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路痴”是如何不迷路的?一文釐清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史

古代“路痴”是如何不迷路的?一文釐清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史

當韓愈道出“桃源迷路竟茫茫,棗下悲歌徒纂纂”時,像極了如今的路痴喊出了“我在一朵雲下面”時的無奈與淒涼。我們都清楚老馬識途的典故,管仲與齊桓公在攻打孤竹國的歸途中迷路,跟著有行軍經驗的老馬最後找到了正確的道路。我們會疑惑難道沒有地圖嗎?

中國古代地圖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甚至春秋時代是否有地圖都尚難斷定,那麼古人是如何在其行程中辨別方向的,中國古代的地圖學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中國古代地圖發展大致可分為原始地圖、古典地圖、實測地圖三個階段。

一、 先秦時代的原始地圖

1. 典籍記載

有歷史學家認為地圖是早於象形文字產生的,那麼我們可以推斷也許在

夏商時代就已經有地圖產生了,根據《世本▪作篇》中的記載蚩尤與炎黃大戰中,皇帝依據其下屬製作的地形圖將蚩尤擊敗,雖說涿鹿之戰帶有上古神話色彩,但是《世本》卻被多數史學家所引用,例如司馬遷作《史記》時就引用了其中的內容。因此,我們將其神話色彩剔除後,可以相信《世本》中說的“圖為地形物象之圖”就是指地形圖

圖窮匕見的成語故事廣為人知,荊軻刺秦的俠義精神為人稱頌。《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誠得樊將軍首與燕都亢之地圖,奉獻秦王”。我們可以認為當時就已經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地圖,即地圖已經具有了軍事意義

2. 實物證據

而在現代考古中,甘肅天水放馬灘的戰國墓地的五號墓中發現了七幅地圖,它們被刻在四塊木板上,因此統稱為

《放馬灘地圖》,這是我國考古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地圖實物。該地圖中用來表示城鎮、關隘、道路的地理要素表示方法基本符合現在地圖的製作思想,其中閉合山形曲線近似於現在的等高線,這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製圖方法,表明了在先秦時期我國的地圖製作水平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古代“路痴”是如何不迷路的?一文釐清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史

《放馬灘地圖》

二、 秦到元代的古典地圖

1. 秦漢時期的地圖測繪

秦朝在實現大一統後,為了王朝的穩固實行郡縣制,勢必會對原來各諸侯國的領地進行重新劃分,而且在興修水利、開鑿運河以及秦長城的修建過程中,地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秦朝開始,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置了專管或兼管的測繪管理職官,建立了具備一定規模的測繪機構和隊伍,並且修建了相關的測繪設施,具有了進行全國測繪工程的能力。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這句話意思是秦國每攻佔一個諸侯國,都會描繪出這個諸侯國的地形,表明了在秦朝時已經具備了測量繪圖的技術。

當漢代秦後,將大量的秦地圖收入囊中,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有“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的描述和“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的記載,大量的地圖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表明了地圖對於軍事及管理的重要性。

古代“路痴”是如何不迷路的?一文釐清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史

馬王堆墓地駐軍圖

1973年12月,考古隊在湖南長沙市的馬王堆墓地中發現了三幅畫於帛上的地圖,分別是駐軍圖、地形圖城邑圖。城邑圖是縣城的平面繪製圖,圖中內容詳細,街道分佈清晰有序,表明了那時在製圖方面上已經有了比例尺的觀念。而在地形圖上用矩形表示郡縣所在地,圓形表示鄉村;在道路表示上,大路用實線表示,小路則用虛線表示。如此種種,表明了秦漢時期的地圖已經具備了近代地圖的重要特徵,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地圖測繪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2. 魏晉南北朝的地圖測繪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仍,大量的珍貴資料被遺失,加之地名經常改動,在西晉時期,裴秀和其門客編著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丈圖》,

《禹貢地域圖》是我國史料可考的最早的地圖集,其主要編著者裴秀被譽為“中國科學制圖之父”,他所開創的“製圖六體”理論對於後世地圖測繪技術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禹貢地域圖》序中寫到“製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這一理論正確地闡明瞭地圖比例尺、方位和距離的關係。令人遺憾的是《禹貢地域圖》在動亂中遺失,不過裴秀所提出的“製圖六體”理論在《晉書▪裴秀傳》中記載了下來。

3. 隋唐時期的地圖測繪

受益於裴秀的“製圖六體”理論,隋唐時期的地圖測繪技術得以快速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丞相賈耽所繪的《海內華夷圖》,其囊括了整個唐王朝時期的中國地域,並且涉及了唐時的一些鄰邦。地域涉及區域之廣,我們可以推測《海內華夷圖》制繪工程的浩大,管中窺豹可見

唐朝製圖技術的先進

古代“路痴”是如何不迷路的?一文釐清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史

《輿地圖》

同時隋唐時期的地圖得到了普及,不再為政府或貴族專有。平常百姓或僧侶道士都能夠輕鬆獲得地圖,《太平廣記》中所講述的一個叫陳季卿的故事中,寺廟中便掛著全國地圖,《太平廣記》雖是民間小說,但也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狀態,因此可以推斷

唐時地圖在民間也不是稀奇之物。而詩聖杜甫詩云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我們也可以推斷當時杜甫應該是拿著地圖在規劃路線。也許自唐代之後,地圖才真正成為古代“路痴”的福音吧。

唐王朝時期,負責地圖測繪事宜的部門為隸屬於兵部的職方司,負責全國地圖的編制,同時鴻臚寺要拜訪各國來訪者以瞭解他國的山川風土人情,據此畫出地圖交與職方司,規定全國的州府每三年就要編制各自轄區最新的地圖和統計人口數上呈中央。唐王朝規範的地圖管理制度,使得整個古代地圖測繪達到了第二個高峰

4. 宋元時期的地圖測繪

北宋在實現統一不久後便編繪成了《淳化天下圖》,這是一幅全國總區域的地圖,雖然現在已經遺失,據《宋會要輯稿▪職官》記載

“令畫工集諸州圖,用絹百匹,合而畫之,為天下之圖,藏秘府”,這便是《淳化天下圖》。北宋郭守敬在主持水利工程中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的地理概念,而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天下郡縣圖》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

南宋時期出現的雕版印刷石刻的《禹跡圖》和《華夷圖》是唐代賈耽《海內華夷圖》的縮繪。兩宋時期在農田、水利工程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多成果,是中國古代地圖測繪令人矚目的高峰時期。

元代地理學家朱思本遊歷考察二十年,終於編繪出《輿地圖》。在編繪過程中,朱思本既進行實地考察又研究歷史資料,結合“計裡畫方”的方法最終成圖。《輿地圖》的編繪成功使得“計裡畫方”法重新得到官方的重視,被元明時期的地圖測繪者延續使用。

古代“路痴”是如何不迷路的?一文釐清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史

鄭和下西洋

三、 明清兩代的實測地圖

1. 明朝航海繪圖技術的發展

朱思本的《輿地圖》因圖幅面積大不便翻刻加之戰亂最終失傳,而明代羅洪先所繪的《廣輿圖》是對《輿地圖》的繼承和發展。羅洪先將大幅的地圖改為圖集的形式,並創新地使用了

24種地圖圖例,其中一些圖例現在也在使用。而明末地理學家陳祖綬結合地形和郡縣分佈所繪的《皇明職方圖》還添加了軍事要素,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地圖作品。

其實明代時期對我國地圖測繪發展貢獻最大的應屬航海家鄭和,因為鄭和開創了中國古代繪製航海圖的先河,在公元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遊歷過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過非洲的蒙巴薩。

因為海上航行的特殊性,傳統的“計裡畫方”方法不適於航海圖的測繪,因此鄭和採用了“對景法”,即按照具有方位意義的地物進行航海圖繪製,用“”來表示航海測量距離。依據鄭和的航海圖,可以選擇對應的參照物和方向進行航行。當然利用對景法繪製的航海圖在精確度上會出現誤差,但鄭和的航海圖的歷史意義仍然十分重要。

古代“路痴”是如何不迷路的?一文釐清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史

魏源

2. 清朝經緯度繪圖技術的應用

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利用經緯度進行地圖測繪的方法帶入中國,但經緯度繪圖技術在清朝才得以傳播和重視起來。康乾盛世期間,由於統治者對西學的重視,使得經緯度的測量成為可能,在1719年之前,中國大陸已經測算出630個經緯點,這些都為測繪《皇輿全覽圖》提供了條件。

成書於1718年的《皇輿全覽圖》利用天文觀測和星象三角觀測確定經緯點,開闢中國實測經緯地圖的先河。“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主持編撰的《海國圖志》則是我國第一部世界性的地圖集,在開拓國人視野、認識近代世界上具有啟蒙作用,其意義已經突破地理意義,更是中國人民精神上的航海圖

四、 總結

地圖與人類的生活可謂是息息相關,城鎮規劃、外出行走、軍事戰爭等方方面面地圖都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地圖學的傳承與發展為我們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去和現在提供了最直觀的資料,也為我們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提供了條件。研究中國古代地圖學的發展,為我們現在地圖學的創新提供了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世本》

2.《史記》

3.《晉書》

4.《宋會要輯稿》

5.《全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