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永樂皇帝朱棣,為何誅殺方孝孺十族?

資深人士說文史


首先,不管方孝孺是否認可,朱棣已經是當時的皇帝。方孝孺拒絕替朱棣寫詔書,就是違抗君命,按當時律法,本身該殺。

戲文裡總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確,封建社會的第一生存法則就是,君命難違。

古代的罪名有很多,最嚴重的莫過於欺君、謀逆、抗旨,歸根結底都是一個罪,那就是傷害皇權。

法律明確了君王生殺予奪的大權,而且,人治優先於法治,所以任何事,最終判斷標準是握在當權者的手上。所謂天子一怒,屍橫遍野就是這個意思。

方孝孺始終忠於建文帝,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朱棣的皇位是陰謀奪來的,罵他是亂臣賊子,對新皇帝來說,殺他是天經地義的事。


其次,朱棣通過非常規途徑登上皇位,殺方孝孺是殺雞儆猴,震懾對他心存不滿的人。

方孝孺是明朝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明太祖死,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朱棣敬重方孝孺是讀書的種子,對他禮讓有加,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可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臺上臺下。朱棣一勸再勸,他反而罵得更加起勁兒。

朱棣殺方孝孺,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鞏固皇權的必須。


第三,古代刑罰中的重罪無非誅九族,《大明風華》中這個誅十族,是因為方孝孺嘴太欠,朱棣心太狠。<strong>

方孝孺在朝堂上又哭又鬧,朱棣一直忍著。他命人把筆墨準備好,並對方孝孺說:“詔告天下的即位詔書,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卻將筆扔到地上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寫。”

朱棣:”難道你不怕株連九族嗎?”

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連十族又能拿我怎麼樣?”

於是,朱棣勃然大怒誅滅方孝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處死!

這一段,跟我們普通人吵架一個道理,話趕話,雙方都是越說越氣。方孝孺罵急了已經口不擇言,朱棣盛怒之下也失去了理智,所以上演了一幕誅十族的人間慘劇。

方孝孺因此留下一世清名,可他是否想過呢?家人何辜?


何處風蕭蕭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在經過了近四年的靖難之役後,終於攻破南京城。當然與其說攻破,倒不如說是“拱手相送”。南軍主帥李景隆,彼時一出城便改弦更張,投了朱棣;攻城前夜,還在同鄉會上慷慨陳詞的內閣首輔解縉,此時也已成了朱棣的幕僚。都說“

板蕩識誠臣,疾風知勁草”,此言果然不虛。

當然縱覽建文一朝,也並不只是此類人物,至少方孝孺就不是。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讀書人的楷模,這位從小聰慧,熟讀四書五經的大才,又是如何面對朱棣的呢?

在朱棣攻破南京之後,聽聞方孝孺才名,便意欲借方孝孺之手,安天下讀書人之心,希冀他能夠為自己起草即位詔書。如果方孝孺肯寫,那便意味著身為文壇領袖、讀書人種子的人物認可了自己的承祚、正統之位,無疑會省卻文人的口誅筆伐。於是,便有了朱棣的躬身以待,面對身穿孝服的方孝孺,朱棣說道:

“我法周公輔成王耳!”顯然朱棣希冀將自己的“篡”定義為周公輔佐周成王般的“輔佐”,只是奈何“成王”朱允炆自焚而死,自己也只好“勉為其難”繼任。而方孝孺卻答曰:“成王安在?”“何不立成王之子” “何不立成王之弟?”

顯然方孝孺已經表明了自己在國君之位上的態度。身為正統的建文帝,即使自焚而亡,也當依從正統之論改立朱允炆之子或者遵從朱標一脈,改立建文之弟為君,而絕非自比為“周公”的小宗朱棣。

這種關於認識論上的矛盾顯然不可調和。於是便有了朱棣的拿手好戲“威逼”, 昭示天下,非得由您起草不可”。方孝孺做的卻是將筆擲到地上,“死則死爾,拒不起草”。 “汝不怕夷九族耶?” “即夷十族何妨!”

此時的朱棣顯然已經出離憤怒了,縱使在前往南京之時,姚廣孝曾經告誡自己,即便是方孝孺拒不投降,也不能殺害,“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但天子一怒,伏屍千里。方孝孺以及父親四族、母親三族、妻子二族,另加之以門生、故交,合計共873人盡皆被誅殺。

之所以要殺方孝孺,並以亙古未有之十族處之,原因自然也以 是昭然若揭。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朱姓皇族,朱棣有面對蒙元時招降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的驍勇多智;更有面對父親朱元璋因為“索馬事件”勃然大怒時的唯唯諾諾,面對建文帝削藩伊始的“裝傻充愣”示人以弱,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既然不能招降,為己所用,對方又是一個有著山呼海嘯般擁戴者的 文人士子之星,或許只有殺之才能立威,當然這種多米諾骨牌之下,如果殺一人不能阻止,那就夷滅十族。方孝孺是也,後來的御史大夫景清的“瓜蔓抄”夷滅全村寨是也。

政治之下的人物有意思的一點是,方孝孺成了忠臣的楷模,而殺了他的朱棣也通過接下來二十餘載的執政,鄭和下西洋、五伐蒙古、收復交趾、建立奴兒干都司、修撰《永樂大典》成為了不可多得的明君聖主。


清風明月客


早在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時,他的心腹謀士道衍和尚就曾秘密地向燕王朱棣建議,說殿下大軍攻克南京後,老僧有一事拜託,朱棣問何事?和尚說建文帝身邊有一深諳經學的儒士,叫方孝孺。此人深重名節,城破後必不肯降,請殿下千萬不要殺他。若殺了他,不僅失去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儒,且有損於殿下的英名。……朱棣卻不以為然。後來朱棣打下南京,趕走建文帝。在南京聚寶門外成了殺人的刑場,連宮女宦官也殺了一千多人,又公佈了以太常寺卿黃子澄為首的二十九人奸臣榜,懸示搜捕。南京籠罩在腥風血雨之中。在此期間,朱棣創造了封建社史上最兇殘的記錄一一屠戳方孝孺十族。………一開始是為登基由誰來起草詔書,幾經研究,一併廷臣俱舉方孝孺。但當方孝孺被召入宮,卻披麻戴孝而來,一路嚎哭!朱棣問其何故白素孝服,方說國家大亂,百姓遭難,誰是肇事之元兇?隨即罵道,亂臣賊子,野心勃勃,竊國篡權,不顧萬世唾罵,冥頑不悟也!我忠臣掛孝,堂正理直,寧死不屈,必會萬古留芳,何懼之有?……朱棣諷刺他道,你想成仁取義,我偏不叫你如願。就算你不怕死,你也不怕滅九族嗎?…孝孺輕蔑地答道,“禍滅十族,又奈我何!”…朱棣這才怒懟方,“我一定斬你十族!″(當時還未敢稱“朕″)。……朱棣在殺了方孝孺之後,真的又滅了方家十族。按封建宗法先殺孝孺父兄各系,殺完後又殺方家外祖父、外祖母、姨表兄弟、岳父、岳母、姑表兄弟、外甥、外孫和本族九族後,又把他幾個學生(廖鏞、林嘉遒等)及家屬抓來湊成十族,統統殺掉。方孝孺二個女兒還不到十六歲,隨母住在浙江寧海老家,被抓押往南京的路上,她們惟恐父親看到自己被殺難過,便挽看手,一起跳下秦淮河。…[流淚]…[傷心]…[贊]…[玫瑰]…[祈禱][史評:“忠堪嘉芳”!]


桃花塢裡桃花扇


《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為何要殺方孝孺 並被誅十族呢?

1402年,奉天靖難的朱棣終於完成了逆轉,打敗了南軍,在李景隆的幫助下,朱棣成功佔領了應天當時大明帝國首都。隨後建文帝離奇失蹤。

但當時的朱棣在眾大臣的推舉下不情願的當上了皇帝,改元永樂。

早在建文元年,朱棣旁邊的謀士姚廣孝就說縱然佔領應天,但絕不能殺一個人那就是方孝孺,我想當時的朱棣肯定很贊同這句話。

1402年,建文帝被趕走後,朱棣讓方孝孺寫登基詔書,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朱棣說建文已死,先生何必如此,方孝孺又說建文兄弟在耶,朱棣不答,此乃家事,先生不用說了,仍逼著方孝孺寫,方不從,朱棣說:“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孺答道:“十族何懼耶。”

最終方孝孺被殺十族,除親屬外,外加學生,朋友一族。據說那天人頭落地的有幾百人之多。

朱棣為何會誅十族呢,這與他的父親朱元璋一樣要不不做,要不就做絕。洪武年間,清洗功臣幾萬人就是為了朱允炆鋪路。靖難之役,朱棣是無論如何也洗不掉他篡位的罪孽。

朱棣早年隨徐達等人北伐,後被朱元璋派到北平任燕王常年與北元作戰,練就了狠辣的性格,當時為了鎮壓建文群臣不得不採取的方法,因為當時朱棣只佔領應天,各地效忠的還是建文帝。

所以,他只有震懾了眾人方可完成皇帝的蛻變,只能說方孝孺的剛直碰上了建文的笨跟朱棣的狠辣。跟那個時代的悲劇。


山顛一壺清酒r


1398年,明太祖死了,皇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朱元璋60時,太子朱標死了),這就是明惠帝,歷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號)。當時京城裡大街小巷謠言,說幾位藩王串通一起,準備造反。建文帝馬上把心腹大臣齊泰和老師黃子澄找來,商量對策。

齊泰認為諸王之中,燕王的兵力最強大,野心也最大,應該先把燕王的權力削掉。黃子澄認為燕王是早有準備,還是應該從其他的藩王下手。建立帝認為可行,於是就開始削藩了。

公元1399年,北方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師出*為國靖難,誅殺奸臣*公開率大軍南下。1402年,朱棣的軍隊攻陷了南京城,然後一場大火建文帝就不知所終了。朱棣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明成祖*。

朱棣希望仕林領袖之美稱的方孝孺為自己撰寫繼位的詔書,而方孝孺則明確的表示拒絕了,並破口大罵朱棣是篡位的亂臣賊子。朱棣當時大怒:*孤要誅九族,何入*?方孝孺正義凜然道*:十族何妨*?

不料,朱棣真的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一族學生,而方孝孺也就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被誅殺十族的兩個人之一,同時方孝孺也因為對建立帝的忠貞而得以名垂青史。

據說朱棣在誅殺方孝孺之後不禁嘆道:*不意世間有忠臣如此*,於是密秘的讓方孝孺以及家人的屍體收拾後並安葬。不過此事正史書上沒有記載。

民間很多人認為方孝孺是個忠於建文帝的大忠臣,但是也有一部人認為他是個讀書不知道變通的人,都變成愚孝的人了,天下是朱家的管他誰做皇帝呢。


隱者康司馬


在建文帝時期,圍繞在建文帝身邊的就是方孝孺等幾位大臣大臣。先說結論,朱棣對於方孝孺等人建議實行的政策和削藩提議感到不滿!

建文之治沒進行多久就出現了問題,建文被他的老師方孝孺蠱惑,在他眼中只有周代是最好的,不僅禮樂應該恢復到周代,人們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政權的組織形式都應該恢復到周代,甚至把各個州縣的名字、各個街道的名字、所有文武官職的名字、宮殿內每個宮門的名字都復原到周代的標準。在施行的過程中比如說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滿意改了多系,結果朝廷朝的整個行政機構大半力量都用在這項工程上面,興師勞眾並不討好!

推行恢復井田制。到了明朝井田制度已經一千多年沒有施行了,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後來歷朝歷代除了王莽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想要恢復這它,結果到了建文帝這代,要恢復實行這個不合時宜的制度。肯定是引起不滿!

改革科舉,建國時朱元璋考慮到北方由於長期經歷異族統治導致儒學凋敝,再加上程朱理學長期只在南方講學,所以朱元璋設立了南北兩個榜分別開展科舉考試,避免官員名額被某一地把持。而建文帝上來先把南北榜拆了搞成全國統一招錄,然後又停辦了北方各省的官學,連學習四書五經的渠道都給斷了,讓文人學子所憤怒。

減免稅收,建文時期有些地區的稅負減到了僅有朱元璋時期的百分之十。歷朝歷代減稅一般來說都是仁政,只不建文選擇減稅的時間不對,因為這時是前線與燕王軍處於持續交戰狀態,結果幾場戰爭失敗後,因為稅收問題國庫甚至沒錢來組織軍隊對燕軍對抗。這一點,讓擁護他軍隊逐漸失去信心。




紺香旦日談


朱棣奪取皇位之後,要找一個人為他寫登基詔書,當時最佳人選就是方孝孺,因為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如果要寫是最有權威的。

可這方孝孺的思想裡是不侍二主的,他不寫詔書,卻下寫下了燕賊篡位,這可惹惱了朱棣。

朱棣說不寫就要誅九族,可方孝孺一點也不懼怕,說著誅十族也不寫,這樣連他的親戚朋友學生都處死了,一共牽連了好幾百人。

那時人們可能贊方孝孺的氣節,可我們今天看到的卻是更多人無顧的犧牲。


sddz以書潤心


《大明風華》中,永樂皇帝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的主要原因是方孝孺不給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



方孝孺被殺害真的非常可惜,他的文采不必說了非常的淵博,在朝庭裡做官也是對皇帝忠心不二,認真辦事,是一個國家的忠臣啊。

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



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

方孝孺的死因過程

當初,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把方孝孺託付給朱棣,說;“南京城攻 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的臺上臺下。朱棣走下臥榻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回頭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說道:“上天降下戰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奸邪的臣子如了願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



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還有什麼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時年四十六歲。他的門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長方孝聞,他致力學問,舉止淳厚,先於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與方孝孺一同赴刑場,也賦詩一首而死。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中憲、中愈事先自縊身亡,兩個女兒跳進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從此也被列為禁書,永樂年間凡藏書者皆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傳世。

死後被朱高熾平反

朱高熾即位後,吩咐禮部:“建文朝眾臣,已遭處決示眾。他們 的家屬淪為官籍奴僕者,都釋放為民,發還他們田地。其外親戍邊者,只留下一人於戍守之處,其餘釋放還鄉。”

萬曆十三年(1558年)三月,釋放因方孝孺獲罪而被貶謫守邊者的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有一千三百多人。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絕,無後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兒子名孝復。

引用資料:

————《明實錄》

————《明史·成祖本紀》

————《明史·方孝孺傳》


奇趣講史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誅殺十族,這是歷史上最殘忍殘酷的刑法之一,十族都包括哪些,十族範圍:

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兒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媽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門生。

方孝孺被誅十族,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之人。十族共計歷873人,據說第十族師長裡面還有皇帝的老師。 其實還有一位是明朝的景清。景清成祖時御史大夫景清,在早朝時候要殺皇帝,被抓捕,搜身查到有佩刀,古代朝廷不允許佩刀劍,遂被殺,誅九族,株連其鄉人,後者史稱“瓜蔓抄”。其實也是算一下也是十族。

朱棣這一做法可謂開了歷史之先河,暴虐之慘,在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谷應泰比較成祖與歷史上政權更替中發生的殺戮,論曰:

聞之川澤納汙,瑾瑜匿瑕,王者之大度也。

先說一下朱棣,摹串皇位,不滿意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建文,在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篡奪皇位,如願當上了皇帝。建文王朝超滅亡,朱棣奪位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對那些曾經反對他的人進行瘋狂的報復,他對建文朝不支持自己的大臣們進行了一次大洗牌,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建文帝的主要謀士黃子澄和齊泰都被“族誅”。朱棣對抵抗最為堅決的鐵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體,將其殺死。更令人切齒的是,朱棣還將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發往教坊司,充為官妓,任人凌辱。不過,比起一個叫方孝孺的遭遇來,這些忠臣還不是最慘的,方孝孺居然被誅了十族,最為慘烈。,但為何偏偏加刑到硃砂十族,這還要提一下姚廣孝,朱棣的軍師,當年朱棣揮師南下的時候,他最依賴的謀士姚廣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請求:“方孝孺是個才學出眾的人,當我們取得的時候,他肯定不會降服於您,但請您不要殺他。殺了他,那麼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沒有了!”朱棣點頭同意了他的請求。

後來朱棣進入南京城的當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獄。朱棣即位時要擬即位詔書,朱棣想到了讓方孝孺寫,來裝點門面。方孝孺不但沒有理會朱棣,反而存心要為建文帝鳴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不斷質問朱棣篡位陰謀,不怕死也要反對朱棣,朱棣好面子,朱棣強壓怒火:“怎麼能這麼容易就讓你死,就是你死了,難道你不怕株連九族嗎?”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連十族又能拿我怎麼樣?”朱棣勃然大怒,將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誅滅方孝孺十族。自古以來,最嚴厲的莫過於誅九族,從沒有誅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開了先河,空前絕後。最為殘忍的是,朱棣將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面前殺死,要他看著,折磨他。

但是,方孝孺都不為所動。這就是方孝孺,不過從這件事只能看到方孝孺的忠卻看不到他的智慧,如果不去刺激朱棣也許就是自己死了,也不會有這麼驚天動地歷史事件了,在明朝並不是很富有的情況下,朱棣自己節衣縮食的還要朱棣修纂《永樂大典》一事,還要支持鄭和下西洋,其實都表明朱棣很在意後來人對他的評價,讓鄭和下西洋名字上做貿易實際也是告訴其他國家,我才是大明的皇帝,而方孝孺的筆就是那個時代的刀,如果你為我寫詔書我就明正真,言更順了,但不為我用肯定除掉,當時激怒了朱棣,朱棣也顧不上姚廣孝說得那番話,兩個人犟到那了,也是激發了朱棣的血腥殘暴的一面,靖難之役也是如此。

不過朱棣在歷史上說法還是比較矛盾的,朱棣軍事才能卓越,雖奪取皇位,但對內能發展經濟,體恤民力,興建北京,文化事業發展,對外交流頻繁,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興盛都有幫助,但也異常殘暴,這可能就是古代的帝王





曉麗說影視


大明一朝,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士大夫們特別講氣節,他們剛正不阿,不懼

生死,敢於觸怒龍顏,以死諫為榮,名節重於泰山。這種官場文化貫穿整個大明

始終。方孝孺被誅十族,主要就是名節大於生死,敢於觸龍鱗。

明朝官場文人的爭名節情結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在此後兩千多

年受到封建統治者推崇。經歷了漢唐宋上千年的發展,儒家思想不斷的發展,到

了明代,程朱宋儒理學的發展,一些氣節之類的思想作為道德價值觀納入科舉考

試範圍,使得他們大多自幼飽讀詩書,從小就立志心憂天下,“寧為玉碎不為瓦

全”,把氣節看的比生命還高。這種有氣節的士大夫是得到整個社會的尊重,地

位非常高。

建文新政籠絡一大批文人士大夫

太祖朱元璋時期,屢興大獄,殺戮太多,文物百官人人自危,相比較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氛圍,建文朝就顯得寬鬆多了,朱允炆重用文人,以仁義為指導思想,大量啟用文人,讓他們參與國家政事要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建文一朝又被稱為“秀才朝廷”,大批文人士大夫敢於發表言論,對建文帝忠心耿耿,至死不渝。這批士大夫中有一位備受推崇的大儒,就是方孝孺,他師從明代名儒宋濂,在建文朝廷任翰林侍講,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建文帝對方孝孺的無比信任,使得方孝孺時刻想要報答知遇之恩。

方孝孺不肯折腰服侍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之後,需要有影響的大儒來為其起草登位詔書,來提高其當皇帝的合法性,他們抓到方孝孺,朱棣命他起草繼位詔書,他卻披麻戴孝大聲哭號,而後上書“燕賊篡位”,擲於地上。朱棣大怒威脅要誅九族,方孝孺卻答“滅十族又如何”,朱棣殺心已起,命人將其寸磔於市,並誅其十族,為了湊夠十族,將方孝孺的學生也算進一族。

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方孝孺就是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殺身成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