重的人物,后来被派到李建成帐下,依然受李建成尊敬,再后来到李世民麾下,殷开山同样获得了李世民的器重,可见其人之能力威望。

刘弘基、刘政会、唐俭三人都是跟随李渊起兵的人,可谓是两朝元老。

虞世南是前朝旧臣,后来跟随李世民,一直在秦王府效力,可谓是李世民的班底成员。

张士贵、李道宗、苏定方、薛仁贵未入选凌烟阁的原因。

张士贵虽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他当时的职位是禁军小队头领,并且早期并没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李道宗就比较特殊,他是皇亲国戚,又有显赫战功,但是并未入选,最大原因是李道宗当时深陷贪赃受贿门,惹恼了李世民。

薛仁贵和苏定方都是贞观后期的名将,抛开军工不说,资历比起那些老臣差了太多。



李世民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表彰功臣,为其他人立了表率,同时又稳定了人心,可谓一石三鸟。

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觉得大英雄秦琼排名太后,非常不公平,其实了解那段历史就会明白,秦琼能入选,很大程度都是李世民特赦给秦琼的。


古梁镛


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为何秦琼排在最后,第一又是谁? 古时有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死都握在君王手中,臣子功劳大小自是由当任君王说了算。

二十四功臣图,是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功臣图,悬挂于凌烟阁。 秦琼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图中排命最末,这排名,自然是由当时君王李世民钦定的。

大唐是由李渊和许多老功臣建立的,这些老功臣自然是开国将领。秦琼的战功几乎都是玄武门之变前的战争征伐各路割据政权获得的,在李渊时期被封为国公,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论战功,秦琼在前任君王李渊名下更大一些。



如果当时君王李渊命人作一幅功臣图,那战功赫赫的秦琼未必是末位,有可能排名前十了。 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为了纪念和追思与他一起打天下和开创太平盛世的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里例出的都是有功于李世民的,这也算是历代君王对追随他打天下,坐江山功臣的一种犒赏,也算是帝王收拢人心的一种手段。

古人有云,一朝君王,一朝臣。 而李渊时期战功赫赫的秦琼,在李世民任君王的时期,他基本上在养伤,没有参与朝政的机会,许多李世民夺政的重要转折点他也未参与其中。相比于其他功臣,秦琼的功劳相对而言也就不那么明显。

凌烟阁功臣:

李世民能将秦琼排入凌烟阁,都是看在他前期开国有功的份上,看在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情谊上的,所以秦琼能进入二十四功臣,一半是他有开国元老的功劳,一半是李世民念旧之情。

所以李渊的得力战将秦琼在李世民命人作画题字的二十功臣图中排位最末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谁又是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的? 凌烟阁排名第一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的哥哥,也就是李世民的内兄。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长孙无忌便参与其中,任渭北行军典签,辅佐李世民征伐战争,出谋划策,参与机密。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而且还是他坚定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决心,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亲信。

欲上凌烟阁,后代无数臣子的渴求。是名誉与地位的象征。


刚日读史


秦琼投入唐朝一方的时间确实是在武德二年(619),即唐朝建立的第二年,但是

这并不晚!或者说这个晚不晚对凌烟阁功臣排名不重要。

比如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七,也是武将中排名第一(甚至高于李靖)的尉迟恭,是在武德三年(620)才降唐的,这不影响他后来的排名地位。

事实上,尉迟恭还是早一年归唐的秦琼的手下败将。619年,李世民派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在美良川(今山西夏县北)截击尉迟恭军,尉迟恭毫无准备,被唐军斩首二千余级,大败而归。

秦琼有明星相,有冠军相,战功卓著,人格魅力爆棚。

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旧唐书·秦琼传》秦武卫勇力绝人,其所将枪踰越常制。初从太宗围王充于洛阳,驰马顿之城下而去,城中数十人,共拔不能动,叔宝复驰马举之以还。迄今国家每大陈设,必列于殿庭,以旌异之。——刘餗《隋唐嘉话》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段成式《酉阳杂俎》

人异于常人,兵器异于常人,坐骑异于常人,战功异于常人。

尉迟恭与秦琼的根本性差别在于尉迟恭后来是李世民的私人意义上的亲信,而秦琼是大唐公家层面上的猛将。

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而尉迟恭恰恰是事变的“头号功臣”。

之前击败尉迟敬德,秦琼立功最多,李渊赐给秦琼金瓶,并慰劳秦琼说:

你不顾妻子远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食用,更何况是子女玉帛呢。

于是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后来平灭宋金刚后,又赏赐秦琼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封上柱国。

秦琼没有参与李家的伦常惨变,可谓对得起有知遇之恩情意深重的高祖。


谈古论金


唐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643年3月23日,李世民荣登大宝已经17年。

十七年里,李世民率先垂范,夙夜在公,从谏如流,大唐在他的统治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定,百姓安居乐业,威服四夷,万国来朝,尊其为“天可汗”。

李世民知道,这份盛世来之不易,既有自己的努力,更有一帮开国功臣的众志成城,自己是明月,功臣就是众星,众星拱月,明月当空,才有一片美丽的夜空。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李世民更加怀念当初并肩作战,同心戮力的功臣们,为功臣建阁画像的想法油然而生,著名的凌烟阁和二十四功臣像就此诞生。

二十四功臣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秦琼、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魏征,但二十四功臣的排序不是按照知名度,更不是按照武功,甚至不是靠资格和功劳,而是按照当时的官职品级排列,排序规则如下:

1、官职从高到低,已经去世、有赠官的,以所赠官官职品级为准。

2、官职品级相同者,按照爵位高低排序;

3、爵位相同者,按照年龄大小排序;

4、官职爵位都相同者,已故者排在生者之前;均已故者,按生前官职爵位高低排序;

5、光禄大夫以下文散官不作为排序依据,以本身职事官高低排序,所谓文散官是为荣誉头衔,不执掌任何实际事务,职事官则是实职。



按照上述排序规则,秦琼排在最后一位并无不妥,不需要为他鸣不平。

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就品级而言,他当时是司徒,正一品;就爵位而言,他是赵国公;就资历而言,他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就关系而言,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就功劳而言,他是李世民第一心腹,玄武门定策第一功臣。

长孙无忌之于李世民,相当于萧何之于刘邦,两人都不是武将帅臣,却是宰辅腹心,左膀右臂,不可或缺,排名第一毫无争议。


再看排名最末的秦琼,李世民建凌烟阁时,秦琼已经去世好几年,他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死后追赠徐州都督,仍是正三品,这一下子就限制了他的排名,只能排在后面,因为前面一品、二品官有十几个。

其实,秦琼很早就投靠李世民,作战极其英勇,经常亲自冲锋陷阵,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为唐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对他也十分器重。这样一名勇将,为何直到死后也只是三品官呢?


这其实不怪李世民,也不怪秦琼,只能说演义小说太过抬高了秦琼的形象。

论英勇和武艺,秦琼不在尉迟恭之下,甚至更有胜之,但玄武门之变时,秦琼不像长孙无忌一样直接参加密谋筹划,也没有像尉迟恭一样直接参加事变,直接干掉了李建成,他并未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什么关键功劳。

另外,秦琼年轻时打仗太猛,受了很多伤,导致他在玄武门之变后以养伤为主,很少带兵参加对外战争,没有再立军功,而且他是一个武将,又缺乏参政能力。别的功臣在借着各种机会继续建功立业,不断升官,秦琼却因为“无所事事”,不能继续升迁,李世民也只能在虚衔上给他照顾,实职是没办法给他的。


这样一来,别人都在进步,秦琼的职业生涯却基本宣告结束,并于638年去世,官至正三品,而李世民建凌烟阁是在643年,这就决定了秦琼只能排在一品二品官后面。

甚跟同为正三品职事官的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等人相比,秦琼也有不如上述几位的劣势,所以只好屈尊忝居末位。

即便李世民对秦琼特别厚爱,也不能突破排序规则让他前提,毕竟这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李世民必须照顾生者的意思,以及客观的官职、功劳等因素,所以我们也没必要为秦琼鸣不平。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