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楚國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天子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時期開始崛起,佔有江漢附近大片土地。楚國在軍事實力逐漸完備之後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參制分封,命楚國鎮守中南。

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自封為楚武王。楚莊王時期,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經過幾次激烈的戰爭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五霸之中楚國劍指首席的時代。進入戰國之後,楚悼王任用吳起積極進行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東至沿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春秋戰國在學界被稱為非同一王朝時代中“思想最叛逆、文化最鼎盛、官制最鬆散”的三最時代,楚國作為混亂王朝雄霸天下的七柱之一,再有史料記載的時間裡並未出現暴政、嚴稅或是內政混亂的問題,那麼秦是怎樣一步步將楚國納為己有的呢?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產生又有怎樣的現實背景呢?

下文我們就針對上述的兩個問題,從秦國與秦朝的制度入手,分析兩國之間洶湧的暗潮。

一、秦晉之好與秦楚之好

1.秦國和晉國的貌合神離

秦晉之好,意思是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也泛指兩家聯姻。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

“秦晉之好”的開端。(類似的庶母嫁繼子之類事情在春秋戰國或是遊牧民族統治地區並不鮮見,以此為據並唐代宗室也有“胡人”血統,故而武則天、楊玉環重回後宮等事只需稍作掩飾便可,朝臣雖有反對,但大體便是如同小孩子過家家般罷了。)

此後聯姻關係一直持續到穆公年間公子重耳執掌晉國,公子重耳與前代、前前代都不同,並不會對“岳丈大人”言聽計從,秦晉之好出現縫隙,而後逐漸停止聯姻關係。秦晉之好的實際存續時間,大約為三十年。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2.秦國與楚國的相得益彰

秦楚之間的聯姻關係相較起來就顯得更加深厚,春秋之間的四次聯姻不僅從戰略上達到了牽制晉國,秦楚共強的目的,從戰術上也做到了互利共贏雙邊發展。戰國初年,晉國內政紊亂,三家分晉魏國獨強,秦與魏之間也爆發了圍繞河西的戰爭。楚國對秦國的求助有求必應大力支援,不僅擊退了魏國,還幫秦國拿下了一處軍事重地——函谷關。

函谷關有多重要呢?首先拿到函谷關這個時間,就是把秦國的積攢由量變直接催化到質變的加速劑;其次幫秦國耗死了數位國君,包括推行“胡服騎射”卻悲慘餓死宮中的趙武靈王;最後一道天險生生扼住了六國聯軍,秦國至此徹底坐大。毫不誇張的說,與晉國的不溫不火貌合神離相比,楚國才是真正的一心一意為了“岳丈大人”。

那麼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有些匪夷所思了——秦滅六國之戰,滅燕趙為趁虛而入,滅齊魏是鯨吞蠶食,韓國自知力不能敵順勢投降,五國的百姓都沒有受到多大傷害。只有楚國,先是囚禁國君後又放水淹城,手段之殘忍,性質之惡劣首屈一指。

那麼秦國被楚國所不齒,就理所應當了。多麼顯而易見啊,秦國雖然富有四海,也擁有無可匹敵的軍事實力,但是對楚國三家舊部百姓黎民來講,說破大天也不過是個卑鄙小人。殺神降世的白起尚且不敢與楚軍正面交鋒,只敢迂迴深入後方,用洪水來對付一城的老弱婦孺疲敝守軍;天生謀士的李斯也不敢光明正大以謀制勝,反倒囚禁一國國君,重刑逼迫也求不來一道割地求和的詔書,這樣的敗北叫人如何肯服氣呢?

李斯在前白起在後,兩人所用的與以往常規戰爭背道而行的策略,在楚國人眼中留下了詭辯致勝、卑鄙小人的印象,此後楚國人從升斗小民到公子大夫,皆以秦為恥,起兵造反也是用的舊時旗幟,可見楚民的依存之心自始至終都沒有生過。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二、楚地舊制與秦朝新政

楚辭漢賦詩三百、唐詩宋詞元曲雜劇明清小說,歷朝歷代數得上名頭的文學藝術形式都在這裡,打頭的就是楚辭。不過我們今天談論的既不是文學典籍也不是名士風流,而是要用那個年代楚國“極端發達”的文學來側面論證秦的制度為何無法控制住楚國的舊民。

1.楚地舊制

楚國是完全的分封制國家,目前出土的陵墓中經考證是楚國封君的為數很多,由已發現的資料反推楚國政治情況可以發現,楚國是一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思想文化高度發達,民眾精神世界豐富多彩的國家。

“我本楚狂人,鳳歌戲孔丘”,千古風流的詩仙李太白也對楚國的文化高度讚賞。我們今天的史料與唐朝能得到的記載相比必定是多了許多缺漏的,各朝各代關於楚國的記錄才是重新構架楚國百姓生活現狀的“第一手要素”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2.秦朝新政

關於秦朝記載頗多,堪稱浩如煙海。從君主集權到“耕牛不得宰殺”,各種制度的記錄代替了民間風俗充盈著秦朝的方方面面。

思想上,丞相李斯力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六國文生方士坑殺活埋者數以萬計。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經濟上,苛政重稅,與民生息的說法在秦朝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政治上,秦國自上而下都充滿了對戰敗國民眾的歧視與防備——秦始皇先是遷六國舊貴族入咸陽等地,加強管制。還向西南等地遷去民眾,死於路上者不知凡幾。收百越之戰明面上是極大的勝利,實際上當時秦國的核心守備力量“老秦人”並未同去,死傷的大部分是後來併入的六國百姓。楚國舊貴族作為“潛在高危叛逆人群”在秦的看守下受辱之事時有發生,階級顏面蕩然無存。而百姓先是國破,後又家亡,僅剩的幾個鄉親熟人還要被充作征夫不知那次徵調就要天人兩隔。在這裡做出這樣的對比重點並不是要說明兩種制度誰好誰壞,也不是要對暴秦口伐筆誅,而是通過比較來說明,秦朝的新政是不可能讓楚國人屈服的。

因為這樣的制度不光是激起了士大夫階級的不滿情緒,考慮到楚國固有的高度發達的民間文化和開放的思想方式(諸如《越人歌》,就是楚辭淵源之一;士大夫屈原也以身殉國,自沉汨羅江),如果平穩過渡尚能好些,這樣的強硬手段不可能讓百姓屈服。

三、暴秦的吏治問題

終於我們講到了封建中國最為人詬病的方面——人治。

這裡首先要聲明一點,我們不能只看重一個趙高,認為是他毀壞了秦的統治。一個國家的敗亡必定是其管理階層上下協作的結果,不會因為某個突出環節就一潰千里。我們看唐代武則天在男權社會安安穩穩做女皇帝,幾番血雨腥風之後還是能壽終正寢保得一族出將入相無甚損害,而史書上卻對其大加批評。可見江湖廟堂利益牽扯甚廣,史家或是不說或是不敢說都不必計較,今人自行分析取證便是了。

1.監察機制

春秋戰國時期六國紛亂,每日除了部署軍情就是視察軍隊,監察機制存續與否都不再重要,因為其監察職能只是名存實亡,並不會發揮真正的作用。但是到了統一王朝時期,監察機制職能的發揮甚至能左右一國的走向。

比如秦朝,後期宦官當權。那麼宦官為何能夠獨大呢?因為君權走向了一個失去控制的方向。眾所周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在秦朝是一個不可攀登的頂峰,始皇帝時期由於各地紛亂時有發生,各項制度基本都是為了控制事態,大規模的幾次徵調也基本都是為了鞏固軍事或是防備造反,所以君權雖然一家獨大但是好在受現實條件限制並未失控。而二世時期就不同了,始皇帝打下的江山並未完全收入一個“少年人”眼中,在二世看來天下的意義不是邊關鐵甲霜寒,也不是黎民艱苦求生,“天下”可能僅僅限於宮人講述的故事、封地諂媚的臣子或是父皇華美奢靡的宮殿。

設想一下此時有人有意引導二世作樂,一個手握生殺大權又不諳世事的皇帝會做什麼呢?

所以說以趙高為首的宦官集團並不重要,秦朝人治崩潰最核心的原因是君臣權力雙雙得不到控制。言官自始至終的形象都是“直諫、死諫”

,秦朝時期鮮有關於言官的記載,可見其檢查體制的缺失。可見朝野上下會藉此生出何種亂象。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2.官員俸祿

俸祿是古代官員養家餬口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一些與經濟水平相比“俸祿低微”的朝代便會生出許多貪官汙吏。

秦萬朝時期官員收入高的有位比三公者,俸祿四千兩百斛(年約);低的有佐史,僅九十六斛(年合約3.8萬);其下還有鄉長、亭長,俸祿更是低微。

當時科舉未開,寒門不可出仕,當朝為官者不論大小都有一家僕從要養。積攢厚的可以依靠家產或行商過活,薄一些的便只好趁手中掌權搜刮一些。百姓生活之苦可見一斑。

自此可以將秦吏不能服楚國眾的原因總結起來看了,一是權力失控導致的皇帝耳聾目盲,我們可以嘗試思考,秦二世真的知道自己的命令是有誰執行的嗎?執行導致了怎樣的後果呢?理智告訴我二世其實並不知道。第二條是官吏貪腐,所謂“二尺紅綃強買而去”的事情可能在秦朝相當常見,並且還要時常憂心地方官吏欲加之罪。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結尾:

國家之所以成為國家,是民心所向;制度之所以是制度,是民眾遵從;官員之所以是官員,是治下有人在。我們談論為何楚國能反秦,為何秦人無力自保,究其本因都在百姓。

總結性的對比一下秦楚的不同,首先發展方向來講楚國從周的基礎上繼承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制度、文化、科技等等,本身也被尊為“正統”,士大夫視氣節重於一切,民眾也以正統為傲,上下同心皆是為了楚國;而秦國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虎狼”、背叛者的形象,幾輪暴政之後“老秦人”也紛紛離心。其次從政治性質來看,楚國遵從的是平民政治,所以才能發展出數量龐大的民歌;而秦國推行的是強硬的軍國主義,我們不說關中舊部,只講楚國新民,這樣的制度又如何能夠服眾呢。

“亡秦必楚”:從秦制、秦吏入手,分析楚人為何不屈服秦人的統治

再舊事重提一下秦滅楚國的非正義性質——兩國本是姻親,甚至可考的始皇帝后宮中,他本人的“皇后”可能也是原本楚國羋姓貴女。後世只說秦晉之好卻閉口不提秦楚姻緣,一邊怕壞了祖龍名聲,另一邊也是對秦國這種赤裸裸的背叛行徑的些許不齒,故而有意無意避重就輕,直說晉國才是罪魁禍首。

其次戰爭與謀略上,李斯這個人本身就疑點重重,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身推行的卻是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各種政策。白起在戰場之上威名赫赫,楚軍擺陣於鄢城赴戰,這人卻“不尊道義”千里偷襲。秦國在道義之上從未正名。

中華,自古以來都尊崇出師有名,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秦國如此作為,叫楚國如何能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