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一幅传世名作的曲折流浪史

《富春山居图》:一幅传世名作的曲折流浪史

传奇的人生,传奇的作品。黄公望八十高龄才画出的《富春山居图》,其流浪之途,与创作者的一生一样跌宕起伏。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名作。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作于黄氏79岁归隐浙江富春后,历时三年所作,是其晚年画风极为成熟的时期,因此可以称得上是黄公望的鼎力之作,被称为“第一神品”。他在题跋中这样写道: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亶亶。布置如许,遂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设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

据此可看出其创作此画的因缘。明代邹之麟(1601-1651年)在卷后的题跋中,将该图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井论,可见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该图描绘的是浙江富春江两岸大岭一带的秋天景致,笔法上取董源、巨然,使用了常用的披麻皴描写南方山水郁郁葱葱、草木华滋的景象。此图曾经被明代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人鉴藏题记,曾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黄公望所写山水画,多从写生中来。据说他每次出门之时,必带上笔、纸,凡是遇到心仪之佳景,必手自笔录,以作为创作的素材。他写生最多的地方,一是其家乡虞山尚湖之景,一是富春山钓台之胜。论者谓其“所画千丘万壑,重峦叠嶂,愈出面愈无穷”,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黄公望的山水画中得到生动体现。笔者曾于20世纪90年代赴浙江富阳,在富春江附近小住了一段时间。经仔细研究比照,发现黄公望当年所写的景致大致犹在。据此可看出,《富春山居图》实际上也是黄公望的写生之作,反映出深厚的写生技巧。《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写生与写意的结合,代表其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因此,长期以来,该图受到鉴藏家、美术史学家的广泛推崇,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关于此图的流传与鉴藏,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离奇故事,使其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平添了一种传奇色彩。

画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至明成化年间,由沈周收藏。沈周自从得到这件宝贝,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出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便请朋友题跋,一朋友儿子见画得这么好就产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一卷以慰情思。


《富春山居图》:一幅传世名作的曲折流浪史

《剩山图卷》纵32厘米,横51.5厘米

多年以后,《富春山居图》成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收藏,但董晚年时又将其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清顺治年间,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而吴洪裕晚年病危之时,想效仿唐太宗把画带到来生去,就在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将投入火中的画救了出来,并以偷梁换柱的方法用另外一幅画换成了《富春山居图》。

但救下画作已被烧出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至此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此图后,将小段烧焦部分揭下,重新细心装裱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而且几乎看不出经剪裁过的痕迹。从此,大段部分被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小段的部分人们称之为《剩山图》。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


《富春山居图》:一幅传世名作的曲折流浪史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来到了弘历面前。他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

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

此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收藏,后来传给他的儿子吴洪浴。吴洪浴对此画珍如拱壁,临死前曾嘱咐家人将其殉之于火,所幸被其侄子吴真(贞)度从火中抢出。遗憾的是,此时此画已被烧成两段。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分别是收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两部分。此图的主要部分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系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1347年)过富春江时为无用禅师所作,故被称为“无用师卷";剩下的一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被后人称之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来经吴湖帆所鉴藏,现归浙江省博物馆所藏。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美术史论家梁江先生在其新著《中国美术鉴藏史稿》中提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曾经被黄宾虹鉴定为真迹,在1949年运到 台湾。这件作品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一幅传世名作的曲折流浪史

《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7厘米

两件《富春山居图》的鉴藏、流传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件饶有趣味的事,也是一件让很多人深感遗憾的大事。尤为特别的是,两件《富春山居图》分离两百余年,现在分别藏在海峡两岸的博物馆,演绎着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很显然,两件作品的鉴藏与合壁展示,其政治和文化涵义已经远远超越其作品本身。它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同时,还充当着文化使者,成为维系两岸民众心结的纽带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