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说得到孔明如鱼得水?

关运福


刘备说得诸葛亮如鱼得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其实是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

而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是,鱼依靠水而活,水对鱼的作用很重要,鱼不能离开水,鱼一旦离开水就会死。但水却不同,水并不一定需要鱼,水离开鱼一样是水。

也就是说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对自己很重要,关乎着生死一样的重要。

《三国志·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为何刘备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接下来仔细分析:

刘备说这话的背景时期:

当时刘备正处于创业发展阶段,刘备手里没钱没地又没人,刘备最缺谋士人才。

刘备刚得的徐庶不久就失去这么一个智谋人才,刘备突然感到前途陷入一片黑暗,在这艰难时期徐庶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在这黑暗前途中又燃起了希望的光明。

诸葛亮对刘备的作用:

刘备没有谋士人才,诸葛亮又善于这些,弥补了徐庶一走刘备谋士人才的空缺。

刘备当时主要在荆州地界发展,但缺钱缺资源。而诸葛亮在荆州的人脉资源丰富,诸葛亮与荆州牧荆州最大的势力集团老大刘表,以及荆州军方世族财团世族蔡、蒯家族,书香世家黄家是亲戚关系,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

也就是说,刘备现在所缺的东西,诸葛亮都有,都可以满足刘备所需的所有需求。

确实刘备也是在得到诸葛亮后,才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诸葛亮为刘备策划了三分天下的伟大蓝图:

刘备在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后,诸葛亮为刘备策划了三分天下的伟大蓝图,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划路线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个伟大的计划,才让刘备有了奋斗的目标,不再向以前一样乱窜。在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有了企划书、有了钱、有了资源、有了人才,刘备要在荆州发展离不开诸葛亮在荆州的人脉关系。

总结:

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刻,诸葛亮正好具备了刘备所需要的所有需求,让刘备能在荆州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完成三足鼎立的伟大壮举。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备得诸葛亮才犹如鱼得水,这句话并不虚假,确实如此!


李子炎


金全有前来回答:刘备得到孔明以师礼待之,并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孔明此时才刚刚出山,26岁,小年轻一个,寸功未建,仅在隆中对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刘备为何给予孔明么高的评价呢?

一、孔明让刘备有了奋斗的目标

刘备自桃园结义以来,历经坎坷,三起三落;第一次得徐州,被吕布得隙取走,住小沛后又遭吕布相逼,投奔曹操;第二次再得徐州,又被曹操打败投奔袁绍;第三次得刘辟数万人马,在曹操与袁绍仓亭之战中袭击许昌途中被曹操打败。后投刘表,在新野小城一呆就是七年,一次在和刘表饮酒闲聊时,面对自己碌砂无为,不觉潸然泪下。

自遇到诸葛亮后,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明确了今后目标是取荆州和益州,创立自己的基业。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目标就是一面旗帜,有了旗帜就可以使具有相同理想的有志之下聚集过来;有了旗帜就可以协调内部人员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有了旗帜就可以振奋大家的精神;有了旗帜就可以让大家觉得有奔头,这面旗帜也变成了大家的共同理想,那就是匡扶汉室,克复中原。

二、孔明让刘备有了前进的方向

在认识孔明之前,刘备不可谓不努力,但他缺乏方向,每天都在忙,却不知自己为何忙,不知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忙,而孔明的到来,指出了他不可与曹操争锋,刘备原来的失败两次都是与曹操作对,以当时刘备的实力与曹操相争显然是自不量力弄错了对象,所以三次被曹操打得大败。孔明提出了与东吴结盟的战略方针,使刘备再不会到处乱斗,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指引,后期刘备再有没有犯过前期的错误。慢慢积聚了实力,取得了自己生存的基业,事实也证明了孔明的正确性。

三、孔明让刘备增强了信心

刘备多次的挫折后,已经有点心灰意冷。在偷袭许昌失败后,几万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一千人左右,在汉江的沙滩上,刘备对众人的一番话可以看到他的心境。

玄德叹曰:“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

孔明来到以后,刘备食同桌,寝同舍,并以老师的待遇对待孔明,经常讨论全国的形势,使刘备开阔了眼界。让刘备看到了自己未来可以大有作为,原先沉寂的心又一次被激活,刘备恢复了往日的信心和斗志。

四、孔明让刘备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刘备自二十八岁出道以来,并没有过几天舒心日子,不是寄人篱下就是被人打趴下,到40多岁仍一事无成,他当时根本就没想过自己的前途,也不敢奢望自己能有多大的发展,一个人在屡遭失败时你让他展望前途,他肯定不会想到多远,更多的人只想着当前的困难怎么解决。孔明的到来,在替他分析了形势后,指出他可以成为未来三国鼎立的一方,这让刘备有点喜出望外,在当时屡败的情况下,他根本就不会奢望未来会拥有一片基业,并能够成主一方霸主,最后还能成为蜀汉皇帝。孔明的分析使他看到自己的价值,后来也勇于利用自己汉室宗亲的地位开发自己的价值,最终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刘备说得到孔明确实如鱼得水,并没有夸张的成份,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情真意切。


金全有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结合刘备的早年经历来说。

首先,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家道中落,属于落魄贵族。刘备小时候曾经和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然而学成之后,俩人的发展情况简直不可比拟。公孙瓒通过强硬手段对待北方少数民族,使得自己威震边疆,很快成为北方军阀之一,可以说是声威赫赫。而刘备,却是在征讨黄巾后才混了县尉之职,后来发生怒鞭督邮事件,而离职远去。

早年的刘备由于人微言轻,而不得志,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仇,征讨徐州陶谦。这个时候的刘备确敢带着手下千余士卒去支援,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刘备着实让天下诸侯震惊,声望远播,所以陶谦病重之时,希望传位于刘备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公元195年,成为徐州太守的刘备,有了自己人生意义上的第一块根据地。

只可惜,好景不长,很快又被吕布攻袭,失去徐州,又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一直到刘备投奔自己的“远房亲戚”刘表,驻扎在新野,日子才勉强安稳。这个时候的刘备,武有关张赵,文却只有孙乾,简雍。然而孙乾简雍并无经世之术。漂泊半生的刘备,虽然声名在外,但是却没有一点资本可言,并且毫无方向可言,所以才会有“髀肉之叹”。

而在遇到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一席隆中之语直接让刘备茅塞顿开,“三分天下”之策,使得迷茫无助的刘备更加有信心。如果说早年的刘备因为人微言轻而仕途坎坷,但是随着自己声望的积累,失败次数却还是一次次的增加,刘备也意识到自己现在缺少的是一位可以为自己规划未来蓝图的大才。而孔明正是这样一位经世大才,这个才刚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所以刘备说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以上就是作者的观点。


五毛侃史


这要从当时刘备的状态来看这个问题,当时刘备依靠刘表寄居新野,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赵等过着前途迷茫、朝不保夕的日子。如同无水之鱼惶惶不可终日。幸遇水镜先生告知“”卧龙、凤雏二得一可成大业”。卧龙是谁?诸葛孔明是也啊!这时得到孔明可不就是迷途当中得遇一明灯,将死之鱼得一活命之水么?


阿鲁科沁旗


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的辅助是不可能得到荆州之地,也不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刘备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就是一个无头苍蝇四处乱窜,空有一身报复没有施展之处。诸葛亮在隆中躬耕,就已经制定了战略。刘备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这才第一次听说了隆中对。开启了自己的争夺天下的旅程,刘备自己说我得到诸葛孔明真是如鱼得水啊!

刘备是一个草根,名副其实的草根。他胸怀大志,却无人辅佐。在诸葛亮没来之前他就是一个克星,跟谁混谁败。跟了袁绍袁绍死了,跟了吕布,吕布死了。跟了刘表,刘表死了。辗转到了荆州来到新野,总算是有了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但是也只是有了一块自己的根据地而已。想要扩大领地还是很难,直到诸葛亮来到手下才改变了刘备的一生流离,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诸葛亮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他制定的战略计划为刘备后来的创业定下了基调,这是刘备从前一直都没有考虑到的战略计划。刘备以后一直都是按照这个计划一步一步来实施的,包括借荆州,占益州,攻取汉中这些都是在计划之内。正当所有的占地盘计划都已经准备就绪的时候,关羽丢了荆州,使刘备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这也是关羽死后刘备急于发动夷陵之战的重要原因,可是天不遂人愿,陆逊的一场狙击战破灭了刘备最后的希望。诸葛亮的战略也随之破产,纵使有天纵奇才也是无力回天了。

诸葛亮的战略是刘备一生最重要的战略基调,没有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刘备是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的。所以刘备才说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


雨夜构想


鱼儿离不开水,水是鱼跃的舞台,海阔凭鱼跃,正是基于鱼有了大海这个舞台。

刘备在没有得到孔明之前,却是如一处涸泽之鱼,东奔西走,居无定所。镇压黄巾起义,凭微功得一平原县令,却因不堪督邮欺辱,开始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投奔,先去公孙瓒,又赴北海,再入徐州,进小沛,投曹操,靠袁绍,古城会后,又依附刘表,据新野,寄人篱下。可以说,刘备多时的奔波,心中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计划打算,没有一个目标,正是穷窘困极。就是后来得了徐庶,也只是过一天少三晌,徐庶也没向他提出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在混混沌沌中,刘备经徐庶推荐,三顾茅庐,才得到了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翻隆中对,让刘备茅塞顿开,眼前一片光明。在诸葛亮的规划策谋下,刘备方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其雄心壮志才有了下手实施的环境步骤,刘备的事业也从此开创出了新的天地。因此刘备把得到诸葛亮比作如鱼得水,丝毫不为过。

我们常说,某某人之所以成功,是受了高人指点。在人生拼搏中,在事业开创中,有时确实我们费尽心力,却很难打开局面,当偶然受到一智者点拨,真的就豁然开朗,成功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后也许会有人说,那人不就是出了点什么什么吗?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但是,人生就是如此,事业就是这样,有了这点什么什么,就很容易成功,没有了那点什么什么,你就无法达到成功的彼岸。这就是高人之所以高明的所在。刘备在乱世扬波逐流,奋斗了大半生,却依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无片瓦立椎之地,正是遇到了诸葛孔明,才被点破,如梦方醒,更何况诸葛亮也有恢复汉室之志,君臣相遇,志同道合,正是风云际会,刘备自然会觉得“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sunjin72976689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奇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些词语放在诸葛亮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刘备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也兴奋的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如鱼之有水也。”为什么刘备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呢?诸葛亮对刘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知道在得到诸葛亮后,刘备也的确一路顺风顺水、最终成就了帝业。在没有追随刘备之前,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以耕作为主,但他胸怀大志,心系天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yue)毅。当时人们却并不了解他,认为他是自吹自擂,只有徐庶和崔州平认为他确有管仲、乐毅那样的才能。

东汉末年的时候,刘备被曹操几次追杀搞得丧魂落魄,只能投靠刘表,在新野屯兵。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他苦于势单力薄,身边又没有谋士能为他出谋划策。机缘巧合之下,他由徐庶口中得知诸葛亮的存在,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他三顾茅庐,终得一见,两人谈论起天下大事,见诸葛亮未出茅庐,却能将天下形势说个通透,刘备顿时相见恨晚,用十足的诚意请求诸葛亮出山以助他完成大业。

有了诸葛亮后,刘备从投弃荆州到占据荆州五郡,然后入川占据蜀地,与孙权平分荆州,各得三郡,最后刘备举兵汉中,赶跑了曹操,称为汉中王。 由此可见,刘备的种种成功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出谋划策,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般。

有不同意见的朋友欢迎在下方评论我们一起来聊历史。





马力斯


刘备说得到孔明如鱼得水,原因有两个。第一,刘备手下没有能够治理属地的人才,刘备太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了;第二,为了安抚关羽、张飞的不满情绪。

刘备对于蜀地的治理并不在行

刘备半生的时间都在求存挣扎,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严格上来说刘备都算不上一路诸侯。到了荆州以后安定了下来得了徐庶,刘备的事业线才开始一路向上。手里有兵有将,攻城掠地谋士有徐庶、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但是在属地治理上确一直没有得心应手的人才。而徐庶也是看出这点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的本意是攻伐有自己坐镇,治理属地靠诸葛亮这样刘备才有机会做强做大。



安抚关羽、张飞的情绪

诸葛亮出山初期在军事上有徐庶辅助刘备,诸葛亮也只能在属地治理上开展自己的工作。那么内政治理上诸葛亮肯定会妨碍或者制约了一些刘备老部下的权限,而这些老部下就包括关羽、张飞,要改善内政就需要有法度,不然无拘无束还怎么谈改善内政。刘备作为君主,肯定是具备长远目光的,诸葛亮的一番改善刘备肯定看到了希望,不然又怎么会为了刚刚为自己效力诸葛亮而压制早期随自己的打天下的关羽、张飞。



总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刘备手下有打江山的,独缺守江山的。所以刘备说得了孔明如鱼得水。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刘备在遇到诸葛孔明之前,事业不顺,一直在奔波流浪。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道德经》上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刘备父母为他取名字玄德,是大有深意的,刘备涿郡人,从小就胸怀大志,因为是中山靖王之后,所有血液里一直流淌着汉高祖刘邦那种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据记载,刘备还是个儿童的时候,和村里玩伴玩耍的时候,就端坐在一颗像伞的大树下,让其它儿童对他进行朝拜,他的叔叔们“奇之”,于是出钱供刘备读书,应该说,刘备从小就有很好的教育,这也为他以后建功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刘备虽然贵为“汉室宗亲”,但是想想他的老祖宗中山靖王,据说儿子就120多,经过300多年,到刘备这代的时候,后代不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了,所以脱毛的凤凰不如鸡,祖宗的荫庇几乎消失殆尽 ,落魄的刘备只好卖草鞋为生,所以后来经常被曹操骂为“织席贩履小儿”,刘备虽然落魄,但是《三国志》记载他身长七尺 ,两耳垂肩,相貌堂堂,喜怒不形于色,从小有大志。当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的时候,刘备终于迎来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拉起一支部队打击黄巾军,并在打击黄巾军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在他拉武装部队的时候,遇到了两个一生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 ,用《三国志》评价,关羽和张飞都是勇将,皆万人敌。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一路平黄巾,后来又参加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战,《三国演义》大篇幅描述关羽在这场战争中温酒斩华雄 ,关羽在这场战争中勇冠三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下子变成威震八方的大英雄。虽然刘备同时拥有关羽和张飞两位万人敌,但是刘备的事业却是磕磕绊绊,他先是投奔同门师兄公孙瓒,后来在太史慈的请求下带领一两千人的队伍救孔融(就是小学课本里那个让梨的孔融),刘备那时还没有想到自己那么有名,听闻太史慈说孔融请他去救命,又惊又喜的说:孔北海也知备耶?刘备虽然实力很弱 ,手底下只有一两千人,但是名气很大,救完孔融后名气就更大了,以至于徐州的陶谦在面临曹操的进攻时,第一个想到救驾的居然是弱小的刘备,刘备徐州救陶谦是划算的买卖,不久陶谦因病去世,陶谦去世前将徐州交给了刘备,刘备平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但是刘备并没有守住徐州,先是被吕布恩将仇报偷袭赶出徐州,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很敬佩刘备,左一个玄德公,又一个玄德公 ,从来不直呼其名,还上报汉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曹操在梅子成熟时,专门请刘备吃梅子品老酒,可见曹操对刘备的尊重,但刘玄德岂又是甘居他人之下之人耶?况且曹孟德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把刘备吓得灵魂出窍,所以刘备借着带兵去徐州打袁术的机会逃离了曹操。曹操怒不可遏,在和袁绍对战的空隙突袭徐州,打得刘备抛弃妻儿和关羽张飞等部下,只身北上投奔袁绍。想想看,连在曹操那样礼贤下士的身边都不安分 ,刘备又怎么可能长期侍奉袁绍那个外宽内忌的假英雄,于是刘备又一次鞋底抹油 ,离开袁绍南下投奔了同为汉室宗亲的荆州刘表,刘表被时人成为“八骏”之一,自然是有些雅量的,他对刘备很好。正是在荆州期间,刘备结识了诸葛孔明 ,孔明常自比管、乐,管仲为春秋头号政治家,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管仲理所当然的成为诸子百家里的第一子——管子,而乐毅作为燕国将军,带领诸侯联军进攻齐国,占领了齐国大部分国土包括首都临淄 ,将齐国打的几乎亡国,乐毅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诸葛孔明居然敢自比管、乐,可见他的自信,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安天下 ,这里的卧龙就是指的诸葛孔明,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来辅佐自己,刘备三顾茅庐,二人之间才有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孔明给刘备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并制定了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刘备心中才豁然开朗,刘备心道:原来老子一直在埋头赶路,从没有抬头看天 ,难怪一直在迷宫里转来转去,那时的刘备已经47岁了,大半生蹉跎年华颠沛流离的刘备想当时一定百感交集,泪眼滂沱。有了孔明的指路,加上刘备用人之明 ,关羽张飞之流的勇武,刘备很快占荆州,入益州 夺汉中 ,三分天下刘备得其一 ,终成霸业,做了蜀汉皇帝。由此可见,关键人物在历史时期的关键作用


山里人在异乡


刘备和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君臣二人组,诸葛亮对于刘备而言,有三大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规划战略、荆州文士集团的认可、平衡内部派系

1、 规划战略---隆中对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整体状态是“有志向没方向”,心中想要匡扶汉室,手下有关羽、张飞这等猛将,但就是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不知道力气往哪里使。刘备在北方兜兜转转一大圈,在刘虞、陶谦、袁绍、曹操这些诸侯手下都打工过一段时间,事业发展一直不顺利。

诸葛亮为刘备呈上了一份明确的战略规划---隆中对,清晰地指出刘备应当先拥有荆州,再谋划益州,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进而寻找时机收复中原。这一战略对于刘备可谓是拨云见日,前方的路如何去走,一下子就明晰了。

2、 荆州文士集团的认可

刘备得到诸葛亮,并不仅仅只是得到他一个人,而是整个荆州文士集团的支持。诸葛亮是荆州年青一代士子的代表人物,他投入刘备麾下,是整个荆州集团对于刘备的认可。刘备能够从荆州集团中获得大量的人才,用来出谋划策和管理内政,改变之前麾下文武力量不均衡的局面。事实上,向朗、马良、庞统等等人才,纷纷投向刘备。

3、 平衡内部派系

当时刘备的帐下有这么几个派系:

一是北方武将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随着刘备南征北战,功勋卓著;

二是老牌文臣派,孙乾、简雍、糜竺等,虽然能力算不上绝顶,但是多年忠心耿耿,必须妥善安置。

三是新加入的荆州派,年轻有干劲,又有主场优势。

刘备要向站稳荆州,必须协调好这三方势力。诸葛亮祖籍徐州,又属于荆州集团,能治理内政,又通晓军略,是刘备平衡麾下南与北、文与武各派系最好的人选。

综上所述,刘备得到诸葛亮,可以说将之前所欠缺的短板全部补齐,有路线、有人才、有地盘,确实称得上“如鱼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