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提及拜占庭帝國,人們一般會想起一個在巴爾幹地區歷時千年的古老國家,一個繼承了羅馬帝國一半基業的悠久帝國,或者是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相互攻伐的夾縫中慘遭毀滅的悲劇故事,這都是“拜占庭帝國”歷史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國家,能夠符合如此之多的“歷史標籤”,它的歷史必然是豐富生動、卻又包含悲劇色彩的歷史篇章。今天,我們將從“拜占庭帝國”開始說起。

一、拜占庭帝國的經濟基礎

1、“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和“拜占庭帝國”的由來

“羅馬帝國”起源於“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7年,吳大維稱帝(奧古斯都),開創了羅馬帝國。百年之後,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在匈人”、“東哥特人”及“倫巴底人”的入侵下逐漸走向崩潰。公元476年,蠻族將領奧多亞克廢除西羅馬皇帝,宣佈臣服於“東羅馬帝國”,並將

西羅馬帝國”國徽送至君士坦丁堡。這象徵著“西羅馬帝國”的覆滅,以及“東馬羅帝國”作為“羅馬帝國”的正統存續下來,並歷時千年之久。後世史學家為區分“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根據地理名稱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一詞。

2、由“農業帝國”走向“商業帝國”

“拜占庭帝國”在繼承“羅馬帝國”的遺產初期,任是一個疆域較大的“農業國”。在古羅馬社會軍事化程度極高的背景下,作為軍隊調度的必需品——糧草,一直是羅馬各層最為重視的戰略物資。因此,農業一直是古羅馬各階級人士最為重視的產業之一,羅馬共和國領導人迦圖就曾發表過重視農業的演講:“我們的祖先在讚揚一個好人時,首先稱讚他是一個好農民。”,並且出書《農業志》,指導古羅馬人民因地制宜,廣拓耕地。

“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拜占庭帝國最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同樣繼承了羅馬重農主義的政策。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閒時為農,戰時為兵”老式兵役制不能繼續滿足拜占庭帝國四面楚歌的戰爭形勢,為了收集財富以供軍需,拜占庭帝國的統治階級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大肆開採位於亞美尼亞及巴爾幹地區豐富的貴金屬,鑄造金幣、銀幣,開墾位於敘利亞、尼羅河地區的大片河漫灘平原。但最為重要的措施,則是發揮了拜占庭帝國優渥的區位優勢——即“三洲五海之地”,利用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稅支撐起了帝國龐大的軍費。

據說,當時歐洲最大的港口城市——君士坦丁堡中的皇室宮殿幾乎由純金製成,可見當時拜占庭帝國的富裕和輝煌。那麼,“金幣”在拜占庭帝國的經濟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二、“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

“貨幣”作為一個國家經濟文化的象徵,對一個國家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考據作用,走近拜占庭帝國的“官方貨幣”——“金幣”,也是走進“拜占庭帝國”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1、金幣上的“奧古斯都”與“基督教”

“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在各個方面的存續,在貨幣上同樣繼承了“羅馬帝國”的遺產——“金幣”。由於“拜占庭帝國”得天獨厚的礦藏資源,“拜占庭帝國”早期的金幣幾乎完全仿製於“羅馬帝國”的金幣,作為古羅馬國家經濟文化的傳播媒介而廣為使用。

在金幣制式上,仿製於羅馬時期的金幣制式,其正面繪製了當朝的“奧古斯都”的頭像,背面則一般與當時的宗教信仰有關。在“基督教”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主流宗教”、並取得了“拜占庭帝國”高層的認可後,“十字架”之類的“基督教”的象徵逐漸風靡於“拜占庭帝國”的通用貨幣——“金幣”上。

“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在文字普及率不高的中世紀,銘文顯然不如圖像更加通俗易懂,出於宣傳統治的需要,“拜占庭帝國”在金幣上下足了功夫,金幣上的“奧古斯都”往往做著當時最令人稱道的事情,如查士丁尼大帝西征和修訂法典時的英姿被當時的金幣完整的記錄了下來。這種宣傳最終轉化成為了一種人民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影響極其深遠,甚至今天仍然有人以“

羅馬人”的繼承者自居。“拜占庭帝國”的金幣,也成為了今天研究中世紀巴爾幹、小亞細亞地區政治、文化、宗教的重要考據之一。

2、“絲綢之路”上的“吸金之地”

除了政治宣傳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外,“拜占庭金幣”還一度成為中世紀歐洲的“歐元”。“拜占庭帝國”的金幣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甚至成為盛行於歐洲的“通用貨幣”,與“拜占庭帝國”五海三洲的區位優勢以及繁榮的商品貿易是分不開的。

“拜占庭帝國”在成立之初,在地理位置上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於歐洲西部在中世紀時期處於一個政治混亂、諸侯混戰的“黑暗年代”。“分封制”的政治結構難以促進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蠻族入侵的戰爭也消耗了西歐大部分的勞動力,使得西歐整體生產力呈現一個倒退的趨勢,這導致當時的西歐國家都無法開闢海上的“貿易通道

”,只能寄希望於路上的“絲綢之路”。拜占庭帝國扼守歐亞要衝,君士坦丁堡更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在地理上具有西歐國家不具備的優勢。

“拜占庭帝國”由於部分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財富,加上戰爭破壞較少,物產相對領先於西歐各諸侯國,在與“絲綢之路”上其他國家的貿易中更具優勢。並且,由於“拜占庭帝國”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在造船、航行海上運輸技術上暫時領先於地中海其他國家,僅僅靠貿易業和海上運輸業,就使“拜占庭帝國”早期賺的盆滿缽滿。

“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3、“拜占庭帝國”金幣的深遠影響

而且,由於“拜占庭帝國”是當時歐洲文明水平最高的國家,擁有最為先進的鑄幣手工業,能夠相當準確的鑄造重量相對一致的“金幣”、“銀幣”、“銅幣”,在貨幣的流通中保證各類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且確定不同金屬貨幣之間的匯率,相對統一了貨幣的度量衡,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此外“拜占庭帝國”採用的“金幣”對整個歐洲貨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後世硬幣採用的英雄“大頭照”作為圖樣新航路開闢後廣泛使用的“銀元”、”金幣“,以及後來歐洲國家貨幣政策——“銀本位”、“金本位”

兌換策略也由拜占庭帝國的“金幣”衍生而來。

三、從金幣看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拜占庭帝國輝煌於商業,偉大於財富,卻在十五世紀倉促的離開了歷史的舞臺,而這一悲劇,在“拜占庭帝國”的金幣上被描繪的栩栩如生。

1、意大利城邦的挑戰

“拜占庭帝國”雖然曾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西征意大利半島,但在查士丁尼大帝死後不久,到手的“肥肉”卻整塊吐出,失去了對意大利北部的控制。最終,由於西歐地區廣泛的推行分封制,甚至出現了“丕平獻土”的宗教分封,使得意大利半島出現了多個“城邦共和國”鼎立的複雜局面,其中以“熱那亞”“威尼斯”最為強勢。

“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作為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城邦在科學技術方面不斷髮展,使得“拜占庭帝國”的制船手工業漸漸失去了原先的優勢地位,“拜占庭帝國”也失去了帝國建立之初時在東地中海霸權地位,被迫陷入了與威尼斯”、“熱那亞”等城邦爭奪東地中海貿易主權的“拉鋸戰”之中,這些新型的城邦共和國依靠“天主教”的旗幟,招攬了大批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替代了許多原本從“拜占庭帝國”轉運、或出口的商品,“威尼斯”甚至一度取代”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歐洲的貿易中心

商業的衰弱給了古老的拜占庭帝國以致命一擊。失去了商業所提供的大量稅收,拜占庭帝國的財政日益入不敷出,甚至金幣的含金量也日益減少,嚴重破壞了金幣的“信用”,當時西歐人以

末期的拜占庭金幣為“魚目混珠者”。最終,帝國的統治重心從商業轉變為農業,日益淪為了一個依託農產品種植業生存的“路上國家”,最終在時代潮流中消失無蹤。

“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2、“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夾縫”

除了商業上的日益衰退,拜占庭帝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同樣呈現出頹勢,尤其在“十字軍東征”這一“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大混戰中損失慘重。由於基督教起源於巴勒斯坦地區,在拜占庭時期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突厥人所佔領。

出於收復聖地或染指路上“絲綢之路”的目的,西方的天主教國家發動了多次的“十字軍東征”。為實現“禍水東引”的目的,拜占庭接受了十字軍的“借道”,卻不想桀驁不馴的“十字軍”在帝國境內大肆劫掠,巴爾幹及小亞細亞地區日趨殘破,東方的突厥人同樣趁火打劫,佔據了農業重鎮——小亞細亞,最終,內憂外患下,古老的“拜占庭帝國”毀於一旦。

也正是此時,拜占庭帝國的金幣上不再使用西方天主教

的象徵,而繪製了東正教所使用宗教儀器,宣告著基督教內部的分裂,也足見當時拜占庭帝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之危。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奧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國各自宣佈為羅馬帝國的正統,發行了類似於拜占庭金幣的通行貨幣,但顯然已經是“舊瓶裝新酒”了。

“金幣”——拜占庭帝國的“傳世之寶”,談談金幣在拜占庭的發展

四、結語

“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的延續,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充分繼承了“羅馬帝國”的遺產,“金幣”的制式更是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今天的“硬幣”鑄造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但由於拜占庭未能在政治經濟上實現質的突破,最終成為了滾滾長河中的一縷塵埃。

參考書籍:

1、《企鵝歐洲史》

2、《羅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