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过:道德只是低等人群体用来阻碍高等人的虚构事物。如何反驳?

刘燕媚


尼采是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尼采的“超人”哲学:世上没有绝对真理,没有普遍价值观。就像奴隶主和奴隶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不可能在同一层面的。

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用心去读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他才气横溢、豪气冲天、与众不同,真乃“超人”哲学!

对于这句话,我们不在那个时代,也不在那个阶层是理解不透的;但它让我想起一句话,或许这句话和它有点关联:伟大的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试想:征服、奴役、掠夺、杀戮何有道德可言?!而这一过程也只有统治阶级、奴隶主、资本家可为,所以道德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低等人群阻碍高等人群的虚构事物”,因为他们思想里就没有我们所谓的道德。

不必反驳,此言是也!


秋韵9602


不懂呀😄,说实在的我读尼采,一开始读周国平的译本。后来又读过魏育青的译本。这里要注意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哲人的头脑你很难理解!因为,他们的高度和视野可能是我们到死也不能达到的。后来我表姐建议我读原著,但终因为没出息贪图世俗快乐而作罢。如今白发渐染夜幕将至。只能看看后生们的意见了。翻了几个竟然无一靠谱。期待真知灼见。


法缘石


题主你可真逗,不管尼采说什么,你反驳他干嘛?

第一,尼采长期精神失常,最后去世大概率与此病有关,对他不依不饶,岂不让人说是欺负病人;而且,跟病人较真儿,倒显得自己也不正常了。

第二,对尼采说过的上面的话,在外国,没几个严肃的学者认真看待过。当然不是没有叫好的人,有,比如海德格尔。至于反驳,已经有很著名的哲学家痛斥过了。

一,尼采确实是个病人。

尼采1844年出生,在大学里,曾经在研究古典和语言学方面才华出众。1869年,大学还没毕业,巴泽尔大学就给他提供了一个语言学教授的职位,他接受了,这年他25岁。

不过,到任以后,尼采就因病长期休假,断断续续休了10年。1879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实在干不了了还是学校受不了了,尼采从大学退职。

又过了七八年,尼采彻底精神失常了,直到去世。

二,尼采“出彩”在哪里。

如前所说,尼采确有才华出众之处。

也如前所说,这主要表现在他在古典研究和语言学方面。这些方面,更直接地涉及艺术和美学。

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是《悲剧的诞生》,德文原文的名称是《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写于1872年,他28岁的时候。

这部书里,显示出他受到了叔本华文艺思想和瓦格纳的影响——书的扉页上,写着“致瓦格纳”的字样,就是向瓦格纳致敬。

这部书中,不能不说有其精彩之处,但因为确实属于艺术和美学领域,与本题目无关,不遑论及。

1883以后,尼采写了《扎拉图斯拉如是说》;1886年写了《善恶的彼岸》;1887年写了《道德的世系》。这三部书,被认为是其与哲学有关的著作。

1900年尼采去世后,由他妹妹为主,整理出版了他的书信集。

三,尼采伦理学的核心是什么。

尼采,和他的“精神教父”叔本华一样,在哲学上,没什么建树,说彻底一点,是毫无建树。

正如罗素所说:尼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没创造任何新的专门理论;他之重要首先是在伦理学方面”。

尼采的伦理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是与其从叔本华那里传承而来的“意志第一”学说相关的,“意志第一”是其伦理学的基础,从而也成为其伦理学的核心观点。

第二,尼采不是主张不要“道德”,他蔑视、贬低、攻击是普罗大众的道德,推崇的是贵族即“超人”的“美德”。

第三,还必须要说的是,尼采对于普罗大众道德的诅咒,是与不厌其烦地痛骂妇女和攻击基督教掺合在一起的。

四,尼采伦理观点的本质是什么。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这部书里,采用了一种“逆理悖论”的陈述方式,力图以此让读者震惊,从而接受他的“善恶观”。

他说,他是喜欢“恶”而不喜欢“善”的。通常,人们认为,对自己正当的,对别人也就正当;不愿意别人做的事,自己也不要做——插上一句,这很像中国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尼采说,“这些话,令我对此种庸俗感到憎恶”。

他说,这些都是传统美德,与之相反的真正美德,不是人人都可以具有的。这种美德不是叫人谨慎;它把具备它的人同其他人隔开;它敌视秩序,加害于劣等人。高等人必须对庶民开战,因为四面八方都是些庸碌之辈携起手来,图谋当主人。他说:“一切纵容、软化、和把‘民众’或‘妇女’举在前面的事情,都对普选制——也就是‘劣民’统治——起有利的作用。”

尼采又把这种普罗大众的道德,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统称为“奴隶道德”。他说,希望看到他所谓的“高贵”人代替基督教圣徒的地位。“高贵”人绝不是普遍类型的人,而是有统治权的贵族;“高贵”人会干的出残忍的事情,有时也会干得出庸俗眼光认为是犯罪的事情;“高贵”人会学会牺牲多数人,学会实行严酷的纪律,学会在战争中施展暴虐和狡猾。

总之,“高贵”人会认识到残忍在贵族优越性里的作用——“几乎我们称作‘高等教养’的一切东西,都以残忍性的崇高化和强化为基础。”“高贵”人本质上是权力意志的化身。

看到了吧,尼采不全面否定道德,只否定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而鼓吹一种任凭极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残忍和统治的道德。

五,尼采伦理学不值得反驳。

还得引用罗素的话。他说——

“对尼采的学说我们应该报什么看法呢?这种学说有多大真实性呢?有几分用处吗?里面有点什么客观东西吗?它仅仅是一个病人的权力幻想吗?”

他接着解答说——

“不可否认,尼采向来虽然没在专门哲学家中间、却在有文学和艺术修养的人中间起了很大影响。……假如他的思想只是一种疾病的症候,这疾病在现代世界里一定流行得很。”

罗素说,对于许多仅仅是尼采自大狂的东西,“一定不要理它”。尼采的目标,唯一行得通的,“就是像法西斯党或纳粹那样的组织”。

罗素说:“我厌恶尼采,是因为他喜欢冥想痛苦,因为他把自负升格为一种义务,因为他最钦佩的人是一些征服者,这些人的光荣就在于有叫人死掉的聪明”。

罗素说,有一些人是明显地站在世界大多数人一边的,而叔本华和尼采,则是恬不知耻地站在奴役大多数人的极少数人一边。

这种极少数人,就是后来的希特勒和纳粹。看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其中基本来自尼采的思想,来自其的表达方式,也太多了。

如上述及,还有必要对尼采说过的话反驳吗?

需要反驳的,倒是国内某些为了卖书,把尼采吹的天花乱坠,犹如天使一般的无良机构和人士。


一老沈一


尼采的意思是说:低等级的人才有道德,高等级的人是不需要道德。

他这么说,很明显,他肯定是没有道德感的。他自以为他自己是个所谓的高等级人,所以不需要道德感。

可是,连道德感都没有的,有什么资格做人呢?

尼采这货懂得了一点点,就以为自己很高明了。其实他的哲学造诣最多只具有二年级水平:

一年级的~懂得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年级的~懂辩证法,

三年级的~懂得多样性,

四年级的~懂系统论,

五年级的~懂平衡、中庸,

六年级的~勇敢地进取,

七年级的~有永恒之心,有无尽的爱心,

哲学包含的内容是如此广大,尼采这货又懂得了多少呢?其实,他什么都不懂。他如何定位自己的位置呢?他有凭什么标准区分高等级人和低等级人呢?

他的水平真的很差劲了,分明就是井底之蛙!怎么能在各位公知、小编前“班门弄斧”呢?

他的境界最多评个低等级人。可惜的是,他连道德感都没有,哪资格做什么低等级人呢!

尼采这货只配和畜牲为伍,就是个畜牲!


hjyi88


《道德经》老子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德经》老子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老子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老子 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道德经》老子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 ( tuó ) 龠 ( yuè ) 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老子 第6章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pìn)。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道德经》老子 第7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老子 第8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wù),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老子 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老子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 ( cī ) 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shì ),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老子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 ( gǔ ),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 ( shān ) 埴(zhí)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 ( yǒu ) 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老子 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fáng ) 。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老子 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老子 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 jié ),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 ( jiǎo ),其下不昧。

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老子 第15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老子 第16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 ( mò )身不殆。

《道德经》老子 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老子 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老子 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

《道德经》老子 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 ( lěi ) 傫 ( lěi ) 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 ( dùn ) 沌 ( dùn ) 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 ( liù ) 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老子 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老子 第22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 zhāng );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 ( jīn )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老子 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老子 第24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馀食赘(zhuì ) 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老子 第25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 ( liáo ) 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老子 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老子 第27章

善行无辙 ( zhé ) 迹,

善言无瑕 ( xiá ) 谪 ( zhé );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 ( jiàn ) 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老子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 xī )。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 tè ),

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智不割。

《道德经》老子 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故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 huī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老子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老子 第31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 ( tián ) 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老子 第32章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老子 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老子 第34章

大道氾 ( fàn ) 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老子 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老子 第36章

将欲歙 ( xī ) 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老子 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下篇:《德经》

《道德经》老子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 ( rǎng ) 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 ( fú ) 礼者,

忠信之薄 ( bó ) 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 bó );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老子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 jué ) 。

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 ( lù ) 琭 ( lù ) 如玉、

珞 ( luò ) 珞 ( luò ) 如石。

《道德经》老子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德经》老子 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 lèi ) 。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 yú ),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 ( fú ) 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老子 第42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 ( wù ),

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

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 jiào),

我亦教 ( jiāo ) 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 ( jiào ) 父。

《道德经》老子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 jiàn ),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老子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道德经》老子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 nè ) 。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老子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老子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 ( y?u ),见 ( jiàn ) 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 ( jiàn ) 而名,

不为而成。

《道德经》老子 第48章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老子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 ( xī ) 歙焉,

为 ( wèi ) 天下,浑 ( hún ) 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老子 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 ( fú ) 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 ( sì ) 虎,

入军不被 ( pī ) 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 zhǎo ),

兵无所容其刃。

夫 ( fú ) 何故?

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老子 第51章

道生之,德畜 ( xù ) 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

夫 ( fú ) 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德畜 ( xù ) 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老子 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 ( mò ) 身不殆。

塞 ( sāi ) 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 ( jiàn ) 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道德经》老子 第53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唯施 ( yí ) 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 ( cháo ) 甚除,

田甚芜 ( wú ),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道德经》老子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 chuò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 zhǎng ) ;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道德经》老子 第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 shì ),

猛兽不据,

攫 ( jué ) 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 ( pìn ) 牡之合而脧 ( zuī ) 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 ( háo ) 而不嗄 ( shà ),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道德经》老子 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 ( sāi ) 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

故为天下贵 。

《道德经》老子 第57章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 ( jì ) 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老子 第58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 guì ),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道德经》老子 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 ( fú ) 唯啬 ( sè ) ,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 ( chóng ) 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 ( dǐ ),

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老子 第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 ( lì ) 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 ( fú ) 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

《道德经》老子 第61章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 ( xù ) 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 ( fú ) 两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老子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 ( sì ) 马,

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老子 第63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 ( fú ) 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 nán ),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老子 第64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 pàn ),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 ( jī ) 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老子 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jī)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道德经》老子 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 zhònɡ ),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老子 第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xiào) 。

夫 ( fú ) 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 fú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 zhǎng ) 。

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

死矣!

夫 ( fú ) 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道德经》老子 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老子 第69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 ( xíng ) 无行 ( háng ),

攘 ( rǎng )无臂,

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 ( jī ) 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

哀者胜矣。

《道德经》老子 第70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 ( fú ) 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 ( pī ) 褐 ( hè ) 怀玉。

《道德经》老子 第71章

知不知,上矣;

不知知,病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 ( fú ) 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老子 第72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 ( xiá ) 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 ( fú ) 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 xiàn );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老子 第73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 ( chǎn ) 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道德经》老子 第74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 (fú) 代司杀者杀,

是谓代大匠斫 ( zhuó )。

夫 (fú) 代大匠斫者,

稀有不伤其手矣。

《道德经》老子 第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 ( fú ) 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道德经》老子 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gǎo )。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老子 第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yú)?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 chǔ ),

其不欲见 ( xiàn ) 贤。

《道德经》老子 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 ( jì ) 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道德经》老子 第79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 chè )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老子 第80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 ( shǐ ) 伯 ( bǎi ) 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 ( zhònɡ ) 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 yú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老子 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 ( wèi ) 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Tathāgata275


做人生强者。



手工先生


至简的问题。 低等人在这里指的是怀着贪婪、假、恶丑、阴谋等低级品格的人,这些人在尼采那个时代往往是权力的掌握、支配者;高等人指的是身俱真、善、美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这些人在那个时代往往是“底层”的普通人。道德是低等人为了禁锢高等人的思想而设计出来的一套理论,可笑的是,设计者都不遵守的体系却能得到高等群体拥护,其实是莫大的悲哀。——懂或不懂,就此作罢


汓徒19


低等人群比拼实力比不过啊,怎么办?只有从道德方面攻击高等人群了,其实低等人群的道德更差。尼采这句话可以解释现在黑伟人、黑历史名人的现象,让民众认清这些黑子的嘴脸。低等人群思想境界达不到高等人群这种高度,没有从思想上臣服,心理阴暗,永远只看到阴暗面,看不到积极面,缺乏学习榜样动力,导致自己层次提不高,只会鸡蛋里挑骨头,终生在挑骨头里度过,一事无成。尼采这句话永远不过时,可以解释现在黑华为,黑任总是哪些人群。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以高等人群为学习榜样,干出一番事业。


阿炳汽修叔


哲学面对的都是些“最基本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哲学家的所论所述只是“可能性”罢了,并非代表现实的“真实”。[呲牙][大笑][笑哭]


众人昭昭吾独昏昏


尼采之语直白。其实道德是人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言行遵循。本是人们相互尊重、相互方便、相互生存的基本言行规范。它没有强制性。有强制性是有统治存在后(如家长、族长、社长及元脑等)为维护统治者利益,强加的统治者意志。目的是愚使和驱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凡统治者强加的意志都不是道德,因强加本身是不道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