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回宝玉生日,袭人端来两杯茶,宝玉先喝一杯,黛玉饮干宝钗漱口剩下的半杯,为什么?

阿丹151014015


【读红漫谈】(第16期)

(一)事情起因于为平儿庆祝生日...

这天是宝玉的生日。当得知平儿也是这天的生日,于是大家凑份子,探春派人把厨房里的柳家的叫进来,让她预备两桌新巧的菜蔬,给平儿设一个生日宴。

这天由于王夫人不在家,气氛显得自由,活泼,欢快。酒席上,行令声,欢笑声,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

宴会特为平儿所设,除了宝玉、宝钗、宝琴、黛玉、迎探惜,李纨、薛姨妈,还有香菱、玉钏、袭人、彩云、紫鹃、莺儿、晴雯、小螺、司棋,都入了座。

(二)袭人的细心和心机...

散席之后,黛玉和宝玉说了一会儿话 ,黛玉就转身往厅上找宝钗去了。

这时,袭人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放着两盅新茶。

这表现了袭人的细心,看到宝玉和黛玉在一起谈话,送两盅茶来。

黛玉已经离开,依宝玉的指点,袭人就去给黛玉送茶。到了那里,黛玉和宝钗在一起。

这时,又显出袭人的心机和圆滑。她不说这茶是给黛玉的,而是说:

哪位渴了哪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宝钗先拿起茶喝了一口,漱漱口,然后递给黛玉。

袭人笑着重复了一句:我再倒去。

对于贵族之家,这样把剩下的茶给人喝,是不合适的。袭人心里也明白这一点。

黛玉却说:

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盅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

(三)喝茶的事,有什么弦外之音?

问题来了。

好多人都觉得黛玉刻薄,说话嘴巴像刀子,不饶人;而认为宝钗温柔敦厚,为人平和。

这都是书中别人认为的。作者写来却不是这样。只说两件事:

一是宝钗扑蝶,在滴翠亭,宝钗无意中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不想被第三个人知道。当她们打开窗子,宝钗连忙把可能的祸,栽到黛玉身上。黛玉想不到远在潇湘馆会躺枪!

二是金钏冤死。金钏由于一句和宝玉的玩笑话,被王夫人一个漏风巴掌打得晕头晕脑。王夫人又大骂金钏,并且把她赶逐出贾家。金钏因此冤愤投井而死。

宝钗劝王夫人说是:

或是金钏在井边玩,一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

看! 这些就是宝钗的温柔敦厚?我看,这是她这位冷美人的冷酷和虚伪。谎话就像放在她的手边,随时可用。

而黛玉呢?在贾府无依无靠,没有根基,属于寄人篱下。时不时还要受到凤姐甚至湘云等人的取笑。因此为人非常小心谨慎。有气也只好和宝玉发。她并不是仙女一般的不沾人间烟火气,她是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而又内心纯真善良的人。

这杯茶,如果不喝 ,马上就泼了宝钗的面子,闹得不愉快。黛玉反而用话圆场。避免了尴尬。她何刻薄之有?

故事发展到了第六十二回书,宝黛爱情已经到了成熟阶段,而黛玉和宝钗已经“和好”了。如果这事发生在以前,不知黛玉如何对待这半杯茶,现在,这半杯茶似乎也不在她的眼里了。

也许另有深意?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梅月竹风


六十二回的这个情节,意思很简单。这时候,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亲如姐妹的情感。因为只有情感上非常亲密人来,才会不分彼此,同饮一杯茶。

这个意思本来是很简单的。曹雪芹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就是要表现人物情格,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个情节中,共出现四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袭人、薛宝钗,作者通过袭人倒茶一个小小的细节,很细腻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曹雪芹的文笔。这一回写的是宝玉过生日的事,这一天和他一同生日的,还有平儿,薛宝琴,刑岫烟。于是,暂时理家的探春为他们庆生,主要是为平儿,因为,贾宝玉的生日,是有正常安排的。平儿是王熙凤的副手,探春主事,主要因为平儿之故,在大观园里凑钱另外举行庆生活动。这是“袭人倒茶”情节的背景。

庆生活动,无非也就是吃饭聊天,互相祝贺。这时,作者又写了大观园里的权利之争,探春在此期间,还要处理家庭事务,于是,林黛玉与贾宝玉聊天的时候,就谈起了探春的不容易。林黛玉说,贾府进的少,出的多,有可能后手不接。贾宝玉说,管它接不接,反正缺不了咱们两个人的。这时,进入倒茶情节:

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宝玉正欲走时,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因问:“他往那里去呢?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宝玉道:“那不是他?你给他送去。”说着,自拿了一钟。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喝时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倒不喝,只要一口漱漱就是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袭人又来接宝玉的。宝玉因问:“这半日不见芳官,他在那里呢?”袭人四顾一瞧,说:“才在这里的,几个人斗草玩,这会子不见了。”

曹雪芹不愧是文学大师,他用很简单的文字,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这个情节重点是写袭人的。首先,他写出了袭人的身份感。袭人是贾宝玉的丫环,侍候贾宝玉,是她份内的工作。第二,写出了袭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尽心尽职的丫头。袭人送茶,是她主动送的,不是贾宝玉要的。她送过去的时候,贾宝玉刚好也要喝茶。这要是放在今天,也是一个一流的生活秘书。第三,写出了袭人的办事得体,心事细密。她是贾宝玉的丫环,侍候贾宝玉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她送茶的时候,发现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聊天,于是,便送了两杯。所以,袭人送茶,一杯是给贾宝玉的,第二杯是没有特定对象,是送给贾宝玉的客人,也就是和贾宝玉一起聊天的人。第四,袭人的情商很高。在工作中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首先请示领导。当茶送到,黛玉已经走了的时候,剩下的一杯茶要不要送?他很巧妙的请示了领导贾宝玉:“他往那里去了,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当然,这请示之中,也蕴含一些表功之意。把工作做好的前提下,能巧妙的让领导明白自己的付出,不也正是做人的聪明处吗?

当听到宝玉让她送去的时候,袭人才又把剩下的送给黛玉。这时,情况变化了,黛玉和宝钗在一起。一杯茶,两个人,送给谁呢?这时又显出了她的高情商和聪明:“那位喝时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或许,有人会说,贾宝玉明明让她送给林黛玉的。现在,她这样说,这不是违背贾宝玉的意志,和他不一条心吗?这样的理解,大概就很成问题了。虽然开始的时候,这杯茶是给林黛玉倒的。但是,林与薛都是贾宝玉的客人,从待客之道上讲,是不能分先后,也不能厚此簿彼。于是,袭人聪明的把球踢给了薛林二人:“那位喝时,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到此,这个倒茶的情节结束。这个处理是负责接待客人的在处理此类事情的标准流程。值得所有服务人员学习。

这里问的是林黛为什么会喝薛宝钗的残茶?实际上,问的是薛林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一开始就给出我的答案了。看到网上一些红学高手的回答,把薛与林的关系解读为宫斗戏里的主人公。他们可以从《红楼梦》的每一个字里,读出薛与林之间的残酷斗争。我觉得这是把《红楼梦》的情节复杂化,内涵简单化了。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关系描写,几乎贯穿了前八十回。薛宝钗刚来贾府,特别是“金玉良缘”情节隐隐露出的时候,林黛玉对薛宝钗是有几乎敌意,或是醋意的。但在此后相处的过程中,林对薛的敌意是慢慢化解的。到第四十二回的时候,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敌意完全消除,双方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

以宫斗的思维分析钗黛的关系,我觉得是在糟蹋《红楼梦》。在《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中,薛宝钗与林黛玉同时与贾宝玉有婚姻和爱情上的竞争关系。以宫斗的模式,她们应该是明争暗斗的关系。但《红楼梦》的情况,却并不这么简单。这种竞争或者有一点,但是,被许多人夸大了。《红楼梦》中这两个人物,不是直接对立与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补互的关系。

如果把姻和爱情分开。薛宝钗与贾宝玉之间是婚姻关系,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是爱情关系。爱情是男女双方自己的问题,与别人无关。而婚姻是家庭的事情。男女双方都自己说了不算。

所以,薛宝钗的婚姻,不是她有自己用心机算计来的。贾宝玉的娶薛宝钢钗,也不是他对爱情的背叛。这就是《红楼梦》在爱情问题上,高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地方。

也正因此,林黛玉与薛宝钗成为好朋友是可能的。而且,四十二回之后,薛林的相处,就是一种好姐妹的状态。假如有人把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以及帮史湘云办螃蟹宴,都认为有恶毒居心。那问题就无法讨论了。

在上述情节中,薛宝钗之所以先喝一口,绝不是怀着什么压林黛玉一头的想法。而是她自己把林黛玉当成姐妹,而且她也知道林黛玉也把她当成姐妹的情况下,才这样的。和林黛玉之间,她是姐姐,自然不需要谦让,而不谦让,也就是不见外。

林黛玉是有七窍玲珑心的。她的聪明不是一般人可比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伤心,都是自己的原因。在所以与人斗嘴,或是处理复杂情况下的人际关系之时,她是从不会出错的。所以,如果认为薛宝钗能在气势上压她一头,恐怕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林黛玉与袭人说的是实话。与薛宝钗同喝一杯茶,表现的就是她们相互之间的姐妹情谊。

假如非要说他们是对手的话,那么,人生最好的朋友可能就是对手。只有称得上对手的,才是势均力敌的。才会惺惺相惜。


七月流火140400643


事实上,她认定一个人,主观上对她没有什么恶意 ,细节问题,她也不是那么在意的。

首先端茶是袭人,袭人的厚道是出了名的,可以说她对任何人都没有坏意。而且袭人的话,是说在前面的:谁想喝,谁就拿走,还有想喝的,她再去端去。

宝钗只是想漱漱口,就端起一杯喝了一些。此时黛玉也想喝,而且还喝不了一杯。她有两种选择,一个就是喝了宝钗漱口剩下的这半杯,再一个就是让袭人再端一杯去。

黛玉没有选择让袭人在跑一趟,虽然袭人想再去端一杯。而是她毫不在意的喝了宝钗漱口剩下那杯。从这点可以看出黛玉的心地是善良的,没有因为袭人是丫鬟就任意驱使。

她的洁癖也主要是精神方面。如果这杯是宝玉漱口剩下的,恐怕黛玉就不会喝了,虽然她很爱宝玉。


东北老农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这段貌似很突兀的情节,其实是曹翁在为读者准确定位宝黛钗三人的关系。

原文:袭人便送了那钟(茶)去,偏(黛玉)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是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这是宝玉的生日,大观园女儿国中最后的欢宴。

宝黛钗三人的感情婚姻纠葛,其实早在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回就已经初显出了最终的形态了。

第三十四回、黛玉不放心有“金麒麟”的湘云,怕她和宝玉之间发生“不才之事”,于是尾随湘云来到怡红院窗外偷听她和宝玉的谈话。黛玉听到宝玉赞她“从来不说混帐话”便放心离去,外出的宝玉追上黛玉“诉肺腑”。几小时后宝玉挨打,黛玉哭肿了眼睛不敢见人,偷偷乘着怡红院中无人探视的空档来看宝玉。宝玉牵挂离去的黛玉,傍晚让晴雯送旧帕子去潇湘馆。黛玉收到宝玉的定情信物旧帕子,夜不能寐作题帕三绝。


第三十五回、怡红院中宝钗与贾母当众“互赞”,接下来贾母帮着宝玉求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

黛玉农历五月初二刚刚剪了玉上的穗子,并且黛玉农历五月初三还在想宝玉“管定他再不带了,还得我穿了他才带。”,农历五月初七刚刚才过了五天,宝钗配了金线叫尊重莺儿打络子络上了“通灵宝玉”。

很多读者认为贾母赞宝钗,只是面对亲戚家的小孩子客气一下。贾母她老人家农历五月初三还有抱怨“两个玉儿”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在操心宝黛和好的事情呢!

再想想黛玉,农历五月初六晚上刚得了晴雯从怡红院送来的旧帕子,激动得连夜题帕。

农历五月初七早上黛玉看到宝钗,还立即挖苦“哭出两缸子眼泪也医不好棒疮”。等到几个小时后,下午黛玉再去怡红院进门一瞧,宝钗此时正守在宝玉的病床边,宝玉正“喜之不尽”看着莺儿在打“通灵宝玉”的络子。

这回贾母对亲戚家的小孩子宝钗的客气话,当着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宝玉、宝钗的面说的,还真的是客气大了呀!黛玉的心里,还真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不受用呢?

第三十六回、宝钗为宝玉绣肚兜,黛玉见了拉着湘云想上去讥讽,湘云悄悄拉着黛玉走开,黛玉冷笑两声。绣肚兜的宝钗听到宝玉梦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从此明白了宝黛“私情”。


第五十四回、黛玉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了,紧接着贾母就在元宵节家宴上“掰谎”,当然是意在警告宝黛二人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贾母“掰谎”的确是在为宝黛关系“洗地”,但是贾母“掰谎”中视“儿女私情”为犯了王法的“男人贼情”,事实上已经就是把宝黛关系限制在表兄妹亲情关系中,将“宝黛爱情”送上了绝路。

第五十七回、黛玉病了、“紫鹃试玉”、宝玉发痴了,薛姨妈表态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贾府中人都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任凭宝黛怎么闹病、闹痴都只当宝黛二人是“从小一处长大的”兄妹情深罢了!

六十二回、宝玉生日时,袭人端着连环洋漆盘上“一对儿”两杯茶,一杯宝玉先喝了。另一杯茶宝钗先用了半杯濑口,剩下半杯递给黛玉,黛玉接过来将剩下半杯茶饮干。

黛玉饮尽宝钗的半杯残茶,说明黛玉终于正视了宝钗的存在,并且黛玉已经预感到自己在婚姻问题上,很可能终将因为没有“金的”“玉的”又“无父母为我主张”处于难以被正视的“私情”状态,然而黛玉即使借着杯饮干宝钗的剩下的半杯残茶也无怨无悔。

而宝钗将半杯残茶递给黛玉的征象意义也很明白,表明自己对宝黛“私情”心知肚明,并且愿意为了宝黛“私情”退让出局。

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其实更加清晰了黛玉的心境。

黛玉所祭奠的五美“欣悲叹羡”的红颜,全是侍妾出身均非“正配”。尤其《五美吟》的最后一位“红拂”不惜离经判道为了“自由爱情”而与李靖“私奔”,写尽黛玉心中对“红拂”敢于为爱一搏的艳羡之情。

黛玉的《五美吟》仅有的两位读者就是将来的一对儿正配夫妻~宝玉和宝钗。

在《红楼梦》前80回,虽然看不到宝黛钗的结局如何,但宝黛钗的相互关系已经很清晰了。

通行本第九十回宝玉失玉后,黛玉的的心境的确是与前80回中的黛玉衔接吻合的。

原文:且说黛玉先自回去,想起金玉的旧话来,反自喜欢,心里说道:“和尚道士的话真个信不得。果真金玉有缘,宝玉如何能把这玉丢了呢?或者因我之事,拆散他们的金玉也未可知。”想了半天,更觉安心。………又想到海棠花上,说:“这块玉原是胎里带来的,非比寻常之物,来去自有关系。若是这花主好事呢,不该失了这玉呀?看来此花开的不祥,莫非他有不吉之事?”不觉又伤起心来。又转想到喜事上头,此花又似应开,此玉又似应失。如此一悲一喜,直想到五更方睡着。

其实《红楼梦》中的“金玉”实际代表的就是社会认同,“宝黛爱情”缺乏社会认同,的确是致命伤呀!


阿丹151014015


暂时,我是这么解读的。

宝钗和袭人,虽然是两个人,然而相对于宝玉而言、也相对于黛玉而言,她们两个人一起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就是她们两个人虽然先后成为最亲近宝玉的人——袭人是最先私下里染指宝玉,宝钗是后来获得与宝玉的正式婚姻,所以,整部小说中,只有宝钗和袭人是真正与宝玉有过肌肤之亲、行过男女之事的两个人——然而,严格地以人情事理审视之,她们两个人都不够光明正大、都不够令人真心认可,也就是说,宝钗和袭人,一个正妻、一个侍妾,都不是真正令人感服的宝玉的枕边人和身边人。而真正令宝玉倾心、也真正令至少很大一部分读者认可的妻妾,应该是黛玉和晴雯,尽管这两个人身上有不可否认的、明显的、致命的弱点和缺点。

宝钗喝茶,就和袭人偷偷染指宝玉一样,也是作者在告诉我们,她二人都是并非真心爱宝玉、然而她们要抢先得到宝玉,反正不管怎样,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荣国府的中心,谁不想沾光呢?就像有的小朋友,明明不喜欢那个玩具,但看到有别的小朋友喜欢,就抢在手里霸占着不放,或者一定要自己把这个玩具搞坏了、以至于别的的小朋友不能好好地玩了,才肯放手。

而黛玉才是真心爱宝玉的那个人,她已经情恨深种、矢志不移,即便宝玉已经被玷污了、已经是一杯残茶,是被宝钗抢先喝了半口又吐掉而剩下的半杯茶,黛玉我也可以接受。可见后来黛玉认可和接受了现实。


TeaC


要回答问题之前,先看红楼梦62回原文,原文题目《憨湘云醉卧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群》。文中关于送茶、饮茶时如此写道:“……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因问:“他往哪去了?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她又走了”。宝玉道:“那不是她,你给她送去”,说着自拿了一钟,袭人便送了钟去。偏和宝钗在一起,只得一钟茶便说:“哪位渴了哪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王手内,袭人笑道:“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让我多喝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袭人又来接宝玉的。

从本回题目看,主题是写湘云与香菱,然而,里面的重要内容是宝玉过生日,多是些送礼、凑分子、吃酒、猜字、赋诗的事,在贾府中也算得是平常之事,没有多少可议论的。但从袭人送茶,宝玉、宝钗、黛玉用茶的描写上,却引出几点感想来。

一、袭人深知主子宝玉与黛玉的亲蜜关系,问宝玉,他往哪里去了?很显然,是在问黛玉哪里去了。茶是为宝玉、黛玉伺侯的,袭人的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可见一斑;

二、宝玉答,那不是她,你给她送去。宝玉指的她,亦是黛玉,宝玉无时无刻,所挂念、所关心的是黛玉,由此可见,宝玉之感情了;

三、恰宝钗、黛玉在一起,宝钗的出现,如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袭人只端一钟茶,给谁吃才是?好为难;

四、袭人好机灵,谁也不得罪,哪位渴了哪位先接了,我再倒去。

五,宝钗好聪明,我却不渴,只一口漱一漱就够了,既解除了两人一钟茶的尴尬局面,又给黛玉留足了面子;

六、黛玉也实在,接过半钟茶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让我多喝茶,这半钟尽够了。黛玉长期处于“抑郁”状态,需安静才能入眠,吃茶提神,则更难入睡,是中医治疗此病之大忌。虽如此,却表现了黛玉之随和、不争、不抢,谦和、忍让之性情。

作者通过对袭人、宝玉、宝钗、黛玉等四人的动作、言语细致入微地描写,活脱脱地揭示了各人的内心活动,文字虽短,表现却丰富,给读者提供了广阔想象的空间,是一段久久回味的精典段落。

至于此段中所引伸的争风吃醋、妻妾之争的勾心斗角,未必是作者初心。

一己之见,欢迎提出意见,共同探讨。


方178866052


我心眼少哈。很少看出啥坑看出啥局的。

人家说:宝姐姐是为了试探林妹妹。在她“教育”林妹妹别乱看书、开口要谨慎(这个是暗教育)后,是否服了她。

可是,林妹妹服了她,说她好,又如何?不说她好又如何?

婚姻不是父母定吗?

林妹妹若到处宣扬宝姐姐不好,真的影响宝姐姐“金玉良缘”的“阴谋”?问题是,林妹妹会那样吗?

林妹妹说宝姐姐好,跟促进“金玉良缘”更没关系。

宝姐姐特地找个私密场合,悄悄教育林妹妹。客观上,绝对对林妹妹大有益处。

什么帮忙办螃蟹宴啊、安慰王夫人啊、乃至送燕窝啊,跟这教导做人,都没法比。

所以林妹妹掏出肺腑,说“从没人这样教导我”。自那以后,林妹妹又跟宝姐姐撒了两次娇。“颦儿年纪小……”

一个一向跟自己有点疙瘩的人、见面喜欢说句酸话的人,跟自己掏心掏肺了,宝姐姐能不开心吗?于是,她喝了半杯,随手给颦儿喝。可以是不见外的意思。如果往“幽微”处想:看看颦儿是不是拿自己当亲人,这样想也不为过吧。

林妹妹正感激宝姐姐的教导涅。于是喝了。

想了想,又觉得:当时宝姐姐特地选个私密场所“颦儿跟我来”。俩人说的话,不传六耳。

宝姐姐问颦儿说的什么酒令。

林妹妹只答“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好!没说看了出处西厢记牡丹亭之类。

宝姐姐再问出处,“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更没说看了那书。

这就有辩解余地——我也忘了从哪听来的了。听唱戏的唱了两句。听戏又不犯禁。

宝姐姐这才款款道出:她小时候,也读过西厢、牡丹。这才以正统教育林妹妹。林妹妹自然懂得,宝姐姐这样教自己,是为自己好。

正如某人所说:态度可以伪装、学识可以伪装。但人的胸襟境界没法伪装。宝姐姐能说出那样有深度有高度的“读书论”,不太像伪装。

但是,从开头问的两句话看,要真的有圈套涅?

我都头上冒汗了。

林妹妹之机智,盖了帽了。


莘县村民


黛玉是表亲,不管是贾府的丫鬟还是贾母、王夫人,都是把她视做外人,黛玉本人也是对此怨怨艾艾。黛玉虽然清高,但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从不和人争高论贱,喝宝钗涮口剩下的茶,也不觉得失去身份,但他对宝玉的爱情,可是分毫不少的,所以能原谅宝玉的种种不雅之事。


51194523342社会生


我同意文化达人分析,宝钗袭人爱的是宝二奶奶之位和荣国府权势,并不真心爱宝玉,在我理解个人身外的附加条件都是零,只有这个人才是真爱!否则便是强奸与绑架。而黛玉睛雯是我真心爰宝玉此人,两情相悦才是真爰!半杯茶算什么?向世上何为情?直教人生死相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