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师的亲属过世了,其他老师有义务给奠仪吗?

小木圭


这个问题我看了以后觉得很搞笑。也可以看出提出这个问题的绝对是老师。我就是一名教师,说实话我看不惯我的同行平时那种扣扣索索的样子,看不惯他们精打细算的表现。同行的家属去世了,平时和你的同行关系好,你就去一下礼金也穷不死你。如果和你的关系一般,你不去的话,也不要放在这儿说。还拿到头条来让别人讨论。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南山种豆3


哈哈😄能问出这话来,可见你平日朋友不多。尽管我们从法律上讲究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个人情世故。我们今天做的好多事情是没有义务驱使的,都是“自愿”行为。譬如说,去年初八刚上班,就有“熟人”邀请,中午11·30分在酒店吃饭,理由是她母亲过八十岁生日。其实邀请他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你和她是朋友,所以“必须”去捧场。当然去了也不是让你白吃饭,至少准备500元钱,多了更好,按照关系的远近。如果不是今年赶上非常时期,这样的“邀请”肯定免不了。所以,老师的亲戚去世,也是根据自己的关系亲疏来确定是否前往祭奠的。毕竟生活在人群中,交往是必须的,所以如果都是以“义务”来提示自己,那么你只能远离人群了。


陈律12


奠仪,就是白事的礼金,我国自古便有之,可以说是一种风俗。由于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俗可能也存在着不同,但一般来讲,参加白事时,或金钱或礼物都是一定要送点什么的。甚至在有些地方,即便本人无法到场,也要让他人代送。至于礼金数目,我听老辈人说必须是单数,比如100、300、500等,当然金额多少取决于关系远近或者是否抱有目的性。另外,关于礼金数额网上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整数后加1,比如201、301等。参加葬礼以及送奠仪,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人情社会的交际方式,它取决于你和死者以及死者家属的关系,但是有很多人把这种事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我觉得不太合适。最后说一句,“送奠仪”跟职业无关!




护士执考


老穆认为,其他老师没有义务参加奠仪,但是,大家都在一个学校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再加上都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所以参加一下,也无妨!

鉴于当前形式,老师们到现场参加是不可能的了,尤其是作为老师,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不可举办上规模的奠仪……

老穆从题主的截图中可以看出,学校工会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强迫老师们必须参加。

“有意参加集体吊唁者请于……建议奠仪统一为50元……”

说句实话,50块钱对于现代人而言,数额并不算大,也就是给孩子吃顿饭的钱,如果没有什么问题,不妨出这份钱……

老穆认为,如果哪位老师不想参加,不想出这份钱,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是他的义务。

但是,如果别人都出了这50块钱,只有你不出钱,我想,你和这位老师的关系恐怕也走到了尽头,尽管他见到你时,或许还会笑笑……

【结束语】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大家共事一场,很有可能要共事几十年,参加一下奠仪,又何妨?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老穆说语文


老师的亲属过世了,其他老师可以送花圈吊唁,向老师和他的亲属慰问。但这不是义务,是同事间房礼仪和关怀。


高友德


老师和老师大家都是同事,对于人情来往之事没有义务不义务之说,只能讲同事们之间的情谊了。如果老师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或自己家人出了事,作为同事如果不是关系很差的话,应该去参加一下。至于老师的其他亲属我觉得没必要参加。谁家都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如果谁都去参加,哪个人也受不了。


他二大爷790


义务,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义务具有法律强制性。

从这个定义看,老师家属过世,与其他老师没有利益关系,自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结论:没有义务。

但是义务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在一定的道德和习俗要求下,要求人们遵循某一特别的习俗而为一定或不为一定行为。

同事家属过世,从道德角度来说,作为同事应该表达自己的同情与悲痛,这是道德层面的。那么中国传统习俗里,比较亲近的人家里的红白喜事,总会凑个分子,这就是习俗要求。所以凑个奠仪,表达一下同情,是一个基本修养。

不过我们这边,逝者家属几乎不收奠仪了。如果关系比较好的,愿意送送逝者安息的,就人去,不必带任何奠仪。去送逝者入土的人,都会得到家属的一点礼品,表达感谢之情。


灿哥填志愿


这属于人情,人情是往来的,你来我往。如果你是一个不与任何人往来的,你完全可以不去,即使学校组织去,你也可不参加,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做喜事也不能接受任何人的礼品礼金。如果你做喜事接受了呢人的礼品礼金,别人做喜事你又不去礼品礼金,你将受到众人的指指点点,遭到众人的唾弃。你问这么个问题,不知是智商有问题还是情商有问题抑或是神经有问题,反正总有一点点问题。


用户4221713749516


不要用义务这个词

人情冷暖,算是中华民族礼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你的人生轨迹之中,没有人际关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毕竟是个社会人。

不过各个地方的做法会有区别,视关系远近,有些是个人奠仪,上门拜祭。有一些是单位出面。微信红包,说实话,第一次见。

但是千万不能视为义务。

人心换人心,你真我就真。


薛定谔的口罩


这得看同事的什么人去世,同事的家人,必须去。如果在一个大学校,几百同事,与你不熟的同事父母过世,你可以不去,因为你们不是很熟,只是点头熟人。如果你在的学校只有几十人,你如果懂一点人情往来,就应该去。同事之间相互往来,这还用问吗?何况你是老师!如果你在的学校只有十几二十几个同事,再问这问题,你就是弱智!当然若果是同事的亲戚,就另当别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