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你怎樣理解?

HLH王泓


哲學上只有形而上學,形而下學是沒有的。但有"形而下"一詞的說法。

一、什麼是形而上學?

毛主席的《矛盾論》中開篇就是講的這個問題。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一書中也講過此問題。我將兩人的觀點,結合我的理解作以下闡述。


【形而上】這個名稱來自於《易經》,日本人翻譯希臘哲學時,借用了《易經》上孔子的話 "形而上者謂之道"。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 哲學大致可分成兩個範圍,一個是形而上的,一個是形而下的。

【形而上】在中國叫作"道",也即儒家思想所講的"天道本體論"。 其實就是探討追究宇宙來源的問題。 宇宙究竟是誰創造的? 又是靠什麼力量來維繫運行的?

人類對宇宙本體論的看法分成兩派,一派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派是唯物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觀。 所謂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毛澤東《矛盾論》

形而上學只是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尋找變化的原因,卻從不去事物自身內部尋找原因。

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則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二、什麼是形而下? (請注意: 不是形而下學)

按南懷瑾的說法: "形而下"就是西方所講的"認識論"和"人生的價值論"。也即講宇宙形成以後的各種現象和各種知識。

人們在對大自然和社會進行探索思考時,會感到困惑,比如: 人類的認識是從哪裡來的? 是靠知識來的(即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還是靠思想來的(即主觀自生的)? 人的認識是怎樣進行的,有什麼規律? 能認識到什麼程度?…,於是就產生了認識論。

認識論就是以認識為研究對象的哲學。人的認識,主要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瞭解自然的現象、性質、自然的規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關係。認識開始於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辯證法。---毛澤東《實踐論》

形而下的另外一部分,講的則是人生哲學,即研究人生的價值問題。西方學者認為中國人沒有哲學,其實是不對的。中國人的所有哲學都是"人生哲學",專講做人處世和倫理道德的。

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 指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從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著手,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步雲御風


“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是哲學上的兩個概念。都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來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永遠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只是數量上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而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其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因此,用形而上學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看待世界往往容易讓人不能客觀準確地認識世界,不能客觀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以及發展規律。如果用它來指導實踐,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實踐中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甚至導致實踐的徹底失敗。

而“形而下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於最低層、最末端。是個通俗而低層次的思維方式,也就是研究事物是什麼樣的,可以用來做什麼,關鍵偏向後者,即研究的東西可以用來做什麼。明顯的具有實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它的問題在於沒有去對事物的內部規律,發展過程和發展變化去進行研究,這種方法極易導致簡單粗暴的後果。

這兩種方法論都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思維方式。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出現較多的是“形而上學”的方法論。那麼什麼是唯物辯證法?毛主席在《實踐論》裡指出:“認識論就是以認識為研究對象的哲學。人們的認識,只要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瞭解自然的現象、性質、自然的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始於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辯證法。”所以,人們要想認識世界,就必須參與社會的實踐活動,並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反覆探索與研究,從中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做到全面、系統、細緻、客觀、準確地認識世界,把握事物發展的主、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防止孤立、靜止、片面的錯誤看法和主、客觀顛倒的現象。明確事物發展的規律性,懂得事物的發展變化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和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毛主席哲學理論和哲學思想對我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大有裨益的。


政195269258


一、舶來詞

常有人說“形而上學”這個詞,東方人讀不懂、西方人看不明白。

在弄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之前,我們先探究一下它的來源。

亞里士多德曾經寫了一本書,但沒給書取名字。後來,有個編排書的人,就把這本書放在了亞里士多德的另一本書《物理學》的後面。並給後面這本書取了個名字“metaphysics”(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

這個英文詞就是“形而上學”的源頭。

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並用“大樹”來比喻:

第一部分是樹根,也是最基礎的部分。這就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樹幹,就像物理學這個學科;

第三部分是樹枝,也就是其他的自然科學。

所謂的“物理學之後”,就代表了超越自然的,更基礎的、成因性的研究。這個研究不是針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有物質性的東西,而是要更抽象、更獨立地看待事物。

後來“形而上學”這個詞,就被用來代指亞里士多德創建的這門學科了。

二、結合《易經》的翻譯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也有類似的哲思。

《易經》中有這樣的說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就是說的“大道無形”,也是指根本性的、規律性的事物。

器,說的是“具形則成器”,也是人們對事物的具體觀點、方法、行為。

文化根源雖在中國,但是“形而上學”這個詞卻是由明治時期的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提出的。他用“形而上學”作為“metaphysics”的翻譯。

也由此,對應出了“形而下學”這個詞。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而上學

我們從課本中學到的,大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中尤其提到,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對立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更能接受哲學家黑格爾的思想,也就是“對立統一”和“否定之否定”。

因此,我們會認為形而上學是沒有運動和發展的,是靜止的。大家也會把它當成一個貶義詞,來指代一些僵化的、孤立的思維。

而我們學習哲學,瞭解這些知識,也是為了給自己多一種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角度。


牛牛曠工


爭了半天,不爭了,誰也沒有講清這回事是什麼?

我們最好還是去老子那裡,看看他是怎樣在對待這個形上形下之學問題存在吧!與《易》說不同,老子這樣說形上形下之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用今天的話來講,這不過僅是思想語言同一存在問問題①!好了,遠在數千年前的遙古代人們已經清楚問問題是怎麼回事。

註釋

①巧得很,那時地中海文明圈裡的巴門尼德,也問了與之十分類似的真理之路和臆見之路的問題存在。但是東西方存在問題並不在此,而在於兩者問題存在方式差別。《易》問的問題方式是:在形上形下(當然還有在形之中。簡單地說,存在的形上形下之問,乃宇宙學自然論物理經驗累積之中),而巴氏問題問的是:語言的始基的存在(也就是,自然哲學本原論在抽象言語邏輯裡,這個表述形式中是否能夠成立的演繹之問。例如,其後休謨《人性論》發現全稱判斷不成立,且誘導康德出了《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來)。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甚至於是完全相反對的,但又是自然天成思維方式存在的路線。在中國,唯有老子之道自在一套物繹史演知性構成之導。我們見《老子》特立獨行之於天下,既不同西方思維方式演繹之問,也不是孔子那套物理經驗累積的“格物致知”之學。它的直接性直接就從"前神學時期"神話里長生出來。例如,無、無限、無為而治,皆道法於神話之學(請想想“自然”含義)。因此東嶽之王析解,它一點都不高明,而是非常低明。生活當下科學技術發達今天中國民眾,讀不懂它就是此"導"低明非常,了了在這個"陰陽魚"裡面了。(此魚是個生命符號,見《老子》第二十五章"宇宙學自然論"的物理先驗性,也叫做"智慧之友"論)。

百多年來,工業化了的漢語,已經被object(物)徹底地logos(邏各斯)化了。例如,我們見(現)“物”這個具象性漢字,它顯然屬於具象語系,必然符合具象語系邏輯才能作為抽象性語系詞使用;將爾反之的物,理當歸屬於西方抽象語系,讓它回到抽象性語系西方之中與object(物)一起使用,規則又不是一回事。因為,它屬於東亞地域具象性語系。可見,object(物),之奇怪的;在於,物(object),之尷尬的:因為他們二目相對,就會發現與己似象非相;回到家裡再細想想,並非在同己譜系文明上。

因此,要想清楚知道老子心目之中的道究竟是什麼?你得花費博物學家想象力,才可能辦得到的事。但是,無論發源於東方具象性語言語系的形而上學,或是發源於西方抽象性語言語系的哲學,它們所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這世上沒有語言能夠描述它的存在。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的開始,將存在直接就設定為“純思”:不過,思維,直至今天對人們來說都還是一個問題,即放置在哲學之中的未解之謎。反之,一樣。哲學以思維為自己考察的對象:作為一種特定存在的精神現象運動的思維,它的物理是什麼?未解之無(形而上學)。

因此我只能這麼說:在形而上學背後站立著的是自然神;在哲學背後站立著的是人格神。但是,為什麼在人類文明之前,大家皆經歷過神學時代?東嶽之王解釋:人類社會是從動物社會衍生(殘化)而來。至於形而上學與哲學之間究其競是怎麼回事?只有當人類徹底弄明東學西漸古代絲綢之路上發生了什麼,我們才會發現西方哲學是怎麼樣站立起身來的。這件事西方當然是不會做的(因為"西方中心"五百年嘛;因為,農耕文化的創始人是我們中國人自己。)


用戶3097950555020


古人把世間的狀態分為形象。形,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的東西,古人稱之為在地為形。如山形,地形,圖形,人形,車形……等等。象,看得見摸不著,或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一種不具象的東西,如氣象,天象等。還有一種是介於形象之間的區域。比如,相機鏡頭裡看到的叫影象,因為他們和雲氣一樣,看得見,抓不住,摸不著。但如果變成相片,就是圖像,而不是圖象。

形而上,就是意識形態範疇。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意識形態是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具象的昇華,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符合邏輯的,可以指導行動的高級活動。而形而上學,則是認識論的偏差,作為意識形態學說,他們主張先有了意識,然後有了物質。比如神學,他們認為先有了上帝,然後有了世界,然後有了社會實踐。這種學說就是唯心主義學說。而唯物主義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先有了物質,然後才有了認知,然後有了昇華,然後指導人們的實踐。

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唯物主義認為,真理是動態的,是不斷探索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是永不止步的。沒有任何真理是僵化的,是絕對的真理。但真理在進步中也是永遠存在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活著的真理。


秋色正傑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易經-繫辭》,就概念來講,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也就是說,形而上是指研究具體事物外在的聯繫,是對宇宙本質的探索和研究,是我們常說的自然之道,或者萬物運行的規律和法門。形而下,就是研究事物本身的規律,是具體的事物內在的聯繫,是運動而客觀的研究事物規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唯心與唯物主義,即形而上是唯心學說,形而下是唯物學說。

01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偉志道。形而上是哲學的概念,是孤立、片面、靜止、唯心的研究宇宙的本質和不變的規律。天道無常,道法自然。這些揭示萬物演變規律的法則,來自於對宇宙萬物的觀察和總結,而所謂天道,就是宇宙運行的規律,它的規律是什麼呢?就是變化無常的這種恆定性規律。道法是什麼,道法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此,所以也就是所謂天道無常罷了。


形而上學正是在尋求萬物不變的規律和宇宙恆定的既有性,因此探尋它是需要用心去研究,單一來說,人的生命,乃至人類的生命與客觀萬物的生命都不足以觀察宇宙的全部,因此運用唯心主義的觀察和總結方法,能夠對宇宙恆定的命題進行無止境的感知與悟道。


形而上學是千百年來無數大學問家,大哲學家,人類精神和靈魂的導師,他們在窮盡一生探索道源、道心的時候,所形成的一門探索路徑,期間存在眾多的觀點和看法,也有許多的經典辯論和案例,使我們能夠增聞博見,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過去,瞭解自己不曾到過的境界,是一門探索宇宙規律的捷徑。

02形而下學

形而下學謂之器。什麼是器?器是具體的,有所形狀,可以描述,運動著的物體。也就是說形而下就是我們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研究什麼,研究物質的運行規律。是在變化著的,可以觀察的環境下,研究物質的現實問題,並運用研究的規律解決生產生活,科學研究的具體問題。


對於形而下學,我們國家的探索和研究,處於弱勢。我們在研究物質的規律和科學研究時,所鋪墊的基礎科學是貧瘠的。當然隨著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基礎科學研究,發展核心技術研究,這一時期將很快成為過去。大國重器,是需要形而下學的哲學深入研究和探討,為自己的物質發展,科學領先,起到很好的作用。


形而下學,需要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和觀察方法。在探索粒子、中子、質子等研究時,需要複雜的儀器和觀察條件。像探索外太空、觀察宇宙的巨型天文射電望遠鏡,我們易經具備。隨著國家的不斷強大,我們的科學意識不斷提升,對事物本質的研究更先進,那麼科學應用將領先於全球。這是任重而道遠的,也是我們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的。

03運用哲學思維

不管是形而上還是形而下,都是哲學的範疇。我們就單一的哲學範疇來說,無論唯心還是唯物,無論是形而上學,還是形而下學,其本身都是探索的方法和課題不同,但是揭示的規律都是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生存的空間。


大秦觀


"形而上學"和與其對應的"形而下學"是基本的哲學概念,古文意思,讓今人費解。加之一些釋文太過專業,引經據典,又給蒙上一層神秘袈裟,讓人越發糊塗。理解這兩概念,其實不必太過複雜。

先解字。"形"是形狀、形態,是所有物體的外在表現,是人們識別、理解如"桌、椅"等器皿和物體而給出的描述、定義。"而"是助詞,"之"的意思。"上",上面、上方、上層。"學"即學說、學問、理論、概念,與之對應即為"下"。

再釋義。首先是一種概念,一種學問、一種理論。進而言之,是關於物體、物質本體概念之上的學問與理論,因為專注在"上",就很抽象,與“能夠看見"相去甚遠。也可以認為是認識事物內在規律的理論與學問。

對照解。"上"與"下“即“理論"與"實踐"對應,"形"與"義" 即"實體"與"釋義"對照,簡單理解,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白鶴灣的歷史故事


“形而上學”最早是一本書名,作者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還寫了一本書叫《形而下學》,我們更熟悉它的中文譯名,稱為物理學。形而上學,其實就是關於,物質之外的學問,現在我們稱之為意識形態,形而下學,是關於物質的學問。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在世界萬物形成之前,物質沒有可見的形狀,就是形而上,形物質形成之前的東西。《易經》中,把這種狀態叫做“道”,它是無形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因為它是一種物質,我們把它叫做本質物質,當本質物質,發展變化為萬物以後,物質具有了可見的形狀,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物質。

《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器”,就是擁有具體形態、質量和硬度,就是宇宙萬物,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東西。“道”是“器"”的根本源,“器”則是“道”的發展態。


在哲學理論中,對“形而上”的“道”,就是現實物質世界形成之前,無形的本質物質,進行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上學,其實也稱意識形態學;對“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現實世界形成以後,有形的世界中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下學,就是物理學。

就像一顆大樹,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樹存在的基礎,至於樹幹就是物理學,樹枝就是其它的自然科學。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在哲學上不同的流派,已經爭論了數千年,不將爭論下去。


德雨50926495


什麼是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你怎樣理解?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道德經》札記之三:當亞里士多德遇見老子

老子和亞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哲學的兩個代表性符號。本文仿電視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嘗試從這兩種哲學思想並行同存關係比較的角度解讀《道德經》。

上古的中華大地,從伏羲氏的手中誕生了一部兼三才、包萬物、無所不言的奇書—《易經》,人類最早的哲學書籍。

幾千年後的春秋戰國,老子為換取出關歸隱的通行證,連夜奮書,留下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鉅著—《道德經》,成為中國哲學的起源。

往後兩百年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寫下了被那個特斯拉的牛人馬斯克總愛掛在嘴上的第一性原理—《第一哲學》,成為西方哲學的起源。

東西方哲學就此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道,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發源於《易經》,弘揚於《老子》,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自然沒有疑問,可怎麼跟老外扯上關係?事情是醬紫的,札記二不是提到了《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即“道是形而上”,形而上又是什麼東東?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研究的範疇。亞氏認為第一性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他的徒子徒孫覺得很有道理,可又不知道該歸於什麼範疇,就創新了一個名詞“Metaphysical”,後人借鑑易經,把第一哲學譯為形而上學,又稱玄學。形而上者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其存在的眾多證據,但卻說不清楚是什麼。屬於精神方面的宏觀範疇,抽象的理性思維,故而老子也稱其“玄之又玄”(見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作為形而上學的巔峰之作,更是統攝天地人萬事萬物,成為哲學的終極理論。

以上就是本人的回答了


野生社會學研究者


我是一向主張人人都要學點哲學的。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在回答問題之前,首先要釐清形而上學的來歷:

形而上學的來歷: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去世後,安德羅尼柯承擔起了為其整理和編纂遺著的工作。在編完《物理學》之後,對下一部著作無以命名,因為它探討的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之中。迫於無奈,安德羅尼柯只好給這部著作起名叫《物理學之後》。古希臘人安德羅尼柯給《物理學之後》起了個書名,後來,這個詞傳到中國,翻譯家根據 《易傳.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句,將其翻譯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即為哲學。這就是形而上學的來歷。



下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一、什麼是形而上學?

(一)哲學史上指哲學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二)同辯證法相對立的世界觀或方法論。它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事物外部。也叫玄學。

哲學研究的都是超越了我們經驗的東西。它們或者僅僅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中,或者僅僅能夠被我們體悟到。董仲舒說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就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是為腐朽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其利益的唯一學說。



二、什麼是形而下學?

我們眼睛看見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手摸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沒什麼稀奇,所以說是“形而下”。

三、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的關係

形而上學揭示了組成物質世界的本質性的不變性,形而下學揭示了物質在現實世界中的變化性。總之,在這裡的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它和形而下學的關係類似於今天我們政治課本上的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歡迎討論和評論。歡迎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