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的“無怨無悔”

曾幾何時,央行發行50元面額紀念鈔1.2億張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但隨著討論的深入,人們議論的焦點逐漸從“新的50元紙幣來了”順利跑題成“很久沒用過現金了”。

近年來,手機支付滲入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帶錢包也可以順利解決衣食住行,甚至堅持“現金+刷卡”的醫療、社保、水電費都實現聯網掛號、繳費了。現金雖“親切”,卻有佔空間、易散亂、易損毀、易遺失等缺點。手機的賬戶餘額雖然和人存在“一屏之隔”的距離感,及“電子賬戶”天然帶給人們的不安全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手機消費方式的普及,手機支付逐漸成為人們更偏愛的支付方式,現金日漸遠人們而去。

雖然大家都在感慨科技的日新月異,感嘆“現金時代”逐漸走向“過去時態”,但也有不那麼和諧的聲音出現,比如:我也很久沒用過現金了,真羨慕你們是因為手機支付。說起來我可能比較特立獨行,我是因為沒錢。

快過年了,說起“沒錢”的話題有點傷感。央行公佈的數據加重了這種傷感。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末,中國住戶存款餘額約70萬億元。存款增速連續半年不超過9%,創40年新低。按照風行網絡的“平均”算法,以近14億人口計算,則中國人均存款約5萬元,且存款增速穩中有降。這條消息成功安慰了很多人,全民“沒錢”的大環境下,個人實在無須自卑。

另一方面,截至2018年9月末,全國住戶貸款規模為46萬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約25萬億元。再來“平均”一撥,則人均5萬元的存款裡,其實有3萬多的存款是要用來還債的。而3萬多元的債務中,近2萬元債務是因“房”而生的。所以,全民不止沒錢,全民還有沉重的負債,沉重負債裡面的大頭是沉重的房地產。

去年11月24日,人民大學發佈報告稱:中國消費者在房地產去庫存中債務率大幅度上升,消費基礎受到嚴重削弱。新一輪去庫存將儲蓄存款相對薄弱階層的可利用資金,基本上全部投入到了房地產市場。借用人大副校長的一句話:“居民財富基本被房地產掏空,廣大中產階級和中下層階級基本被房地產套住。”

“被套住”的文文在某市分別貸款買了2套房,每月工資到手就全部還了房貸。老公的工資收入用在家人基本生活支出和孩子的教育費用,幾乎沒有剩餘。雖然家裡有車,但除了接送孩子基本不開,上下班代步工具是小巧靈活的“電驢”。最近,文文表示想把車賣掉,因為它“作用不大,吃錢不少”。

尋求“被套住”的同事,為了滿足二胎家庭的擴容需求,立志要買“第二套房”。為了存夠首付,同事每月工資扣除給老人的生活費和孩子的教育費用,剩餘全部存進固定賬戶。為了節省開支,不論嚴寒酷暑,同事都要回家吃午飯。假期從不旅遊,週末從不休閒,天黑足不出戶,社交活動幾乎為零,被朋友們親切地稱呼為“宅女”。

上海財經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家庭槓桿率每升高1個百分點,城鎮家庭人均實際消費支出就會下降0.11個百分點。坊子新區的小李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在父母幫助下,去年小李終於告別了艱難困苦的租房生活,迎來了更加艱難困苦的房奴生活。小李表示,自從晉升“房奴”,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消費支出嚴重縮水。更可怕的是:不敢生病。一場小病,也能讓自己本月入不敷出,還好花唄、借唄、白條額度充足。小李喝了一口保溫杯泡的枸杞養生茶,對記者說:“大病或意外傷害的情形想都不敢想,只能儘量保持健康、遵守交通規則、防範意外事故。就像一首歌唱的:傷不起,真的傷不起。”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放緩,甚至創下2003年5月以來的15年最低增速。曾被專家看好的消費旺季,11月(雙十一購物狂歡)消費增速環比回落0.5個百分點,10月(國慶長假)消費增速環比回落0.6個百分點,遠低於預期。專家們不無擔憂地表示:中國的高房價綁架了啟動民間消費的潛力。使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步履維艱,無法通過民間消費拉動經濟可持續增長。

朋友圈點贊之交的老同學們,幾多感慨“窮得就剩房子了”。初看時以為是在炫富,細思起來,這句話十分有滋味。對於富人階層來說,房子不過是財富的另一種儲備形式,多幾套房不會影響富人的生活品質。對中低檔收入人群來說,對中低檔收入人群來說,一套房子不僅掏光了“6個錢包”,還順手押上了未來收入。

這樣的家庭,消費能力減弱,生活品質降低,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也隨之下降。不敢生病,不敢失業,不敢隨便生二胎。而付出鉅額代價獲得的第一套房子,除了居住功能,並沒能提供額外的附加價值。對這些家庭來說,“一套房”是“沉沒”的財富,因為即便房子升值了幾倍,也不可能把它賣掉。只有積蓄力量購買第二套房、第三套房,房子才會成為財富的體現。從“一套房”走向二套房、三套房的過程,需要經歷幾多辛苦,讓普通人十分豔羨拆遷戶。

天涯論壇有人專門開了一個帖子,題為“有房奴敢來現身說法表示後悔買房的嗎?”樓主的本意在於“說說自己過得多辛苦,警示一下後來者,也算功德無量。”沒想到這個帖子被強勢歪樓,大家紛紛表示:為去庫存,房奴表示無怨無悔。

微博、貼吧、論壇時有同類帖子出現,聽到的聲音大多是:“後悔買晚了”、“買了房,一切就有希望了”、“人總得有點目標不是,買房給我動力”、“剛看上一套好房,地段好,環境好,有露臺,有花園,現在就等雙色球開獎了”……在這些聲音中,我們聽到“房奴”的苦中作樂,也聽到充滿了希望和幹勁的精神狀態。只有暫時無力買房的人們怨氣沖天,希望把樓市罵到崩盤。搶到車票的人們,一面哀嘆自己迅速乾癟的錢包,在琳琅滿目的商品面前轉幾圈最終含淚空手而歸,一面慶幸還好下手及時,看看下月待還的貸款數額,然後更努力地投身工作。

芸芸普通家庭,明知房子會“套牢”自己今後的生活,仍心甘情願地排隊上車。因為在當前語境下,房子仍是最硬的硬通貨。因為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房產可以變現,可以成為一份收入來源,甚至可能成為父母親、自己、下一代生存和生活最後的保障。

想要人們不再瘋狂痴迷房地產,實現“房住不炒”,實現“去庫存+穩房價”,或者說希望人們拿出更多的錢“理性消費”,激發民間消費潛力,通過民間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進而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等宏大目標,或許只能從人們購房的“動機”入手才能撬開一條羅馬大道。比如社會福利的升級,比如戶籍制度的限制解除,比如醫療、教育資源的均衡,再比如養老機制的完善……當人們覺得租房住和買房住有同樣的安全感,“房子是用來住的”在全社會範圍內達成共識,誰還會願意吃買房的“苦”呢,是奶茶不夠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