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和《阿Q正传》哪篇更深刻?鲁迅先生更喜欢哪篇?

予莘少侠


大家好,我是隽永柴扉,一位酷爱文学尤其是世界名著的文化领域创作者。欢迎大家关注我,带你穿越时空,与世界名著对话,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孔乙己》和《阿Q正传》都是鲁迅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都是名篇,寓意深刻、思想和艺术性都极强。两者比较的话,我觉得《阿Q正传》要更深刻一些。鲁迅先生花了很大的经历创作这篇《阿Q正传》,我相信他更喜欢《阿Q正传》吧。

下面我们来赏析下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吧。

1、我们先花一点点时间来了解下鲁迅的生平。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标志性人物,被誉为“民族魂”和“五四新文化的旗手”。他早年留学日本,最初学医,迷茫困顿了一段时间,在看清了当时国人之麻木不仁、沉睡不醒的精神状态后,决定弃医从文,投笔从戎。以文字作为利剑,向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挑战,同时欲唤醒当时的国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料研究、翻译、美术理论的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为我国新文化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阿Q正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多是以受苦受难的底层小人物为主角,通过白描的手法,生动再现了他们受剥削和压迫、受封建礼教毒害的贫苦、悲苦一生,揭露了和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落后、保守、庸俗、腐败等病态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以及民众麻木不仁的生存状态。

《阿Q正转》中的阿Q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之一。我来给大家解读下阿Q这个人物的艺术形象吧。

像鲁迅笔下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一样,阿Q也难逃命运不济、结局悲惨的小人物宿命。

阿Q的出身,他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和压迫。长年居住在破败的土谷祠里。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强权者在革命党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然而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革命,最终阿Q被糊里糊涂拉去杀了头。命运极其悲惨。鲁迅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对阿Q外貌特征的塑造和刻画也是入木三分、相当成功的。

阿Q破衣烂衫,无蔽体之缕,他的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抵押出去换了现钱;他有一双用来做短工的臂膊和一副瘦骨伶仃的身躯。然而他的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鲁迅对阿Q的刻画不光在形象上出彩,重要的是深刻地走入了阿Q精神世界。使得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很是传神,让读者影响深刻。

具体说来,阿Q身上有以下特点:

① 不识时务、妄自尊大

这点从序文中看出。原本阿Q似乎是姓赵的,可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这天,锣鼓喧天地报喜到村里来。阿Q也高兴极了,他喝了点黄酒,便手舞足蹈跟别人说,他感到了光彩,因为他和赵家是本家,细细算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别人听他这么说对他肃然起敬,但是话传到了赵太爷耳朵里,阿Q被叫到赵家被赵太爷打骂了一顿,还赔了几百文钱给带他去赵家的地保员。凄惨地从赵家走出来。

像他这样的人是没有尊严可谈的,甚至连基本的虚荣都不配有,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② 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精神上的胜利法

阿Q并非未庄人,他是个外来客,在这里打短工。没事做的时候,人们一般就把他当空气一样给遗忘了。而他出现的时候,往往又是人家拿他开玩笑做戏耍。当别人取笑他的时候,他会蹬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不光如此,他还瞧不起所有未庄的居民,就连赵太爷、钱太爷家的文童他也瞧不起,他觉得他将来的儿子要比他们阔得多了。

除了未庄人他不放在眼里,城里人他也要鄙视。觉得城里人叫“长凳”为“条凳”是错误的可笑的。看到城里人煎鱼放切碎的葱丝,他又认为是错误的。

还有当他被别人打了,他总是会安慰自己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总之,他把他所遭受的欺压和不公平对待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以降低痛苦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这是这个小人物让人看着最为痛心的地方。

③ 愚蠢麻木、欺软怕硬、欺善怕恶

有一回,他喝醉了在日光下跟坐在墙根下的王胡比捉虱子。阿Q看到自己身上的虱子比王胡的少,认为是有失体统的一件事情,于是轻蔑地骂王胡,以为自己吃定了人家。哪里知道王胡偏偏就跟他动起手来,狠揍了他一顿,让他受了屈辱。

同王胡的较量受辱后,阿Q又去挑衅“假洋鬼子”,结果被“假洋鬼子”一棍子打在头上,一天当中第二次受辱。

偏巧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小尼姑,于是及其所能发挥了他吃软怕硬、欺善怕恶的本性,对小尼姑又是嘲讽又是调戏的意味,摸着人家小尼姑的头皮还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还恬不知耻去拧小尼姑的脸颊。把一天的两次屈辱受的气全撒在人家小尼姑身上了。

④ 性苦闷、性幻想

这点体现在他作弄小尼姑之后,突然开始想女人了。一面觉得: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外面说话就一定要有那个勾当了。见此情景他不仅怒目而视,还有在背后偷偷向人家扔小石子。一见面又想起小尼姑飘飘然起来。

在性苦闷和性幻想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向赵太爷家的女仆吴妈说出“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的话,并跪在了吴妈身前。

结局可想而知,阿Q当然未能如愿,他先后被秀才和赵太爷教训一顿,还赔了做工的工钱以及全部家当,落得身无分文的下场。

⑤ 糊涂、愚昧无知

明明不懂什么是革命,也没有参与造反的阿Q却到处嚷嚷他要革命要造反,结果被当做革命党被抓去杀了头,被别人利用,稀里糊涂丢了性命。然而就在他被押往法场杀头的路上,看到吴妈也在围观的人群中,想在吴妈面前出点风头,讨个喝彩,居然无师自通地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昏话。到死还想出点风采!

从以上可以看出,阿Q是一个可怜可叹可笑可悲又有些可爱的悲剧小人物,鲁迅先生十分成功地刻画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又愚昧无知、稀里糊涂的角色。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阿Q正转》里刻画的其他人物的特点。

① 赵太爷

仗势欺人、自以为是。 是未庄社会的强权者,压迫未庄所有弱者。赵太爷是典型的封建遗老、卫道士,他表现出了对封建统治和意识形态的维护。

比如:

他讨厌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

他反对革命。但是关于革命,他在最初的反对过后,又寻思着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反而又“投身革命”,这种腐朽的自保观念,也是赵太爷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表现之一。

但从本质上说,赵太爷对革命深恶痛绝,他内心非常明白,作为封建势力的残余势力,革命以及人民的觉醒,会给他的地位带来实质性的威胁。

②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阿Q正传》里的读书人代表,是新兴力量。实际上他们是两种类型的读书人,而鲁迅对这两种读书人都保持着否定和讽刺态度。

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钱有实力学习洋务、留洋,有资本参与革命,但是其骨子里还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另一种则是赵秀才这一类,接受了正统的封建教育,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

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都是造成阿Q悲剧结局的罪魁祸首。

③ 轻如草芥、虫豸的王胡、小D之流。

他们同阿Q的命运是一样的,生活在最底层,彻底的受剥削受压迫者,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地活着。

④ 小尼姑和老尼姑

她们也是弱小、忍辱受难者,小尼姑甚至受到来自同样底层阿Q的欺辱和调戏,除了骂两句不能有任何抗争。老尼姑相对来说比她强横一些,面对阿Q的挑衅,她会毫不犹豫用放狗咬人的方式对抗阿Q。

⑤ 吴妈

虚伪奸诈和冷漠自私。

吴妈同样是底层穷苦人士,她在赵太爷家作女仆,没有地位,被剥削者。她是阿Q嘴里的“小孤孀”,是阿Q敢于鼓起勇气去调戏的对象。

吴妈是阿Q对女人疯狂幻想之后找准的发泄对象。

然而,当阿Q被欲望所驱使,对着吴妈说出“我要跟你困觉”的话时,吴妈却果断逃开、并且寻死觅活,惊动并惹怒了赵家人,以致给阿Q带来一场灾难:被赵秀才棒打,定下了赔礼道歉的霸王条约,赔光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

吴妈和阿Q相比,她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比较满意,总是愿意与他人聊天时聊到赵家。

好的著作,总是能穿越时空、穿越时代,经受得了时间的检验。

《阿Q正转》之所以深刻到让很多人为之折服,除了其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有一点:

即使是现代人,很多人同样可以在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比如自欺欺人、吃软怕硬、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好了,赏析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的阅读。

写了这么多,着实很辛苦,喜欢就关注我吧。

祝大家健康幸福。


隽永柴扉


《孔乙己》和《阿Q正传》都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寓意深刻、令人震耳发聩。如果硬要说他更喜欢哪一篇的话,我觉得是《孔乙己》,因为孔乙己可能是他自己的影子,而阿Q是旧社会中国人麻木的缩影。

关于鲁迅,他说过一句话“我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那么对比孔乙己,我们不难看出,他也想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还记得原文中鲁迅描写孔乙己的腿是怎么断的吗?孔乙己一生想通过科举成为丁举人那样的人,然而最后他的腿恰恰就是被丁举人打断的,孔乙己其实想成为丁举人那样的人,但同时他又讨厌那样的人!

写《孔乙己》除了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描写之外,还有鲁迅先生的一种反省,一种反思,他通过一个店小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一个穷酸文人的生活片面,断断续续,没有前因后果的描写让我们由来无限思考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是他留给自己的反思空间。所以我觉得,他写“孔乙己”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映照。

而阿Q正传,更加注重的是他批判社会的意识和观点,书中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性”,是观念与观念,意识与意识的碰撞,在阿Q和狂人日记里,描写的是一种封建礼教吃人与被吃的现实状况,这是一种带有明显指向和目的性的文章,目的是启蒙开智,最直接的表达社会的腐朽和不堪。

《阿Q正传》是一种武器,而《孔乙己》是一部“自传”。我们会利用武器战斗,但我们钟情的肯定是自传!


鬼谷书生


我上学时读过鲁迅所有教科书之谓也。

自我感觉鲁迅非也文学家,或者作家,看他的履历,赴日留学读医又从文,从文间矣,诙书无敌,听者已然传言,骂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论《孔乙己》和《阿Q正传》,再套路教科书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大伟,

孔乙己是古术知识分子皆不第也,已然长衫堪酒奉知乎,滴粒不足也,夜宿不地也,仍旧饱读诗书者也无敌,何为者也无敌?这就是读书人的真实,穷的没饭吃,也得长衫蛮宿与人异携,此携身舂乃读书人,知乎乃非文盲之。

但是论起喝酒和生活需求,孔乙己是真真正正的中国古读书人的鲜明气质和不冥也,此不冥就是现在俺感觉自己不算吧,俺确实读书不多,也上学不多,成绩也是最差和底流,俺也不算穿奇装异服啊,请姑娘们明察,跪谢!

说起阿Q,俺感觉人家确实没办法,老实又是底层人物,贱滴一流不敢比老赵,又没有孔夫子披毛,阿Q的为人就是文盲胜粪渣渣吧,这种渣貌似是一种异与孔乙己的思想交流,孔乙己如果是妄想和书中自有颜如玉,那阿Q就是慰想,这种慰想还有祥林嫂的附加,“命该如此,难道不过了?”

命该如此,难道光想着苦?再苦也得乐,这种乐就是自我寻找一种精神胜利法,这种斗法有种现代精神病学的双向障碍?

其实就是人生不济,忽冷忽热吧,这种忽冷忽热的寻觅俺感觉孔乙己和阿Q是鲁迅两种不同体制的创造,都为底层和生活不济,却都是一种顽强和偏执,这种顽强是一种优点,这种偏执虽然充满了笑料和讽刺,但也是鲁迅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真正境界,

这种境界代表了旧时中国老舍茶馆,国事莫谈也,鲁迅亦不谈争执。但是鲁迅唤醒的是有良心的绝大多数,这个绝大多数,孔乙己代表了要死要活仍然死做梦的读书知识分子,阿Q代表的是最广大的普通所有人,命本不该如此,可以自己去争取,

阿Q也有过的辉煌也是他对那个时代曾经有不甘放弃念头普通人的真褒奖和真不甘。

敬那个时代的委屈,


农民杂品家


《孔乙已》是鲁迅先生"匕首标枪式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描述了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一一知识分子,贫困潦倒,悲惨而亡。小说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前面有专篇阐述可查阅)。

至于鲁迅先生喜欢哪一篇?我想他自己的作品都喜欢。一定会更喜欢《阿Q正传》,因为它更成熟更成功!世界同仁都视为上品!


全峰山


孔乙己,因为孔乙己的那个段子已经在网上被玩坏了,在也忘不掉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维爱晴天


我以为,一个作家写人物,

最喜欢的是有自己影子的,

如此说来,鲁迅应该是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人,酸文人。

文人的臭毛病孔乙己几乎都有。

鲁迅身为一个文人,

更容易看清楚,

写起来也更容易,

更传神。

比如孔乙己的酸,

就没有别的作家写的出来。

相比阿Q,阿Q概念化的东西多了一点,

孔乙己好像从对面走过来的。

阿Q有点像飘在空中。

孔乙己在世界文学上是绝无仅有的,

而阿Q式的人物

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是有不少的。

最近在家躲疫无事,画了一张画。

下面这张就是。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阿Q正传》更深刻。阿Q是整体国民性格深处的代表。是某种缺点的集中代表。人人具有却不自知。但被鲁迅笔下的阿Q集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性格特点。它被深刻镌刻在人们的性格深处。或多或少的随着环境就会体现出来。因此人物塑造非常深刻,范围的广度非常广大。


云岗山人


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和《阿Q正传》是中学教材中推荐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谈起《孔乙己》和《阿Q正传》,这两个人的形象便立刻浮现在脑海中,孔乙己和阿Q代表了封建时代最底层的人们和思想意识,结果是是悲剧性的,孔乙己揭示了知识分子的迂腐和死要面子,阿Q揭露底层大众的愚昧无知,以及聊以自慰的可爱的“精神胜利法”。这两篇作品被收集在《呐喊》中,还有鲁迅先生的杂文更值得阅读琢磨研究的。


一路风景一路歌ZZH1


我认为鲁迅先生会更喜爱《阿Q正传》的。从人物刻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孔乙己没有阿Q好。至少社会的反应度和参与度,阿Q影响巨大些。

当然了,前者是短篇,后者是中篇,肯定有差别的。从人物的丰满度来看,中篇表现的机会会多些,自然会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两者各有千秋,真要选最好的,自然是《阿Q正传》了。


不信邪尹思


孔乙己、阿Q均是出自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鲁迅先生通过不同人物的形象描写,真实地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也是想借此唤醒当时的国人。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人物形象表现为迁腐却善良。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

悟农民的缩影。人物形象表现为自私卑怯、偷鸡摸狗、自欺欺人、愚昧投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