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為何秦瓊排在最後,第一又是誰?

用戶58366978727


要說起大唐盛世,就不得不說起唐朝的凌煙閣了。

凌煙閣是唐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於唐朝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唐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題字,時常前往懷舊。


凌煙閣這種類型的建築可以追溯到西漢麒麟閣(漢宣帝)和東漢雲臺閣(漢明帝)。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就是後世對凌煙閣認可的一種象徵,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好男兒誰心中沒個王侯夢?誰心中不想名列凌煙閣?

秦瓊秦叔寶各位肯定不陌生,舊時的大門上總會有他的身影,作為中國的門神之一,民間百姓真心喜歡的秦瓊,為何在凌煙閣上他卻僅僅排到最後一位?

首先我們要明白凌煙閣是李世民個人的功臣閣,非李唐開國功臣閣,是李世民心目中的軍功榜,更是他的個人感情榜。


凌煙閣建立的原因是李世民懷念當年一起打天下的群臣。而凌煙閣功臣排名主要是四個指標:

開國統一的功勞、玄武門之變的功勞、貞觀治國的功勞以及貞觀十七年排名時的官職品階。

秦瓊只是在開國統一立過功,還都不是起決定性的大功。玄武門幾乎沒有參與感,玄武門事件之後也沒再立新功,貞觀治國的功勞基本沒有。

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

“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諡號:壯,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護國公。李世民建凌煙閣畫像時,秦瓊已去世5年了。

而且秦瓊是外部勢力歸順來的,既不是秦王府舊臣又不是李家親戚(這一類最典型的是長孫無忌),政治敏感性和站隊自覺性也只算一般(跟尉遲恭比),李世民對他應該談不上什麼特別的感情。自然不如李氏本家策劃造反的那一幫人排名高。

再加上秦瓊沒參加玄武門兵變,你像人家尉遲恭不但參加兵變,而且親手幹掉了兩大目標之一的李元吉,自然提名靠前,所以秦瓊排位低沒什麼奇怪。

反過來想,秦瓊基本不靠關係和人情,只憑生前的戰功和驍勇,就能夠在李世民心中牢牢佔據一席之地,壓過初唐那麼多功臣進了凌煙閣,也算是很了不起了。

秦瓊就算不上凌煙閣也還是流芳千古,深受民間百姓愛戴,不像有些排名靠前的都沒聽說過,所以一切功名都是過眼雲煙。讓後人都能知道他的名字才是厲害之處。


其實這個凌煙閣排名並說明不了什麼。

李績的名望功勞大不大?他在凌煙閣排名就在秦瓊前面,倒數第二,大家怎麼想?其實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會這樣。

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全階段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唐朝後,秦瓊和敬德成了門神,雖然傳說不一,但說明秦瓊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人物。


所謂“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史書對秦瓊的評價正是“勇”字。秦瓊正是我們大眾喜愛的擁有勇敢品質的英雄人物。事變前,秦瓊的功業、勳爵、職位、賞賜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秦瓊沒有參加事變,除了調動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績李靖一樣持中立態度,為什麼呢?當時的皇帝是李淵,而李淵對他恩遇有加。秦瓊的忠義性格應該使他不願意去做讓皇上親子相殘的事的。

秦瓊是忠君,忠的是李淵,也許因此李世民對秦瓊的信任,從此有所保留。在秦瓊去世五年後,唐太宗還能記住他,並將其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實屬可貴。反而排名第一的李世民的親親大舅哥長孫無忌,要不是電視劇的功勞,還沒有秦瓊知名度高呢。


歷來現實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座次是根據各種因素來決定的,而當時李世民的第一考慮的是官階來決定,次因素是凌煙閣裡的功臣在李世民心中的重量。

由於當時修建凌煙閣掛二十四功臣畫像已經是貞觀十七,許多功臣已經去世,所以去世者另追贈官階,排位順序按官階決定。

下面先看下二十四功臣都有誰,以及排位順序。

  • 一品:

  1. 趙國公-長孫無忌:司徒(正一品);

  2. 河間郡王-李孝恭:司空(正一品);

  3. 萊國公-杜如晦:司空(正一品);

  4. 鄭國公-魏徵:司空(正一品);

  • 二品:

  1. 梁國公-房玄齡:尚書左僕射(從二品);

  2. 申國公-高士廉:尚書右僕射(從二品)、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

  3. 鄂國公 -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送一品);

  4. 衛國公-李靖:尚書右僕射(從二品);

  5. 宋國公-蕭瑀:特進(正二品);

  6. 褒國公-段志玄:輔國大將軍(正二品);

  7. 夔國公-劉弘基:輔國大將軍(正二品);


  8. 蔣國公-屈突通:左光祿大夫(從二品);

  9. 勳國公-殷嶠:陝東道行臺右僕射(從二品);

  10. 譙國公-柴紹:鎮軍大將軍(從二品);

  • 三品:

  1. 邳國公-長孫順德:左驍衛大將軍(正三品);

  2. 勳國公-張亮:工部尚書(正三品);

  3. 陳國公-侯君集:吏部尚書(正三品);


  4. 郯國公-張公謹:左驍衛大將軍(正三品);

  5. 盧國公-程知節:左領軍大將軍(正三品);

  6. 永興縣公-虞世南:禮部尚書(正三品);

  7. 渝國公-劉政會:民部尚書(正三品);

  8. 莒國公-唐儉:光祿大夫(從二品)、民部尚書(正三品);

  9. 英國公-李績:光祿大夫(從二品)、兵部尚書(正三品);

  10. 胡國公-秦瓊:左武衛大將軍(正三品)、徐州都督(從三品);


貞觀年間的六部也分等級高低,民部次之禮部,兵部次之。排序列表主要是其官位高低和職業,相同等級又以左為尊,比如左右驍衛大將軍等。


秦瓊在我們平常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其形象事蹟膾炙人口,而武功高強、丰神俊朗的秦瓊被排在最後一位,這讓很多人不明白。

(玄武門之變圖畫)

其實李世民把秦瓊排在末尾,除了他官職不高外,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當時的秦瓊只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而沒有到現場與李世民並肩作戰,這種情況會讓李世民認為秦瓊隨時會翻臉。如果一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也就一輩子跟李世民掛鉤了,一旦這次行動失敗,這些人全都會被處死,但表明立場的意義並不大,隨時可以改口,所以在玄武門事件後,他受到的封賞並不高。

事實上,歷史上的秦瓊並沒有《隋唐英雄傳》裡面描繪的那麼傳奇,而“關公戰秦瓊”和“尉遲敬德與秦瓊被封為門神的故事”都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再加上這麼多人中他的官職最低,因此被李世民排在最尾。


大國布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按官職、宰輔、戰功依次來排名的。很多人認為秦瓊被排在最後一位,對他不公平,能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給隋唐演義這部電視劇給洗腦了。

論戰功來講,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武將,都為大唐立下了不朽之功。所以就戰功這一項,李世民將它放在了最後的評選之中。

戰功又分成了這三個層次:擁立之功、建國後的對外戰爭之功、建國前的開國之功。拿尉遲恭、程咬金、李勣、秦瓊來說吧,這四人論戰功來說,李勣的功勞是最大的,不僅有開國之功,之後還滅突厥和吐谷渾,但是他排在了倒數第二,而且沒有人為他喊冤;這麼一對比,秦瓊排倒數就好理解了。而尉遲恭和程咬金排在他們前面就是因為玄武門的擁擠之功,李勣和秦瓊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同樣,其他排在他們前面甚至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名字都是因為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有了擁立之功。

在李世民看來,所有的將軍都在開國戰場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這一點沒什麼可比性,他覺得都是一樣的。相反,在皇帝心中,往往那些護駕的,他更看中,所以擁立之功排在最前。

二十四功臣排在最前面的都是官職大和有宰輔之功的,比如杜如晦,魏徵,房玄齡。而杜如晦和魏徵在前又是因為他們在畫畫像時已經去世了,並且都追贈了司空這個官職。

而排在第一的是長孫無忌。原因是他官職最大,並且為宰輔之臣,還是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有了這擁立之功,長孫無忌拿了3項,他不排第一才怪呢!

在李世民看來,宰輔的功勞是選勝於武將的戰功,因為他覺得沒有這些宰輔,他實現不了貞觀之治,沒有了貞觀之治,國力同樣得不到強盛,打仗是要看國力的,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持,再猛的將軍也會因為各種限制而發揮不出實力。這是李世民在626年突厥圍困長安後的感悟。所以他很看中宰輔之功。

這樣一番對比,長孫無忌排第一,秦瓊排在最後是必然。秦瓊沒有宰輔之功,沒有擁立之功,也就沒有得到司空司徒這樣的官職,倒數第二的李勣也是如此。


讀名家名著


受《說唐》、《隋唐演義》等歷史通俗小說和相關影視劇的影響,很對人對秦瓊、尉遲恭、陳咬金等人物影響深刻。尤其是秦瓊,在演義中是武藝超群的猛將,為李世民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很多人為秦瓊叫屈,認為李世民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將秦瓊排在最後是極不公平的。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呢?

秦瓊只是將才,並非帥才

秦瓊曾先後追隨過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最後投奔到李世民帳下,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征戰一生。首先承認,秦瓊是一員當世猛將。

李世民少年時也年輕氣盛,帶兵打仗時,對方陣營有敵將在陣前跑來跑去,耀武揚威,李世明這哪忍得了,立馬讓秦瓊去把敵將人頭取來。秦叔寶也是不含糊,馬上挺搶殺入敵陣,百萬軍中取上將人頭,來去自如,無人敢當,而且不是一次兩次。

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來什麼呢?其一,秦叔寶武藝超群,銳不可當,這時自然的。其二,秦叔寶並不是像李靖,李勣那樣的,坐鎮中軍、運籌帷幄的三軍統帥。要不然李世民怎會輕易讓秦叔寶出入敵陣呢。其三,再往黑暗地方想一想,秦瓊在李世民心中並不是如此重要,否則,怎麼會每次都讓秦叔寶冒險呢,縱然秦叔寶勇冠三軍,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怎麼就能保證秦叔寶每次都能安全回來呢。

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這個原因是被大家討論最多的,但是,關於秦瓊為什麼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我個人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如上面的分析,秦瓊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像這種決定自己命運但又見不得光的事情,李世民就沒把秦瓊叫上。

第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禁軍並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是帶了少量貼身衛隊,屬於秘密行動。把秦瓊帶上就招人注意了,誰都知道秦瓊是李世民帳下猛將,你李世民帶這麼個猛人進入東宮,肯定是來者不善,早引起注意了。

第三,這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瓊身上有一種純粹的軍人氣質,並不想參與這些權謀政變。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依據

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依據主要是看官階品級,而後是這些功臣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當然後一個基本上從是否參加玄武門之變就可以看出來。

二十四功臣排序如下:

1、趙公長孫無忌:司徒。 2、趙郡元王孝恭:贈司空、揚州都督。貞觀十四年卒。 3、萊成公杜如晦:贈司空。貞觀四年卒。 4、鄭文貞公魏徵:贈司空、相州都督。貞觀十七年卒。 5、梁公房玄齡:司空。

以上為正一品。

6、申公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 7、鄂公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 以上從一品。 8、衛公李靖:特進。 9、宋公蕭瑀:特進。 10、褒忠壯公段志玄: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貞觀十六年卒。 11、夔公劉弘基:輔國大將軍。

以上正二品。

12、蔣忠公屈突通:贈尚書左僕射。貞觀二年卒。 13、鄖節公殷開山:贈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武德五年卒。 14、譙襄公柴紹:贈荊州都督。貞觀十二年卒。 15、邳襄公長孫順德:贈荊州都督。卒年不明,當在貞觀十三年長孫順德改追封邳公之前。 16、鄖公張亮:洛州都督。

以上從二品。

17、陳公侯君集:光祿大夫、吏部尚書。 18、郯襄公張公謹:贈左驍衛大將軍。貞觀六年卒。 19、盧公程知節:左領軍大將軍。 20、永興文懿公虞世南:贈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卒。 21、渝襄公劉政會:贈民部尚書。貞觀九年卒。 22、莒公唐儉:光祿大夫、民部尚書。 23、英公李世勣:光祿大夫、兵部尚書。 24、胡壯公秦叔寶:贈徐州都督。貞觀十二年卒。
以上正三品。

排名第一的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作為國舅,代表了長孫皇后這一邊的外戚勢力,而且一開始就追隨李世民,個人能力也非常強,官階為正一品,排在第一無可爭議。二十四功臣排名是在貞觀十七年,此時很多老臣都已經去世,包括秦瓊,已經去世五年了。秦瓊官階只是三品,是品級最低的,而且實職也只是地方都督,沒有進入中央權力中心,所以,排在最後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唐太宗晚年,為了表彰和紀念曾經追隨自己打江山的文臣武將,所以命閻立本在凌煙閣繪製了二十四功臣畫像。但在這24功臣的排名中,大名鼎鼎的秦瓊卻排在了倒數第一位。甚至在演義中甚至比秦瓊稍遜一籌的尉遲恭卻排在了第七位,遠遠高於秦瓊的排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無忌。



實際上秦瓊排在最後一名一點也不冤,甚至可以說他進入凌煙閣24功臣,都屬於李世民給面子了。

所謂的凌煙閣24功臣,從表面上看,是李世民在紀念為大唐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大將。實際上不如說是一個平衡各方勢力,收攏人心的手段。同時李世民也在利用這個榜單傳達一個信號,忠心於我李世民的人,都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榮華富貴。



唐朝初年,由於剛剛統一,朝廷內部的勢力紛繁複雜,不僅有核心的皇族成員、關隴貴族,還有前朝投降的大臣,以及山東豪傑。但名額僅有24個,於是李世民在給他們排名的時候,大致遵循四個原則;第一、與自己的親疏程度,第二、對自己的忠心程度,第三、各自在其勢力集團中的的地位,最後才是個人對大唐江山的功勞大小。

以親疏程度排名;毫無疑問,自然是首推皇族成員或者外戚,24功臣之中共有五人有此身份。分別為;長孫無忌[李世民的大舅哥],李孝恭[李世民的堂兄]、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舅]、柴紹[李世民的親姐夫],長孫順德[長孫皇后的叔叔]。而瓦崗寨或者其他成員都要靠邊站了。

以忠心程度排名;玄武門事件是一個衡量忠心程度的標準。在李世民殺兄逼父的過程中,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等人堅決的站在了李世民的一邊。而李靖、徐世勣[徐茂公]、秦瓊等人卻沒有身影。自然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的排名要靠前。



以各自在其勢力集團中的地位排名;前文中說了,李世民在選擇24功臣是,也需要平衡各方勢力,所以每個集團都需要挑選幾人,而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各方勢力的代表人物。也因此他們在各自勢力中的地位也影響了排名。

曾經瓦崗寨成員共有五人,分別為魏徵、張亮、程知節、徐世勣、秦叔寶。

五人中,魏徵毫無疑問排名第一,他是大唐第一諫臣,被李世民稱為自己的鏡子,為貞觀之治立下了不朽功績。

張亮雖然因謀反被殺,但這件事是凌煙閣繪製畫像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張亮是秦王府核心成員,曾經被李建成下獄,但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對任何事情都守口如瓶。後來在玄武門事變前,還去了山東聯結豪傑,為玄武門失敗後做準備,屬於李世民的心腹。



程知節,本名程咬金,唐初將領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也曾參與玄武門事變。而且李世民登基之後也屢立戰功。

徐茂公排名倒數第二,屬於和秦瓊同病相憐,兩人都沒有參與玄武門事變。而且秦瓊更差的是,年輕的時候曾屢次背叛自己的主公。

早年秦瓊曾在來護兒帳下任職,後來又到了張須陀帳下,張須陀被李密擊敗後,秦瓊又投降了李密。李密失敗後,他又投靠了王世充,最後看到王世充沒有希望才投靠了大唐。秦瓊複雜的經歷,估計放在三國時期,張飛又得罵一句了。



綜合來說,長孫無忌是最忠心於李世民的親屬,而且還立有大功,排名第一無可厚非。秦瓊排名倒數第一也不冤,瓦崗寨的成員除了魏徵之外,沒幾個靠前的,加上秦瓊在幾個老兄弟中也不出色,能夠排上名次已經很不錯了。


我是越關


貞觀十七年二月廿八日即公元643年3月23日星期天,唐太宗李世民將狄仁傑的恩師號稱丹青宰相的閻立本繪製二十四功臣圖掛在凌煙閣上。功臣圖上有“初唐四大家”(書法)之一宰相褚遂良的題字說明。那麼為什麼繪製二十四功臣圖?這二十四功臣都是那些人?第一名是誰?為什麼倒數第一是秦瓊呢?

為什麼在凌煙閣上繪製功臣圖像呢?

福垊以為原因有三:

<strong>

第一、主要學習劉秀和他的兒子。李世民最崇拜的帝王是漢世祖劉秀,他曾說開國皇帝中最年輕的是劉秀,三十而立的最高境界三十稱帝。而李世民稱帝時才28歲。劉莊在劉秀去世後,為了紀念劉秀的功臣,而命畫師繪製雲臺二十八將。福垊原創首發在今日頭條。二十八將對應的是上天二十八星宿,但入選原則卻有避親因素。像劉秀的表哥來歙(xi),漢明帝的岳父伏波將軍馬援都沒入選。

第二、學習北周好榜樣。北周也曾將功臣大圖掛到凌煙閣,有庾(yu)信的《周國柱大將軍紇幹弘神道碑》為證。

第三、追憶往事,感恩功臣。李世民起兵到繼位用了十年,他老爸只用了一年。到貞觀十七年時,他回想自己從公子到秦公,從秦公到秦王,從秦王到太子,從太子到天子,從天子到消滅後隋再到伐突厥徵高麗。不由感慨萬千,而功臣們大多老了,有的隕落了。

第四、李世民最敬重的大臣魏徵的去世,是李世民決定繪製凌煙閣功臣的主要原因。魏徵正月去世,李世民二月就在凌煙閣掛真人大小的功臣圖紀念他們。

二十四功臣排名,排名分先後。

魏徵排名第四,長孫無忌排名第一,秦叔寶排名倒數第一。(見圖一)福垊需要說明的是下面這幅《二十四功臣》的原圖也不是閻立本所繪。這事也都怪唐玄宗,唐玄宗晚年昏庸無能重用奸臣,引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打到長安時,就一把火太廟給燒了,閻立本的《二十四功臣圖》也變成了灰燼。唐肅宗也就請來了畫聖吳道子重新繪製《二十四功臣圖》,畫聖再厲害也沒見過二十四功臣本人,畫畫基本靠想象(他會去功臣後裔家中,臨摹功臣留下的畫像嗎?),失去的是歷史意義展現的是藝術意義。而閻立本的畫作最具歷史意義,那不少可是真人寫實的啊。

那為什麼同是門神的尉遲恭和秦瓊排名差別那麼大呢?為什麼秦瓊就要排到倒數第一呢?

福垊認為二十四功臣排名是一個綜合指數的排名更有李世民個人主觀看法在內,而不是其他答友所說的按級別排名。除了依據劉邦所謂的功人高於功狗的原則外,也就是文臣高於武將外還考慮親疏、品級(秩)、功業、京官、外官、資歷、能力、品德等綜合指數。比如荊州都督、洛州都督的排名就比後面的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的功臣排名靠前。

第一、秦瓊不是宗室、不是外戚、不是文臣,自然排名靠後。

故而文臣兼外戚的趙國公長孫無忌排名第一,宗室李孝恭排名第二。他619年投靠李淵,他和殷開山打敗尉遲融(即,尉遲恭,尉遲敬德,其實恭這個名字是錯誤的,根據其墓誌銘為融),再平宋金剛。李淵大喜,賞金瓶、賜百金,拜上柱國。後投秦王帳下,為先鋒將軍,破竇建德,敗劉黑闥,屢受封賞,也參與了玄武門之變。那為什麼排名還比不上尉遲恭呢?

第二、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瓊功勞不如尉遲融。





秦瓊雖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但他並不是骨幹。玄武門九將(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並沒有秦瓊。那是因為秦瓊在建國初期,打仗勇猛無敵,衝鋒在前,雖然屢立戰功,但也傷痕累累。大概基於他身體的因素,故而在玄武門之變中沒有突出的表現。而尉遲融不僅也戰功赫赫,而且還拒絕了太子的收買。關鍵是他在玄武門之變立有大功,事前鼓動李世民,為李世民謀劃。事中殺李元吉,太子、齊王軍準備打秦王府時,他又將太子、齊王頭拋出牆外化解危機。而且他還第一時間“保護”(控制)李淵。最重要一點尉遲融還不斷另立新功,後來低調退隱。

第三、秦瓊多病早亡還有怨言。

玄武門之變後,秦瓊的舊傷復發,染病休養。休養期間,他常說自己歷經戰陣二百餘次,傷痕累累,流血太多,所以自己才染病在床。638年,秦瓊染病身亡。人走茶涼,更何況人死還有怨言呢?

第四、秦瓊被演義誇大了

秦瓊被後世的演義誇大了,所以給人一種排名考後很不公平的感覺。其實玄武門九將中,大部分都沒入選凌煙閣二十四臣,也算不錯了。


<strong>


福垊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回憶往昔崢嶸歲月,看當今盛世,心中感慨萬千,唐太宗李世民為褒彰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開國元勳,他下令修建凌煙閣,詔令褚遂良題閣,由畫家閻立本繪製,唐太宗親自做贊。因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譜可謂是集初唐文采、書法和繪畫最高成就的三絕之作。閣中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所有人物皆按真人比例繪製,面北而立(皇帝坐北朝南,群臣面北而立以示尊重皇帝)。

凌煙閣於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所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譜)

李世民親自評價諸臣。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譜修成的第二年,因二十四功臣都是跟隨李世民征戰多年的老將,文臣武將各不相同,況都是當世俊才,彼此多不服氣,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消除眾人心中的隔閡,親自對二十四功臣做了一個非常公正的評判。

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恃論恆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關於武將,他說:“於今名將惟李世績、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這年李靖己七十四歲,在家養老,故評價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在這段品評中,李世民分別對長孫無忌,高士廉,唐儉,岑文本,楊師道,劉洎(ji),馬周,李世績,李道宗,薛萬徹幾人做了評價,這其中岑文本,楊師道,劉洎,馬周等人並未進入二十四功臣序列,唐太宗品評他們一是告訴大家,自己的評判標準。二是警戒其他人,像岑文本、楊師道這樣的人物尚且沒有進入二十四功臣序列,其他的人就不要再發牢騷了。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單。

這二十四位功臣是:

(1)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2)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

(3)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

(5)司空、梁國公房玄齡。

(6)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

(7)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

(8)特進、衛國公李靖。

(9)特進、宋國公蕭瑀。

(10)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

(11)輔國大將軍、燮國公劉弘基。

(12)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

(13)陝東道行臺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

(14)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

(15)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

(16)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

(17)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

(18)左驍衛大將軍、鄴襄公張公謹。

(19)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

(20)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21)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

(22)光祿大夫、戶部尚書、呂國公唐儉。

(23)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

(24)徐州都督、胡國公秦瓊。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入選玄機。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唐太宗李世民深思熟慮之後做的排名,那麼,他的選拔標準和排名參考是什麼呢?

小哥分析一下。

(一)皇親國戚。

和李淵有直接關係的包括:李淵的堂侄李孝恭,女婿柴紹,表姐夫蕭瑀(李淵同蕭瑀的妻子是表兄妹關係)。

和李世民有直接關係的包括: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無忌、妻舅高士廉、妻叔長孫順德、親家公房玄齡。

長孫無忌自年少時就與李世民交好,後成為了李世民的大舅哥,更加堅定追隨李世民,從資歷方面,無人能出其右。資歷、身份、擁立之功,再加上貞觀時期的治理天下,長孫無忌位列第一無人敢悖。

(二)玄武門之變參與人員。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張公謹、侯君集、尉遲敬德、段志玄、程知節、屈突通。

以上十一人直接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謀劃和作戰,玄武門之變對於李世民後來執掌大權的意義多麼重大,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張亮曾經在李世民兄弟爭權期間,被李世民派到洛陽,結交地方豪強,被李元吉告發,下了大獄,但是張亮緊咬牙關,沒有洩露一點點口風,況張亮雖然軍工不顯著,但是其行政能力出類拔萃,因此也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

(三)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人員。

這裡有三位,李靖和李績,秦瓊。

這三位都是效忠大唐王朝的,不願意捲入皇權紛爭,其中李靖早期和李唐做對,後期一直低調隱忍,沒有參與玄武門之事。而李績(徐茂公)之所以排名靠後,很多人猜測是李世民為了讓兒子籠絡李績而留的後手。秦瓊則不一樣,李淵是非常非常器重秦瓊的,多次給予秦瓊豐厚的賞賜,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兩方勢力多次爭取秦瓊,想得到秦瓊的支持,秦瓊都保持中立,所以說秦瓊能被選入二十四功臣,一方面因為秦瓊是山東勢力領袖(原瓦崗寨人馬),一方面是李世民念舊,因為早期李世民和瓦崗寨眾人曾一起作戰。

(四)其他功臣。

魏徵的功勞不在於早期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而是貞觀時期,魏徵治世功勞顯著。

殷開山是李淵時期就備受器重的人物,後來被派到李建成帳下,依然受李建成尊敬,再後來到李世民麾下,殷開山同樣獲得了李世民的器重,可見其人之能力威望。

劉弘基、劉政會、唐儉三人都是跟隨李淵起兵的人,可謂是兩朝元老。

虞世南是前朝舊臣,後來跟隨李世民,一直在秦王府效力,可謂是李世民的班底成員。

張士貴、李道宗、蘇定方、薛仁貴未入選凌煙閣的原因。

張士貴雖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但是他當時的職位是禁軍小隊頭領,並且早期並沒有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

李道宗就比較特殊,他是皇親國戚,又有顯赫戰功,但是並未入選,最大原因是李道宗當時深陷貪贓受賄門,惹惱了李世民。

薛仁貴和蘇定方都是貞觀後期的名將,拋開軍工不說,資歷比起那些老臣差了太多。



李世民繪製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以表彰功臣,為其他人立了表率,同時又穩定了人心,可謂一石三鳥。

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覺得大英雄秦瓊排名太后,非常不公平,其實瞭解那段歷史就會明白,秦瓊能入選,很大程度都是李世民特赦給秦瓊的。


古梁鏞


李世民二十四功臣中為何秦瓊排在最後,第一又是誰? 古時有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死都握在君王手中,臣子功勞大小自是由當任君王說了算。

二十四功臣圖,是在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命閻立本畫功臣圖,懸掛於凌煙閣。 秦瓊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圖中排命最末,這排名,自然是由當時君王李世民欽定的。

大唐是由李淵和許多老功臣建立的,這些老功臣自然是開國將領。秦瓊的戰功幾乎都是玄武門之變前的戰爭征伐各路割據政權獲得的,在李淵時期被封為國公,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論戰功,秦瓊在前任君王李淵名下更大一些。



如果當時君王李淵命人作一幅功臣圖,那戰功赫赫的秦瓊未必是末位,有可能排名前十了。 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李世民為了紀念和追思與他一起打天下和開創太平盛世的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裡例出的都是有功於李世民的,這也算是歷代君王對追隨他打天下,坐江山功臣的一種犒賞,也算是帝王收攏人心的一種手段。

古人有云,一朝君王,一朝臣。 而李淵時期戰功赫赫的秦瓊,在李世民任君王的時期,他基本上在養傷,沒有參與朝政的機會,許多李世民奪政的重要轉折點他也未參與其中。相比於其他功臣,秦瓊的功勞相對而言也就不那麼明顯。

凌煙閣功臣:

李世民能將秦瓊排入凌煙閣,都是看在他前期開國有功的份上,看在他們一起並肩作戰的情誼上的,所以秦瓊能進入二十四功臣,一半是他有開國元老的功勞,一半是李世民念舊之情。

所以李淵的得力戰將秦瓊在李世民命人作畫題字的二十功臣圖中排位最末也就不足為怪了。

那麼誰又是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的? 凌煙閣排名第一的是趙國公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的哥哥,也就是李世民的內兄。


617年,李淵太原起兵,長孫無忌便參與其中,任渭北行軍典籤,輔佐李世民征伐戰爭,出謀劃策,參與機密。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他是策劃和組織者之一,而且還是他堅定了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決心,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親信。

欲上凌煙閣,後代無數臣子的渴求。是名譽與地位的象徵。


剛日讀史


秦瓊投入唐朝一方的時間確實是在武德二年(619),即唐朝建立的第二年,但是

這並不晚!或者說這個晚不晚對凌煙閣功臣排名不重要。

比如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七,也是武將中排名第一(甚至高於李靖)的尉遲恭,是在武德三年(620)才降唐的,這不影響他後來的排名地位。

事實上,尉遲恭還是早一年歸唐的秦瓊的手下敗將。619年,李世民派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在美良川(今山西夏縣北)截擊尉遲恭軍,尉遲恭毫無準備,被唐軍斬首二千餘級,大敗而歸。

秦瓊有明星相,有冠軍相,戰功卓著,人格魅力爆棚。

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舊唐書·秦瓊傳》秦武衛勇力絕人,其所將槍踰越常制。初從太宗圍王充於洛陽,馳馬頓之城下而去,城中數十人,共拔不能動,叔寶復馳馬舉之以還。迄今國家每大陳設,必列於殿庭,以旌異之。——劉餗《隋唐嘉話》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以酒。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段成式《酉陽雜俎》

人異於常人,兵器異於常人,坐騎異於常人,戰功異於常人。

尉遲恭與秦瓊的根本性差別在於尉遲恭後來是李世民的私人意義上的親信,而秦瓊是大唐公家層面上的猛將。

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而尉遲恭恰恰是事變的“頭號功臣”。

之前擊敗尉遲敬德,秦瓊立功最多,李淵賜給秦瓊金瓶,並慰勞秦瓊說:

你不顧妻子遠來投奔我,如今又立下這樣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來給你食用,更何況是子女玉帛呢。

於是拜秦瓊為秦王府右三統軍。後來平滅宋金剛後,又賞賜秦瓊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封上柱國。

秦瓊沒有參與李家的倫常慘變,可謂對得起有知遇之恩情意深重的高祖。


談古論金


唐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643年3月23日,李世民榮登大寶已經17年。

十七年裡,李世民率先垂範,夙夜在公,從諫如流,大唐在他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定,百姓安居樂業,威服四夷,萬國來朝,尊其為“天可汗”。

李世民知道,這份盛世來之不易,既有自己的努力,更有一幫開國功臣的眾志成城,自己是明月,功臣就是眾星,眾星拱月,明月當空,才有一片美麗的夜空。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李世民更加懷念當初並肩作戰,同心戮力的功臣們,為功臣建閣畫像的想法油然而生,著名的凌煙閣和二十四功臣像就此誕生。

二十四功臣大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秦瓊、尉遲敬德、長孫無忌、魏徵,但二十四功臣的排序不是按照知名度,更不是按照武功,甚至不是靠資格和功勞,而是按照當時的官職品級排列,排序規則如下:

1、官職從高到低,已經去世、有贈官的,以所贈官官職品級為準。

2、官職品級相同者,按照爵位高低排序;

3、爵位相同者,按照年齡大小排序;

4、官職爵位都相同者,已故者排在生者之前;均已故者,按生前官職爵位高低排序;

5、光祿大夫以下文散官不作為排序依據,以本身職事官高低排序,所謂文散官是為榮譽頭銜,不執掌任何實際事務,職事官則是實職。



按照上述排序規則,秦瓊排在最後一位並無不妥,不需要為他鳴不平。

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就品級而言,他當時是司徒,正一品;就爵位而言,他是趙國公;就資歷而言,他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就關係而言,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就功勞而言,他是李世民第一心腹,玄武門定策第一功臣。

長孫無忌之於李世民,相當於蕭何之於劉邦,兩人都不是武將帥臣,卻是宰輔腹心,左膀右臂,不可或缺,排名第一毫無爭議。


再看排名最末的秦瓊,李世民建凌煙閣時,秦瓊已經去世好幾年,他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正三品,死後追贈徐州都督,仍是正三品,這一下子就限制了他的排名,只能排在後面,因為前面一品、二品官有十幾個。

其實,秦瓊很早就投靠李世民,作戰極其英勇,經常親自衝鋒陷陣,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鬥二百餘陣”,為唐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對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對他也十分器重。這樣一名勇將,為何直到死後也只是三品官呢?


這其實不怪李世民,也不怪秦瓊,只能說演義小說太過抬高了秦瓊的形象。

論英勇和武藝,秦瓊不在尉遲恭之下,甚至更有勝之,但玄武門之變時,秦瓊不像長孫無忌一樣直接參加密謀籌劃,也沒有像尉遲恭一樣直接參加事變,直接幹掉了李建成,他並未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什麼關鍵功勞。

另外,秦瓊年輕時打仗太猛,受了很多傷,導致他在玄武門之變後以養傷為主,很少帶兵參加對外戰爭,沒有再立軍功,而且他是一個武將,又缺乏參政能力。別的功臣在藉著各種機會繼續建功立業,不斷升官,秦瓊卻因為“無所事事”,不能繼續升遷,李世民也只能在虛銜上給他照顧,實職是沒辦法給他的。


這樣一來,別人都在進步,秦瓊的職業生涯卻基本宣告結束,並於638年去世,官至正三品,而李世民建凌煙閣是在643年,這就決定了秦瓊只能排在一品二品官後面。

甚跟同為正三品職事官的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等人相比,秦瓊也有不如上述幾位的劣勢,所以只好屈尊忝居末位。

即便李世民對秦瓊特別厚愛,也不能突破排序規則讓他前提,畢竟這是一個很敏感的事,李世民必須照顧生者的意思,以及客觀的官職、功勞等因素,所以我們也沒必要為秦瓊鳴不平。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