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焦慮、憤怒 法國人為何不安?

【歐洲時報2月6日秋狸編譯】人們都說,法國是個幸福的國家。這裡有適宜的氣候,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植於心的自由思想,還有雖不完美但很慷慨的社會模式。從媒體的報道來看,法國社會似乎十分繁榮,但也充斥著暴躁、暴力、焦慮……為什麼法國人對社會繁榮並不信任?這種分裂感來源何處?

法國《巴黎人報》報道,為什麼許多人覺得周遭社會並不舒服?看看新聞吧,有時是人們高舉粘著總統畫像的鐵鍬上街遊行;有時是民眾試圖闖進總統夫婦看戲的劇院進行抗議;至於議會政客間曠日持久的相互攻訐,人們已經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即使通過手機屏幕看到了消防員與警察間的混戰,心中也只是掀起一個小小的波瀾。

這些暴力場景如此之多——先在社交網絡上被大肆傳播,又登上新聞頻道循環播放——自然引發了無休止的辯論爭吵。而那些在社交網絡無處不在的 ,怒氣衝衝乃至充滿仇恨的話語,開始悄無聲息地蔓延生長,甚至發展成謀殺傾向——比如近日發佈辱罵伊斯蘭教視頻後遭到姦殺威脅的16歲女生米拉(Mila),或者遭到死亡威脅的馬賽市長候選人瓦薩爾(Martine vassal)。更不用說在政治界越發被濫用的各種指控,其中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上臺更是開創了這種現象的新時代。

暴力、焦虑、愤怒 法国人为何不安?

2019年11月16日,數萬示威者於法國“黃馬甲”運動一週年之際,在全法多個地方舉行示威遊行活動,暴力示威在巴黎街頭重現,百餘人被捕。(圖片來源:中新社)

為什麼法國會變成這樣?人們很容易將之歸咎為“黃衫”危機,2018年秋天這場運動的出現暴露了一個憤怒、壓抑已久最終爆發的法國。

實際上,法國遠在此之前就以已經走到了這一階段。“社會的分裂已經持續30年之久,”社會學家讓·皮埃爾·勒·戈夫(Jean-Pierre Le Goff)分析:“問題在於,法國人不知道國家該走向何方。當前政府不比之前的強,依然沒找到縮小社會差距,安撫憤怒的方式。”

戈夫認為,社會的分裂如同慢性毒藥,已經導致很多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鄉村或邊緣地帶的人們打心眼兒無法信任精英階層,對政治機構的信賴也被不斷削弱。最終的結果就是社會衝突,無論是今天因反退休金改革而起的罷工還是從前的“黃衫”運動,未來也一定會再次出現。

憤怒、懷疑、痛苦……社會拼圖隨著這些情緒更加分崩離析,這個結論是否太過悲觀?

“法國是一個天堂,但充斥著一群自認為身處地獄的人。” 作家兼旅行者西爾文·特森(Sylvain Tesson)曾這樣寫道。他指出了法國的矛盾之處:身為一個發達國家,卻無時無刻不在擔憂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正在被特朗普、普京、“脫歐”等因素重新塑造。

該如何擺脫困境?“我們應該規範社交網絡的使用,”國家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哲學家辛西婭·弗洛裡-珀金斯(Cynthia Fleury-Perkins)指出:“並且重新推廣社交網絡與電視頻道之外的決議文化,比如論壇、參與性集會與公民大會。”如果人們能夠重新開始面對面交流對話,事情是不是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