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都有哪些功绩?

史书行者


我查阅一些资料后个人认为明宪宗朱见深有以下功绩。

1、严禁贵族占田地;

2、以德报怨,恢复叔叔代宗帝号(代宗曾废掉宪宗的太子之位);

3、整顿吏治,精兵简政,加强军队实力;

4、严明司法,慎重刑狱;

5、为于谦平反;

6、改革武举,整顿盐业,调整税收结构;

7、讨伐叛乱,安定两广,平定荆襄,安置流民;

8、成化犁庭,屠灭女真;(霸气四射,下旨曰:“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斩杀李满住,董山);

9、击败蒙古,收复河套,报了土木堡之变的大仇;

10、收复哈密卫;

11、设孟密安抚司(缅甸);

12、辖制西藏;

13、没有乱杀朝臣;


斑凤


一提起明朝的君主,大家好像都比较感兴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开国元君朱元璋,再就是篡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还有就是那些喜欢玩蛐蛐,喜欢做木匠的皇帝,还有喜欢炼丹的嘉靖皇帝,最终吊死在景山上的崇祯皇帝。他们似乎都用不同的故事书,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一笔。而明宪宗朱见深跟他们比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特色,所以在历史上的名声比较小,以至于后人提起都需要去查史书。

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一说明宪宗朱见深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如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甚至是其他人大,但是他实实在在的为明朝做了一些事情,为明朝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低,但是他在为期间,他的能力、手腕还有立下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这样说,明宪宗朱见深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明朝皇帝。这个朱见深的登机之味也是十分坎坷,但是当上皇帝之后的朱见深却十分的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经过各种事件,明朝交到他手里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荣,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烂摊子了。

不要以为朱见深叫宪宗,就觉得成化一朝不重视武功,武宗应州之战顶多和小王子打了个平局,就能被尬吹到现在,宪宗朝的红盐池却实在少为人知。大明仅有的三位以军功封伯的文官王越,就是在宪宗朝以横扫边境而崭露头角的,一仗打得小王子的前辈、蒙古大汗满都鲁痛哭流涕,尽弃河套之地数十年的红盐池之战就发生在成化九年

九年秋,满都鲁等与孛罗忽并寇韦州。王越侦知敌尽行,其老弱巢红盐池,乃与许宁及游击周玉率轻骑昼夜疾驰至,分薄其营,前后夹击,大破之。复邀击于韦州。满都鲁等败归,孳畜庐帐荡尽,妻孥皆丧亡,相顾悲哭去。自是不复居河套,边患少弭;间盗边,弗敢大入,亦数遣使朝贡。

成化十六年,又有威宁海子之役,打得刚即位的达延汗(也就是小王子)仅已身免,狼狈而逃

丙戌,监督军务、太监汪直,提督军务、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奏威宁海子之捷,云:自二月二十二日,选调京营大同宣府官军二万一千出自孤店关,夜行昼伏二十七日至猫儿庄,分为数道,值大风雨雪,天地昏暗,急趣前进,黎明去威宁海子不数里,虏犹不觉,因纵兵掩杀,生擒幼男妇女一百七十一,斩级四百三十七,获旗纛十二、马一千八十五、驼三十一、牛一百七十六、羊五千一百,盔甲、弓箭、皮袄之类一万有奇。

不仅自己手下人厉害,宪宗自身也十分注重军官的素质问题,前后两次对在京武臣进行大考(当然,考试结果很尴尬),宪宗之后,再难见此盛事了,可能已经对京营基本放弃治疗了。第一次是成化九年四月:

亲阅骑射于西苑 上以武备懈弛乃御西苑命将官骑射敕谕总兵官抚宁侯朱永等曰朕亲阅公侯伯都督都指挥指挥坐营把总等官骑射于西苑其间中三矢者仅四人中二矢者二十三人中一矢者九十九人余皆全不能中间又有止发一二矢者甚至驰骤失节不能开弓发矢及堕弓于地者此皆尔等不严训练之过抑恐人才高下万有不齐其最下者虽加训终于无成使此辈总统部伍安能递教军士尔等其会议简别察其才力可向进者罢退随操以警将来既而永等会同请罢京营把总都指挥指挥李胜等四十六人 上人谕之曰此辈先皆尔等选补何不精若是自后有缺务宜精选以补之。

朱见深上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他缓和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朝廷内部的人员团结起来,并且与此同时还开始重用一些忠臣整顿,朝纲调整税收结构,让老百姓肩上的担子渐渐轻起来。在他一系列英明的决策之下,明朝的经济军事能力也慢慢的好转起来,所以之后明王朝即使再衰败也还是延续了160多年。







蒙娜俊夫


明宪宗朱见深(1464-1487),在位23年,明朝传奇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之子,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据《明史 本纪第十四》载“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明宪宗在位期功绩一,政治清明,明宪宗在位期间注重选贤任能,选任名臣李贤为内阁首辅,同时任用彭时、商辂等一批能臣贤士,朝野内人才济济,朝野清明,也为明朝后期培养了一批能臣。

功绩二,平反了于谦的冤案,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同时恢复了明代宗朱祁钰的的帝号,重新整修了代宗的陵寝。极大的缓和朝野各利益阶层的矛盾,增强政权统治的稳定性和明朝的国力。

功绩三,根治了荆襄流民问题,荆襄流民问题从元代开始就一直是困扰中央政府的难题,荆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该地群山环绕,并且又处于湖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元朝、明朝以来一直是一个三不管地带,每当爆发灾荒、战乱,此地常常聚集数以百万计流民。成化年间,刘通、石龙起义爆发。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任命名臣原杰安抚流民,并设置了郧阳府,为当地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同时设立郧阳巡抚,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荆襄流民问题。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

初来乍到,给个赞(/≧▽≦/)吧

谢谢啦


周周君


两为太子的明宪宗继位之后,怠于政事,不见大臣,宠幸宦官,荒淫无度。但他还是有所作为的的功绩主要有:

1)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

2)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

3)对荆襄流民的重视和安置,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4)继位初期任用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比较清明。

在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上》中对明宪宗这样评价: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心胸宽大的人,没有保持过去的派系仇恨或寻求报复。在一定程度上他重视朝廷中的正直和干练的官员,但是他几乎不加鉴别的使用为人卑鄙的侍从,在决策方面优柔寡断,对待朝臣的好恶也是任性的。





另类小历史


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情况并不乐观,也是一堆烂摊子当时面临的局面如下

广西农民起义发到了两广,荆襄的流民暴动攻下了襄阳,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与蒙古的作战也是战况不佳,曾经的女真族再次崛起,朝堂上的内斗不止,文臣武将都各自打自己的如意算盘。


针对以上情况,他连续做了一下几件大事:

首先为冤死的于谦平反,任用受于谦案而牵连的官员,撤换了九名边关重将,任用当时保卫京师的将领,处死了勾结太监的锦衣卫指挥使门达,稳定了朝堂乱象,使庙堂局面逐渐恢复。

对外用兵,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派遣十五万大军,平定两广叛乱,攻破城寨30座,斩首两万多,扫平荆襄叛乱,斩杀叛军三千多人,诛杀贼首,宁夏叛乱,他顶住了朝堂压力,充分放权于主帅项中,攻破了石头城。明成化三年,对东北用兵并击败了建州女真,成化十五年再次出兵女真,打的女真安静了一百年。

朱见深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对内铁腕吏治,残酷镇压流民叛乱,宽免赋税、减省

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使得国内发展良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保证了边境的和平。对于此人历史上的评价不一

秦小猪侃历史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1464至1487年在位),原名朱见濬,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受命监国,朱见濬被立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1]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明宪宗登基的时候接手了一个烂摊子,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朝廷上的武将已经损失殆尽,同时外有蒙古、女真入侵,内有百万流民造反,各地饥荒水旱地震不断,当时山河破碎,如果他和崇祯一样,估计明朝就要提前灭亡,但是他却将明朝救活了。

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精兵简政,严明司法,慎重邢狱;军事上,吊打女真,大胜蒙古;财务上,整顿盐业,调整税收结构,严禁贵族占田;治安上,安定两广,平定荆襄,使流民安居乐业;此外平反了于谦的冤案,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天下一片称赞。

敌人曾经的强大,国家当时的混乱,更加突出了明宪宗的功绩,甚至有人评价他为中兴之主。

之所以说他是昏君,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增设西厂,任用奸邪,听信小人谗言,设立皇庄,收集钱财满足自己和妃嫔们的奢侈生活,高兴的时候还会随意赏赐官职,有违官吏的考核制度,不得不说,明宪宗有些任性。


涅槃之约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一个很有意思的皇帝,虽然如今的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多把他的形象描绘为“昏君”之类的,但其实明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里,明朝仍然处于盛世。在位期间被称为成化新风,媲美仁宣之治

据有关说法,在成化十五年,人口达到9,496,265户,71,850,32人,是明代的峰值。

关于他的功绩其实有很多,比如

为于谦等忠臣平反,抵御鞑靼,经略哈密收复河套又频繁的蠲赋省刑减少百姓压力等等。

我要说的只一件事,就是关于荆襄流民的安抚问题。

所谓流民简单的说就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为生活所迫的逃难人。《明史:食货志》的定义“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

流民的问题并非只有明朝有,元朝的时候已经出现,甚至终元一世都未能解决。

元末战乱,出现了很多因战乱而逃难的流民,虽然明初数位皇帝都对流民采取了一定的招抚流民的措施和政策,如洪武年间“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永乐年间“振苏、松、常、杭州、嘉庆、湖流民复业者二十余万户”,“徙湖广、山东、山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明英宗年间“凡流民,英宗令勘籍,编甲互保,属在所里长管辖之。设抚民佐贰官。归本者,劳徕安辑,给牛、种、口粮。”

等等。

但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成化年间爆发变乱。

正统以后特别是到成化年间,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甚至多达百万。荆襄地区在明代是一个交通经济尚未开发的山区。《明实录》记载“荆襄地连河南、川、陕,延蔓数千里,山深地广,易为屯聚。”,《明史纪事本末》载“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三省间,又多旷土。山谷阨塞,林箐蒙密,中有草木可采掘食”。于是这百万人的流民涌入这一地区,史书上把这些人称为“荆襄流民”

成化年间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呢?

除了当时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外,自然灾害的频发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原因。

附:明代天顺元年——成化二十三年自然灾害简表

上表只是对天顺元年至成化二十三年的三十年里发生的自然灾害大致做了一个统计。其实还有其他的诸如风沙、冰雹、雷击等各种不同大小的自然灾害。

从上表的数据大致可以看出,在短短三十年间,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这对百姓的安全,生活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

在这样频繁的自然灾害下,无数的人成为流民,纷纷逃到荆襄一带聚集。

起初,明朝廷对待这些流民采取的措施非常的严厉,动辄以武力打压,或强行谴还原籍。致使流民的生活环境更为的恶劣,部分流民纷纷揭竿起义,以此反抗明朝廷的残酷压榨。

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知,流民问题仍然存在,这时候朝廷中人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这个人是国子监祭酒周洪谟。他著《流民说》上奏成化皇帝建议打破“山禁”的祖制,采用东晋时期侨置州郡的办法安置流民。《明史》载

“祭酒周洪谟着《流民说》,引东晋时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

成化帝觉得这是一个办法,摒弃之前的“武力谴还”措施,在成化十二年让时任左副都御史的原杰具体实施安抚流民的工作。

原杰到达荆襄一带,“遍历山溪”,下达了朝廷的意思,流民听闻这样的好消息“欣然愿附籍”。于是“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官籍之,得户十一万三千有奇,口四十三万八千有奇。 ”同时朝廷又新设置竹溪县、郧西县、白河县等几个郡县管辖治理,另又设置郧阳府以县附属。

此后这一带民户日渐增多,农林商等都有不错的发展,直到明末,荆襄一带再未出现变乱。

所以我认为这个保境安民的功绩是明宪宗最为突出的一个。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这里是南岭说史。

希望答案有所帮助,谢谢。


南岭说史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或称成化帝,原名朱见深,后改名朱见濡,为明英宗皇长子,明朝第9代皇帝。明宪宗在位二十三年,期间恢复其叔朱祁钰的帝号,又为于谦等忠臣平反,初年励精图治,体恤民情,任用李贤、商辂、彭时等贤臣,颇为时人所传诵;在军事方面,整饬戎政,对内平定荆襄群盗和西南傜蛮,对外抵御抵御鞑靼女真、经略哈密,拥有不少功绩。但宪宗宠嬖万氏、中晚年信用汪直、梁芳、万安等宦官奸臣,又以“皇庄”大肆侵占土地,使明朝政治日坏;而频繁的内外用兵亦使明朝国力大损。成化朝是明朝自仁宣以来文治武功较卓越的时期,但是与此并存的弊政不得不说有所缺憾。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生平

早年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兵部侍郎于谦等立皇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景帝,改元景泰,同时立见深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五年后(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见深被重立为太子。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宪宗皇帝玉音微吃,而临朝宣旨,则琅琅如贯珠,其本人可能或多或少有口吃的情况。

在位

原名朱见濬(《明史》误载宪宗即位前名为朱见浚,即位后为见深),因英宗复辟后重立太子,将宪宗之名误写为见濡,宪宗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后遂改称见濡。宪宗宽仁英明,即位之初就为于谦平冤昭雪,当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切责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另䆁放了浣衣局妇女和愿归宫人,又恢复明景帝帝号。文治上宪宗体谅民情,蠲赋省刑,任用贤臣,考察官吏,励精图治,善政史不绝书,俨然为一代明君,当其时朝廷多名贤俊彦,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史称成化新风,堪称与仁宣之治媲美,朝鲜、琉球、哈密、乌斯藏、暹罗、吐鲁番、撒马儿罕、日本、苏门答剌等国纷纷入贡。人口方面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成为终明一代的人口峰值,达9,496,265户,71,850,132人,反映当时明朝仍然处于盛世。

武功上宪宗恢复十二团营制度,几次亲阅骑射于西苑,巡查禁军,整饬军备,考试士兵训练,还任用王越、余子俊、秦纮、朱永、朱英等能臣处理军务,修建边墙,并从不断南下入侵盘踞河套的鞑靼部手里,一举收复河套地区,使得套寇问题基本解决。在红盐池大捷中,明军大破鞑靼大营,擒斩三百五十人,获驼马器械不可胜计,史书记载“虏自是不敢复居套内者二十年,则此捷为所震慑故也。”“自是不复居河套,边患少弭;间盗边,弗敢大入,亦数遣使朝贡。”甚至在后来威宁海大捷中夜行昼伏直捣蒙古可汗王庭,生擒幼男妇女一百七十,斩首四百三十七级,获旗纛十二面,马驼牛羊六千馀,盔甲弓箭皮袄之类又万馀,达延汗巴图蒙克仅以身逃。另外自从明英宗以来,盘踞在建州的李满住、董山屡寇掠辽东,逐渐成为边患,明宪宗在多次招抚不果后决定用兵挞伐,先后于成化三年与成化十五年,明军与朝鲜联手进攻屡次犯边的建州女真,生擒数百人,斩首千馀级,破四百五十馀寨,夺回被掳人口数千人,擒斩罪魁祸首的董山,史称成化犁庭或丁亥之役。

明朝皇帝多擅画像,作字运笔,宪宗亦擅画神像,曾为张三豐画像,神采生动,超然尘表,又曾亲笔御制一团和气和岁朝佳兆等画流世,画法老练娴熟,顿挫自如。成化十八年,宪宗又亲自编写了《文华大训》一书,以教导太子人伦治国之道,垂训子孙。而《贞观政要》自唐流传至明,版本注释繁乱,明宪宗即位后,立即组织儒臣对其进行校定,把宋元史纂辑的纲目皆写入书中,颁示天下,即流传至今的成化本,又为重修的孔子庙碑和《贞观政要》作亲自序。宪宗在《贞观政要序》中写道“朕万几之暇,悦情经史,偶及是编...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己,所可惜者,正心修身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朕将远师往圣,允迪大酋,以宏其治。”足见他的治国抱负和文化素质。

宪宗在位中后期,好方术,沉溺后宫,极度宠信大他19岁的万贵妃,又生活奢靡,取国库填内帑并扩置皇庄,同时又任用太监汪直、梁芳等奸佞当权,以致西厂横恣,朝绅谄附,且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朝政荒芜。但整体而言,成化晚年,朝廷依然能有条不紊地对天灾人祸有迅速的应对,因此仍幸称歌舞升平,太平无事。

成化初年,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依山据险,光是荆州、襄州、安州、沔州之间,“流民不下百万”。湖广荆襄地区成为流民的聚居区,贼盗啸聚。成化元年(1465)三月刘通、石龙、冯子龙等于房县大石厂立黄旗起义,拥众数十万。成化六年十一月,又有刘通旧部李原、小王洪起义,流民附和者达百万人。

正面评价

明宪宗本人曾经向儿子朱祐樘概括自己的一生作为:“修文史而究武略,饬内治以攘外侮,戡靖僭窃,应宁邦家,犹宵旰靡遑,惧功业未茂,德惠未周,而治平之效未臻也。”

《明实录》:“葢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兵革不试,万民乐业,垂拱而天下大治矣。”

《名山藏》何乔远:上聪明仁恕,渊默勤恭,孝事母后如古帝王。郊庙斋祭,必极诚敬。景皇帝尝有封沂之命,未尝一语及之。委任大臣,略无猜忌,或即干纪,屏斥无疑。一闻四方水旱,戚戚然下所司赈济,或辇内帑给之。重惜人命,断死刑累日乃下。夙兴视朝,但遇雨雪辄放常参官而不废奏引。隆寒盛暑,或减奏事,以恤卫士侍立之劳。间有游豫,不出大内,如南囿祖宗时不废游猎,上未尝一幸焉。时御翰墨,作为诗赋,以赐大臣。诸司章奏,手自披阅,字画差错,亦蒙清问。臣下益兢业职事,莫敢或欺。葢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兵革不试,万民乐业,垂拱而天下大治矣。

《国榷》谈迁:恤饥察冤,求言课吏,先后史不绝书,而于胡僧幸阉斜封墨敕之滥,亦不能为帝掩也。当其时,朝多耆德,士敦践履,上恬下熙,风淳政简,称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遗议,则在汪直、李孜省、继晓辈蚀其一二,于全照无大损也。尺璧之瑕,乌足玷帝德哉!末谕太子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成周之遗训也。说者谓帝初欲易储,以泰山屡震而止。噫!帝能尊钱后,复景帝,俱事出常情之外,而乃轻视东宫?必不然也。

《国榷》郑晓:帝仁恕英明,少更多难,练达情理。临政莅人,不刚不柔,有张有弛。进贤不骤而任之必专,远邪不亟而御之有法。值虏寇数侵边,惟遣将薄伐,不勤兵以竭我财力,虏亦离散,内外宁辑。荆襄岭海,时有寇窃,推毂之际,戒勿妄杀,或不用命,赏罚兼行。崇上理学,褒封儒贤。江淮大祲,截漕赈饥。星文示变,侧身省过。臣僚进谏,即涉浮伪,时有干忤,薄示谴谪,旋蒙牵复。若乃尊礼孝庄,尊景帝,保护汪后,褒恤于谦,其于爱憎恩怨,绝无芥蒂,帝谆然于天理彝伦者也。以故虽屡有彗孛之灾,而国家康靖,有繇然矣。

《国榷》李维桢:诗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情哉!纯帝初载,亦何其斤斤也。中官幸,祷祠繁,而治隳矣。钱后之祔庙食,景帝之复位号,此两者,虽甚盛德蔑以加已。

《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

《朝鲜成宗实录》:上(成宗)御宣政殿, 引见明浍等, 谓曰: “中国有何事?” 明浍对曰: “(宪宗)皇帝勤于听政, 天下太平, 民物富庶。”(时成化十一年)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写道:“朱见深与他的有军事头脑的祖父和父亲相同,向往他们的生气勃勃的、甚至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姿态,并且厚赏有成就的军事将领。”




孤胆骑侠


这位皇帝陛下的命运也比较坎坷,他的父亲是所有皇帝中最倒霉的一个,英宗在位时期天下也还算太平,只是轻信了大奸臣王振,导致最后土木大败,被瓦剌活捉。这在明代皇帝中也算比较奇葩的一个,一般对付俘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而偏偏戏剧性就在这,瓦剌首领竟然和朱祁镇成为了朋友,最终竟然把皇帝放了回去。

碰巧的是大将石亨等人要实施政变,朱祁镇就这样神奇地再次成为皇帝,他的儿子见深也是跟着他爹一起倒霉,在朱见深叔叔执政期间,太子的位置早就被废除了,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主。父亲被捉,儿子也无能为力,而且也没有权力。复辟之后,朱见深从新成为了太子,后来证明他没有给他父亲丢脸,也是一位很靠谱的君主。

见深是一副两面性格的人,对于百姓他报以宽仁的态度,降低赋税,让百姓们恢复生产,这也是每个明君必须要做的事情。他刚刚继位的时候权力并不稳固,他和仁宗相似,也恢复了很多大臣的名誉。首要的就是他恢复了于谦的名誉,这位保卫北京城的英雄被奸臣害死,要不是宪宗威武这段历史可能会被改写。接着他恢复了叔叔朱祁镇的声誉,还从新修建的叔叔的陵墓。

这几件事情皇帝做得尤为出色,可以看出是一位英明的皇帝,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朝廷内的大臣们慢慢开始认同这个新皇帝。他接受的时候朝廷内外都是乱摊子,土木之战让大明的军事实力受损,瓦剌虽然放了皇帝,不过依旧在骚扰帝国边境。鞑靼依旧是明朝的老对手,而且非常顽强,这几个蒙古部族几乎是从一而终,一直就是大明的梦魇,是帝国最难对付的敌人。

宪宗本身理政能力不错,还重用了李贤等内阁大臣,这些忠臣的改革措施,让明朝这台机器焕然一新,不再是那个被王振阴影遮盖下的帝国。经济恢复之后皇帝就开始对付那些边境的敌人,把当时长时间在蒙古部落的河套地区收复了,也把女真部落打垮了。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敌对势力都不能轻视,如果给了敌人发展的时间,那么就是给自己挖了坟墓,必须要在敌人没有成型之前干掉对付。女真部落就是如此,当时的女真还没有统一,而这次对他们的战争也让他们在今后的几十年内没有了抵抗的能力。

宪宗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设立了西厂这个特务机关,这些机关主要的任务就是陷害忠臣良将,而领头的汪直也是个罪大恶极的人,这种机关权力太大非常容易滋生腐败。宪宗虽有缺点,也掩盖不了他的功绩,这位皇帝明显比他的父亲强很多,他恢复了大明的元气,收复了很多失地,稳固了帝国的统治。大明好坏皇帝都有很多,宪宗的功绩应该被后人牢记。







福临1956


明宪宗是一位英明的皇帝。

朱见深继位后,对百姓宽得仁厚,降低赋税让百姓得以恢复生产。给被害的很多大臣恢复名誉,还为他的叔叔修建陵墓。他的这些作为,得到了朝廷众臣的认可,使政权得以稳固。

不过边境地区经常遭到鞑靼部族的袭扰,也是最难对付的少数民族部落。这时的明朝在宪宗的治理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开始征讨边境少数民族部落,收复了蒙古部落的河套地区,打败了强悍的女真部族。致使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都无法与明朝相抗衡。

人无完人,宪宗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他所做出的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