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裸辭”是很多上班族都想過的一件事。只是,有的人直接做了,有的人沒有做。而之所以內心會冒出這樣的想法,多多少少都是對現在生活、當下人生的一種不滿意:

“這不是我要的生活。”

雖然韓寒有句臺詞是:“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但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早些時候是拒絕人生建議的,即使真的聽了,也未必會完全採納別人的建議。

以前作為一名年輕人,我是拒絕人生建議的,當初讓學會計、當老師,通通拒絕,選了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結果就是度過了愉快的大學時光,進入社會之後被碾壓,因為技術含量不高,隨時能夠被替代。

那時候,更多的是要自己衝、自己闖、自己體會,不要那些看上去像是妥協了的各種建議。現在卻希望能夠從書本、他人那裡獲得一些建議和經驗,讓人生不用那麼辛苦。

而每當工作又累又苦、人際往來麻煩、生活不如所願的時候,我們都會希望人生能夠像每一年一樣,重新開始就好了,於是我們會在辭舊迎新的時候許下各種願望、立下各種目標,結果卻都成了flag。

究竟如何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如願生活?我在《斯坦福大學人身設計課》裡找到了一種思路。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是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在斯坦福開設的一門課程。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是前蘋果公司的員工,比爾設計耐用的鉸鏈(屏幕和鍵盤連接的轉軸),戴夫設計了蘋果電腦的第一款鼠標。他們經常受邀為硅谷人講解設計理念,後來延伸為將設計思維運用到人生設計之中,於是就有了這門“斯坦福最火的一門課”。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告訴我們:人生可以重來不只一次,只要我們不斷反思,試著去改變,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

不過我認為,從不想聽人生建議,到希望有人生建議的這個過程是無法省略的。如果你還在這個過程之中,那麼等到這個過程結束了,希望可以看看這本書。

一、評估當前的生活

在開始著手設計新的人生之前,我們可以用以下4項指標來評估當下的生活:健康(情緒+身體+心理)、工作、娛樂、愛。

這4項指標可以幫助我們更為全面、直觀地瞭解目前的生活現狀,從而知道自己該從哪方面著手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也評估了一下自己,如果每一項最高分為4分的話,我的指標如下:

①健康:2分,最近身體狀態不行,情緒和心理上偶爾崩潰,都要加強鍛鍊

②工作:3分,在應對本職工作之餘,讀書學習是更為重要的事,為了有所收穫,最近非常賣力

③娛樂:1分,偶爾的電影和吃飯聚會

④愛:3分,家人和對象、朋友給予的,但可能自己付出的還不夠

顯然,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因為我的健康和娛樂都有所欠缺。當然,生活不可能是絕對平衡的,我們只能盡力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這是我接下來所需要努力的部分。而在工作方面,我也希望能夠有所改善。

在對當下生活進行了評估之後,我們還需要改變兩個觀點。

1.人生是一個不斷放棄和拾起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堅持的夢想、自我要求都過於執拗,也許並不適合我們,我們卻不肯認清,只是緊緊守著,任由這些小時候未經深思熟慮的想法誤導我們。

我們應當換種思路,告訴自己,放下這些,擁抱其他,人生中還有很多其他適合我們的事情在等待著我們。

冰心一開始就嚮往成為醫生,入讀的是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後來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轉入文學系開始學習,並不斷寫作。

在一眾作家中,棄醫從文的也不在少數:魯迅、郭沫若、餘華、柯南·道爾、約翰·濟慈、渡邊淳一等等。也許是迫於家境,或是受到時代的召喚,他們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在這個轉變人生方向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辨別舊日夢想和當下自己的匹配程度,這其中有興趣、性格等諸多方面的考慮。

當然,也存在像我這種沒啥鬥志、兒時就沒啥夢想的人,和大多數上班族一樣每天想的只是“不想工作”或者“換個工作”,都只是表面問題,並沒有觸及本質問題。我們總說不開心就用吃一頓來解決,但那只是治標不治本。有的人今天想做這個,明天想做別的,看哪個行業風頭正盛就投入進去,也都只是疲於奔命。下面再說如何解決。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2.需要改變的另一個想法是:我們的人生從來沒有已成定局。

很多人在工作、結婚、生子之後,都會感嘆人生已經看到了盡頭,往後大概都是這樣的日子了。但當然不是,生活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永遠有變化,順境逆境都可能只是一時的。

我們的家庭、學歷等等決定了我們的起點和職業生涯,但多得是新開始,只要保持年輕的心態。我們應當感到興奮,因為我們的人生還尚未走完,人生會是怎樣都是未知數。重要的是以每個當下為起點,朝自己的人生走去。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梅耶·馬斯克

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就非常硬核,實力演繹什麼叫“人生不止,折騰不息”:1948年出生的她,兩歲時全家移居到南非,梅耶在沙漠和獅子一起生活,21歲時她從選美中脫穎而出走上模特道路,婚後卻遭遇家暴,31歲時才離婚成功,她成為單親媽媽獨自帶仨娃,她也拿下3個營養學碩士,模特只是她的副業,69歲時她全裸登上封面,70歲時她重返T臺。這大概就是人生不設限的最好範本。

接下來,我們需要探索人生的可能性。

二、創建人生和工作的指南針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聲音試圖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擁有怎樣的人生。雜誌上、網絡上光鮮靚麗的生活就是一種洗腦灌輸,而我們在複製他人生活的同時全不自知,以為那就是自己要的未來。

石黑一雄曾說:“如果說有一件事是我鼓勵你們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遠不要隨波逐流。要超越我們周圍那些低級和頹廢的影響。”

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那些外界的聲音,創建自己的人生指南針。

1. 反思自己的工作觀,包括工作的定義、目標和意義等等。

2. 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包括意義、於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等等。

然後檢查自己的工作觀和人生觀是互相符合還是存在衝突的,從而對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並且,最好每年都反思一次,按時校準,才能走向我們想去的地方。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以前我認為工作是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業,獎賞會自然而然就有的,但現在發現薪水只是公司忽悠你,和工作量及麻煩程度並不很對等。而我一直都只是在被動地應對人生,很少主動去爭取。

對我來說,我希望的也是能夠獲得更多體驗和快樂。可是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很少,甚至有時候是麻煩和痛苦的認識,但這也讓我堅定了一些自我認知、得到了一些鍛鍊。

“認識你自己”,很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懂自己,但是在定義自己的工作觀和人生觀之後,認知和行動就能夠知行合一,更加和諧,這樣我們會更有動力。

因為在心理學中,如果人們的思想、態度和行為等認知因素如果出現不一致,就會產生認知失調,會帶來緊張、不安等不舒適的狀態,個體為了恢復協調一致,會通過不同的方式改變對立因素,包括觀點、情緒、信仰、行為等等。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交流》中寫道:“我們渴望得到地位和財富,但其實一旦如願以償,我們的生活反而會變得更加糟糕。我們的很多欲望總是與自己真正的需求毫無關係。”消費主義的一大罪狀就是創造人們的需求和慾望,迫使人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尋多餘的物質。

反思我自己,讀書是真的令我感到快樂,分享心得也是梳理的過程。但是為了迎合各大平臺的發文要求而不斷修改,變成規範文體,為了吸引讀者,不斷研究標題,有時候還會有點眼紅別人的閱讀量,就有點失去本心了,這些都是需要我自己不斷明確定位和目的來進行自我控制的。

人生的方向千千萬萬條,我們需要更加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才能逐漸摸索出未來的模樣。

三、利用“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進入社會,總是有人喜歡和你談,對未來有什麼規劃目標怎麼樣?我們根本還不知道那個目的地在哪裡,我們只是活在當下,利用好出現的機會,儘量做好的選擇,不斷前進。

很多人說我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是總歸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能夠開心去做的,沉浸其中,我們會因為專注而獲得心流體驗,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我們要做的就是記錄下這些美好時光。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時間使我們能夠全身心投入的,並且完成之後充滿能量。

在“美好時光日誌”裡也可以通過記錄觀察那些給我們帶來負能量的活動,這樣才能夠進行反思。

對我來說,閱讀、電影、做手賬就是我的美好時光,它們會給予我不同的人生體驗、收穫知識,以及一種慰藉,是一種充電。在《內向高敏者》這本書裡,我也找到了組織,對於內向高敏感人群而言,社交是一種能量消耗,獨處才是充電。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也提醒我們一點:

記住,人生設計是儘量從你當前的生活中汲取更多,而不單單是重新設計一種全新的生活。大部分人生設計都是為了改進、完善你現在的生活,而不是要求你做出重大的結構性的改變,如換工作、搬家或者重返校園讀書等。

生活不可能一成不變,也不可能突然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靠近那些能夠給我們帶來美好時光的活動,減少參與負能量的活動,從當下的60分慢慢得分。

四、制定你的“奧德賽計劃”

人生並沒有最佳選項,而是有很多種美好的可能性在等待著我們,我們要做的就是制定好這些可能性的計劃。

《奧德賽》是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代表作,講述的是奧德賽10年的海上歷險。《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中將列出未來五年的3個版本人生計劃成為“奧德賽計劃”,意在激勵我們人生是一場探險,也許會多花些時間,但我們仍然可以收穫冒險和精彩。

未來五年的3個版本具體如下:

①第一種已經在做的;

②第二種如果突然無法從事第1種的第2種選擇;

③第三種不考慮金錢形象下想過的生活想做的事情。

並且這三個計劃都是你真正的渴望,有可能實現的,而不是退而求其次,並且還要對這些計劃進行評估:包括需要的人力物力、喜愛程度、自信心,以及是否和自己的工作觀人生觀協調一致。

從來不存在唯一一條正確的道路,路有千千萬,我們要走出去,才知道是不是,否則只會是坐以待斃。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在梳理了自己的“奧德賽計劃”後,我發現第2種選擇也許就是現在目前的生活,雖然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可能確實是自己一路以來的選擇。當產生這種想法之後,面對工作和生活,忽然就有些釋懷了。並不如自己所想,我一直是被動的,我的每一次選擇才造就了今天的生活,主動權其實一直在自己的手上。

這樣一想以後,對於生活對了一些掌控力,排斥感降低了很多。

五、快速嘗試,不斷調整

通常目標設定告訴我們要完成一件事,就要拆解成小目標,一點一點靠近,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列出的3個計劃已經對我們有所幫助了,接下來,就是利用幾天假期的時間去做1次完整的快速嘗試,低成本試錯。

比起那些目標明確的人,對於像我這種以前實習基本上就是為了蓋章、職業探索過於慢熱的人來說,這是給我很大啟發的一點。畢竟學生有寒暑假,上班族至少也有公共假期,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短暫的時間去不斷實踐。

我的其中一種計劃就是成為自由職業者,但我已然能夠預見這條道路上的各種鮮花和荊棘:工作不穩定、需要嚴格的自律、不用社交、完全自由安排時間等等。

如果我真的過兩天這樣的生活會怎麼樣?是否現在這種全職工作的狀態下,讀書寫作會讓我更加有動力,更加充實,也更加有保障一些?

而我在不考慮經濟的情況下,最想成為高等遊民,每天只想看看書和電影,和家人、朋友小聚。但如果真的將之當作一種長久的生活來看,到那時,會不會如《奇葩說》裡那道鹹魚辯題一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反思自己,這輩子就是這樣了嗎?也許我還會希望有其他的追求。人就是這樣不滿足,會變化的生物。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所以,在嘗試之後,如果遭遇失敗,也不用氣餒,秉持著終身成長的思維,我們的能力是不斷提升而非固定的,而我們改變人生的最好時刻就是當下,只有從現在抓住分秒,一步一步去不斷試錯、反思、調整,才能發現我們的渴望,和實現渴望的通道。

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在書中寫道:“你活著絕不是為了一天把8個小時浪費在你憎恨的工作上,你不能虛度光陰。”

無疑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聲。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是熱血湧上心頭,迫不及待想和身邊的人分享心得,一起討論溝通,重新開始人生。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中尤其強調5種基本心態:好奇心、努力實踐、重新定義、專注和深度合作,它們所帶來的設計思維對於人生規劃非常有益處。

如果要將這本能夠讓我們燃起希望和動力的書歸類雞湯書、雞血書,是不準確的,因為書中的課程一直在循循善誘,提供了方法和途徑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找到自己,並以此出發,設計尋找屬於我們的一種人生。

今日頭條APP上也有很多優秀的人都分享了自己各方面的學習心得,在上方搜索框裡輸入“教程”,點下搜索,就能看到了!喜歡寫作的朋友也可以搜索“寫作”,可以得到很多秘籍!另外,還有很多專業人士都開設了專欄課程,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先圍觀一下,這就是快速嘗試了!


誰不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請查收這份人生重玩指南


彩虹誒:和你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團結向上,嚴肅活潑,奮發有愛。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