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思想?

遊通天下


“無為”出自《道德經》,是老子看到春秋時期暴政肆虐、法令如毛,執政者的“有為”讓百姓怨聲載道而提出的觀點。


這裡所講的“無為”並非要君主無所作為,而是主張君主應按“道”行事,摒棄擅自作為,然後順應民意,察納雅言,知人善用,追求樸素節儉的境界。


“無為”思想的解讀

若是把“無為”翻譯出來,可能最好翻譯成“自如地作為”或者“自發地作為”,而不是“無所作為”。“無為”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不為”,二是“無不為”即“順自然而為”。“不為”主要體現為讓萬物自我生成與發展。


道家哲學認為,人與自然萬物榮辱與共,人類對大地所作的能動性改變都可能打破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和生態平衡。在多數情況下,只有“不為”才能維護自然的平衡。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在說學習知識要精益求精,還要不斷克服從主觀到客觀、物質到精神昇華過程中的重重障礙,不斷推翻、不斷簡約,“道”便漸漸凸顯出來。此處強調具有意識的人類應有所“不為”,自覺維護自然的規律和秩序。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又必然要“有為”。不過,這種有為的做法,是效法天道、遵循規律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在《道家與道教》一書中就指出,道家的“無為”如果單單理解成“沒有作為”是片面的,相反應理解成“禁止反自然的行為發生”。人遵循道,道基於自然,人們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違背自然。


“無為”思想的當代生態價值

在道家哲學中,“無為”與“自然”構成道的本質屬性。人類“無為”,萬物才能“自然”。也就是說,人們遵循的客觀規律將輔助萬物達到自然的狀態。宜喬則喬、宜灌則灌是“輔自然”,任意耕種、隨意開墾則為“反自然”;開源節流是“輔自然”,鋪張浪費則為“反自然”。


北魏的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曾表達這樣的觀點:適應時令、因地制宜,依照客觀規律辦事,那麼事半功倍;反之,若是狂妄縱慾違背秩序,就會一無所獲。他想要表達的不誤農時、因地種植的觀點契合了道家所講的“順自然而為”。

貫徹這種做法,不僅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也有利於平衡生態環境。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實行“洪水調蓄”“草原圍欄”“休漁休牧”等措施,正是順應道家強調的“輔萬物成其為自然”的說法。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實現道家哲學“無為”的當代價值,能更好地促進人與生態萬物的共生。


“無為”思想的現代管理啟示

道家“無為”思想包含一定的管理智慧,對現代企業管理產生影響。《道德經》第十七章說道,“太上……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大意就是,最優秀的領導者的處事態度是閒適自在的,他慎於下達命令,如此則成就大事。現代管理學講求效率管理和科學管理,順應了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壯大、工作技術含量的提升、客戶需求的多種多樣,即使能力再強的領導者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包羅萬象。企業管理者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只在牽動全局利益的大事上“有為”,而在無足輕重的瑣屑小事上“無為”,這正如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的主張:企業中好的經理應該始終有能力保持做出重大決策、領導和研究工作、定期檢查的思維自由及行動自由。


有趣人類研究所


1、其實“道德經”在古代它的主要是給聖人,統治者、領導者、士大夫、有文化、有社會有貢獻的人學習的。當然老百姓也都可以學習的,只要能認識字!老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戰亂,讓天下安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2、道德經中的“無”是道家最高的境界了。跟釋家的“空”一樣。“無為”指的是不要過度地干涉,干預的意思,讓它順其自然的。就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不會有任何的干涉,任其自然生長,生生不息。對待老百姓也是一樣,不要過度去幹涉、壓迫老百姓。讓他們自由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天下自然會太平、安定,國家就會強盛起來。

3、道德經中的無為對我們普通老百姓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人都以為老子的無為思想是不作為、消極的表現!這是大錯特錯的,他的宗旨就是,不要刻意、過度地去做人、做事,憑良心就好,否則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打個比方吧 , 明明您小孩特別喜歡經商,而您偏偏逼他去考公務員能行嗎,能成功嗎?順其自然發揮其自身優點才是最好的結果。

4、現在這物慾橫流,超快節奏的社會,很多人為了金錢利益拼命高強度的工作!最後失去寶貴的生命的也不在少數!為什麼很多人都很有錢了,內心還覺得很痛苦呢?就是精神層次太低了,愚痴呢!智慧沒開,人要真正開智慧,明大道,一定要學習道德經。他是我們華夏文明智慧的總源頭……

廣大的朋友們您們好,感謝您們的關注、點贊、轉發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謝謝大家……



清靜虛無


“無為”,個人理解: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能做違背規律的事情,要順應規律!規律就是老子說的“道”。所以無為,就是順應道,不違逆道。

事實上,很多災難就是因為人們違背了規律而造成的。拿現在的新冠肺炎來說,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就違背了自然規律——每一種動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存權利,卻有人要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所以引發了社會災難!再比如,沙塵暴、全球氣候變暖、各地過度抽取地下水發生的地基沉降等問題大都是由於人違背了規律造成的!

所以我們要敬畏規律,順應規律,才能平安、和諧!



一條小河向西流


眾所周知,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曾成功地應用於治國實踐之中,並形成了豐富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就是中國古代政治家成功應用道家“無為而治”治國方略的範例。奉《道德經》為聖典的道教,更是對無為思想進行全面繼承,形成以無為思想為指導思想,用以指導、規範教徒行為的教理教義體系,使道教成為維繫中國古代社會和諧的主要力量之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分析挖掘和繼承《道德經》的“無為”思想,對其正確理解,能給當前建設社會意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益的啟示,讓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對其進行詳細理解。

首先,通過《道徳經》中對“無為”的相關表述,明白其分量之重。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為無為”“則無不治”(3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10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48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57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63章)等等。

其次,具體理解《道徳經》中如何認為道是自然無為的。雖然“道”是萬物的本原,然而“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長養萬物而不為主”(34章)。這就是說“道”衍生了萬物,卻並不有意主宰萬物。“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萬物的生長都是順其本性,任其自然,“道”無須對萬物迸行制約和控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天地人都以“道"為法則“道”則純任自然。由於“道”純任自然,故“道”是“無為”的。但是天地萬物都因“道”而生成,都是“道”的產物,故“道”又是“無不為”的,這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裡的“無為”指道化生萬物是自然而然的,因此“無為”就是“法自然”,“無不為”是“道”的作用,指道化生了萬物。因此“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自然而為,順自然,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即一切都是順客觀規律而為,看似無主體作為,實際是無主觀強作妄為。正因為“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所以《道德經》主張人要“處無為之事”,即法“道”無為,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人類活動的總原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37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最後,還需明白“無為”是一種行為的總原則。這一原則就是“唯道是從”,不背道而妄為。《淮南子》稱“無為者”為“道之宗”、“道之體”,在《原道訓》稱“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而在《主術訓》這樣說:”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惠,可謂無為矣。”《修務訓》中進而對“無為” 進行闡釋:“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慾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迫而不動者。”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認為“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唐末的杜光庭亦稱:“無為之理,其大矣哉。無為者,非謂引而不來,推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可見,對於無為”的理解,不能僅僅從字面理解“無為”二字,而應把它看作一種行為的總原則,是《道德經》倡導的人類修身、處事、治政以及處理與自然界的關係等各個方面總的指導思想。《道德經》中關於“無為”的具體表現的論述很多,如“不有”、“不恃”、“弗居”、“不割”、“不劌”、“不肆”、“不耀”、“不爭”、“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常無心”、“好靜”、“無事”、“無慾”、“處下”、“柔弱”、“知足”、“輔萬物之自然”等等,都是講“無為”的內涵。





東標公子


【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講的“無為”意思?】

老子《道德經》中說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妄為。就是順應萬物本性而不人為干擾,遵從自然規律而不人為破壞;也就是沒有加上自己的私慾、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成見的作為。一句話,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老子也說“不知常,妄作,兇。”(第16章),不認識自然發展的規律,甚至違反這些規律輕舉妄動胡作非為(妄作),非闖出大亂子或遭受大損失不可(兇)。要進一步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先了解無為的原則,無為的方式和方法,無為的目的和結果。

一、老子的無為思想首先是一種“愛民治國”的原則

老子《道德經》中出現13次“無為”,幾乎次次都直接或間接與“聖人”有關,如:

1、聖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化,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推辭。“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

2、聖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裡空空的,吃得飽飽的,沒有爭強逞能的志向,身體棒棒的,經常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慾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3章)。

3、治理國家、惠澤民生,能做到自然無為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10章)。

4、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會自然順化。我好靜,人民就會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擾,人民就會自然富裕,我沒有貪慾,人民就會自然淳樸。“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57章)。

5、恣意妄為就會遭致失敗;試圖持有反而會失去。所以聖人不妄為而沒有失敗;不持有而沒有失去。“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64章)。

可見,“無為”首先是一種“愛民治國”的原則,而“無為”的施行者又主要是“聖人”。老子為什麼特別強調“聖人”或君主應當“無為”呢?順而不為才能達自然之性,因而不施才能暢萬物之情。統治者如果去淳樸而用權謀,民風就會一天比一天奸巧詭詐;如果去寬厚而用嚴刑,社會就將越來越動盪混亂;如果去儉嗇而尚奢侈,人民就會無以為生而鋌而走險。這樣,萬物既不能得其正,百姓也不能安其生。老子認為國家不可用嚴刑峻法來治理,社會也不能憑權術武力來控制:嚴刑峻法徒招民怨,權術武力反致國亂;“為”之所以敗之,“執”之所以失之。因此,他提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49章)聖人不要有私慾,要以百姓意志為其依歸,以百姓心願為出發點。他還形象地說“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烹小魚而不斷翻動,翻得越勤就碎得越很;治大國而朝令夕改,社會就別想太平,百姓就將永無寧日。

二、老子的無為思想的方法和手段與目的和結果。

老子《道德經》兩次強調無為而無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48章),“無為”只是方法與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和結果。

1、為是用以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是去妄加干涉。“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能為。”(64章),無為的本義是要“輔萬物之自然”,換成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2、要在事件發生前就把它安排妥當,要在禍亂未發生以前就加以治理。“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64章)”。在還“無有”的時候就開始未雨綢繆,在天下還沒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

3、天下困難的事情要從容易處入手,天下偉大的事業要從細小處開始。“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64章)”在事情剛露出苗頭還很容易的時候解決問題,再偉大的事情都要從小做起。

4、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推辭,生長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2章)”萬物自發自生自長,人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可以給他的生髮提供條件,保障他的良好生長,卻不能揠苗助長干涉他的規律。

5、如果做事在即將成功時仍會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對待,則不會有失敗的事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64章)”在做事的時候,對待結束,能夠像對待開始那樣慎重,就不會失敗了。

6、如果做成了,我不過是個打輔助的,並沒有什麼功勞,不居功自傲,抽身事外以保全自己。“功成而弗居。(2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老子的無為思想對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既深且遠,從皇帝到平民,從武夫到文士,從學富五車的騷人墨客到目不識丁的小販村夫,或直接或間接都受到了它的影響。有人用它來治國,有人用它治兵,有人用它來搞文藝創作,現在又有人用它來辦企業,人們在運用它的同時又在不斷地豐富它。有了它,治國者懂得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百姓明白了“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作家藝術家更知道創作要“筆致自然而無人工的痕跡”。

以上是我通讀老子《道德經》全文對“無為”的理解,我是一個旅遊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歡迎和我交流探討!


遊通天下


無為:

第一,它是接近自然,自然而為。

第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做到像水一樣的柔軟,滋養萬物,和萬物融為一體。

第三,很多事情不去爭論,不去辯論,讓時間來衡量。

第四,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

第五,有一個基本的標準,才能夠更好的釋放人們的生產力,讓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



彭先生的雜貨鋪


老子講這句話,實際上是站在很高的角度上在說法,也就是講經說道。這樣的講經說道幾千年下來,沒有幾人能真正理解,所以他匆匆留下五千言走了,能不能體悟要靠機緣和智慧。

非大德之士,一般人做不到無為,因為這個無為包含了太多深層的東西,是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懂得陰陽平衡,遵從內心的呼喚,才能得以展現。越是無為越接近生命的本真。

這正是所謂無為而治的根本,但是如今的人在物慾橫流的大染缸裡,越陷越深,為了錢什麼都敢做,為了一己之私哪還顧及什麼道德人性!所以現代人離本性也就越來越遠。

缺失信仰,至使一些人寧願冒著被法律懲處,也不惜去冒險一試。這種僥倖心理實際上就是一種缺乏內心約束的體現,卻忘了老祖宗的一句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每個人都應當做到無論有沒有人監督,我們都不會去做不該做的事!

無為有為,體現了真正的大道至簡!





詩海聽濤文苑


其實老子無為的思想,關鍵是“天人合一,順其自然”八個字,人類是天,是自然的結晶。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天,順應自然,才能與天地同在,若一味索取,改造自然,也許對個體、對當代有益,對人類整體、對長遠則有害。當前新冠壯病毒感染性肺炎的流行實為一個例證。


尋根001


無為,就是不輕舉妄為,怎樣知道有沒有輕舉妄為?很簡單——毋違,不要違背客觀規律,不能對抗法律法規,順應天道,遵循法則,這樣做,就是無為。

很多人,把無為當作什麼也不做,實屬望文生義,大錯特錯。

無為是既不能胡作非為,但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依據的標準,就是天道和法則在社會里,群體中,總有你不能觸碰的底線,總有你不能違抗的規章制度,總有一些做人的良知,讓你明辨是非,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有所為有所不為,依據的就是這些。做到這些,就做的了無為。


擁抱著時光的離去


無為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的核心思想之一,要領會好無為的含義,要從認識“為"字的象形字開始。如下圖分別是"為"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彖。從甲骨文和金文中,我們會很清楚看出,是一個爪即手,與大象的象形會意,表示馴獸師手牽大象,馴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為主人服役,勞作載重。然而我們想想,馴化大象固然使我們受益,但我們的受益是建立在大象的痛苦上,是建立在對天道自然的違背上,明白了這點,我們就會明白老子為什麼要讓我們無為,老子在這裡告訴我們,所謂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不為,不妄為。這就是老子在教導我們"為無為"的同時,又說“上德無為面無不為"。是呀,點要順時、順勢、順自然、順天道而為,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