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建立後極力嚮明朝稱臣:伏望皇帝陛下,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元朝末年的國家腐敗也已經達到了十分驚人的地步,社會經濟陷入嚴重的危機,人民處在極度痛苦之中,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全國各地反抗元朝統治的鬥爭風起雲湧。出身布衣的朱元璋在這種情況之下,審時度勢,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消滅各方割據勢力,終於在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權。同年9月,高麗國王聽到“大明舟師萬餘艘泊通州、入京城,元帝與皇后奔上都”的消息後,立刻“令百官議通使大明”,為承認中國的新政權做了必要的準備。

然而由於高麗統治階級內部派別的激烈鬥爭,主張採取與元修好、與明疏遠政策的政治勢力佔據了上風,導致了兩國關係不斷緊張。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軍清除元殘餘勢力納哈出,控制了遼東一帶。翌年,明朝在遼東置鐵嶺衛都指揮使司,將鐵嶺劃入大明直轄之下。兩國的鐵嶺爭端由此而生。

朝鮮建立後極力嚮明朝稱臣:伏望皇帝陛下,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3月,高麗國王辛禑與權臣門下侍中崔瑩密謀攻打遼東,並將此計劃告知大將軍李成桂,李成桂力舉“以小逆大”、“夏月發兵”、“舉國遠征,倭乘其虛”和“時方暑雨,大軍疾疫”等“四不可”理由,堅決予以反對,但辛禑一意孤行。5月,高麗組織了近四萬人的攻遼部隊,以崔瑩為總指揮,以李成桂為右軍都統使。

然而,這場由高麗統治者發起的一廂情願的戰爭,一開始就不得人心:“是時,全羅、慶尚二道為倭寇巢穴,東西北面,方憂割地,京畿、交州、楊廣三道,困於修城……八道騷然,民失農業……”而且出征的將士心懷恐懼,對這場戰爭充滿厭倦,因此當軍隊行進到威化島的時候,士卒紛紛逃亡。一些有識的將領紛紛要求班師回朝,而國王卻固執己見。

朝鮮建立後極力嚮明朝稱臣:伏望皇帝陛下,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李成桂建立朝鮮

在這種情況下,李成桂發動兵諫,從威化島回師,並驅逐辛禑,立其幼子辛昌為王。1389年,李成桂驅除辛昌,立恭讓王。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7月,在高麗左侍中裴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今開城)壽昌宮即王位,朝鮮朝建立。

朝鮮朝建立之後,李成桂積極謀求明朝的支持。在其即位的半年之中就先後9次派遣使節出使明朝。恭讓王遜位之後,李成桂立即派遣知密直司事趙胖奔赴南京,嚮明朝詳細說明李成桂被眾擁戴為王的前因後果,陳述前朝昏王佞臣紊亂國政的情形,希望獲得明朝的理解和支持。隨後,李成桂又派遣前密直使趙琳赴京進表,表明自己在遼東征伐時所持的否定態度,並強調說:“臣素無才德,辭至再三,而迫於眾情,未獲逃避。驚惶戰慄,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名,察眾志之不可違,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

朝鮮建立後極力嚮明朝稱臣:伏望皇帝陛下,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儘管明太祖朱元璋由於明與高麗之間發生的衝突和矛盾,如高麗綁架殺害明朝使者等外交惡性事件,對朝鮮半島的新生政權心存疑慮,但是,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明政權同樣急切地需要得到鄰國的承認,地理位置特殊的朝鮮在明軍事、外交、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明顯。因此,朱元璋在聖旨中表明瞭“其三韓臣民,既尊李氏,民無兵禍,人各樂天之樂,乃帝命也” [7] 的明確態度,即承認了朝鮮朝的新生政權。得到明朝的首肯之後,李成桂立即上表請明朝在“朝鮮”和“和寧”之間為其選擇國號,明朝回應:“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甚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李成桂執政之後,繼續對明實行“事大保國”的政策。這種“事大保國”的觀念,是從高麗王朝傳承下來的。儘管高麗與元、明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高麗內部也存在親元和親明兩種勢力的鬥爭,但由於明朝的強大實力,高麗後期大多數官員基本上都能夠審時度勢,李成桂能夠從威化島退兵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高麗與明朝的交往中,明太祖曾要求他們“事大以誠”,而高麗大臣也提出“以小事大”才是保全國家的上策。這種觀念不僅在高麗末期為多數人所主張,而且縱觀整個高麗一代,也是整個統治集團一直秉承的同中國王朝交往的一項基本方針。從朝鮮半島的歷史來看,高麗王朝能在北宋、遼、金等中國諸強天下逐鹿中得以自保,這種“事大”觀念的貫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朝鮮建立後極力嚮明朝稱臣:伏望皇帝陛下,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中國是古代東亞歷史上最悠久、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燦爛的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古代中國人的思想之中,中國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所在,中國的皇帝就是這個世界的天子。在世界的五個方位中,中國居於“中”的核心地位。進入到封建社會以後,為這種“中心論”所催生的分封制度被中國統治者應用到對鄰國的關係之中,這些鄰國多在中國王朝的“冊封”體制下與中國保持藩屬關係。在國家關係之中,藩屬國奉行“事大”原則,而宗主國則以“字小”為宗旨。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思想在中國曆代統治者心中根深蒂固,並以此來指導與鄰國之間的交往。朱元璋在接見朝鮮使者時也說:“天下只是一個日頭”。朝鮮半島深受中國儒學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正統思想的指導下,李成桂奉行“事大保國”的對明政策也是自然而然的。當然,這種政策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壬辰倭亂”時明朝出兵援助朝鮮,使朝鮮避免了亡國滅種的危險。

朝鮮建立後極力嚮明朝稱臣:伏望皇帝陛下,裁自聖心,以定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