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中醫藥應第一時間介入疫情防控

“在突發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醫藥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在此次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過程中,中醫藥在早期就開始介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實,在疫情防控中,中醫藥應該、也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其中第一時間介入是關鍵。”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原司長曹洪欣日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表示。

中醫藥防治突發性、流行性、傳染性疾病優勢明顯

相較於2003年的SARS,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更受重視。自1月21日開始,中醫藥“國家隊”開始陸續進駐武漢,多版肺炎診療方案均提到中醫藥的治療。其中,1月22日印發的試行第三版診療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相關內容;1月27日發佈的試行第四版診療方案,進一步細化新型肺炎分期並提供中成藥和藥方指引。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中,中醫藥在早期就開始介入。但我想強調的是,中醫的整體治療觀和‘治未病’的理念,在疫病防治中具有獨特優勢,如果能進一步在第一時間有效參與,防治效果會更理想。”曹洪欣表示。

曹洪欣解釋說,“對於突發性、流行性疾病的認識和診治,中醫與西醫完全不同。西醫要查清病毒的流行特徵、致病機理等之後,才能有效干預。疫苗、防制藥物的研發,也需要一定時間。而中醫對疫病的認識,是通過人與自然時令變化的適應性,與觀察病毒侵犯人體後的不同反應,採取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無論疫情處於什麼階段,都注重把握疫病的演變規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從而達到及時有效防治的目的。這決定了中醫應該、也能夠在第一時間發揮作用。” 據其介紹,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我國曆代疫病的防治過程中,中醫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比如在漢代疫病流行時,有《傷寒雜病論》指導臨床,明末清初大疫流行時則有《溫病條辨》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等疫病防治理論與方法。正由於中醫藥的有效防治,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發展,人口穩步增長。業內曾總結了我國曆史上555次瘟疫流行狀況,正是因為有中醫藥的防治作用,從未發生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等幾千萬人死亡的重大瘟疫。2003年非典前期,中國內陸死亡率高達15%,中醫藥介入後死亡率降至6.53%,這都說明中醫藥在防治突發性、流行性、傳染性疾病方面優勢明顯。

堅持中醫思維發揮中西醫結合作用

“疫病屬於突發性新發疾病,來勢兇猛,變化迅速,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中,要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作用。”曹洪欣說道。

曹洪欣特別強調,在此過程中,應堅持以中醫理論與思維為指導,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充分、有效利用現代醫學的各種先進手段和方法。

他表示,在疫病的診斷方面,可以充分發揮西醫的優勢,藉助西醫手段診斷清楚後治療會更有效。在具體防治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整體調治,及時診治,通過調節人體平衡,提升自身免疫力,把病情控制在感染前,將已經感染病毒的病例控制在發病前,將發病的病例控制住,不讓其向重症、危重病發展,以更好地控制疫情的擴散。與此同時,在危重症病人的治療、中醫的作用機理研究、藥物研發、創新治療方法等方面,中西醫結合也都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

“我們這一代中醫人,應讓現代科技更好為我所用。此次疫情診斷上,病毒核酸檢測、胸部CT等手段的運用,在危重症病人救治上,吸氧等手段的運用,在疫情控制上,流行病學的運用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表示。

曹洪欣指出,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根據疫病的性質、病位與傳播變化特徵,有寒疫、瘟疫、溼疫、火疫、風疫等不同分類,病名顯示了疾病的演變規律。疫病的發病與演變及治療方法不同,準確把握時令、人與病變特點,是提高疫病防治效果的關鍵。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於武漢,且發生於冬季。武漢的冬季陰冷潮溼,結合患者的舌苔、脈象、症狀,可判斷其病因屬性以‘寒’‘溼’為主,屬於寒溼疫。寒邪傷陽氣,所以患者出現乏力等症狀。寒溼毒出現在肺上,就表現為咳嗽;寒溼毒侵犯脾胃,就會出現腸胃不適、噁心、腹瀉,大便不成形等症狀。”曹洪欣表示,“雖然病毒在不斷變異,但寒溼疫的病理病機是一樣的。還應注意的是疫病的流行性、傳染性,中醫認為‘毒邪內侵’,分析‘毒邪’的不同性質,有效‘解毒’是控制病情發展的關鍵。”

據瞭解,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1月27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的通知》明確,建立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機制,提升醫務人員中西醫結合救治能力,規範開展中西醫結合醫療救治,注重臨床救治與科研相結合,確保病例信息資源共享共通。

據媒體報道,北京、四川、重慶、武漢等省市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出院患者,全部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山西省,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取得良好效果,10多例病情明顯好轉。

完善機制讓中醫藥真正有效參與

“此次疫病防治中,要真正實現中醫藥在第一時間有效介入,還需要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曹洪欣認為。

曹洪欣認為,2003年非典早期,由於發病患者集中在防疫醫療機構治療,而防疫部門沒有中醫科,所以中醫參與不進去。“非典早期死亡率高達15%以上,中醫藥介入後死亡率降至6.53%,這證明了中醫藥的療效。非典過後,傳染病醫院加大了中醫科的建設。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雖然中醫在早期就參與進去,但參與量仍不夠,參與的機制還不是很暢通,很多醫院還是沒有中醫科,或者中醫力量很薄弱。”

他建議,下一步,應繼續完善中醫藥有效參與疫情防控的機制,進一步加大傳染病醫院中醫科的建設,在病人確診方面,進行有效的中醫藥干預,對疑似病例、留觀病例等在早期給予適當的中醫藥干預,以避免病人感染以及感染後發病,更有利於控制疫情的擴散。

其次,在疫情防治中還應該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作用,要重心下沉,真正實現屬地化管理,更好發揮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責任感。

此外,他認為,在疫情防治中,要進一步加大“兩頭”病人的中醫藥參與力度,對患有基礎病、慢性病的疫病感染者,以及疑似病例、極易感人群的防控,給予及時的中醫藥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特殊疫情,國家藥監局已經對檢測試劑盒、疫苗和藥品上市等開闢了“特殊通道”。

曹洪欣建議,在此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一些在臨床中有顯著療效的中藥製劑,尤其是已按新藥審批要求做完三期臨床試驗的中成藥產品,加快推進其審批上市,推出具有我國中醫藥特色的新型複方製劑,為世界範圍內疫情的防治作出中國貢獻。

同時,他還建議,加快源於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複方製劑的審批上市工作。對於傳承使用多年、療效顯著且沒有副作用的經典名方,應加快相關藥物審批上市。按照中醫藥法規定,生產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源於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複方製劑,在申請藥品批准文號時,可以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目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發布了經典名方目錄,國家藥監局也已經出臺審批辦法。在當前特殊時期,這一進程還應加快。(記者 李保金 王小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