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復仇》:解讀汪曾祺於“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引言

《復仇》這篇小說是汪曾祺成名之作,小說講述了一個身負殺父之仇的旅客到一個寺廟中借宿的故事。故事一改傳統復仇故事走向“荒誕”的結局,而是將這場復仇結束指向“圓滿”。

“復仇者不折鏌幹。雖有忮心,不怨飄瓦。”

出自莊子《達生》,《達生》中“達”為“通曉、通達”,“生”為“生命、生存”,“達生”指“參透人生,不受世事牽累的處事態度”。

“復仇者不折鏌幹”釋義為“復仇的人不會這段傷害他的兵器”。以莊子之意,是以物本身的無害,來推及人的“無心”,從而將仇恨虛無化而消解。這好象是一種消極的逃避哲學,然而又巧妙至極。

《復仇》開篇便引用了這句話



《復仇》:解讀汪曾祺於“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 復仇之思

《復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寺廟中,寺廟來了一個佩劍的旅客,他身負復仇使命,一生都在尋找仇人,今天他借宿在寺廟,認識了寺廟的和尚。

為了這個復仇使命,旅客從生下來就沒有停止過復仇,故事從他打算明天辭行開始。

在放著一枝素燭和半罐野蜂蜜的客房。旅客看著蜂蜜想到了蜂蜜的濃稠,想到自己的胃口 ,以及一生從未有過嘔吐的體驗。

說一生,他心裡一盤算,一生該是多少呀,我這是一生了麼?沒有關係,這是個很普通的口頭語。

一生是什麼?

十歲時說“一生”,大概全憑對詞語本身的臆斷;二十歲說“一生”,多了些對生命的解讀和勇往直前的勇氣;三十歲之後呢,大概是少了追逐真相的勇氣,多了些妥協,又或者接受了生命帶來的一切。

旅客一生是為復仇,和尚一生是修行度化,於旅客而言,一生的意義或許這是他第一次認真的思索。

《復仇》:解讀汪曾祺於“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蜂蜜和尚”是旅人給借宿寺廟的和尚起的名字。

也難怪,蜂蜜,和尚,後面隱了“一生”兩個字

“蜂蜜”,“和尚”,可不就是一生麼,甜甜蜜蜜的,幸福美滿是一生;看破紅塵也是一生。

他是個遺腹子,父親被仇人殺死,母親在生下他時便用針在他手臂上刺了仇人的名字,並塗了藍。

沒有父親,他一身帶著仇人的名字。而在燭火下,他卻很想有個妹妹。

他希望妹妹乾乾淨淨,會憐憫小紅花,會引人上山去找寺廟。

或許這就是他內心裡一生的願望。人因執著而失去很多美好,就如同母親雖一頭黑髮,卻從未願意戴上一朵紅花,而正是母親不戴花的執著決定了他的命運。

母親呀,是多少年來我叫你這一聲,我沒有看見你的老

並不是母親青發依舊,而是早已是一個年青眉眼而戴著一頭白髮的人。

人生有很多執著,可能並不是自己要的,而是因這“白髮”而不得不執著。

人生只有在執著一件事讓自己心生愉悅的事上,才是有意義的,母親的執著對於旅客來說,他不曾放棄,但卻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他想要妹妹,他內心柔軟,他一個人走在復仇的路上。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自己對人生本身的認可,是對自己的堅持是不懷疑。

顯然,他懷疑了。

《復仇》:解讀汪曾祺於“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 “我”之於命運

在《復仇》這個小說中,復仇者姓甚名誰,來自哪裡,我們都不知道。

只知道他是一個劍客,為了復仇而出現,為了復仇而存在。

世上山很多,廟很少。他想得很嚴肅。

這些山是他一路走來越過的障礙,他一點一點的向上,有停頓有降低,但他越爬越高,山越來越高,越來越擠,路也越來越細,越來越單調。

所以,他才坐在這裡開始嚴肅的想。

想他路過的一切。

他看前面,前面什麼也沒有,他將要經過那裡

其實這是他想要停下來了,因為寂寞。然而他又決定明天要折回去,將這些山作成盡頭。

他想去看看和尚,問問和尚是否寂寞。而有自問自答,“你寂寞的意思是疲倦,客人,也許你還不疲倦?”

即時寂寞,他的生存意義我只是復仇,相比於他用於復仇的劍,他甚至都沒有自信。

劍呀,不是你屬於我,我其實是你的。

生命的意義屬於一把劍,這是怎麼的悲哀啊!

復仇者存在的世界,他不是一個自由的人,他不曾自在,而是某種命運的符號而已。

《復仇》:解讀汪曾祺於“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你知道沒有失望,也沒有希望,就該是什麼臨到你了。你經過哪裡,將來到哪裡,是的,山是高的。

旅客問自己,“你為自己感動不?”

在沒有希望也沒有失望的路上,他還要繼續往前走,這個山或許是他心裡的寂寞,因為這樣的旅程實在是什麼也沒有。

他想到父親,一生不曾喊過“父親”,他要手刃仇人,“一劍就把他殺了,他沒有話跟他說。”

有時他對仇人很有好感,雖然他一點不認識他。

殺了那個人他幹什麼?

既然仇人的名字幾乎代替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藉著那個名字而存在的?仇人死了呢?

但是他覺得自己必是要報仇的,他這一生就是為了找仇人的,即使一生都找不到。

他為此而落淚,為他的悲哀而悲哀。

手刃仇人,是他一生的苦難。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被“執著”扯著不能左右。

一旦這樣的“執著”到了盡頭,或是最後一根稻草,讓執著的人徹底失去生命的意義。

《復仇》:解讀汪曾祺於“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 絕壁:和解的可能

既然復仇之路不得不走下去,為什麼一定要是你死我活的結局?

他選擇將絕壁,鑿出光來

一條沒有路的路——絕壁。

在漆黑的絕壁中,他看到一個一個火花爆出來。

在絕壁的盡頭,他看到了和尚。

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是三個字,針刺的,塗藍的,是他父親的名字。

火花還在一個一個的爆,但旅客並沒有像自己說的那樣,一劍殺了他。

找了一生,終於找到了,他卻感覺自己越來越小,至於沒有。找到仇人殺了他,他存在的意義就沒有了。

而在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是那把復仇的劍,終於找的仇人同樣也是那把劍。

最終他還是拔劍了,從容的,堅決的,丁丁的聲音。

忽然他相信他母親一定已經死了。

母親將仇恨刻在他的手臂種在他的心裡,當看到和尚手臂上的刻字,他終於明白了,這場復仇是應該結束了。

故事的結局,和尚和旅人都沒有死,他們並肩在一起,鑿著石壁。

第一線由另一面射進來的光。

沒有人的一生應該揹負不屬於自己的仇恨,也沒有仇恨是必須延續下去的。

和尚手臂上的名字和旅人手臂上的名字,他們都是仇人手中的劍,也是復仇者手中的劍。

“復仇者不折鏌幹”,和尚便是那“鏌幹”。比起讓旅人手刃仇人後,因活著再無追求和意義,而瘋掉或者自殺,汪曾祺選擇將復仇的劍變成了一塊磨石,消減了復仇必須要走向“荒誕”的結局。

《復仇》:解讀汪曾祺於“仇恨”中深藏的良苦用心


從《復仇》看其存在的意義

在《復仇》中,我們看到了復仇者的心靈歷程:尋仇,思仇,棄仇,化仇。

在復仇的不可逃避的操控下,復仇者在寺廟中的思度使他闖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個世界他可以自由表達,可以聽到自己內心真正的訴求。

雖然他是一個生來就被仇恨囚禁的人,但他卻是自由的。

因此他身懷復仇使命,卻可以憑藉自己的心靈,打破禁錮,獲得解放。最終卸下不可承受的復仇之重,選擇了和解。

關於《復仇》的結局,汪曾祺曾說的“我對現實的態度是執著的,我不認為生活是荒誕的。”

對於中國的復仇文學而言,《復仇》解鎖了一種新的可能:和解。

它突破了你死我亡,非此即彼的傳統復仇模式,在文中傾注的是寬容精神,一種新的現代復仇觀。

《復仇》於生命意義的追問

《復仇》是一個非典型的復仇故事,從表層講述了“遺腹子”復仇者為父報仇的整個心歷路程與最終選擇化解仇恨的故事。

而從深層次上講,表現了個體對生命意義的提問,表現了人內心深處對自我命運的否定和抗爭,表現了人在精神變化的過程中經歷痛苦,掙扎和蛻變後的快意。

於生命意義的追問中認識自己和世界,向內尋求真正的自我。

汪曾祺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是“給孩子們”,通過這個故事,也是在表達內心對整個民族的大愛,希望他的“孩子們”放下仇恨,謹記希望。

它的出現,猶如“第一線由另一面射進來的光”,刺痛了當時怒火中燒的人們。

於現實中的今天,我們還能夠從《復仇》中體會到汪曾祺的用心良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