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復仇之心,星火燎原

《基督山伯爵》:復仇之心,星火燎原

辛冶/文 源於網絡/圖

我記得小時候名著推薦類的書目中,這本書叫《基督山恩仇記》,名字特別像武俠小說,多麼快意恩仇,如今讀這本書,想必是因為我心中一直想要將這有名的“武俠小說”探個究竟,看那外國人恩怨情仇的江湖是怎樣的。

可是,原來它跟武俠沒什麼關係啊,只有那個偶爾出現名為“王霸”的強盜頭子有點江湖意味,其他的嘛,你能看到的,是法國十九世紀的悽慘監獄、貴族豪奢的生活、法式情人和證券商戰,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基督山伯爵這個“復仇天使”式人物的塑造,他的大恩大仇,都憑自己以傳奇的方式得報。

在這本書裡,法國作家大仲馬所寫的故事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地域特點,以及他的個人風格。哦,好吧,這正確的廢話,用來形容哪一個作家都恰當。

所以你能窺見那段時期法國政權更迭的背景,或者是年輕人動不動就要決鬥的社會風氣,貴族的豪華馬車和盛大宴會、繁忙的港口城市和遊艇貨輪都很迷人,至於大仲馬的個人偏好,我覺得是他對戲劇、希臘神話、宗教信仰的偏愛。

你能想象那些人物冗長的戲劇式對話嗎?稍加改編,這個故事就能直接搬上舞臺了,也有很多戲劇化情節的設計,巧合、多角色扮演等等,甚至有些我認為是不合邏輯的,只是作者確實構思巧妙,造成的衝突感很強烈。他還喜歡用希臘神話裡的人物來類比書中人物,幸虧有註釋,對此毫無瞭解的我才看懂了那些比喻。

最重要的一點,從作者賦予的這個主人公的名字來看,整個故事都明明白白寫著它關於西方宗教信仰的內涵,對“上帝”的讚美貫穿其中,對違背純潔本性和信仰、終遭懲罰的行為進行規勸,而沒有這種信仰背景的人,多少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異。

受盡不白之冤和心靈折磨、最終家破人散的埃德蒙·唐代斯,以擁有無盡財富、豐富知識、貴族地位的基督山伯爵形象重新歸來,他的仇人已地位煊赫、富甲一方,而他苦心經營多年,用不到一年的工夫就將仇人家族攪了個天翻地覆,讓他們身敗名裂,大仇得報。

聽起來這個復仇的套路是不是有點熟悉?其實在讀伯爵重歸故土的那段故事,看到結交仇人之子的迴歸方式、買宅子買出命案、小友有身世之謎時,我覺得,這個故事簡直是《琅琊榜》的原版,而後者是一個完全東方化的古代復仇故事,而《基督山伯爵》是否給過《琅琊榜》作者靈感,就不得而知了。

復仇的故事,總是那麼激動人心,那些人物的命運,大起大落,讓讀者生出無限感慨。在歷史上,在文學作品中,這類故事可真不算少。

比如《史記》,其中最令人血脈僨張的人物傳記,就是“刺客列傳”,他們或是忍辱負重最終報仇,或是因報仇身死而仇人無傷,或是行刺氣勢如虹,或是一生守護如山重恩,原來,有的人,血是那麼滾燙,人生有很多其他可做的事,他們偏偏選擇用生命去復仇,去報恩。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王室中的復仇故事,有陰謀詭計,也有驚心動魄,翻閱古今中外的真實歷史,更是有數不清的王室成員之間手足相殘、復仇再復仇的“倫理大劇”,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又如《福爾摩斯探案集》,作者柯南·道爾寫的第一篇《血字的研究》,就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悲壯故事,讀來讓人驚歎,那位“復仇天使”的復仇道路,同樣是艱苦卓絕的、以性命相博的。

復仇主題真的是源遠流長,也許,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公,就有冤屈,那些暗流湧動將無辜之人的命運完全改變,更多的,是有權有勢者因自身的權力、利益受到阻礙,毫不留情地就將小人物犧牲掉了,不將他們視為人,而是冷冰冰的絆腳石,一腳踢下深淵。

將人命踩在腳底的那一刻,復仇的星星之火就被點燃了,無論它有多微弱,都會生生不息,終給作惡的人以更沉重的打擊、讓他們付出更巨大的代價。所以,如《基督山伯爵》的西方故事裡,說著那些要信上帝的話,要信上帝的公正,在我們的文化裡,則相信做人不能暗室欺心,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芸芸眾生,多的是如你我一樣的小人物,看到受了極大冤屈的人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會激發起普通人的感同身受,小人物的無力感、絕望感在這個時候最徹底。可以想象,如果基督山伯爵不是變得那麼富有、那麼位高權重,一個重獲自由但人微言輕的人要復仇,得有多麼艱難。

不由地,我會想起法制節目裡那些蒙受不白之冤入獄的人,當今法治社會,普通人以法律為武器,尚有不公不正,令人氣憤,歷史上,草菅人命的事,更是難以計數。在本書的最後,重又點題和昇華,“等待和希望”,彷彿在昭告人們,要有信仰,要相信最終的公正,可是,如果不是那些有血性的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如果不是社會上那些為弱者、為不公勇敢發聲的人,我們也不會有底氣地說“正義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就用電視劇《大宋提刑官》的歌詞做結語吧——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嘆,空悵望,人寰無限,叢生哀怨。泣血蠅蟲笑蒼天,孤帆疊影鎖白練,殘月升,驟起烈烈風,盡吹散……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