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过《沃伦》这部电影的吗?简直太血腥了?

千里走单骑33615391


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这部电影的确很血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价值意义仍然很大!而并不是遮遮掩掩,充分的展现出了人性!从而使观众能更加的从其中感知到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这个电影也是二战历史上一个现实的反应,极端的民族主义让人性更加的凶恶残酷!导致了当时因极端民族主义而产生的各种屠杀!在电影中的各种屠杀的手段与方法及镜头,充分展现了这种极端下带来的残忍!虽然从一面讲对观众是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在现在和平但又不和平的当下,这绝对是值得让人去思考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及屠杀的行径,带来的是多么可怕的后果!所以这的确是值得让人深思的电影!

但是从电影的分类上,并不建议未成年人以及对血型镜头有敏感的人去观看,要分个类!但也不能因为其血腥或者是不适应观看就否认它的价值!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反对对平民的无辜杀害,反对邪恶非正义的战争!战争中平民永远都是受害者!







亚大影视娱乐


朋友推荐了《沃伦》这部电影并没说推荐的理由,所以我毫无防备的看了一场大屠杀。影片开头轻松愉悦的婚嫁场面本以为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小人物的情感剧。没想到是这么厚重的历史题材。结果观影的两个小时巨大的压抑使我倍感不适……

这部电影我始终没办法安静的全程看完,甚至我都无法用文字去形容影片中画面的血腥、残忍。很多关于大屠杀的优秀战争影片,不单单还原战争的残酷,而且在叙事、镜头、剪辑、演技和配乐上都让人震撼。相比之下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在影视化技巧上更能让观众接受,同样是大屠杀题材,《沃伦》这般简单粗暴的呈现屠杀过程、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真相的方式,如同一把利刀,将历史的躯体刨开,我只看到血淋淋的惨案现场,和胆战心惊的屠杀方式。这样的电影我绝不会看第二遍。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忍直视。

影片开始于一场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是导演意图交代名族矛盾的背景。在宴会上,乌克兰人与波兰人的民族矛盾在暗流涌动。波兰人对乌克兰人的语言文化,教育资源,工作分配,军队服役等事项上采取歧视政策。

这场婚礼也在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拍摄了大合影后结束,而这时这次合影,也成了三个名族间和平共处时光的最后一抹余晖。

而女主索菲娅在父亲的强迫下,以十一亩土地、两头猪、一头牛、一匹马的代价嫁给了波兰族地主鳏夫,最终没和乌克兰族的心上人在一起。

1939年,波兰遭苏联、德国的瓜分,军队溃败,国家覆灭。苏联人进村后,开始对包括索菲娅的村子在内的波兰人社会精英进行清洗。索菲娅的丈夫是波兰族地主,很快就被打了“土豪”,被苏联人送上流放西伯利亚的火车,而索菲娅和她们家的孩子被乌克兰族的初恋情人救出。

伏特加在本片中被提及多次,而索菲娅的初恋情人救她用的伏特加是偷的苏联军官的,很快就被发现并遭枪杀。

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很快轮到德国人进村了。开始清除苏联残余势力,捕杀犹太人。乱局之中村子里的普通人也开始趁火打劫犹太人。

这个小村子里,苏联人来了杀波兰人,德国人来了杀犹太人,在苏德统治交替的间隙权力出现真空,乌克兰族和波兰族开始相互仇杀。

女主索菲娅开始目睹种种暴行,极端组织乌克兰起义军这个时候没有了约束,毫无顾忌的进行无差别的种族大清洗。

剜眼、剥皮、剖腹、剁手、砍头、分尸、裸体枪决……乌克兰人在对波兰人的残忍屠杀中,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画面毫无避讳这些残忍的镜头,真实到让人作呕。小孩被裹进稻草里活活烧死的画面让人剐心,更残忍血腥的画面就不放了。

影片开头那个甜美的甜蜜的波兰女孩,在影片结尾形容枯槁,像是一具丧尸。最后,导演给观众安排了一个出口。虽然影片已经做出了索菲亚死亡的种种暗示,但还是在最后,让索菲亚躺在一辆马车的干草上,她的孩子倚靠在驾车人身边,而驾车的,正是她初恋的情人。一家三口人正驶向遥远的远方……






Asphyxia


​电影《沃伦》是2016年发行的一部波兰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沃伦地区,一个少女从1939年到1945年身边发生的故事,影片中有许多血腥的场面,但是却很真实反应了当时大屠杀的情形。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除了前面20分钟大家在庆祝婚礼外,后面紧接着都是不幸。至于电影中的情节以及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在此不作多讨论,下面主要讨论一下女主角最后的命运

​很多人看过电影后,都说女主角的命运最后肯定是死亡,但是我觉得不是,一方面,从我的内心来说,我希望女主角可以活下去,女主角的命运实在不幸,但是女主角却又十分的善良,不幸是因为她的父母为了彩礼,把她嫁给一个年纪大的鳏夫,这是最不幸的,但是女主角选择了逆来顺受。女主真的太善良了,丈夫死后,善待他的两个孩子,德国入侵的时候,收留那个犹太人一家。遇见受伤的那个铁路工人,及时提供帮助。女主的善良感动了我,打从心里,我希望女主可以活下去

​大家看了电影的最后的场面是女主的初恋驾着马车载着她和他们的孩子,朝边境线走去,但是女主的初恋早已经死了,所以大家误以为女主也一起死了,一家人在天国团聚了,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电影中有个场面,女主昏迷在树林里时,初恋男友已经驾着车来接她和孩子,但是画面一闪,女主拖着疲惫的身躯,她的孩子一步步跟在后面,此时,女主的精神已经麻木了,这种麻木是对这种屠杀行为的麻木,她所有的亲人都死在这场屠杀中,父母、丈夫,姐姐一家,以及丈夫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女主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她只能这样一步步朝远方走去。所以女主最后是活下去的,至于马车上的那个她,可以理解为是她麻木的灵魂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还是给人以希望的,有残酷也有感动,比如女主丈夫的女儿最后被乌克兰人救起,那个铁路工人最后从教堂幸存下来,回到家中已经是满目疮痍,但是幸运的是活下来了,只要活下来,最后都是有希望团聚。






温眸影视剧


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就是过于真实,真实到普通人的感官根本无法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血腥、杀虐,已经残酷到令人奔溃的程度,更可怕的是它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更让人毛骨悚然。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此类片子已经百毒不侵了,可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让我产生了生理不适,甚至觉得恶心。

我想能够与这部电影匹敌的,估计也就前些年一直被封杀解禁封杀解禁的《索多玛120天》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推荐大家看的原因,但我却又想写点什么,因为这样一部比惊悚片还让人惊悚的电影,真的能够唤起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吗?

影片的背景源自于历史的真实事件改编——沃伦大屠杀。

对于这场屠杀,我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说,历史上讲的少之又少。资料少无可厚非,因为那时候战争年代所发生的惨案,不知道多少屠杀事件都是没有记录的,可能有些人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清楚。

影片开始于一场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是导演意图交代名族矛盾的背景。在宴会上,牧师和村民就开始谈论关于名族的矛盾的言论,指责乌克兰人过于强调民族主义。而在餐桌上,乌克兰人则认为波兰人欺压乌克兰人,正在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场婚礼也在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拍摄了大合影后结束,而这时这次合影,也成了三个名族间和平共处时光的最后一抹余晖。





小小咖影视


《沃伦》是一部波兰影片,由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执导,讲述的是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和乌克兰起义军对沃伦地区的波兰人实行的一次种族灭绝大屠杀,其惨绝人寰的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故事是通过一个生活在沃伦地区的叫索菲亚的小姑娘的经历展示了这一段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索菲亚本身是一个波兰人,但是她爱上了一个乌克兰小伙子。

但是那个时代的波兰农村依然非常封建,跟我们曾经的年代都能找到重合的影子,父母之言是具有决定性的。索菲亚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波兰鳏夫,准确的说是卖给了他,以10多亩土地和一些牲畜为条件。

影片的最初,反映了波兰贵族对乌克兰人的压迫统治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部分乌克兰人屠杀波兰人的历史事件,但是波兰人是不是就是被害者是无辜的呢?

显然不是,种族主义下无正义!

在影片的最初,讲述的是索菲亚的姐姐的婚礼,在里面可以看到波兰贵族对乌克兰人骨子里的一种蔑视。而影片的部分内容也反映了一种无形的压迫,波兰人占据社会的中上阶层,脏活、苦活留给了乌克兰人。

那波兰和乌克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实际上古乌克兰人就是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的拓荒者的后代,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但是在大概18世纪以前,乌克兰还是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统治之下,而且是一种典型的贵族对低等平民的压迫统治。

到了18世纪以后,联邦破灭乌克兰又被沙俄吞并。1921年苏联和波兰战争结束,苏联承认波兰第二共和国吞并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又回归到波兰的压迫之下,也就是《沃伦》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历史时期。

实际上乌克兰一直奋斗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真正完成了独立。

从这一段历史因由,你就可以稍稍理解为什么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愿意协助纳粹德军对犹太人进行屠杀,以及后来为什么对波兰人进行种族清洗,这是一种数百年积累下来的怨恨,当它以民族主义的形式爆发的时候是毁灭性的。

当种族主义占主导的时候,人们被迫站队,最终必然没有正义的一方。

如果你看过电影《钢琴家》就知道,当年德国纳粹对波兰的入侵,一样是非人道的,对犹太人种族的屠杀举世震惊。这个时候德国纳粹是施暴者。

但是从历史上看,波兰对乌克兰地区实行了长时间的压迫统治,这个角度看波兰贵族又是施暴者。

到了沃伦大屠杀事件,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实行灭族大屠杀,乌克兰人又成为了施暴者。

这里面根本没有正义,在战火之下,受伤害的永远都是老百姓,不分种族。

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索菲亚开始进入悲惨世界

苏联红军占据了沃伦地区,大概在1939年到1941年左右。在电影里索菲亚一家被送上了火车流放,有些观众很容易误解为这是德军屠杀犹太人的死亡列车,其实不是。

在火车行驶到中途,索菲亚原来相爱的男朋友救了她和孩子们,但是她的丈夫却继续流放。为了救索菲亚,她的男朋友偷了苏军的伏特加,被苏联红军一枪爆头。

这个时候索菲亚生下了最小的儿子。

生在乱世,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情,有时候可能生为畜生都会更幸福一些。

德军占领全波兰,死亡的味道开始逼近

1941-1943年,德军占领波兰,索菲亚所在的沃伦地区也开始进入一种白色的恐怖氛围。德军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屠杀,而乌克兰起义军为了和苏联对抗,成为了纳粹的帮凶,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的,同时也杀害了大量的波兰人。

但是这个时候,人间地狱还没来临,但是已经充满死亡的味道。

索菲亚流放的丈夫回来了,他非常幸运地成为了到达目的地的幸存者。但是好日子才开始,就终结了。索菲亚说如果是乌克兰人的房子会被写上“102”,有波兰人的房子会被划上十字架,他们的房子有四个十字架。

这意味着,背后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已经把他们列为了目标。

果不其然一天晚上,有人来家里偷鸡,被索菲亚的丈夫砍去了一个手掌。第二天索菲亚的丈夫出门,回来的只有一个装着他人头的水桶。旁边站着的就是被砍去手掌的男人。

其实看到这个部分就已经开始有点头皮发麻,恐怖氛围弥漫

一方面电影里呈现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镜头,把犹太人集中在一起,剥光衣服推向挖好的壕沟,一顿扫射。人命如草芥,说抹杀就抹杀了。

另一方面更恐怖的是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逐渐在壮大,他们开始小规模的针对性屠杀,而且是虐杀,斩首似乎是死得比较痛快的死法,如果是被枪杀,简直可以烧高香了,死得快速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索菲亚救了丈夫之前的战友安东尼,安东尼带路领着波兰的特使去谈判,结果话都还没说完,波兰特使就被两马分尸。

这也基本预示着乌克兰当时的极端名族主义者根本不打算和谈,而且已经准备好了要杀人。

电影里说德军不行了,沃伦地区正式进入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1943-1944年,德军撤退,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实行了灭绝性大屠杀。在电影里有一幕,在东正教堂里,神父鼓舞着农民拿起屠刀,地里原本朴素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最可怕的恶魔。

索菲亚开始了无助的逃亡,看着波兰人被各种虐杀,尸横遍野。她亲眼看着自己丈夫的孩子被烧并玩弄至死,看着自己的姐姐被斩首,自己的外甥还是个婴儿就被杀死,到处都是被处以极刑的尸体,几乎没有一副是完整的,断肢、挖眼、剥皮、火烧,你能想到的最灭绝人性的酷刑随处可见。

索菲亚抱着自己最小的儿子一直奔逃,期间有乌克兰人帮助过她,最后无奈她选择了跟在德军的队伍后面前行。非常讽刺,最后她是在德军的帮助下成功逃走,而德军实际上又是这一场大屠杀的挑起者。但是德军也不能说是帮,只能说是任其跟着而已。

所有的暴行都是真实记录在案,不是编撰的,历史上都有照片和相关资料证据。目睹电影里所描述的大屠杀的一幕,你就能理解我前文所说的,真的被枪毙其实是一种幸福。太恐怖了,人有时候比地狱里的恶鬼还要恐怖千百倍,他们不单单是杀人,重点还以各种虐杀为乐。

人为什么会变成恶鬼?这就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可怕之处,当极端民族主义滋生,再配以宗教引导,基本全民都会混入一种失控状态。

让人感到悲伤的结局

女主带着自己最小的孩子,和安东尼一起坐在马车上,驶向远方,看着很美好。但是这个是真的结局吗?似乎未必,因为索菲亚成功逃亡后,无力地躺在了地上,而这个时候有一匹狼经过。

狼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索菲亚的身上有血腥味,正常来说是逃不过去的。不过电影最后采用了一个开放结局,你可以认为她真的逃出生天,安东尼救了她和孩子,一家三口得以幸存。也可以理解为,索菲亚和孩子最终还是死了,最后的画面只是她最后的幻觉,悲惨世界最终还是无法逃离。

乌克兰人里还是有好人存在,波兰和乌克兰最终也和解

据统计,那段时期乌克兰人杀害的波兰人估计达到了10万之数,但是期间还是有善良的乌克兰人帮助波兰人的。据波兰的历史学家所说,大概有4000名乌克兰人救助了波兰人,其中大概有400余人因为救助波兰人而被同族杀害。

实际上乌克兰现在和波兰的关系,要远远好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

2003年7月11日,波兰总统和乌克兰总统在当年大屠杀的村子举行和解仪式,波兰总统说:“把这些恐怖行为归咎于整个乌克兰国家是不公正的,乌克兰民族不能因为对波兰人曾经的屠杀而受到指责。没有哪个国家是有罪的......有罪的还是那些具体的人。”

结语

看《沃伦》这部电影,真的是需要一定的定力和忍受力,由于画面过于血腥和残忍,会让人持续产生不适感,看完真的久久不能缓过来,虽然不是恐怖片,但是比恐怖片恐怖多了。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对世人的一种警示,不要再让这样的事情重演了,没有人能选择自己出生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


十三盘娱乐


《沃伦》是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执导的战争片,Jacek Braciak、Michalina Labacz、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波兰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父母却决定让她嫁给一个波兰鳏夫,此时二战正要爆发,她不得不在死神面前末路狂奔的故事

影片讲述主要是发生在1943年期间,乌克兰人在沃伦地区,对波兰人的残酷屠杀,根据历史记载,这次屠杀总共造成了10万波兰人被灭绝。尽管乌克兰和波兰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暴力冲突,为了历史上给定的沃伦地区和波兰人牵扯不断,因为,虽然沃伦这一地区名义上归乌克兰人所有,但是这里却剧集这大量的波兰人。

就如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中东地区的冲突一样,但是乌克兰和波兰的这一冲突造成的最终结果,可能却要血腥残酷的多。这一残酷种族大屠杀,在1943年的七月达到顶点,乌克兰人民放火烧毁了2200个波兰人的农庄,期间的屠杀直接用斧头砍杀波兰民众,或者用尖刀挑开孕妇的肚子,情况十分惨烈。

影片《沃伦》便是通过一个波兰少女的视角,目睹了整个大屠杀悲剧的兴起和高潮。

本片是以一场波兰女孩嫁给乌克兰男孩的婚礼为开头,就如同著名的越战影片《猎鹿人》一样,大篇幅对于婚礼的展现,恰恰就是为了和之后的悲惨屠杀形成对比。然而和《猎鹿人》有鲜明区别的是,即使是在大喜的婚礼现场,也出现了很多暗示民族冲突的话语和画面。而在婚礼中,作为女主角的波兰少女索菲亚,本来和自己的姐姐一样,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是和她姐姐不同的是,她不仅没有嫁给那个男孩,还被父亲“卖给”了一个中年的波兰鳏夫。

这就注定了她即将和姐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沃伦这个地区,先是被苏联人侵占,在苏联的支持下,波兰人在沃伦地区拥有统治权,而乌克兰人则被波兰人压迫。而当1939年德国对波兰发起“闪电战”之后,波兰人不仅要受到德国人的统治,在德国的扶持和纵容下,乌克兰人开始对波兰人进行复仇。

索菲亚的中年丈夫先是遭到苏联人对“富农”的流放政策,在逃回来之后,却又被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军队砍头。

索菲亚在失去恋人之后,又遭遇丧夫。在遇到一个陌生男子,将其救回家之后,却又发现他和波兰的民兵组织有牵扯,日子过得胆战心惊。

然而最大的灾难最终降临,在宗教的默许,或者说鼓吹下,乌克兰起义军通过教堂神父的邪恶宣讲,村民最终纷纷拿起斧头和农具,在沃伦地区施行惨绝人寰的种族大灭绝。

而索菲亚最后也在目睹父亲、母亲被残酷杀害,姐姐被直接砍头后,成为行尸走肉,最终在幻想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鸽子讲话了


和《敦刻尔克》的文艺克制不同,它残忍、血腥、黑暗、暴力、是一部让人看了压抑得难以喘气的战争电影。

这部2016年的波兰电影,在百科词条上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句,却斩获了8.2的豆瓣高分。

它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沃伦大屠杀”改编而来。

就像提到“南京大屠杀”,所有中国人民都倍感沉重一样,“沃伦大屠杀”对于波兰人民来说,也是难以磨灭的痛苦。

其残忍程度,与“南京大屠杀”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甚至更丧心病狂:剥皮,砍头,挖眼、分尸…..你能想到的残酷的手法,在这场屠杀里几乎一个都不落下。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令人最毛骨悚然的是,做出这些反人类兽行的人里面,不乏你曾经的邻居们,甚至家人。

想象一下,昨天还跟你一起在田里劳作收割,嬉戏玩耍,聊天谈心的邻居们,突然集合起来听政治宣传,第二天就提着农具来杀光你全家。

据说,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血腥画面,只还原了真实历史的一小部分,甚至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这压根就不止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部比恐怖片还恐怖的恐怖片。

故事开始于一个温馨的婚礼。

1939年,东欧沃伦地区某村子里,一户波兰家庭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帅气的乌克兰小伙子人。而小女儿也有了自己的乌克兰心上人,可父亲为了钱和土地,把小女儿嫁给了富裕的波兰老鳏夫。哪怕她百般不情愿,重压之下也不得不屈服。

影片用20分钟,刻画了沃伦地区的风俗人情,也为小女儿的命运做了铺垫。

然而从第20分钟以后,影片仿佛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小女儿开始了她悲惨又绝望的一生…….

混居着乌克兰人、波兰人、犹太人的沃伦地区,在1939~1944年这短暂的五年中,就经历了三个无比混乱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了沃伦地区,苏联红军要把波兰人统统押送流放。

第二个时期:纳粹军队占领波兰,这次倒霉的是犹太人,遭到洗劫式屠杀。

第三个时期:纳粹军队撤退后,乌克兰人意识到要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再接下来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成立,于是曾经的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主义宣传搞起了针对波兰人民的无差别大屠杀。

如果说前两个时期的杀戮只是“小打小闹”,那么从进入第三时期开始,观众看到的就是一副地狱的景象了。

导演甚至不让血腥画面一笔带过,镜头就这么直挺挺地对着被剖开的尸体、滴着血的肚皮、被撕裂的四肢……..

被洗脑的乌克兰人像恶魔一样疯狂抓捕、屠杀波兰人,甚至连老妪、妇女、儿童、几个月大的婴孩都不放过,他们美其名曰:为自由解放而奋斗!

作为受害方的波兰人虽然也奋起反抗,但是无奈人数上差距太大。

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想到曾经一起抵抗苏联红军、纳粹军队的兄弟,会有一天突然调转枪口对准自己。

他们更想不到的是,曾经的邻居、朋友、甚至夫妻,昨天还在一起把酒言欢,今天却拿起斧头要砍掉你的头。

战争一旦开始,从来就不仅仅发生在战场上,它会钻进任何一个有人群的地方。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波兰人、犹太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混居的普通村庄。

杀戮是因为恨,但有些时候,却是出于一种盲目疯狂的爱。

就像乌克兰民族极端组织在行动之前说的“为了杯子中的水更纯净”,他们爱自己的民族,用仇恨别的民族的方式。

于是,屠杀开始。

战争电影,免不了出现各种尸体,各种血腥场面。

《沃伦》中的血腥画面,呈现方式却很日常:丈夫的头颅被装在平日里用的水桶里;小女儿躲在房间里,旁边的床上,是两具开膛破腹,还保持着坐姿的尸体;

而影片后半段,则大量充斥着挖眼、肢解、扒皮、分尸、砍头等令人不适的镜头,心理承受能力不太强的我几乎每隔半分钟就要捂一次眼,甚至好几次压制不住体内想要呕吐的感觉…..

然而,视觉上的血腥与暴力,都抵不过对受害者和观众精神上的摧残。

有一个片段:女主角为了躲过士兵的盘查,想尽办法假装自己是乌克兰人。

为了活命,要伪装成自己民族的仇人,多么讽刺,又多么悲哀。

在那一刻,她灵魂里最温暖、最明亮的东西,已经被这场泯灭人性的大屠杀,彻底磨灭了。

这个原本甜美可人的波兰姑娘,成了一具形容枯槁的丧尸。

影片最后,弥留之际,奄奄一息的她,带着孩子坐上了初恋情人的马车,一家三口向着遥远的地方进发……

无论是不是幻想,这大约是波兰姑娘最奢侈,也最不可能实现的心愿了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必须担起某些社会的责任。

《沃伦》之所以把人类最丑恶的一面推到观众面,逼你直视,为的也许就是唤醒人性中那些美好稀缺的部分。

世界和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如果你不能忍受《沃伦》的残酷,请记住,它就发生在不是很遥远的74年前。




西瓜乐橙


它讲述的是一段乌克兰对波兰进行的种族屠杀的历史。乌克兰人在沃伦地区,对波兰人的残酷屠杀,根据历史记载,这次屠杀总共造成了10万波兰人被灭绝。

本片在对屠杀行为中的血腥场面展现时,相当触目惊心,可以说,是一幅人间炼狱图。通过一个波兰少女的视角,目睹了整个大屠杀悲剧的兴起和高潮。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在营造一种情绪时,总会让影片的画面暂时慢下来,促使观众体会这种即时的情绪,然而《沃伦》却不同,它并没有这种打算。当出现一次死亡悲剧之后,镜头立刻跳切到另一个画面,观众的悲伤之感不是在氤氲中累积,而是在连续的体验切断后,出现情绪抽空,这才是对大悲情绪的表现方式。影片到最后,甚至没有丝毫的人性存在,从电影的剪辑语言来看,它也不允许观众留有片刻的情绪延迟。

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想要了解这场屠杀事件的观众,它最适合的受众,应该是愿意冒着极大的视觉风险,想要了解“人间炼狱”的勇士。


非易信


战争电影如果都和真实的事件有所关联可想而知那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比如《血战钢锯岭》《拉贝日记》等等,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残酷至极,但是能够展现人性的另一面又是何等的动人。

提起波兰的电影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故事那是说不完的,然而有这样一部电影《沃伦》则是根据二战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沃伦大屠杀”而改编,故事真实的还原了此事件,场面很是震撼,观影后的感觉让人久久无法平静,就让小编给大家慢慢叙述吧。

要想看懂本片需要先了解一下二战期间相关的历史,沃伦是乌克兰的一个地名,要知道当时的乌克兰并没有建国而是饱受着波兰的压迫,而在乌克兰这边就有了激进的群众想要独立,可是波兰又不会放弃对沃伦的管制,矛盾凸显这让乌克兰人怀恨在心,于是起义在所难免,但是就在这个地方又生活着犹太人和很多的波兰人,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德国和苏联轮换着侵略这个地方,除了受到德国人的迫害也被苏联屠杀,而乌克兰和波兰也相互着残杀。

当电影刚刚拉开序幕时展现的是女主姐姐的结婚仪式,女主一家是波兰人,而姐夫却是乌克兰人,这场婚礼也是很有地方特色载歌载舞,女主也就是在姐姐婚礼上遇见心仪的人,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根本来不及想太多,两人当晚就偷吃了禁果。

原本想着女主就这样也会嫁给乌克兰的小伙,可是万事不遂愿,父母却把她嫁给了波兰人马切伊做老婆,女主也是万般无奈的接受了,婚后不久波兰和苏联战争开打,马切伊身为波兰人被送上战场,但是胆怯使他做了逃兵跑回家,

然而此时沃伦已是苏联控制,马切伊和女主还有孩子都要被驱逐出去,真正的苦难这个时候才刚刚上线,前男友不忍看着女主被驱逐花了很大代价才把她和孩子赎了回来,可自己却因为少了一瓶酒而被苏联士兵射杀,眼看着丈夫被驱逐,前男友去世,女主只好带着孩子留在沃伦。

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又占领了沃伦,他们开始大肆的屠杀犹太人,村民们为了自保纷纷站出来揭发左邻右舍犹太人的身份,可女主没有这样做反而偷偷的收留了一家犹太人,突然有天一个德国军官想要霸占女主时候发现了这个秘密,犹太人一家所幸得以逃脱,可想而知这给女主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父亲被人用棍棒打死,母亲则生病去世,不幸中的万幸女主的小孩被一个乌克兰的小朋友给营救出来,战争虽然残酷但还是有一部分的乌克兰民众没有丧失人性,反而会主动的救援女主,这也是本片唯一可以欣慰的地方。在此次事情过去后女主的老公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却带着残废的一只手和那颓废的面容回来的,

完全可以理解在他被流放的日子所受的苦难有多大。可回到家中的马切伊最后等待的是被乌克人极端分子割头的下场,这样的人物在本片中跌难起伏的人生是可悲的,一个字“惨”来概括。

马切伊死了这让女主面对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这个时候波兰人开始了反抗,然而太渺小了根本没有起色,反而招致大屠杀的开始。

乌克兰极端分子在沃伦这块土地,挥舞着镰刀和斧头到处砍杀波兰人,放火烧毁家园和农庄,当眼中只有仇恨和杀戮的时候,这些都曾是他们的邻居和朋友,甚至就连小孩也都无可避免,

沃伦到处尸横遍野,变成了人间地狱。如果认为德国人杀害犹太人是为了民族,苏联人杀害波兰人是利益驱使,那这些极端分子又是为了什么去杀害左邻右舍呢?难道就为了口头上的自由,独立就可以泯灭良知,疯狂的屠杀无辜的民众。

文章写到这也是最不能平静的时刻,很多地方太过于血腥无法用言语去描述,女主在侥幸离开后带着孩子逃跑到姐姐家,可是杀戮并没有停止,带来的结局是女主的姐夫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极端分子),后来姐夫被杀,姐姐被砍掉了头颅,这个时候的女主已经举目无亲,拖着疲倦的身体带着孩子继续着逃亡生涯,最终在森林里饥饿让她彻底倒下,身后不远处听见了狼的嚎叫,

影片最后画面转变成女主的初恋男友骑着马车把她和孩子接走,女主躺在马车上,孩子和男友坐在前排赶着马车渐行渐远,其实这都是女主的幻想,预示着只有死亡才能离开沃伦这个人间地狱。

影片真实的还原了沃伦大屠杀前后5年的时间段,本片上映之前曾遭到乌克兰政府的百般干扰,要求禁止播放,可是对于任何国家都不会忘记屠杀的历史,然而有些国家竟然想去美化这种反人类的行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就是其中之一,记住历史才能感受和平的美好,那些沾满无辜民众鲜血的刽子手应该要深深的忏悔,但愿这世上再无战争,从此人性从善的火种将生生不息!








点点电影


你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波兰战争片《沃伦》,记录了真实发生过的种族大屠杀,画面血腥,节奏缓慢又很少配乐,一切仿佛永无尽头,实在恐怖…… 乌克兰西北部与波兰交界的沃伦州,是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共同生活的地方。曾经的两国因边界问题一直不和,二战中苏德大战造成当地权力真空,趁乱崛起的"乌克兰起义军"对当地的波兰人实施大屠杀,要"净化乌克兰",结果造成7~10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妇孺,而这些刽子手都是他们曾经的邻居,波兰,乌克兰以及前苏联三个国家间的历史仇恨我们很难解释清楚,但这部电影应该很好地还原了屠杀的历史,整个屠杀过程惨不忍睹,女主角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粒沙子罢了,随着电影最后,马车渐行渐远,甜蜜的邂逅,朴素的爱情,少女怀春的浪漫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粉碎,丈夫被斩首,情人被爆头,国家之间的战争变成其次,民间的族群仇杀血腥残忍的匪夷所思。战争中,已没有任何正义、善良,一切都是丧心病狂的模样。女主好运开挂一般无数次逃过必死之劫,用她的双眼见证满世界的人间地狱。看过此片,没有人不憎恨、害怕战争!我们也不知道女主角今后的命运,电影谈不上有多血腥,只是很真实的还原了当时悲烈的战争场景,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很值得看的电影,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