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慈禧欲收回兵權,北洋軍從此起家。

北洋、北洋,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開的名字。太平天國運動,各地漢人勇營拔地而起。曾國藩在湖南創立湘軍、李鴻章在安徽創立淮軍。中央的軍事大權就這樣流向了地方。甲午戰敗,李鴻章的淮軍一蹶不振。老謀深算的慈禧知道,收回地方軍權的時機來了,便打算建立一支由中央控制的新式陸軍出來。

慈禧派出心腹榮祿,在天津建立“督辦軍務處”。此時新軍的訓練已經在小站展開,可是這時陸軍督辦胡燏棻不熟悉軍事。榮祿便派能力過人的袁世凱,擔任新陸軍督辦。袁世凱一上任,便把新軍的名字由定武軍,改為新編陸軍。袁世凱和北洋軍隊的故事正式開始。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沒有人會想到,這支從小站走出來的軍隊,對中國影響那麼久。

滿人為將,漢人練兵的如意算盤。

袁世凱畢竟是漢人,能力如何超群,也很難讓慈禧放心。奈何朝中又沒有可以代替的袁世凱的滿人。於是慈禧想出了一個滿人為將,漢人練兵的方法。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同時,慈禧便派出滿人蔭昌,在全國旗人中挑選青年,進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為以後新軍儲備軍事人才,以保清朝危危江山。蔭昌長期在天津,離小站只有幾十裡距離,袁世凱有什麼風吹草動,也可以立即稟報朝廷。

袁世凱以退為進,化解慈禧戒心。

袁世凱也看出了,朝廷對他在小站練兵不放心。當時又正值維新變法,袁世凱左右逢源,在帝黨和後黨中周旋。變法失敗後,慈禧更是對手握重兵,接觸過康黨的袁世凱不放心。

袁世凱見此,便向頂頭上司榮祿建議,把北京地區的五支軍隊合編為武衛軍,歸榮祿統一調遣,並且主動要求把自己的新軍,編為武衛右軍。果然,這一建議不僅讓榮祿讚歎,更讓慈禧大為歡喜,慈禧認為這是袁世凱在向自己表忠心,並無把新軍佔為己有的意思。慈禧對袁世凱的戒心瞬間就被打消了一半。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新編陸軍,這是支效仿德國陸軍的軍隊。

“庚子之亂”,北洋軍的轉折。

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風雲迭起。原山東巡撫毓賢一昧縱容義和團,導致山東越鬧越亂。袁世凱便被榮祿保舉為新山東巡撫。此次看似是袁世凱被京官外調,遠離了政治中心。但是一年後八國聯軍侵華,可以看出袁世凱留任地方是一次機會,對北洋軍擺脫朝廷監視,獨立發展的一次機會。

慈禧向全世界宣戰,卻遲遲等不來南方的援兵。原來張之洞和李鴻章、劉坤一等封疆大吏策劃了東南互保。慈禧得知後氣急敗壞,感覺只屬於她自己的權利奶酪被別人動了一大塊。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原來守衛北京的武衛軍早就八把國軍隊打爛了。只剩下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在山東完好無損。所以慈禧迴鑾的時候,很是倚重這支軍隊來保護自己,維護北京的安全。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八國聯軍侵華後,袁世凱和他的北洋系越來越受重視。

一支武衛右軍的兵力顯然是不夠保護北京的。慈禧就以此為藉口,把張之洞手下的南洋新軍(江南自強軍)劃歸到了袁世凱手下。一舉兩得,削弱了南方那些封疆大吏的軍事力量,又加強了北京的防衛。

調任山東巡撫是袁世凱人生中的一次轉折。他苦心經營的新軍不僅完好無損,而且還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在北京,慈禧無兵可用的情況下,也越來越重視,袁世凱手裡的這支新式軍隊了。北洋軍也開始由地方性軍事團體,向軍事政治集團轉變。

袁世凱再次以退為進。

1902年,慈禧任命袁世凱為練兵大臣,並代替去世的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成為軍國大臣,憑藉這些優勢。袁世凱藉機擴充新軍,同年他的新式陸軍正式命名為北洋常備軍。

面對如日中天的袁世凱,朝中不免會有人猜疑。極有城府的袁世凱深知這點,於是他再次以退為進,向朝廷建議籌建練兵處,實行中央練兵計劃,然後藉機收回各省的兵權,並推舉慶親王奕劻任總理練兵事務大臣。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大練兵能收回軍權,可是收不回全國人民的心。

果然,慈禧很快准奏。1903年,練兵處成立,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鐵良為襄辦大臣。慈禧原本是打算通過練兵培養鐵良,讓他把袁世凱給取而代之的。沒想到練兵出的最大受益者既然是袁世凱和他的北洋。

因為慶親王是一個文臣鉅貪,不懂軍事。袁世凱又經常可以投其所好,深得慶親王賞識,練兵處的事自然歸鐵良和袁世凱管。而鐵良又素無軍事大才,庸將一個,練兵處的實權就抓在了袁世凱手中。練兵處中大小官職基本上都是袁世凱的人。總提調徐世昌、軍令司正使段祺瑞、軍學司副使馮國璋等等。練兵之事。使得北洋軍的勢力根基更加伸延壯大。

借新政之機,行壯大之事。

慈禧迴鑾的的一大事就是新政。作為北洋大臣又熟悉外交的袁世凱自然被賦予重任。在天津,袁世凱建立了最早的成體系的警察制度,並把它推廣到整個北方。隨著警察的腳步,袁世凱的勢力也觸及北方。袁世凱還大力從各處斂財,從亦商亦官的盛宣懷手上奪過電報局、輪船招商局、紡織廠、機器局等洋務運動僅存的果實。還借權力壟斷礦山、工廠、食鹽,大開徵稅。可以說是傾全國之財,打造北洋軍。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北洋袍澤們,都覺得深受袁世凱私恩。

日俄戰爭期間,袁世凱還大放聲論,要增加軍餉,購買槍械,加固要塞,以防俄日士兵進入關內作亂。就這樣,袁世凱利用朝廷的令,手中的權財勢,完成了北洋六鎮的建立。

除了第一鎮不是袁世凱心腹外,其餘五鎮全是小站班底,為袁世凱命是從。不僅在軍界,政界,北洋的觸手依舊無處不在。軍機大臣徐世昌、巡警部侍郎趙秉鈞、朱啟鈴、朱家寶等等。這些不是袁世凱提攜,就是小站出來的。自然而然,他們都成了袁世凱在官場上的觀察哨。

軍權被削,但北洋依在。

1906年。慈禧借管制改革,開始對袁世凱進行打壓。慈禧設陸軍部,任命袁世凱的對頭鐵良為尚書,一統全國軍政。接著明升暗降,提升袁世凱為軍機大臣兼任外交部尚書。慈禧還把北洋軍的財權和北洋學堂的管轄權,劃歸陸軍部。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慈禧不知道後不後悔沒有把袁世凱殺死。

袁世凱看到慈禧有意削弱自己的軍權,不等慈禧來叫,就主動上疏要求把北洋四鎮劃歸陸軍部。但是這時的北洋系,勢力已經不單單在軍事上了,還涉及了全國各個重要部門。想把北洋連根拔起已經很難了。

北洋已不可撼動。

1908年,大清風雲突變,慈禧光緒接連死亡。三歲的溥儀幾位宣統,攝政王載灃年輕氣盛,朝中一群滿族少壯派也蠢蠢欲動。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為漢人又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勢必會受到衝擊。

果然在加封太子太保後不久,載灃就下了一道將袁世凱以足疾為由開缺回籍的諭旨。其實面對袁世凱,載灃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礙於慶親王和張之洞等大臣的反對,和袁世凱手中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袁世凱才撿回一條命。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年輕氣盛的攝政王,怎麼可能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袁世凱的對手。

袁世凱一走,載灃就自任海陸軍大元帥,讓少壯派代表良弼掌握軍諮府,再在北洋軍中摻沙子,把大量留日的留學生派到北洋軍中任軍官,。接著清洗便轉移到政界。調走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革職趙秉鈞,開缺江北提督王世珍。

然而北洋系經過袁世凱這麼多年的經營,根系龐大,已經不是革職幾個人就能撼動的。有極強政治手腕的慈禧都沒能把袁世凱給殺掉。年輕氣盛根基未穩的載灃,想用一紙詔令就推到北洋這棵大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武昌的槍聲,北洋軍對清廷的臨陣一戈。

湖北新軍的槍聲,讓載灃知道了袁世凱的重要性。清廷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載灃下令北洋六鎮南下平叛,可是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用各種藉口拖延,就是按兵不動。

南方越來越多省份響應湖北,載灃只好讓宣統下“罪己詔”,並下旨讓袁世凱回京擔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知道,這次打贏了,清廷以後還是會卸磨殺驢,所以他一回北京,先是逼載灃辭攝政王一職,接著換掉載灃的弟弟載濤等人,換自己人,徐世昌、段祺瑞、趙秉鈞、王士珍等人上臺。並以宮中防務為名,人馮國璋為禁軍首領,調段芝貴的拱衛軍替換禁衛軍。皇宮內外幾乎都是北洋軍的人,宣統和隆裕太后牢牢的在袁世凱手中。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清政府新軍和北洋軍,都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而在湖北,北洋軍打到漢口便停止了對革命軍的攻擊,在北京,袁世凱有秘密見了汪精衛等革命黨人,很顯然,袁世凱已經不打算為清廷守江山了。他在等,等孫中山和列強的表態。孫中山發表聲明,誰能讓清帝退位,便把總統之位讓之。各國公使表示他們更願意袁世凱取代清廷而不是革命黨人。


用來加強集權的北洋軍,為何最後卻逼迫清帝退位

袁世凱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就是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於是,1912年2月12日這天,袁世凱哭啼啼的進宮,一半是真哭,他曾經效忠的大清亡了,一般是假哭,唯有眼淚才能讓隆裕兩母子同意遜位,外面是北洋軍的荷槍實彈,裡面是袁世凱半真半假的眼淚。隆裕是不聽也要聽,聽也要聽。就這樣,清朝最後時刻,是被它自己創立,用來拱衛京師的北洋軍覆滅了。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