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而非《金钱经》?是不是要告诉我们“道德至上”,而非“金钱至上”呢?

虚怀若谷104885096


古代的道德与现在的道德可不是一回事 汉语经历了太长时间的演化 含义已经变化太多了


自由马群


《道德经》跟道德压根没半毛钱关系。

《道德经》的原名叫《老子》,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德经》,下卷为《道经》。

所以即使按照上下卷内容命名,也应该是《德道经》。只是人们普遍认为《道经》内容更为宏大,应该在前,所以才叫《道德经》。

《老子》主要讲的是“天道”和“人道”,整本书就讲两件事:

第一是天道是自然法则,众生平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点物极必反的意思。

第二是人类总喜欢搞一些规则和规矩把自己束缚起来,俗称“作茧自缚”,还喜欢破坏自然规则,最后自己把自己玩死。

老子追求的无政府主义,很多人觉得道家很玄乎,其实只是你没有理解罢了。

举个例子,什么是孝?老子说“六亲不和,有慈孝”,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你觉得有人慈孝,那一定是六亲不和。因为如此,才能突出他的行为是慈孝。

换个说法,大概就是说,之所以有“富人”,是因为存在“穷人”的衬托,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富有,还会有“富人”这一说吗?

同样的道理,如果六亲和睦,人人慈孝,也就不会有“孝”这个说法了。

所以推崇“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老子认为,动物尚且知道反哺,可见“孝”是本来就存在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而某些人乱七八糟搞了一大堆,结果到头来却落得必须靠推崇“孝”来让人们找回动物的本性,真的可笑。

嗯,他真的没有在diss某个人。

还比如说对于“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什么意思呢?

就是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讲道德,最坏的道德就是只讲道德。

可能这么说有人不明白。其实老子是想说,动物懂什么叫道德吗?不懂,可是他们依然愉快而有序的生活着,可见道德本身也是自然界与生俱来的。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自己去定义一套规则,称之为“道德”,结果反而让一些人为了道德而道德,做表面文章,不知道变通,迂腐不堪。

所以最好的道德就是抛弃人为定义的“道德”,尊重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羞耻感。

而最坏的道德就是照本宣科,死守着人为定义的“道德”,也不管他是否客观,是对是错。

可能吧,他真的没有diss某个人。

而现代社会所说的“道德”,基本是以儒家道德为标准,所以请不要把老子和他所diss的某个人混为一谈。

他不屑。


逼我用真名吗


天道坏,则行人道;人道坏,则行权道;权道坏,则天下皆盗。

天,人,权三道,正是华夏文化的核心。

何谓天之道,上古之圣,通天之道。通天为何?事天以安民。使天下无以乱,是谓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圣之道,通天人之际,以期能使人复天归道。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这才是道德经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经是一本圣贤书,当然是道德至上。如果和金钱挂上钩,那就是太肤浅了。



路远心更远1974


道德肯定是至上的真理,金钱只是废纸一张而已。

金钱不过是人类社会平衡交易发明出的一个工具而已,实际上就是一堆纸,擦屁股都嫌硬的那种。

道德能让人升华,金钱欲望能让人堕落,道德使人趣向善道福报功德广大,金钱欲望能使人堕落三恶道让人受苦无穷。


万法心生333


老子著的《道德经》主要阐述天地演化的基本规律及治国安邦理政的基本理念,论述有无、是非、黑白、曲直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精髓。此处的道德,指的是道经和德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品行操守。金钱只是物物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象征,可能老子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道德至上还是金钱至上与《道德经》扯不上关系。


闲着聊聊天呀


在老子的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要返朴归真。财货使人生贪欲,生偷盗占有之心,所以是很危险的。老子提倡非货币化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兵革之祸,人民没有对金银珠宝的分别心,视金银为粪土。所以实其体,虚其心。老子看来,粮食是珍贵的,人民的纯朴是比珠玉更宝贵的,金银是危险的,容易引起纷争而害人性命。



一闪22


如果人类要想更上一层楼,升级文明等级,就必须 遵循 道 德 至上,这里的道德,说的就是人类必须按照天道,地道,规范自己的人道,做到天人合一,自然人类的发展就会得到长足进步,然后探索宇宙,形成更高等级的宇宙文明。如果人类认为,追求金钱至上挺好,这样为了金钱,我不断满足人性的欲望,不断的自相残杀,自我消耗,自我内斗,少数人感觉挺有成就感,可以轮流做庄,循环往复,进入死循环,那就接着这样玩,然后把自己玩灭亡,大家一起消失,那也一种结局!


九阳普照


不知为何观前头加圣字,老子也是人,吃喝拉撒睡日常消费与人无异,道德经属于老子的境界,认可不认可属于个人行为,道德经是否就是至高无上了呢,?老子没有说过,孔子也没说过,而人总是要找一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来确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正确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如金钱至上的理论一样,不过是为自己的行为做个注脚而已,老子给人展现的是道的普遍性以及非常道的特殊性,做不做由人信不信由你


浪得虚名681


首先认识“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是太极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规律规则;“道”是终极存在的、无形的、无限永恒的,是造物者;阴阳合而生万物,“道”生阴阳,造人类。《道德经》中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故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规则;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则自然而然;自然而然者,效法宇宙的最高规则_则万事万物就顺畅了。【】其次理解“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①“德”作品德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表面上之德行,因此是有德之人;品德低下的人,时时注意表面上之德行,其本质是无德之人。品德高尚的人表面上没有什么作为,实质上是无所不为,即最有作为;品德低下的人表面上很有作为,实质上最没有作为。②作属性解:属性在西方哲学中指实体之本性,即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证;笛卡儿认为物质实体的本性是广延性,精神实体的本性是思维性;另有观点认为实体有无限多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认为事物的属性分一般与特殊:一般属性即事物之共性,运动、发展、变化是事物的一般属性;特殊属性指事物之个性,即此事物区分彼事物之属性;比如人的特殊属性是思维、语言、制造并使用工具,“道”、“德”的特殊属性是无为、自然。【】再者“道”、“德”统一解。“道”乃非常“道”,“德亦非常“德”:品德是人的属性之一,“道的属性是终极、无形、永恒、无为、自然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德”是“道”与“器”的关系;“形而中者谓之人”,《道德经》的妙处在“玄之又玄”,故认识、理解、领悟《道德经》当用非常之法,方可参非常之“道”与非常之“德”。《道德经》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含义有别:故此道非彼“道”,此德亦非彼“德";唯相同者“道”-至高无上,“德”者服务于“道”。




四维正邦


以前的道德不是一个词,道是道,德是德,道德连在一起用是后来的事。

道德经作为大家推崇的国学经典,集齐家,修身,治国等运用于一身,是大智慧。

道生之,德畜之。道是本,玄牝之门,天地之根。德为抚育,滋养,也体现了道家自有的济世观。

道德,涵盖世间所有,要是老子只为单一传达正确的金钱观,只能说他脱俗,不能说他成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