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魚雷能擊沉航母嗎?為什麼?

深深的海洋30505607


一枚魚雷是可以擊沉一艘航母的,因為歷史上就有這麼一個戰例。現在很多人都在嘲笑“世界上最短命航母——日本的信濃號”,都說它處女航就被4枚魚雷擊沉了,可是作為半成品豆腐渣工程的它實在沒法戰鬥,就算你不打它自己都有可能出問題。而那艘被一枚魚雷擊沉的航母可是一艘正規的裝甲防護型航母,可是與大和號戰列艦一樣號稱不沉戰艦的(發現日本人只要號稱“不沉戰艦”的軍艦普遍死得比較慘),而它就是日本在二戰時期3.7萬噸級的裝甲航母——大鳳號。



沒錯,這艘設計時估計能扛20枚炸彈或魚雷都不會沉的軍艦就被潛艇一枚魚雷擊沉了。不過並不是直接擊沉的,是中雷後導致燃料的揮發氣體洩露,而且這時大鳳內的排風通氣設備在中雷時損壞,所以大量易燃易爆的氣體在不斷的充滿艦艇的空間,在中雷一個小時候大鳳裡的那些氣體達到包和值並被引燃,最後直接內爆自沉。所以這也是算得上是一枚魚雷的功勞。那麼現在普通的重型魚雷能擊沉航母嗎?現在面對至少4萬噸級以上的航母就太勉強了,不要拿核魚雷說事,你見過奧特曼一上來開場就放大招的嗎?


不過航母寧願挨一枚重型反艦導彈也不願挨一枚重型魚雷,因為來自於水下的魚雷不僅難以攔截而且傷害太大,來自於水線下的攻擊對任何艦艇來說都是致命的,而且還容易引發各種連鎖反應,因為鍋爐、發動機、燃料艙、甚至是核反應堆都是在水線下方,一旦波及到這些重要的地方那可是非常難受的。而且攔截魚雷的難度遠比攔截導彈的難度大,美國在冷戰期間甚至想出了在必要時刻讓佩裡級護衛艦為航母擋魚雷。
潛艇正在進行魚雷補充作業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一枚魚雷可以擊沉航母嗎?這當然可以,別說區區一艘航母,就是以色列這麼一個國家都能被一發波塞冬超重型魚雷給幹掉,爆炸威力高達1000萬噸的波塞冬核魚雷專治各種不服。

如果說指的是正常的533或者說610毫米的大口徑魚雷

那麼就徹底不要想了,首先你突破不了航母那裡三層外三層的防護網,其次就是突破了這層防護啊,還突破不了航母的替身,最後,就算命中航母了,也打不沉,也就是回母港,修上兩三個月去。
首先關於航母的反潛體系,包括反潛直升機,固定翼反潛機以及在外圍的是放出拖曳聲吶的護衛艦或者驅逐艦等。

潛艇想要悄無聲息的靠到足夠近的地方,發射魚雷的難度非常高。

其次,就算成功發射的魚雷也不代表這個月的就能夠命中航母,首先那是魚雷本身的精度問題,其次航母上面也有著完善的防禦體系,比如說聲吶誘餌(吸引魚雷攻擊,李代桃僵保護航母)

再比如說魚雷的航向上大量發射炮彈之類的將魚雷引爆。

(水下的東西都比較神秘,所以說對於此方面的消息不是太多。)

就是成功到了航母的周遭,那麼也不代表你就進首相,離航母最近的那艘大型軍艦會開足馬力開到魚雷來襲方向(之所以說大型軍艦,是因為小船吃水太淺,無法引爆)這艘軍艦就作為航母的替死鬼。


再到最後就算這枚魚雷成功的擊中了航空母艦,那麼航母的tds也不是紙糊的,通過速成的防雷格碧能夠極大的削弱魚雷的威力,保護整體的正常運轉。


並且在進水以後,航母有大量的細分隔艙,他能夠儘量減少進水,在這之後,通過反向注水。繼續維持平衡,接著掩護航母撤離


嘯鷹評


#軍事# #航母# #武器#

單發魚雷裝藥量達到5000公斤TNT裝藥量的時候,基本可以將航母一發入魂。

筆者正好在《獵殺潛航4》裡模擬過。



魚雷的毀傷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物理過程。簡單地說,主要是靠介質傳遞機械能、熱能來進行物理殺傷的,在地面和空中表現為衝擊波殺傷,在水面以下表現為衝擊波和泡沫噴射。

水的密度是空氣的1000倍左右,所以同樣當量的爆炸所傳遞的能量,在水下比在空氣中也要大1000倍,這就是著名的”倍增效應“,如此大的能量足以撕裂軍艦的船體材料。同時,魚雷定深低於艦底爆炸,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和氣泡。

由於水是不可壓縮的,因此爆炸衝擊波裹挾著氣泡衝擊艦底並擴散,形成泡沫噴射,衝擊波作用在艦體上,將艦體破壞和頂起,而後擴散的泡沫又“稀釋”了水的浮力使艦體下沉,艦體處於上下震盪狀態,被破壞的艦體經過幾次“彎折”,最終會被自身的重量折斷。


現代魚雷的裝藥量可達到600公斤。擊毀七千噸級的驅逐艦基本沒有懸念。

但是裝藥量加到多大的時候可以確保擊沉航母級別的戰艦呢?

筆者在《獵殺潛航4》中曾測試過。用《獵殺潛航4》中排水量最大的“大和”級戰列艦。裝備水下防雷帶裝甲隔艙,七萬多噸的排水量。

利用修改程序源代碼,“大和”號戰列艦被裝藥量逐漸提升的魚雷反覆攻擊,當魚雷戰鬥部當量達到3000公斤的時候,“大和”喪失戰鬥力和動力,但該艦還可以漂浮。

當魚雷裝藥量達到5000公斤時,令人振奮的畫面出現了,完全擊毀,“大和”號被魚雷一發入魂!

之後筆者很開心的用這個級別的魚雷報銷了日本整整一個戰列艦隊。

但這個裝藥量確實比較尷尬,5噸TNT的威力,普通裝藥不太可能達到,而作為核裝藥,這個當量又太小了!


憤怒的小野豬


如果加上必定這倆字那麼我相信只有俄羅斯的“波塞冬”核魚雷能做到,剩下的所有魚雷都不敢打保票說一發魚雷就能結果一艘航母。在二戰中被魚雷擊沉的航母並不在少數,美國和日本的航母都遭到過對方潛艇襲擊沉沒過,但當時為了能徹底擊沉這些大型目標潛艇一般都是“滿火力輸出”,也就是說一般都會將潛艇前側的4-6枚魚雷悉數射出,以保證來之不易的偷襲機會被錯過。所以在整個二戰並沒有真正出現過被一發魚雷就擊沉的航母,那麼到了今天除了航母自身防禦能力和巨大的身軀本就難以擊沉,再加上航母始終處於海上編隊的中心受到層層防禦,別說擊沉了,想傷到都不是那麼簡單。

伊朗曾經做了一艘“鐵皮”航母,一開始眾說紛紜,然而都沒猜到人家是用來做實驗的,就這樣一艘航母伊朗招呼了各類反艦武器後依然“安然無恙”,足以見到擊沉一艘航母是何等困難。

試驗過後的伊朗航母可能自己都在說“我就是不沉啊,能有啥辦法”。

當然詳細的實驗數據我們並不知情,要是一直沒有被擊沉那肯定是因為沒有用魚雷。魚雷被稱為“航母殺手”是有它道理的,一枚普通魚雷往往要比一枚甚至多枚反艦導彈威脅還大,因為魚雷擊中的要害是各類軍艦吃水線以下的“龍骨”。龍骨大家都知道,這好比一間房子的主樑和地基,每艘軍艦在開工建造前的第一步就是鋪設龍骨,如果龍骨損傷嚴重代表著整個主體結構不穩,有多少水密倉都沒用,那麼這艘航母就離著沉沒不遠了,同等道理房屋的主樑和地基都沒有了那這就是“危房”,隨時就會倒塌,裡面幾廳幾室也不阻擋不了大框架的損壞。

重型魚雷的戰鬥部可以裝藥幾百公斤,剛好可以對軍艦的龍骨造成嚴重損傷。

所以我們看到的航母戰鬥群基本都是將航母圍在整個編隊的中心,這也是對航母的最後一道“肉體保障”,而且軍艦進港後都會設置專門的防魚雷網以防被偷襲,足以見魚雷對艦艇的殺傷力。至於一枚魚雷能不能擊沉航母這就取決於這枚魚雷要擊中航母的何處了,如果只是擊中了身軀而沒有傷及龍骨那肯定不會傷及根本,一艘航母擁有數不清的水密倉和其他艙室,關掉幾個就行。而如果這枚魚雷恰好擊中了航母龍骨,並且炸斷,那這艘航母可就大禍臨頭了,即便其本身結構較硬也再無法抗擊其他任何外力,搞不好開不回船塢修理就得在海上斷成兩半。

試想一下龍骨被從中間炸斷,最重要的主體結構被毀,這將意味著什麼。

不過什麼事也不能講絕對,二戰日本建成最大的航母“信濃號”被擊沉是由於趕工期偷工減料和原材料不足,最終導致的空有其殼,這確實算一大缺點。但個人認為當時美軍潛艇可是足足命中了四枚魚雷,如果有一發擊中龍骨就算是艘合格航母估計也夠嗆,而且越是體型巨大的航母就越依賴於龍骨,龍骨一斷幾乎就沒什麼能撐起航母巨大自重的結構了,很容易導致主體扭曲變形乃至斷裂。

信濃號創下了最短命航母的世界紀錄,正式下水航行20小時後即被魚雷送入海底。

當然現在許多媒體都亂叫著哪裡的一枚新式魚雷可以擊沉10萬噸級的航母,我們笑笑就可以,這種情況除非給按上小當量核彈,而且還得在能突破層層防禦近炸或擊中的情況下。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觀點與看法,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美國海軍退役的“美國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CV66),經過多輪的各種反艦武器、航空彈藥、水下武器的打擊後沉沒的最後時刻,美軍利用退役的航母當做靶艦的目的就是想為以後設計與建造的航母提供“抗打擊”數據。
“可憐”
的美國號為美國征戰了幾十年落了個這樣的下場!退役的戰艦最終能成為“海軍博物館”將是“一生的榮耀”,可惜“美國號”沒輪到。

話歸正題,現代航母在抗打擊方面的設計都是採用水密門,就是各艙室之間有多道厚鋼板製成的防爆、防水壓的密封門,一旦受到打擊漏水之後“損管規定”要將水密門緊閉,防止火災蔓延或者海水湧進其它艙室,這是任何現代戰艦都有的管損措施。



美軍MK48型反艦/反潛兩用魚雷,口徑533毫米,戰鬥部裝有300公斤黑索金高能炸藥!

現代大型航母排水量都在6萬噸以上,水線以下部分採用80~150毫米厚度的鋼板製造,雖然這個鋼板厚度抵禦不了300公斤黑索金的強大打擊能力,並且會有大量海水湧入,但是像前面所說的有多道加強型水密門,只是幾個艙室被淹沒,其它艙室沒有被波及,航母是不會沉沒的。
羅斯福號航母進行水下兵器抗衝擊實驗 據說使用了超過1噸的高爆炸藥,距離它 200米處爆炸,炸藥在水下爆炸所形成的能量衝擊力是在大氣當中能量的700倍!結果羅斯福號安然無恙,最重要的反應堆艙和彈藥庫、航空燃油庫絲毫沒有受到爆炸衝擊波的損害,證明了大型航母的抗打擊能力是非常強的,所以常規魚雷命中了大型航母傷害肯定是有的,但不至於沉沒。



既然是一般魚雷擊沉不了航母,只能是使用“核魚雷”!圖片上是美軍1957年服役的MK45型核魚雷,外表與普通魚雷沒啥區別 ,只不過口徑為482毫米,但是它的戰鬥部裝有1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這型魚雷射程很近不到20公里,水下核爆炸形成10公里的殺傷範圍,在爆心800~1500米內航母被擊中肯定會沉沒的,核武器的威力可不是常規炸藥可以比擬的!

MK45核魚雷由核潛艇攜帶,它不是打航母用的,而是核潛艇攜帶它潛伏到敵對國家的海港外,一旦接到“核襲”指令,幾枚發射出去所產生的大海嘯整個海港也就完蛋了!


看到了美國核魚雷的巨大威力
,蘇聯也在1950年代研製T5型核魚雷,它採用正常的533毫米口徑,核彈頭當量要小於MK45,殺傷範圍5公里…19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美國封鎖古巴,蘇聯的潛艇就攜帶有T5核魚雷,就是打算消滅美軍的航母編隊,當時世界確實處於核戰爭的邊緣。時間到了2017年歲尾,俄羅斯展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洲際核魚雷”

,以希臘神話海神“波塞冬”命名,從俄羅斯傳出的數據稱這種終極武器重達40噸!據說使用了微型核反應堆為動力,可以自行控制航向、自行停航和重新啟動、知道自己的任務…總之智能自主化程度非常高,至於威力可以產生高達500米的海嘯,情景就會災難片《2012》一樣!

“波塞冬”這種終極武器雖然打擊打擊航母易如反掌,但是當使用它的時候地球已經是核戰爭了!打航母變得沒有意義。


皇家橡樹1972


越大型的戰艦抗沉性越強,這是戰艦設計中的一條規律,除了少數奇葩外(比如信濃號)絕大多數戰艦都是如此。按照這樣的規律,航母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戰艦,抗沉性自然也是戰艦中的第一,但是它的抗沉性到底有多強呢?在美軍上世紀進行的兩次核試驗裡,用作靶艦的薩拉託加號承受了兩枚原子彈的攻擊才沉沒,而2005年進行的常規打擊實驗中,美國號航母承受了包括魚雷在內的整整25天的轟炸,最後才在6天裡沉沒。

航母的抗沉性主要源於它的巨大船體內可以佈置下數量足夠的水密隔艙,隔艙和船體之間還有厚達200毫米的裝甲,船體內部分隔成數百個的小艙室也能提供額外的儲備浮力。一枚武器要想對航母造成嚴重損傷,除非是一擊命中彈藥庫、燃料庫等要害,就只能先穿透十幾毫米的外殼,擊穿厚達200毫米的裝甲和一米多厚的間隔,再擊穿水密艙壁,進入船體內部炸出至少兩米大的口子,才有可能重創它。

1946年7月1日,美軍轟炸機在比基尼群島上空投下了一枚當量為2.3萬噸的原子彈,這枚原子彈在160米的空中引爆,直接命中了下方水面上集結的大量靶艦。令人意外的是參與此次試驗的95艘靶艦中,只有5艘沉沒,還有14艘重傷。其中重傷的獨立號輕型航母在實驗後背美軍自行擊沉,而薩拉託加級艦隊航母的傷主要是由大火引起,美軍撲滅大火後又用它進行了一次實驗。

1946年7月25日,當量2.1萬噸的原子彈在水下27米的深度引爆,擊沉了水面上的10艘戰艦,並證明了水下爆炸對戰艦的破壞力遠強於空中爆炸。原子彈的爆炸產生了強度驚人的衝擊水流,撐過了上次實驗的薩拉託加號被衝擊水流當場折成兩段並沉沒。這兩次實驗後美軍總結出的結論是,衝擊波對航母等大型戰艦的破壞力相當低,只有足夠強大的水下爆炸才有可能擊沉航母。

美軍為了弄清楚常規打擊對航母的破壞力,專門組織了一場常規打擊的測試。2005年4月19日,美軍開始按照計劃對這艘退役航母狂轟濫炸,先後動用了十幾枚反艦導彈、魚雷和制導炸彈等武器,還使用了4噸炸藥從內部爆破。但美國號堅持了25天之久,直到5月14日才開始大量進水沉沒。

從這兩個事件可以看出,一艘設計合理的航母,抗打擊性能是相當強的,而且相對於反艦導彈從水面上的打擊,魚雷從水下的打擊效果更強大。但是按照現代航母的性能來算,即使是口徑達到650㎜的超重型魚雷也幾乎不可能一枚就擊沉航母,攜帶核彈頭的核魚雷才是唯一能一擊必殺的武器。


思遠防務


魚雷是潛艇的主要水下作戰武器,也是各種大型水面艦艇反潛的利器,魚雷根據所攜帶的彈頭的種類分為常規魚雷和核魚雷兩種。世界上具備魚雷的研製能力的國家非常少,主要集中在發達的西方國家。


魚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被髮明瞭出來,至今這款武器還有廣泛的應用範圍。但是普通魚雷對航空母艦這種龐然大物來說根本起起到什麼作用。這是在於目前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有一個常用的結構,這個就是各種水密艙室。

魚雷對於一些大型水面艦艇造成的傷害僅限於部分艙室的損毀,但是由於水面艦艇由很多不同的水密艙段組成, 這就出現了所謂的抗沉性。目前對於大型水面艦艇來說就算在附近爆炸對其所受的影響也不是很大,特別是像航空母艦之類的大型船舶。



當然換種方式是可以擊沉航空母艦的,這就是使用核彈頭的魚雷,核爆炸之後會形成巨大的海嘯,在這種狀況下航空母艦再大都無濟於事。


航空視界


一杖?加個核字也擊不沉航母


柒美望良


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比如歷史上英國皇家方舟號和日本大鳳號都是一雷沉。






反迷你3號大隊


如果非要說一枚魚雷幹掉一個航母,那必須是重型魚雷,而且要打對位置,但是作戰的時候都是飽和攻擊,好幾枚魚雷一起發射,就算是福特級,捱上幾枚重型魚雷也得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