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在历史上为什么这么出名?

冉之酉色


一是因为出了个武圣,二是一本《三国演义》。武圣早在隋唐宋时期已传遍大江南北,《三国演义》成书后家喻户晓人人偕知。


老伙计162720415


一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具有很大的轰动效应,鲜活地塑造了三国历史人物。作为四部优秀古典文学之一的《三国演义》,又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有很强的可读性。问世以来,中外人士都被吸引,读者范围很广,影响力就大,因此,三国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传颂久远。二是乱世出英雄。三国人物在战乱中脱颖而出也可在史书中、诗词中、民间流传中得到印证。象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有着传奇色彩。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国那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那一帮特殊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天山月3


江山代有才人出,譬如春秋战国之际人才鼎盛,末了在民间的影响力却不能与三国比肩,好歹有个孔圣人,还被关帝信仰给压倒了。


由此可见,三国题材故事能广泛流传,人才辈出仅仅是原因之一。

或有人归结于《三国演义》的流行。然而,三国人物自两晋以降,已被广泛传颂,至宋元之际,三国题材已成为勾栏酒肆话本创作的重镇。《三国演义》的总体故事构架,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关云长单刀赴会、六出祁山等均已出现,易言之,演义的工作更多在于编纂修订。从这点看,三国与水浒非常相像,都是流行文化的产儿,成于众手的作品,而非个别文人的创作。



对比《三国演义》各版本,不难发现,其间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过程,最终由毛宗岗父子完成定型。因此,并非《三国演义》的出现造成了三国故事的流行,而是三国故事的流行催生出了《三国演义》。有需求便有供给,即便没有罗贯中,也会有李贯中、王贯中完成这一使命。当然,演义的杰出成就也反过来推动了三国故事的进一步传播,这便是文化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

不繁不简,矛盾复杂而又集中,正可以引人入胜。譬如战国的矛盾更复杂,人物也很动人,末了分成七份,又平铺到三百来年,不免于拖沓。《东周列国志》便展示了这一弊端。


此外首先三国时期的英雄们都互相认识,不是仅仅你知道我我知道你,这样的人物关系就很有意思了。

曹操跟袁绍是发小跟袁术也应当自小认识,跟刘备青梅煮酒谈笑风生,刘备跟公孙瓒是校友,喊吕布叫大哥,叫过袁绍刘表主公,吕布一帮干爹亲如父子。孙权又是刘备大舅哥,两人也是喝过大酒的。

可以说这些后来在战场厮杀过的人物大都是互相熟知的。


刘备跟曹操在汉中对决时候,会不会想起青梅煮酒时两人的惺惺相惜。

吕布难逃一死时会不会想着早知道就杀了刘备这个贤弟了。很多时代的英雄人物,双方除了沙场,并无私交,甚至恐怕死了都没见过面,聊过天。或者是过于混乱让人不着头绪。

而三国时代又足够稳固,派系分明。曹操,刘备,孙权,都能征战沙场数十年而不倒。即便是吕布从失势逃出洛阳到最后兵败身亡也有六年多时间。项羽跟刘邦总共才打了几年!隋唐时期,群雄并起结果李世民一战就定乾坤。然后重头戏就是宫斗了。势均力敌的比赛才是最吸引人的。

而且英雄个人魅力也不是后代很多英雄能比的。刘备的百折不挠人格魅力或者你可以说历史上有很多。但是曹氏父子的诗歌文章,即便不算帝王也足矣流传千古。即便是吕布,这种奇葩。也是为人津津乐道。



个人以为,除去以上原因,三国历史之所以动人,更因其处于东汉、两晋之间。东汉高开低走,一团沉闷,两晋更是鸡飞狗跳,一塌糊涂,即便有英雄人物,处于污泥浊水之间也便黯然无光了。前后映照,自然显得三国时代慷慨悲歌,英雄豪杰光彩照人,于是格外引人注目。

总之,客观环境、自身素质捎带同行衬托,遂使三国题材故事的流行成为历史的必然。


兵卒在江湖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之所以这样在历史上有存在感都主要是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


陈寿本是蜀汉的臣子,三家归晋后作为晋的史官著《三国志》,记述了三国期间跌宕起的历史和期间的英雄人物。唐代时杜牧在《赤壁》写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直接导致以后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外族的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随着宋太祖的历史被搁浅。由于北宋军事实力的薄弱,始终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也成为历史上对宋朝诟病的最重要因素。而宋朝的爱国人士却从没有放弃过燕云十六州的志向。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做两次《赤壁赋》,怀念周郎的英雄事迹,期待能够英雄辈出收复祖国河山的志向。在《赤壁怀古》中曾经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周瑜风流倜傥的英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乱时期,整个社会都希望有一个英雄的人物能够结束战争带来和平。《三国演义》的诞生正符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就就能够更好的深入人心。

元朝时期杂剧逐渐繁荣起来,很多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都被改编成杂剧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这样的形式不仅喜闻乐见,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中了解故事的细节,让这些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三国演义》在成书后被广为流传,很多故事都被改编成杂剧在老百姓广为流传,并得到了老百姓深深的喜爱。其中对关公的喜爱更是让他到了神位,关帝爷已经是比较重要的神仙了。

三国时期在历史上这样有名,当然离不开这两部作品的贡献,还有这些人物本身自的风采魅力。而到了现代连环画、电视剧、电影、网络游戏等等都以有三国为题材,让三国时期更加深入人心。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首先这里的三国时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狭义的三国时期应该是220到280年,及从曹丕篡汉称帝到司马炎建立晋朝,而所说的三国时期有名应该是从十常侍之乱开始到晋朝建立,相比之下,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时期名气要比真正的三国时期还要有名气的多。

就原因来说,第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改编的评书、京剧甚至鼠来宝等艺术形式将这段历史展现到了几乎将各阶层都变成了受众,奠定了这段历史的“人气”。

第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阀割据、少数民族并起,正是英雄并起,好汉得用武之地的时期,期间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性格和方式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第三,三国时期出现了太多的经典战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定军山、街亭之战,每一场荡气回肠的战役都可成为经典,对后世的军事方面也提供了经验,有人说毛主席就是靠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的,虽是玩笑,但也是军事经验的体现。

第四,文学经典的传承。三国时期能人倍出,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留下了大批的文学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诸葛的《出师表》、曹植的七步诗,都成为了传世的经典,同时也提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名气。

第五,由于以上原因,后代都愿意以三国为题材改编各种艺术形式,就拿现在来说,影视、娱乐乃至游戏等,到处是三国的身影,相信即便再过几千年,三国时代仍然会是历史上的“明星”。


勇敢的心1483261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并对此加以指责;

但如果不作机械的数量的理解,那么,或许正说明其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的情节与人物性格是虚构:这倒正是《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

例如三顾茅庐,正史上确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这是史实,但“三顾”的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史料和传说虚构而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内有董卓巨奸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外有黄巾军起义,撼动社稷。时有曹操韬光养晦,欲为国除害。

逃出京城后,曹操与各地诸侯袁绍、刘备、孙坚等二十路豪杰会盟,共同讨伐董卓。

几番征战,董卓最终死于义子吕布之手。此时大汉气数将近,英雄豪杰皆觊觎天下,因此上演了群雄逐鹿的争霸大戏。

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夏侯渊、陆逊、姜维、司马懿等风云人物相继入世,魏、蜀、吴三分天下,千古传奇流传至今。


水墨鄂州


我认为大家应该感谢一名小说家,是他写出了《三国演义》,被列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让那段精彩的历史,能够以文本的方式为大家所传颂!其中的各种事件计策,都广为人知!

《三国演义》根据正史《三国志》改编,人物塑造性格饱满,历史名迹有迹可循,让大家特别喜欢和热爱三国的那一段历史!

东汉末年,皇室衰弱,宦官专权,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开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封建主义的社会,到最后,最苦的还是广大百姓,在这种压迫下,黄巾起义来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农名起义!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也成功了,加速了汉朝的衰退!这就是三国的开始!

有了引子,告诉了大家,乱世开始了!在东汉末年和三国鼎立到最后三国归于晋朝!这里面的很多故事,但现在都朗朗上口!“三英战吕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曹操刺杀董卓,王允和貂蝉的连环计,吕布之勇无可匹敌,诸葛亮之智状如妖怪等等等”虽然有很多都是编的,但是罗贯中先生写的真的是太精彩了!就是这样的精彩,才会让人心驰神往!让人沉浸其中!太多的英雄豪杰,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古代计策!都在其中!

我爱三国,因为那是一段让人神驰的历史!

纯手打,感谢支持,感谢大家关注!


口水三国


我认为三国时期在历史上这么有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三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文臣武将,乱世佳人,其中很多人物的品格都符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占具了道义上的基础,得到了历朝历代百姓的认可和传颂。



很多人物的品格一直被后人传颂比如“义绝”的关羽,后人不仅传颂甚至把他奉若神灵。诸葛亮身上的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更是被后世赞扬。诸葛亮的智慧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多智近似妖”而他身上的忠君爱国都已经成为每个公务员学习的榜样了。



第二 后代文人墨客对三国时期人物和事件的加工和传扬。有很多诗人就写过有关三国时期的诗句,比如大文豪苏轼和杜牧等。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三国演义》的出现。以前了解三国时期故事的大多数是文人墨客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自三国演义出现之后,把原来严肃记载的史料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大大增强了三国时期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降低了大众阅读的门槛。到了后期,很多三国演义的中经典故事被搬上说书评唱舞台给百姓大众欣赏。比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赤壁之战等等。这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第三 因为人物的立场不同,对人物的评价也不同,有一定的争议性也就有一定的热度。比如曹操,站在《三国演义》里拥刘贬曹的立场,特别是曹操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更是把他推上议论的潮头,但是如果我们从正史事件功绩和曹操的诗歌中能感受到他的志向远大,聪明智慧和爱惜人才等等。



更有前两年从司马懿角度拍的三国故事--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又一次把司马懿推上议论的潮头,并再一次增添了三国故事的热度。


以上是在下的几点愚见,仅为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共同交流。


天心阁123


中国古代出现过非常多的乱世。比如楚汉相争、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不过,要说最出名,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显然没有一个乱世能超过三国。

有人可能会说,三国时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一部对三国进行了虚构加工的《三国演义》,后世又出现了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戏曲、电影、游戏等等。因为小说、戏曲、电影、游戏的广泛推广,因此三国时期才变得非常有名。

(游戏中的三国人物)

不过,这个说法有些本末倒置了,正是因为三国非常出名,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戏曲这些文艺作品才去表现它。而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表现它的文艺作品就比较少。

那么,为什么三国那么有名?为什么人们那么爱说三国的话题呢?

很多人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文才武将都有极高的水平。这个话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三国时期出现的人才确实非常多。君王层面上,曹操、刘备、孙权的成功都让人敬佩,并且他们几乎很少有乱政行为,以及比较负面的东西。文臣方面,无论是诸葛亮、郭嘉,还是司马懿等人,他们的心理学都足够扎实,计谋策略都能在古代兵法中找到佐证。武将方面,作战场面也很阔大,战争的含金量也比较高。总之,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场,但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确实能够在里面看到足够的人类智慧的精华。

不过,之所以我们产生这样的认识,很可能是《三国演义》给予了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先看《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魏略》《华阳国志》《晋书》等这样的正史。我们在看正史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三国演义》以及相关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影响我们对正史中实际人物的判断。

同时,无论是文韬武略,其实不同的朝代,我们是没办法对比的。我们不能说关羽的武功就比李存孝的高,也不能说周瑜指挥作战的水平,就比李存勖高。因为不在同一个时代,根本就没办法对比。所以,从人才的能力来说明三国为什么比其它乱世更出名,显然是不够有说服力的。

(周瑜)

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被大家广泛谈论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是这是一个讲“道义”的时代。而且,当时的人都拥护这种“道义”,“道义”所产生的强大的正能量,贯穿在三国时期始终。

怎么来理解这个话呢?

比如说,曹操在当时有一个被大家所诟病的东西,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骂他,说他“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他的政敌都拿这个来攻击他。刘备、孙权也以这个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以及曹操的虚伪性。

而曹操自己也很不服,他也多次讲这件事。他还专门写了一个《让县自明本志令》来为自己辩解。他说,并不是我一定要霸着丞相之位不让出来。如果没有我当丞相,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霸,国家还不知道要乱成什么样子。除了写这样的文章,他还在《短歌行》中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其实,如果在其它乱世,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如果哪个军阀的实力足够强大以后,他必然会推翻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大当皇帝。而且所用的手段都非常残忍,都是赤裸裸的杀戮。为什么曹操不这样,三国不这样,就是因为那时候虽然是乱世,可是“道义”还存在。

(诸葛亮)

再比如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已经实际上掌控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而且满朝文武,包括军队之中,都是诸葛亮的人。如果诸葛亮想要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估计反对的人也不会很多。但是诸葛亮并不这样做。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避免别人评价他独断专行,当李严谎称粮草押运无法到位的时候,虽然诸葛亮明知李严说的是假话,他依然撤兵了。也就是说,宁愿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闹不团结。诸葛亮追求的是什么,就是“道义”。

三国时期,最不讲“道义”的人,前期恐怕就是董卓,后期就是司马家族。董卓不讲“道义”,因此天下对他群起而攻之。司马家族不讲“道义”,但是他们也没有贸然地夺位,而是经营了三代才获得皇位。由此可见,“道义”对他们依然是有约束力的。

正因为三国时期有“道义”这样的正能量,因此才被后世广泛关注,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表现,而三国也变得越来越有名。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乱世英雄起四方!是根本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处于乱世的朝代较多。很多事件容易被人们忘记,象东汉二百多年,大多平稳渡过,至于中间经历的事很少被人提起,遗忘的更多。


中国的历史
处于乱世较长,如乱悠悠的春秋战国、相互攻讦长达几百年的南北朝、改朝换代象走马灯似的五代十国、再就是本题提到的三国。

三国以史志来看,仅五十八年而已,从东汉末至三国归晋。但给人的感觉几百年似的。

这首先是《三国志》的撰写者陈寿文笔精妙,三国时期的人物、典故早已在民间传播。

从唐宋时期的文人骚客的诗文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及;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达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可知,三国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而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更是一位奇人,他写成的《三国演义》长期来被后人当做史来读,皆是他妙笔生华的再创作更引人入胜而已。

笔下的人物,有史可考和杜撰的个个丰满,简直天然混成。

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帷幄之中的智谋算计、跌岩起伏的故事发展,正如《三国演义》片尾曲唱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



董卓进京、吉平下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东吴联姻、定四洲、取西川,乃至政归司马氏等,每一个章节可自成一体又相互连结,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后来,三国的故事被说书、曲艺界不断改编,也屡次搬上舞台,连国粹京剧也是重要题才之一。失空斩、收姜维是传统的节目。

更令人惊奇的是,关羽在民间的地位已上升为关帝,是帝王级的待遇,扮演者必七天前斋戒沐浴。这是历史上的唯一例。



其实从东汉末至三国归晋仅58年而已。应清醒地看到,东汉末年人口六千万,至晋初仅剩一千六百万,四千多万的人口在短短58年丧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