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學技術一旦發明成功,將會轟動整個地球?

燕子李三fighting


用簡單易行的方法水變油或者水變氫啊,你看為爭奪石油資源已經打了多少次戰爭了,還偏偏扯上民主自由做遮羞布,可憐的人類!



大唐陌刀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而在當前,某些科學技術,一旦取得突破,將會引起全世界轟動。

目前,急需取得突破的技術有可控核聚變、光速飛行技術、常溫超導技術,無論哪一項取得重大突破,或者說是取得成功,都將會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轟動,而這些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段時間來看,此上任何一項技術,都是極其難以突破的。


可控核聚變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概念已經被提出了幾十年了,而之所以一直以來都無法取得突破,是因為可控核聚變的條件實在是太過於苛刻了。我們知道太陽就是利用核聚變發熱的,而太陽的核聚變,是無法控制的,它是自發進行的,太陽內部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3000億個大氣壓,而人類目前無法制造這麼大的大氣壓,所以只能通過提高溫度。而這個溫度至少是1億攝氏度,但是溫度提上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又來了,那就是地球上無法制造出能夠承受如此高溫度的容器,所以科學家想出了磁約束的方法。目前已經可以做到約束高溫等離子體,但是還沒有辦法讓它穩定運行太長的時間,所以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一旦此技術成功,那麼人類就不會再有能源危機。


光速飛行技術。人類一直以來都想飛出銀河系,飛到廣闊的宇宙,但是鑑於我們的飛行器速度實在是太慢,以人類的壽命,實在是等不了那麼長的時間。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製造光速飛行器,光速飛行器意味著需要巨大的能量供應,而核聚變的功率恐怕也是不夠的,曲率引擎倒是一個可行的思路。不過人類對這方面的認知實在是太過於有限了,未來人類除了寄希望於光速飛行器之外,還可以試著尋找蟲洞。

常溫超導。常溫超導體即在常溫下傳輸電流也不造成能量損失的導體,一直以來人類都想讓超導體實現常溫化,畢竟每年在輸電過程中損失掉的電量都不是一個小數字,而具有超導的導體,一般都需要在零下上百攝氏度的條件下才可以發揮出超導特性,所以常溫超導意義重大。而2018年中國天才科學家曹原發現了當兩層平行的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的時候,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特性。如今,正有無數的學者正在拓展他的研究,或許繼續研究下去就會有大的突破。


鏡像科普


1,攻克癌症。健康永遠是頭等大事,要是治療癌症簡單到如感冒般吃幾天藥就好了,那麼絕對是全人類的福音!

2,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類風溼等慢性疾病被攻克,至少找到了可逆的、能痊癒的方法,絕對能讓過半數的家庭看到重獲新生的希望!

3,後天環境或機械性創傷帶來的殘疾,可以完全修復,也就是傳說中的“斷肢重生”、“瞎子”重見光明、或者脫髮再生等等。把健康排頭三位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4,智能機器人的自我學習及自我進化。這我不多說了,估計真要實現,不僅僅只是全球轟動,更多的是恐懼!

5,芯片與大腦的完美對接。也就是傳說中的“芯片植入”技術,真要實現,估計將重新定義什麼是人類?比如按肉體和機械佔比多少?或者按芯片類型劃分人群!

6,量子技術有突破性進展。不是那種現處於實驗室階段的肉眼看不見微小粒子的糾纏,而是特指宏觀物件,簡單的說,真要實現,科幻片裡的“時光傳送機”、“瞬間傳送門”將會讓你感受到星際旅行不過就是眨眼的功夫,這比啥“超光速”飛行器快的多,關鍵是靠譜的多!

7,發現外星生命。請注意不是外星人哈,那同樣不靠譜,真有外星人來地球,就衝他們達到的科技高度,能讓你古老的地球蠻族發現他們的存在?別太天真了!但是人類能發現外星生命,哪怕只是在火星地殼深處發現某種真菌或藻類植物,絕對是劃時代的事件!浩瀚宇宙,人類終於不再孤獨!

8,最後一個發明致敬一下袁隆平:要是人類能發明一種能快捷、大批量生產、口感多樣且非常安全的食物,無需土地種植。那麼才是人類真正的福音!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就是土地的爭奪與戰爭,要是無需土地一樣可以繁衍下去,人類才可能避免戰爭與內耗,更重要的是:真正具備踏上衝出地球,遨遊星海的資格。

基礎科學其實早已經停滯兩三百年了,現在所謂科技不過是建立在三百年前基礎理論之上的應用罷了,突破太難!


知無所道


從去年開始,德國蟑螂



開始侵入我家。

我就開始了我的殺蟑運動。

最早我用的是傳統的蟑螂藥。

開始有用,三天之後,蟑螂又來了。

然後我去百度,查各種殺蟑辦法。然後一件一件的在我家實踐。

用過的產品有:

蟑螂屋

蟑螂誘餌




噴霧

蟑螂貼



每一個品種,第一次使用,都很有效,一用就能殺死大批蟑螂。

但,

沒過幾天,蟑螂同志們又滿血復活,在我家廚房頻繁出現。

到現在,一年多了,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我現在殺蟑辦法是,直接用手拍死,把屍體拿去餵魚。

如果真有一種技術能令全球轟動的,不用很高科技的,你真能有一種藥,能殺死我家蟑螂,讓它們不再出現,你肯定拿諾貝爾獎。


春暖花開003


1、基因改造

一旦成功,或許人人都將擁有超能力,變種人將會走出熒幕成為現實,到那時人類將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不知道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2、埃博拉病毒抗體

這應該是目前人類最想解決的一大問題之一,埃博拉病毒在很多國家肆虐,無數人因此喪生,我國也多次派出救援隊支援,如果能夠發明出治癒這個疾病的抗體,必然會引起世界的極大重視。

3、小耕地多糧食

雜交水稻可以說救了世界,但地球環境逐漸惡劣,全球變暖嚴重導致森林火災以及地震頻發,水災泥石流沖垮了一個又一個農田,隨著地球人口不斷髮展,或許在幾十年後人類將面臨糧食不夠吃的嚴重問題,這個時候研發出一種農作物,小面積種植就可以收穫大量的糧食,解決世界人類的吃飯問題。

4、可治癒癌症

作為人類目前無法解決的一大難治之病—癌症,致死率依舊非常高,一旦得了癌症就相當於一條腿已經跨進墳墓了,尤其是癌症晚期,即使手術也無法延長壽命。如果癌症被攻克,變為可治癒之病,人類的平均壽命將會大大增加。

5、時光穿梭

這應該是大多數人最期待的,穿越回過去回憶曾經的自己,穿越到未來看看以後的自己。

6、人機組合

人類和機器人的組合體,既有人類的思維又有機器人一樣堅不可摧的身體,例如不久前很火的人腦接口,計算機迅速運算大數據搜索、無論是奔跑還是跳躍能力都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

7、靈魂永存

疾病和意外無時無刻存在於我們身邊,如果不小心出了一場車禍已經沒有生還的可能性,這個時候直接提取電波思維,腦電波記載了死者生前的記憶和意識,放在計算機提前設好的虛擬世界中,即使肉體死亡,靈魂也不會消失。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一旦發現了時光隧道,造出超光子器,到唐朝看看。科學家證實可以,象距離5光年星球,3年前滅失了,光還是5年前的,我們造出快於光子的飛行器就可找到那個星。一定轟動世界。

再就是在哪個地方找到一億年前人或動物化石。

造出氫氣燃料永動機。

能到宇宙邊看看。


三茅居士


全球醫療頂尖技術“Nanodrops納米眼藥水”問世,以色列Shaare Zedek 醫學中心(全球唯一一家獲得國際聯合委員會全面認證的學術醫院)與巴伊蘭大學眼科研究團隊共同發明:無需手術、沒有痛苦,三個步驟矯正視力的革命性技術-Nanodrops納米眼藥水,其技術不是治療近視,是通過納米技術改變眼球的屈光度,滴一滴視力迅間恢復5.0(替代眼鏡,隱形眼鏡,激光飛秒)。

2017年Nanodrops納米眼藥水研發成功

2018年實驗成功修復了豬的眼角膜提高視力

2019年對人體進行臨床實驗

2020年Nanodrops納米眼藥水產品推向全球

Nanodrops技術研究以論文:“修復屈光不正的眼藥水”(Nanodrops for restoring refractive errors)的方式發佈在《歐洲白內障和屈光外科醫生學會》官網期刊上,其中介紹了該研究的目的、試驗方法、結果等,結論一欄中則寫道,“使用合成納米粒子製成的眼藥水,的確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可以用不侵入的方式糾正視力的屈光不正。”這一重磅消息隨即受到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關注,還吸引來自各地公司和企業的投資或合作。

只需三步:

1. App(“theeyescanapp”、“EyeNetra”、“Blink”、“6over6”),測定自己眼球屈光不正的程度,App會根據測定的數據設計一個能補償屈光不正的光學圖案,屈光不正的程度將決定光學圖案的大小與形狀。

2. 在眼科醫生的輔助下利用激光將光學圖案蝕刻在角膜上;這款激光工具,和目前醫院常用的那種治療近視的“激光手術”並不一樣,激光手術需要去除掉眼睛的一部分角膜,但這個激光小工具,只是在角膜上“印”上一個圖案,全過程無痛,不需要去除角膜。未來Nanodrops公司將發售自有的小型低成本激光設備,便於小型眼科診所和個人使用。

3. 完成上面兩步之後,滴入Nanodrops納米眼藥水,納米分子就會慢慢滲入充斥印刻在眼球表面圖案內部的每一個角落,激活這一圖案,從而改變眼球的折射率;納米顆粒將填充蝕刻好的光學圖案,進而改變角膜的屈光度,實現糾正視力的效果。

發明者①世界著名眼科醫生;Shaare Zedek醫療中心眼科主任;國際屈光外科學會委員會成員;諾華與強生的眼科專家 - David Smadja醫學博士,目前已獲得以色列視覺與眼科研究協會(ISVER), 美國眼科學會(AAO),國際屈光手術協會(ISRS),印度IntraOcular Implant Refractive Surgery(IIRS)“金獎IIRSI獎”和法國眼內植入和屈光手術等8個國際獎項。

發明者②巴伊蘭大學工程學院光學教授副院長;巴伊蘭大學納米研究中心所長;在業內是“大牛”級人物,100多項專利的持有人 - Zeev Zalevsky醫學博士

發明者③巴伊蘭大學工程學院化學學院院長;巴伊蘭大學納米研究中心所長 - Moshe Lellouche首席科學家

中國有6億近視患者,如Nanodrops納米眼藥水研發成功,將會是全球革命性產品,多年眼鏡的困擾被終結,下一個百億級項目由此開啟。你期待嗎?











十萬why理


預測哪些技術將成為現實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即使是在一年之內,要選出最好的科學成果也是極其困難的。麻省理工學院的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的編輯們曾經在2017年編撰了一份未來幾年的革命性技術清單,彙集一些有前景的改變我們未來的技術。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人類對廉價可用能源的主要希望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ITER的建造已經過去了10年,儘管其工作的理論基礎(託卡馬克)是由蘇聯科學家在20世紀中期奠定的,這個涉及35個國家的項目可能展示出核聚變反應堆的商業應用潛力,目前該項目的成本為180億歐元。2017年12月初,ITER官員宣佈,生產第一批等離子體所需的50%的建設工作已經完成。實驗的第一階段,氫將被轉化為一種熱的帶電氣體,目前計劃在2025年進行。

幾十年來,用於等離子體磁約束的實驗裝置一直在產生能量,以達到控制熱核聚變流動所需的條件。但到目前為止,需要的能量比產生的要多,在ITER實驗中,科學家們希望克服由於裝置尺寸巨大而造成的這一限制——用於等離子體約束的託卡馬克重23噸,體積840立方米,是之前任何類似裝置的10倍。如果一切順利,到2035年ITER將達到滿負荷運行,使人類能夠停止使用化石燃料,該反應堆將使用50兆瓦的能量來產生500兆瓦的能量,在未來,類似於ITER的發電廠的成本將與傳統核電站相當。但是,與核電站不同的是,熱核設施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也不會以任何方式汙染大氣。

基因療法

由於基因突變導致成千上萬疾病的發生,目前基因療法已經存在,並幫助醫生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直到最近,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斯蒂芬·霍金的疾病)還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但在2017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基因療法可以戰勝ALS;美國FDA已經批准用一種基因治療先天性失明,這種基因可以激活眼睛裡的感光細胞;血友病基因治療新方法的試驗也取得了成功,我國科學家成功地糾正了人類胚胎中導致了貧血發生的基因突變。

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在上述所有案例中,科學家們都使用了CRISPR/Cas9技術,該技術可以實現在活細胞中進行DNA編輯。然而,這種方法並不可靠。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導致的非靶點突變(脫靶)比之前認為的要多得多。然而,新的革命性的解決方案不斷被提出,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也在不斷被完善,預計可以把基因治療帶到一個新的水平,並且沒有副作用。

擴展物理邊界

大爆炸之後,物質和反物質以同等比例被創造出來。物質和反物質相互湮滅,但正如我們所見,宇宙仍然存在。物理學家認為,每10億對反物質粒子,就會產生一個額外的物質粒子,然而,對普遍對稱性的破壞只是一個有待證實的假設。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進行了實驗來檢測電荷原理、奇偶性和時間對稱性(CPT不變性)的誤差,根據這一原理,充滿反物質的鏡像宇宙應該具有與我們相同的物理定律,只是在鏡像中,而在我們看來反物質和物質是一樣的。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尋找一對粒子之間的縫隙,這將解釋反物質悖論。在未來幾年裡,科學家將集中於尋找超對稱粒子,證明超對稱粒子的存在也將違反對稱性的基本原理。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峰值功率將在2026年才會釋放。此外,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計劃啟動循環對撞機項目(FCC,LHC的繼任者),並在日本推出國際直線對撞機(ILC)。

人類腦工程

歐洲人類大腦項目(The Human Brain Project;HBP)始於2013年,歷時10年。該項目包括來自26個國家和135個合作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HBP試圖建立世界上第一個人類和齧齒動物大腦的計算機模型,該項目規模空前,是人類大腦研究史上規模最大的實驗,預算為16億美元。科學家們計劃建立一個人類大腦神經活動的功能圖譜,其中包含850億個獨立的細胞。因此,人類將能夠更好地瞭解腦部疾病,並監測某些藥物的效果,這將使科學家能夠開發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此外,詳細的大腦建模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這將推動超級計算機性能的提高,改善電信和數據挖掘方法。

暗物質研究

關於什麼是暗物質,目前人類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它的引力效應可以在星系運動的路徑上看到。理解暗物質的性質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性質,但在我們不得不尋找暗物質存在證據的眾多實驗中,卻顯示出完全不同的結果。目前沒有一種方法來研究暗物質,也沒有暗物質確切的數據。

我國軌道天文臺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儀(DAMPE)接收到具有高分辨率和低噪聲的高能電子和正電子的宇宙射線能譜,在0.9TeV區域存在一個拐折,間接證實了暗物質的存在。


科學閏土


符合這個設定的科學技術實在太多太多了。我們可以先看看各國都在積極開展哪方面研究?

暗物質和暗能量

科學的發展一直秉持著一條這樣的路線,科學發展越快,越感覺我們所看到的的世界是狹窄的,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樣。就比如說天文學,原本古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發現不對,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後來又發現不對,宇宙可能沒有中心。再後來發現,宇宙有個炙熱的開端,可能也一個結局。但這還沒完,科學家進一步發現,連我們看到的宇宙都不是全部的宇宙,從空間上看,我們只能看到一小部分的宇宙,也就是可觀測宇宙

從物質層面上看,我們竟然只看到了宇宙不到5%的物質,而剩餘的物質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是我們沒有辦法利用現在的觀測手段直接看到的。

現在各國都在發展技術,希望能夠觀測到暗物質或者暗能量,大多都是千億級別的科研項目。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能夠真正搞懂暗物質和暗能量,那一定是轟動整個世界的科學發現,這意味著人類的視野將進一步打開,瞭解更為廣闊的物質世界,很有可能大幅度促進理論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發展。

引力波和中微子

之前LIGO發現引力波,可以說已經震驚了整個世界。但是,我們現在的技術僅限於觀測到兩個黑洞合併或者兩個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這都屬於對空間有巨大擾動的引力波,算是探測引力波入門級的難度。

上文也提到,在空間上和物質世界中,我們的觀測都是有瓶頸的。不僅如此,在時間上也是。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當中,時間和空間被並稱為時空,可以把它們看成一體。可觀測宇宙是930億光年(理論值,考慮到宇宙膨脹效應,所以要大於138億光年),其中我們通過觀測電磁波的範圍其實是922億光年,剩餘的8光年就需要用到引力波。之所以還會相差8光年,就在於電磁波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後才開始在宇宙傳播,而引力波從宇宙大爆炸那刻起,就開始在宇宙傳播。因此,對於宇宙早期的引力波的觀測,可以讓我們知道宇宙早期發生了什麼。

但這需要我們大幅度提升觀測引力波的技術,中國,美國以及歐航局都打算在這方面投入巨資建設觀測設備,這些設備的價值也都會在千億級別。

除了可以通過觀測引力波觀測宇宙早期的情況,其實對於中微子的觀測也可以,中微子由於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只參與弱相互作用,所以在宇宙早期就開始在宇宙中傳播,因此,如果可以捕捉到宇宙早期的中微子,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宇宙早期的情況。

對於引力波和中微子的觀測技術的提升,也將極大程度上提升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的提高,如果科學能夠捕捉到宇宙早期的引力波和中微子,也就會轟動整個世界。

可控核聚變

每一次能源技術的大規模提升,都會帶來整個世界的劇烈變革。最早瓦特的蒸汽機就是如此,引發了第一工業革命,後來我們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力時代。

而如今對於能源使用依舊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由於沒有足夠高效的能源,因此想要實現載人飛船飛到火星都很困難,更不要說飛出太陽系了。

可以預見到的是,下一次能源革命很有可能是可控核聚變,可控核聚變反應不僅在能源效率上遠遠高於化石能源,而且還很清潔。太陽之所以溫和地燃燒著,就是內核在進行可控核聚變反應。但是要在地球上實現可控核聚變在技術層面上是非常難的。我們國家就一直在大力發展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如果可控核聚變能夠做出來,對於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一次極大的促進。

對於人體的認識

上世紀就一直有一種說法:21世紀是分子生物的世紀。雖然10多年過去了,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進展,但是在未來應該說是一定會有重大突破的。

人體的複雜程度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科學家之前完成了30億個鹼基對的測序(也就是人類基因組計劃),而這些鹼基對的排序到底有什麼意義,如何解讀,目前還沒有頭緒,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其次就是歐洲人類大腦項目,各國科學家紛紛加入,建立人類大腦的神經功能圖譜,這當中包含了850億個獨立的細胞。

如果,未來科學家能夠完全掌握這個30億個鹼基對和850億個獨立的腦細胞對應的原理,那麼生物學的發展將會大幅度的發展。

以上只是列舉了一部分,其實還有很多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超導,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等等。


鍾銘聊科學


感謝提問,這個話題實在是太大了,不是一般的燒腦,那些上天入地的天文地理方面的就不說了,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與我們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內容吧!

一、超音速高鐵

眾所周知,自從我國的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於2008年8月1日開通運營以來,我國便開啟了高鐵的“加速度”模式,例如武廣、鄭西、京滬、蘭新、廣昆、西成等高速鐵路先後建成通車,高鐵技術正在不斷地改變我國人民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同時,通過“走出去”戰略也在不斷地造福世界人民,可以說我國的高鐵不僅是一匹黑馬,更是一隻領頭羊,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一張名片。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地區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頻繁,人們對於時間的觀念也越來越強,因此對於時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北京西站到廣州南站為例,正線全長2298公里,目前用時最短的是G79次,共用時8小時零5分,約合每小時285公里。如果未來研製出了超音速高鐵,那麼這個時間將會大大縮短。

現已知音速約為340米每秒,經過換算可得出約為1224公里/小時,如果一旦超音速高鐵在近幾年內研製成功,將會重新定義“半小時經濟圈”和“一小時經濟圈”,並極大的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國內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實現半天內往返。這樣的技術夠轟動世界的吧!

二、低成本解決缺水問題

近段時間以來,相信很對人都關注到了湖北的旱情情況。今年8月份以來,湖北中東部地區由於沒有有效降水,加上高溫的炙烤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導致了湖北中東部地區旱情持續加重,給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人民幣。

乾旱是個全球性的問題,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海陸差異、地形以及洋流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之間分佈極為不平衡。據統計,目前僅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金)這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就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其中俄羅斯的一個貝加爾湖就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20%,而世界上竟然有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佔世界總人口的40%,由於水資源危機一些國家和地區長期處在貧困之中得不到發展。

我們都知道,淡水資源短缺有兩個方面的直接因素,一是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工業發展迅速用水量加劇,二是部分水體受到汙染不能直接,還有些國家靠海但由於經濟落後海水淡化投入較低淡水資源也十分有限。

在這裡我就在想,如果能研發出超低成本的海水淡化設備或能夠實現低成本的人工降雨,都能極大的改變一些國家和地區乾旱的狀況,這也足以轟動世界。

以上兩點,如果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我想應該要比可控核聚變技術、超光速飛行技術、量子通訊技術、尋找地外文明等要更為現實一些,你認為呢?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