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寄堂随笔


人红是非多,中国历史上但凡是有点本事有点资源,就会冒出来一大堆冒认亲戚的。中国近代最受冒认亲戚之苦的独裁者,莫过于慈禧、袁世凯和蒋介石。其中尤以蒋介石生于河南,原名郑三发子的说法最是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名叫郑发的河南人,从乡下到重庆去认同胞弟弟,直接就找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拒绝相见,让特务头子戴笠给了他一些钱,打发走了。这件事在抗战期间闹得沸沸扬扬,还上了新闻报纸。后来的香港小说《金陵春梦》中,完整还原了蒋介石的身世之谜。在这本小说中,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从河南许昌改嫁嫁到浙江奉化,还带了一个在吃奶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郑三发子,成了后来的蒋介石。

无独有偶,军统三剑客之一的沈醉,在回忆录中也证实了重庆认亲的真实性。

蒋介石到底是不是许昌人,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很多人坚信蒋介石不姓蒋,并且给出了蒋介石从来只提母亲王采玉,从来不提父亲蒋肇聪,大概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蒋肇聪的亲生儿子。当然,更多人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冒认皇亲”想要骗取赏钱的碰瓷行为。

可是,我们发现,许昌地处河南省中部。河南在抗战时期的两次大灾难花园口决堤和1942大饥荒,让许昌人妻离子散苦不堪言。许昌人恨老蒋还恨不过来,还会产生认老蒋为亲戚的想法?再者说,历朝历代冒认皇亲都是死罪,郑发一介草民,吃了豹子胆敢冒认皇亲,脑壳不想要了吗?

所以,我一直觉得老蒋极有可能就是许昌人,更何况许昌方面能提出更多的证据出来。

郑发,也叫郑大发子,1973年病故,他生前多次向人讲述,清光绪十七年(1891),许昌遭旱灾,父亲郑福安在家饿死,母亲王采凤带领 8 岁的他和5 岁的弟弟三发逃荒要饭到开封,后又带领他兄弟二人到寺后街益泰盐店浙江奉化人蒋肃庵家当女佣,因蒋死了夫人,就收母亲王氏为填房,改名王采玉。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蒋肃庵就带领母亲和弟弟返回奉化,从此弟弟改名为蒋介石。 许昌老人刘合印是王采玉的哥哥王伯龄的好友,曾结伴到开封看望王采玉,蒋肃庵和他对他们十分友好,后来带着王采玉到浙江去了,还有两次通信。

1955年《金陵春梦》在《大公报》上连载时,蒋介石曾派人出高价买断版权,遭到拒绝。蒋家特务又多次恐吓作者唐人,让他不要再写,依然未果。蒋介石本人,也从未登报声明辟谣,中间蹊跷,可想而知。

一是河南新郑县“国大代表”刘增若在抗战时曾对人说,他北伐时在江南就看到有人写“打倒带犊儿蒋介石”的大标语。而“带犊儿”就是河南人对“拖油瓶”的称呼。二是蒋介石第二夫人陈洁如著的《我做了七年蒋介石夫人》一书中也说:1926 年9 月,陈从上海乘船去九江找蒋介石,在船上她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蒋介石不是蒋家亲生。到九江后,她给上海的母亲写信提到了这事,母亲派人调查后,才知蒋介石原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

1941年郑发到重庆认亲,没见到蒋介石,却见到了宋美龄。宋美龄之后对这件事只字未提,大概也是蒋介石的授意。

不过,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郑发一家在国民党政府的关照之下到了重庆避难。郑发的女儿郑喜云被住进了重庆白公馆,还请了家庭教师学文化(之前没读过书)。戴笠“老婆”邹志英曾亲口对她说:“戴局长让你上学,主要是蒋夫人想收养你当她的亲女儿。”自此,狱中有人背后称她为“小公主”。自 1941 年她父亲去重庆寻蒋认亲,到 1948 年最后一次到南京寻亲无望折返,蒋介石虽然始终没召见他,却在重庆时让宋美龄看过郑发上呈的照片后代蒋召见 。

后来郑发一家还被送进了息烽集中营软禁起来,曾与地下党韩子栋关系很好。在郑发的帮助下,韩子栋得以穿越封锁线,到达解放区。韩子栋介绍,当时郑发在狱中很受优待,郑发老婆魏氏面对监狱主任周养浩大骂“郑三发蒋介石是六亲不认的畜牲”等等。

不仅如此,自从1941年郑发重庆认亲后,河南军政大员们对郑发一家十分优待。许昌县县长李峰在重庆接受秘密任务,回许昌后,立即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县政会议,会上,他特别高兴地宣布说 :“咱们许昌出了个大人物,原来蒋委员长还是咱许昌人。”会后,他又到灵沟镇(今河街乡)看望了郑发一家,并任命郑发之子郑双喜为不到任的县国民兵团额外副官,每月发给饷粮小麦 300多斤。

后来郑发两次到南京,每次都由国民政府秘书长吴鼎昌接见,他写给蒋介石的两封信也得到了国民政府相关单位的谨慎处理,认真归档。吴鼎昌劝说郑发返许昌时,还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写信,让对其全家关照。郑发返回河南后,刘茂恩不仅给郑发封官加爵,授以“步兵少校”军衔,任他为开封保安队名誉副官,而且还给他一笔数目不小的安家费,使其在家中新建青砖旧式楼房三间,至今已成为人们前去观赏“蒋介石故里”的历史遗迹。

关于蒋介石原籍许昌的诸多说法中,有八条是无法否定的。首先,是蒋介石与郑发有许多相同之处:一、相貌相同(蒋介石与郑发相貌相像);二、生母姓氏相同(均姓王,且一叫王采凤,一叫王采玉);三、父姓相同(郑三发子继父与蒋父均姓蒋);四、籍贯相同(均为浙江奉化);五、父亲职业相同(均为盐商);六、兄长姓名相同(郑三发子继父的长子蒋锡侯和蒋介石的长兄蒋锡侯之名相同);七、生年相同(郑三发子与蒋介石均生于 1887 年,属相猪);八、郑发父名郑福安,而蒋介石生前在台湾思乡难归的情况下,偏偏选离台北 60 多公里的一个名叫“福安里”的小山村,作为自己在台湾死后的归宿地,为何如此巧合?

蒋介石原籍许昌,名郑三发,在这么多证据支持下,已经成为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了。


历史知事


不知道下面这些算不算

1.张爱玲小时候读张恨水的书,突然想写通俗小说。最后写了《红楼梦》里面人在现代生活,逛上海滩,徜徉十里洋场,乘人力车,到霓虹灯下谈情说爱。叫《摩登红楼梦》。


2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众多,沈从文突然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便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

“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胡适耳里,胡适微笑着说:

“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3当年陈寅恪、刘文典、沈从文遇到空难还是什么、要跑到防空洞、刘文典跑到一半突然想起来陈寅恪、就回去找陈寅恪去了、回跑的路上看到了沈从文也在跑、就说了:我跑、是为了庄子、你跑个什么劲?!

刘文典还说过这么一句:以陈寅恪的学识、一个月领四百大洋不为过、我一个月四十大洋、也不为过、沈从文、一个月最多给个四毛、

想想、有点意思、大师也都有点怪性格

4马君武,广西大学历史上最爱打架的校长。君武校长,讳和,马校长,马省长,桂林人桂林人桂林人,广西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第一任实业次长,中国第一个博士学位的省长,中国第一个留德化工博士~~~

下午看到这个话题,晚上恰好从君武校长像前走过,不禁莞尔,坐在校长像前打字,说说我所知道的校长八卦趣事,也不翻书详加考证了,反正校长很多事在《革命逸史》里都有,区博的民国小报中也附带不少,愿校长不要见怪的好^_^。

校长一言不合就动手

君武校长年轻时,长相颇帅气;写文章不错,有随笔名家的美誉;化工课业成绩也很好,怎么想都该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学霸,不过,很多人忘记了,校长祖籍湖北,又生长在广西生长在广西生长在广西,虽然是在广西最为开化的桂林度过了童年,但骨子里还是有湖北人的叛逆和广西人的~呃~行动力~。

相传君武校长年轻时候,一次和知名和尚苏曼殊斗嘴,我猜想是苏曼殊爱吃糖而君武校长不喜欢甜食,被苏曼殊比下去了,君武校长居然不顾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常规,想要用拳头 解决问题,怼得苏曼殊再也不敢和君武校长贫嘴,这时君武校长年轻,尚情有可原;

到了民国初年,这时君武校长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该稳重点了,但是,校长偏不。一次在南京,和宋教仁、蔡元培一起开会,宋教仁说了几句袁世凯的好话,君武校长不干了,嘴里大喝一句“叼你公龟”(桂柳话桂柳话桂柳话),右手一拳 打出,把宋教仁的左眼打伤(据说后来养伤养了两个月,可见君武校长这一拳的威力),附带把身边的蔡元培吓得不轻,北蔡南马高下立判(当然,北蔡胆子是不如南马,日后北上敦促袁大总统南下的时候就被人利用了这点);

再后来,护法战争时期,这时校长三十有六了,在大元帅府当秘书长。当时大元帅府有个秘书叫陈群(后来投汪那边去了),脾气暴躁,也是个爱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主,之前的秘书长章炳麟徐谦都避之不及,唯独君武校长,直接和陈群动手,拳头 怼上去,校长啊,都这年纪了,咱可以稳重点不,结果,君武校长把陈群打得满元帅府乱窜。后来元帅府流传一句话“广西佬惹不得”的缘由就来自这个事件。

附录君武校长帅照一张。

锦书寄终南


民国大人物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这次我说说我们老家那边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太太。之所以要说这位老太太,是想说她对自己四个孙子几点趣事。

老太太姓甚名甚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她嫁给了当时我们村里的一个男人,老太太年轻时候应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人胚子,她的双脚是那种现在很少看到的小脚,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太太缠裹脚的那种小巧玲珑的精致小脚,走起路来也是别有一番味道。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朋友爷爷家也是个大户人家,因此他们的两家结合也算是门当户对吧!



老太太对民国有很深的感情,她有四个孙子,由于到孙子辈的时候中华民国已经不行了,但她依然把自己的孙子名字起的是别具一格,大孙子叫兴中,二孙子叫兴华,三孙子叫兴民,四孙子叫兴国,连起来就是兴中华民国。


而老太太的四个孙子也不负众望,也早已成家立业,现在也是各自工作行业中的翘楚。每年回家祭祖的时候,四个孙子也都是拖家带口的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各自展示老太太传承给他们的四项绝技,那就是琴棋书画,因为当时老太太是四个孙子各自传承一项绝技,因此先是四个孙子上台给家人们表演各自的一项。然后是他们的孩子上台表演父亲的传承,而这些内容的表演和传承在他们家每年都在上演着。


情感公寓


黄侃是民国史上著名的大师,是少有的未能著书却能成为国学大师的人。他一生在国学 上成就颇大,就连他众多弟子在国学上也有一番不小的成就,因此有人将他的弟子称为“黄门待郎”。


黄侃的脾气不是一般的怪,和他的师父章太炎一样,都是民国史上有名的“大怪人”。他俩的师生情也有一个很怪的开瑞,竟是从一泡尿开始的。

1906年,章太炎受孙中山之邀到日本东京,担任《民报》总编,留日的中国学生听说大师章太炎在东京,便纷纷去拜访,希望能成为这位大师的弟子。此时黄侃也在东京,他早就听说过章太炎的大名,读过他的文章,对章太炎极为仰慕,便与同伴一起相约去拜访章太炎。



当黄侃走到章太炎的住处时,发现门上写着一行字:“我若仲尼出东鲁,大禹长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章太炎的狂妄之名早就为世人所知,黄侃也早有所闻,但没想到章太炎竟狂妄到这种地步,不但自比孔子,还自称无人能比,一向孤傲的黄侃心生反感,便未和同伴进去,独自扬长而去。



过了几天,黄侃在家读书,书中内容 极为精彩,黄侃看的不亦乐乎,不忍放下,连厕所也不去,肚子里的一泡尿不知憋了多久,待他把这本书看完后,急不可耐,等不及去厕所,便借着夜色,从窗户尿了下去。



楼下正好有一个人在窗边欣赏异国夜景,这泡尿从天而降,还带着腥骚味,着实大煞风景。这个人火冒三丈,冲着上骂起来。黄侃本就狂妄,虽知自己理亏,但不甘受人辱骂,便也骂了回去。



他们虽然出口漫骂,却不像市井俗人出口便是污言秽语,二人引经据典,话中虽不带一个脏字,但是内容却脏的无与伦比。 两人骂来骂去,越骂气就越消,最后不惜暗暗佩服对方。骂到最后竟探讨起国学来,越谈越投机,便自报姓名。这时黄侃才知道和自己对骂的人就是章太炎,原来章太炎因出差的源故,正好住在黄侃楼下。章太炎在报纸上也看到过黄侃的文章,也比较欣赏黄侃,于是两人便由一泡尿而相识。后来黄侃顺利拜入章太炎门下,成了章的弟子。


欲将书剑学从军


还是谈谈沈从文吧。

沈从文早年在上海的时候,日子过得很潦倒,惨兮兮的。

上海日子太苦闷,沈从文就想着老家的好,写文章的时候,描写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湘西。


湘西本来就有几分神秘,大上海的少爷千金对它很是好奇,加上沈从文文笔了得,把湘西塑造成了一个纯朴自然,不食人间铜臭的乡村,湘西和沈从文就都火 了。




后来,沈从文再回湘西,发现,也没自己写的那么好嘛,也是当时在上海太郁闷,才放大了故乡的各种优点。

不管怎样,湘西这个闭塞的小地方,就成了知名的景点,文人写起软文来真是了得。


1930年,徐志摩介绍沈从文到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任教。




沈从文初登讲台,看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居然吓得不敢说话了。伫立片刻,沈从文才哆哆嗦嗦发言,原先准备讲一小时的内容,十多分钟全说完。最后,他只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我怕。”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沈 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议论传到校长胡适的耳朵里,胡适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沈从文追张兆和的恋爱故事,我已经在其他回答了写过了。

这里讲的是32年沈从文请求张兆和的二姐向张家提亲。人家张武龄是教育家,陆英是昆曲研究家,对此事十分开明,也早就知道沈从文和女儿的故事。因此他们立即表示同意。

张允和坐车去给沈从文打电报。

电报上是这样写的:允

第一,爸妈允了;第二,发报人,。

一个字当两个字用。

省钱。

张兆和不满意——人家看不懂咋办!

立即偷偷跑到电报局,自己又写了一份电报: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允”这个字还是要谨慎的,接到了三妹的电报,沈从文就跳起来了。家长是同意的。家长同意的!!!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也是民国时期中国第一封白话电报,作者是张兆和,收件人是沈从文。因而也成为民国的一件趣事。

19.05.09晚间随笔


笨笨伯伯


民国有“三疯子”:章太炎、刘师培、黄侃。

黄侃是出了名的桀骜不驯,却师从章太炎和刘师培,可见二人功力之高,今天就来谈谈其中一位人物,刘师培。

1. 幼时异于常人

据刘师培的外甥回忆说:“刘师培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和别人不同,他的屁股后面有一个无骨肉尾,不到一寸;脚的正中有一个红胎记,像龙眼大小。有人说他是老猿转世。”

刘师培十岁就戴眼镜,当时最好的眼睛是银框椭圆式,容易变黑,刘师培常常因为镜框变黑而发怒。后来有人来他家祝寿,此人带着黄金镜架,刘师培很羡慕,向母亲央求,他母亲说:“拿着我的首饰去改制吧。”刘师培很开心。


2. 字丑

在我们的固定印象中,文人的字应该都是龙飞凤舞的,再不济也应该端正。

据周作人回忆:刘师培写起文章来,下笔如有神,头头是道,没有做不好的文章,但字写得实在可怕,跟小孩子描字似的,而且不将笔顺。

给刘师培阅卷的老师也说:刘师培考乡试的时候,字如花蚊脚,忽断忽续,丑细不成书,但是诗文冠场。

刘师培每日都写几千字文章,写字不求美观,只求快,时间长了,墨盒干了,他也不管,就拿干笔继续写。


3. 生活方式

刘师培一生提倡“三不生活方式”:衣服不要整洁、不要洗脸、不要理发。

陶菊隐记载:刘师培不修边幅,蓬头垢面,衣履不整,看上去像个疯子。有次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馒头,面前摆着一叠酱油,因为太过专心看书,居然把馒头蘸到墨盒里吃,脸和嘴都漆黑,看上去像个活鬼。

刘师培喜爱安静,不喜欢和家人共处一室,便常常到藏书阁里看书,晚上也不肯和家人同住。有一次,老鼠咬书的唏嗦声很大,刘师培十分害怕,便狂奔到祖母寝室,脸色都白了,家人们都笑话他胆小如鼠。



白日梦赤橙


那些数学不好,甚至零分的民国文人。

1917年的时候,他参加北大的入学考试,胡适改卷子的时候非常兴奋的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够录取这个有才华的学生。”可是大家一看这个学生的成绩单,数学成绩是零分,其他科目也不怎么样。关键时候校长蔡元培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11年后,31岁的他成了清华大学的校长。他就是罗家伦。

后来,罗家伦负责招生,一名考生国文和英文很好,但是数学据说只有15分。罗家伦估计是想起自己,因此找这个学生进行了深入长谈,后来就把他招进来了。毕竟当初自己数学只有0分,还不是进了北大,最后还成了清华的校长。至少这个考生还比自己多15分,他就是钱钟书。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运气都这么好。1930年他报考北大,国文和英文得了满分,数学得了零分,北大没有录取他。后来他不甘心,所以又考了清华,结果考试结果还是和考北大的时候一样,数学还是零分。清华破格录取了他,后来他成了中国有名的历史学家,他就是吴晗。、

据说季羡林高考的时候数学成绩也是不好,当他的学生钱文忠问他的时候,他只是说“很低的”,其他并不多言。不过他学生有点坏,跑去查清华大学的档案,发现季羡林当时数学只考了4分,并且他当时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数学系。估计是季羡林知道自己数学不好,所以才想上数学系补补数学。


历史是什么


林语堂:在爱情中守候,在婚姻里白头

林语堂也算是民国时期不折不扣的文学大师了,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还著有《苏东坡传》、《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等,文风幽默风趣。他的婚姻,可以算得上是民国数位才子中比较幸福美满的,与妻子举案齐眉,白头偕老。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语堂的一生最爱,并不是与其共度一生的廖翠凤,而是另有其人。


他与妻子廖翠凤两个人是“先结婚、后恋爱”,在结婚典礼上,他出人意料地将结婚证书烧掉了,说道:“结婚证书只有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此后的漫漫数十年里,他们一直恩爱有加,携手度过了一生的幸福岁月。


可是林语堂心中一直有一个无法忘却的人,那就是当时厦门首富陈天恩的千金——陈锦端。与电视剧中的那些狗血爱情一样,他们在大学读书时一见倾心,却惨遭女方家庭棒打鸳鸯。从此,陈锦端就成为了林语堂心口的那颗朱砂痣,终其一生,念念不忘。


林语堂爱作画,他画中的女人,连挽的发髻都无一例外是陈锦端的模样。在他老年生病之后,从嫂子口中偶然得知陈锦端来了当地,还坐在轮椅上的他,想要立马奔出门去,兴奋地喊叫:“我要去看她,我要去看她”。

廖翠凤心知自己的丈夫爱着别人,却并不计较。她多次邀请那时单身的陈锦端来家做客,还并不避讳地跟孩子们解释:“这就是你父亲曾经喜欢的锦端阿姨”。


林语堂对待爱情坦荡而真挚,廖翠凤对丈夫的情事也开明而豁达。唯有这样互补的两个人,才能专注于当下,在爱情中互相滋养,携手前行。


林语堂的文风一向诙谐幽默,对待爱情也看得通透。正如其所说,“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他一如既往地念着陈锦端,却并不固执纠结,在心中为旧爱保留一处位置,却更懂得惜取眼前之人。与自己的妻子好好生活,对婚姻妥善经营,终换来一生岁月静好,美满幸福。

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现代人的爱情观,“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他告诫我们,“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倘若你智慧,即使婚前你和爱人不相识,婚后你也是能和爱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


其实,爱也罢,恨也罢,相守也罢,相离也罢,不外乎是两个人的命运纠葛;或热烈、或诚挚、或悲戚、或荒诞,都不需要我们去随便置评,因为这其间种种,都是真实而不加修饰的爱情。


时雨甜菓子


仿照战国安平君田单大胜燕军的火羊阵

民国军阀冯玉祥的部下张之江,在他与奉军大战于天津的时候,突发奇想到:战国时期的田单以数千火牛打败敌军的故事。

于是四处收刮耕牛来用,可时间紧迫,一时难以得到这么多牛,于是退而求其次,在京津地区捕捉、购买了数千头羊,并在羊尾巴上浇上煤油,羊角上绑好火把和尖刀,趁夜色就把它们给放了出去。

原以为火羊也能重新火牛的威风,可羊性温顺,根本不像牛那样勇猛好斗,力气也小得多。反正当时在阵前的两支军队,大概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火点在四处乱跑,无法发挥出张将军的期望,不过奉军倒是比较高兴的,毕竟数千头羊白白送上门,不拿白不拿。


提出搞笑三大纲目的韩复榘

韩复榘是冯玉祥部下“十三太保”之一,也是上文火羊阵的当事者之一,此君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在抗战时期不战而弃山东,此事还被当时不少艺人编成了段子。

而在他做“山东王”的时候,曾到齐鲁大学参加校庆演讲,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尤其是他向大学生们提出的“三个纲目”,更是“发人深省”。

第一:马路行人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走?太浪费空间了;

第二:外国大使馆都建在了东交民巷,就独独没有中国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也建一个?

第三:学校太寒酸了,校长绝对贪污,要不怎么十几个人穿着裤衩子,来抢一个球呢?这像什么话,明天学校买多几个球,人手一个不久不用抢啦!

当然这三大纲目都没被实行起来,要不就乱了套了,特别是最后一条,大概校长也是想保着韩主席的面子,没告诉他那是在进行一场叫做篮球的体育项目。


民国记者有多牛?

随着西学东渐,民国时期也深受西方影响,倡导学术自由,报道自由,话语自由,而民国时期的记者无疑是这其中最有话语权,最敢惹事的一类人。在当时的国家报纸——《民国日报》上,有专门发起过一次关于中国伟人的评选,而最终第一名为《日报》的总主编陈德徵,第二名才是蒋介石。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的曹锟获胜,在操纵了一场众人皆知的“贿选”后,曹锟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贿选”的内容铺天盖地地报道,其中最激烈的当属记者吴稚晖(此人后面参与谋害陈独秀的事件,是坚定的反党先锋)。

吴稚晖在报道中大骂曹锟,说他每天晚上就能和老婆做出四万万个微生物,数量刚好和四万万国人一样,让这些微生物去投票选举不就行了,何必让国人去受罪。(每天晚上、妻子、数量庞大的生物,请各位自行脑补)

吴稚晖的嘴恶毒阴损之极,可大总统曹锟也没下“江湖追杀令”,甚至连派人去吴稚晖当职的报馆闹事都没有,足见民国时期的记者,确实是牛!


一贰一橙


老萨谈二十四次辞职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校长,他一生曾经辞职无数次,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24次之多。1919年6月15日,这个校长再次宣布辞职,并且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里面毫不客气的质问政府道: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有点新思 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那 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洪水猛兽”一样了。他们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辩论,鬼鬼祟祟,想借着强权来干涉。于是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 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呵呵,你没有看错,敢于这样气势汹汹质问政府的校长,就是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学领导人,蔡元培!从儒生到西洋教育家的转变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蔡元培的人生很有意思,他的年轻时代,都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道路,转折点是在中年。

蔡家相当富裕,蔡元培的祖父蔡嘉谟是当地著名的商人,他的长子蔡光普(蔡元培的父亲)是钱庄的经理。蔡光普性格善良,待人很好,他有七个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蔡元培从小受到很好的传统教育,他6岁进入私塾学习。 11岁时候,蔡元培的父亲不幸去世。好在蔡氏家族很大,有很多人照顾他。

他的六叔蔡铭恩负责指导他学习,蔡元培很快就熟读四书五经,并且有很高的造诣。蔡元培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极为专注,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入定地步。

在他7,8岁的时候,一次,他在楼上读书,家中忽然遭遇火灾,全家惊恐。家人急大喊,让蔡元培下楼。没想到,他读书读的太专心了,居然没有听到。后来火灾被扑灭,大家才发现蔡元培居然没有跑出来。

家人冲入房子的时候,发现蔡元培小朋友还在端坐在书桌前,认真的读着书呢。

还有一次,6,7岁的蔡元培跟随保姆一同下楼,由于他年龄小加之楼梯又高,所以必须让人抱着下。保姆先抱他的堂弟下楼,让他坐在楼梯上暂时等一会。结果这时因有其它事情打岔,年老的保姆一急之下,竟然忘了上楼抱孩子。

蔡元培便端坐楼口数小时,拿着一本书看(其实他当时还不认识几个字),一动不动,也不喊其他的家人。如此专心,学习又怎么能不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