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乾隆为何会与缅甸开战?以当时清朝强大综合国力又为何会铩羽而归?

聚焦历史记录


乾隆二十七年,清缅战争爆发,按照一般逻辑,以清朝的体量和综合国力,收拾区区一个位居中国西南边境的缅甸,完全不在话下。更何况,在清缅战争爆发之时,清朝正处于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时期。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清王朝不仅没有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缅甸,反而多次遭到惨败,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伤亡。

最终,这场战争于乾隆三十四年以议和借口停战,实力强盛的清军竟然惨遭战败。其实在战争爆发之前,清朝廷与缅甸的邦交关系处于缓和状态,那么,乾隆为何会在1762年选择对缅甸开战?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又在这场战争中落得一个铩羽而归的下场呢?

清缅战争形式图

乾隆对缅甸发动战争,其原因在于军机大臣刘藻的奏章,刘藻在奏章中写道,西南边境有缅甸莽匪入侵,这些人野性难驯、扰害边境,不是清朝廷法则。所以,乾隆便下令,让刘藻调兵剿匪,务必要让这些匪徒根株尽绝。但是清朝边境官吏在上报边境莽匪一事上,其实对皇帝有的刻意隐瞒之举。当时缅军所骚扰的主要是一些边吏土司,这些土司被缅军侵扰追索“花马礼”,他们敢怒不敢言,一直在私下里秉持着“以清为父,以缅为母”的政治态度。

清军出征缅甸

所以,这些土司在成为清朝内地土司的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缅甸控制。因此,他们在上报劫掠事件时,只能故意隐去缅军索要花马礼这种涉及政治问题的信息,以免清朝廷追究自己归属于两国的问题。这种错误的奏章,让乾隆误以为是缅甸境外的贼匪一直在侵扰边境,而非缅甸新王朝的军队。由于上奏信息偏失,让乾隆对于局势作出了误判,起初,乾隆只是当初将此事当成了一场普通的剿匪,而非两国之间的战争。

乾隆剧照

正因如此,乾隆才派出了一介书生、并不知兵的刘藻负责此次征剿事宜,这也为后来清军战败埋下隐患。刘藻虽担任云贵总督一职,但是他只是一个书生将兵,根本不懂得如何作战。除此之外,当时与缅军交战的云南军队组成,是军纪松弛、欺瞒蒙混习气严重的云南地方绿营兵。这支军队在清军战斗力中相对较弱,再加上当时的统帅又不懂兵法,这让清军与缅军交手之时处处败绩。不仅如此,为了粉饰太平,不遭受朝廷怪罪,上报乾隆的奏章又处处言胜,这让清军在这场战事中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傅恒剧照

后来,战败的刘藻革职自杀以后,陕甘总督杨应距、云贵总督明瑞,以及乾隆的心腹重臣傅恒都接手了此次战争,清王朝三次出击,动用精锐部队6万多人,那么,清军为何还是落得一个铩羽而归的下场呢?造成这种惨烈局面的根本因素,就在于当时缅甸所使用的大量西方洋枪洋炮。

当时清军实力确实不弱,但是从武器装备而言,缅军绝对要胜于清军一头。缅甸新王朝的军队在统一缅甸的过程中,得到了欧洲国家的武器支持,这些装备着西洋枪炮的缅甸军队,让清军遭受了极大的伤亡。而乾隆年间清军手中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一些老式火器,清朝在装备上吃了血亏,又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赶上西方的军火器发展,所以,清军也只能选择铩羽而归这条路。


鸢飞九天2018


导语:乾隆与缅甸开战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缅甸于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1762年发动袭击,缅甸将军率2000缅军,入侵大清孟定和耿马两个土司的地盘,他们到处烧杀抢掠。由此导致了乾隆非常震怒,于是他决定出兵缅甸!第二个原因:大家都知道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更是自创“康乾盛世”,为了表现自己国力的昌盛,就发动了此次战争!


  • 据记载:乾隆从1762年到1769年七年时间里,共发动了四次对缅甸的战争,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一共耗费了千万两白银,也是使得清朝的国库更加空虚!而且一点实际意义没有!最后只是和缅甸签署了停战协议,双方谁也没有占到便宜!甚至可以说,清朝一方的损失要多于缅甸。


  • 当时的清朝国力昌盛为何还是铩羽而归呢?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信息通讯不发达,所以时有发生假报误报的事情。就包括乾隆对缅甸的战争,派去前线的大臣为了邀功,更是为了避祸,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更是以逸待劳希望缅甸是摄于压力,不战而退,这样回去可以领个空头奖励。就这样前线的大臣利用信息通讯不便的条件,经过一层层的瞒报假报,乾隆一度甚至认为前线作战很是顺利,不日就可取下缅甸。在朝野更是夸夸其谈,宣称自己的任命是如何如何的英明。但就在乾隆沾沾自喜的时候,清军又失败了,最终的结局是主持这次战争的杨应琚被乾隆以欺君罔上之罪赐死了。
  • 从上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大臣们都只是为了一己之私,没有一个是真正为了国家而战。更可以说是都是贪生怕死之徒,只知道写奏章,报假信,蒙蔽乾隆,最后导致在清朝的国力是缅甸数倍的情况下,还是以失败告终。
  • 总结:乾隆可以说是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前后7年,四次对缅甸用兵,结果反而损兵折将,堪称一大败笔,这足以让乾隆蒙羞。直到18年后,当时的缅甸国王孟云派遣使者与清朝议和,奉表纳贡,双方重新确立藩属关系。虽然对缅之战可以说是清朝的失败之笔,但乾隆仍然将对缅甸的战争纳入“十全武功”,实在是有些过分,也可以看出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是如何的自负!

  • 最后感谢大家耐心阅读!有何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感谢。

十哑君悟史


吹嘘自己为“十全老人”十次征战胜利的乾隆,在乾隆三十年的清缅之战中,被小小的缅甸狠狠的打了脸。堂堂的泱泱大国竟然打不赢一个小小的缅甸,乾隆真是丢尽了脸面,成了他人生中一大憾事!清缅之战是双方为了领土和资源所爆发的战争。

乾隆三十年之前,就是公元1765年前,缅甸的贡榜王朝对外扩张,当时缅甸攻打泰国,想吞并了泰国。打仗当然要花钱,缅甸就对身边财大气粗的清朝打起了主意,频频侵犯中国的云南地区,掠夺当地的粮食,人口和财富,供缅甸对外战争的消耗,1762年缅甸更是直接出兵云南明抢,当然也顺便占领一些清朝和缅甸有争议的土地。小小的蛮夷竟然对泱泱大国头上动土,还是对宗主国动手,乾隆当然不能忍了,必须干掉缅甸才能保住清朝上国的权威。只是当时乾隆因为打准噶尔,花费了不少钱,还没有恢复过来,所以生生忍了几年的怒气。在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乾隆准备好了,派出大军四次出击缅甸,结果清缅之战足足打了7年,结果就是清朝没有取得完全胜利,某种程度上是输了,最后大家握手言和签订了条约。



乾隆第一出击缅甸,派了两万大军出击,士兵都是汉人的绿营兵,乾隆觉得,打小小的缅甸,两万军队足够灭掉缅甸了。结果就是主帅轻敌,被缅甸打的落花流水,伤亡一万七千人以上,高级将领死了一片,总督因失败自杀了。乾隆愤怒啊,实在没面子,于是再集中三万军队第二次出击缅甸,结果这次还是因为轻敌,比上次还惨,败的更快,愤怒的乾隆把主帅给赐死了。乾隆决定下狠功夫报仇,前两次是绿营兵,第三次就派出八旗兵主力,这次应该没问题吧!第三次派出大将明瑞,率领几万的八旗兵全力出击缅甸,结果又是轻敌,被缅甸设计埋伏,惨遭重创,明瑞战死。三次被打败,乾隆实在是没脸做人了,怎么一个自己看不起的小小缅甸居然有这么大能量让自己灰头土脸的,实在想不通啊!



想不通的乾隆决定使出吃奶的力气,压箱的实力,发动第四次进攻。这次乾隆派出最信任最得力的心腹傅恒挂帅,兵士蒙满八旗为主,精锐是尽出啊,这次一定能干掉缅甸了吧!这次进攻前期还是不错的,双方都主力上阵,战况异常激烈,只是由于清军军中爆发传染病,加上缅甸军队火器厉害,大家僵持不下,最后双方都不想打下去,于是缅甸求和,最终清朝和缅甸签订合约,战争结束,缅甸继续认清朝为宗主国,清朝收回一些争议的领土,乾隆算是找回了一点颜面。



清朝为什么没有打赢缅甸,原因有多方面的。缅甸地形复杂,气候潮湿,清朝的骑兵发挥不出来,清军都是北方士兵不适应缅甸潮湿的环境,弓箭和火器也是受到影响,加上主帅轻敌,打赢不了也是正常。最重要的事清朝在火器上的落后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清军是有火器的,不过是一些火绳枪,而缅甸军队的火器是购买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燧发枪。燧发枪比火绳枪领先一代,火绳枪遇上雨水就点不着火绳,也就用不了,而燧发枪就算下雨,一样没事能开枪,燧发枪比火绳枪速度快,射程远,这种落后导致清军对上缅军时往往很吃亏,打不赢也就很正常了,如果不是清朝体量更大,最后胜利的也许就是缅甸了。通过这次战争,傅恒就劝说乾隆要重视火枪的运用和制造,可乾隆却熟视无睹,让清朝错过了追上西方国家的机会,未来清朝被列强入侵,就是靠着火枪火炮厉害!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没错,1762年确实发生了一场教科书从来不提的战争,叫做清缅战争。

为什么教科书从来都不提,因为一直以来,他们对清朝的定义,是1840年之前中国都很强,鸦片战争才首尝败绩,如果说早在鸦片战争前近80年,大清国已经被缅甸这样的热带国家打败,这个牛皮还怎么吹?而且,当时的缅甸,还在和泰国进行另外一场战争。换句话说,缅甸是一头打泰国,一头打清国,而且最终清国也没捞到什么好处?这样的结果,你让大清国怎么讲?

而如果直面事实,不给大清国留面子的话,实际上战争从1762年开启之后,一直到1765年,都是缅甸连年入界骚扰,大清国居然没有任何惩罚性反击,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墨西哥人接连四年派军队入侵美国边境,会有啥情况发生?

但是乾隆皇帝很宽宏大量,一直挨揍挨到1765年,缅人越发猖狂,一直入侵了当时的车里土司、即现在的西双版纳,大肆抢钱抢人方撤退,而此时的云贵总督居然向皇帝报告:"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

然转眼,缅兵又来了,于10月以数千兵力,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居然还发文给大清地方政府,说这里,即车里(西双版纳),俺收了。大清国自然不能再忍,立即派出大约600人的清兵援救,结果途中吃了缅兵埋伏,十多个清国大兵被杀,随后缅兵就跑了。

于是乾隆帝震怒,立即派出“维持西南地方和平部队“,据说有六万人,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攻入缅甸。他说,"缅甸明朝时尚在版图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他还要求带兵大将,尽量少花钱和少用兵就把事搞定。

应该说,清朝动兵的时机很好,因为这个时候,缅甸大部队都在暹罗即泰国,留守国内的并不多。据说号称有三万,其实只有一万人。但这一万人,其实并不弱。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缅甸人,已经从英、法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买到了一些燧发枪(见下面),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传统的冷兵器战争。

结果清兵到了战场,才发现对手武器的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应都远胜自己。交战4日,清兵伤亡很大,已经感觉挺不住,急忙求援,而官员却以杀敌六千,取得大捷上报。

当然,清兵毕竟人多,缅兵占上风,主力却不在这里。稍后在猛卯附近一场战斗中,清兵上报说杀敌四千,乾隆一看前后战报,累计已经杀敌接近一万,但问题是:“为什么我军节节胜利,打仗地点却都在内地?”而这个时候,缅甸已经攻灭了暹罗国。

终于,乾隆忍不住了,他派出外戚亲贵、曾参加过西北战事的前任伊犁将军明瑞,带着被视为真正清国大军的八旗兵攻缅。结果打到1768年2月,明瑞被缅甸人包围,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逃了二十多里,最终在一棵树下自杀。

1769年,清军再次南下,这一回带兵大将,是傅恒。出发之前,乾隆还特意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而且这一次,动用了号称5万、实际有近3万人的军队。但是,打到这年11月,胜利的消息依旧没有到北京。再后来,报告说傅恒在前线染病卧床,双方僵持不下,缅甸一方说要不咱别打了,议和吧!

最终,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911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你说清朝是输还是赢呢?花了那么多银子,死了那么多人,最终缅甸其实根本就没有称臣,没送贡表(对大清而言,这个面子的东西最重要),回到北京的傅恒不久便病死。

当然,缅甸也不划算,本来可以一口吞掉泰国,但经过这一仗,给了泰国抵抗力量喘息的空间。不久之后,一个叫郑信的泰国华人,击退缅兵,重建暹罗。

要说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火枪。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敌人所持火器威力之大,觉得大清的火器太落后了,回国之后就向乾隆皇帝提议,要买洋枪,雇西方人来教咱仿制枪支。

乾隆咋说?骑射乃建州之本,用了火器,本来就已经有些懒惰的八旗兵,会更懒!

得!这911万两银子、多年的仗,真是白打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清朝与缅甸的战争,总体而言,清军表现的还可以。不仅阻止了缅甸吞并泰国,一统中南半岛,成为威胁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还拖垮了缅甸。只是由于连续几任清军统帅对缅军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盲目自大。再加上缅甸的恶劣气候让清军忍受不了,这才导致清军没有达到乾隆皇帝的战略预期。


乾隆皇帝继位之前,由于清朝和缅甸东吁王朝都有一摊子烂事要处理,所以双方关系一直都还凑合,大致上维持了一种和平局面。

不过当时间来到公元1752年,随着缅甸贡榜王朝建立,缅王囊陀基频繁在中缅边境无端找茬,清朝与缅甸的和平局面便被打破了。

面对缅甸的挑衅,乾隆皇帝因为忙于调兵攻打准噶尔,不想双线开战,因而他便给云南官员授意,让他们自行妥善解决。当时连续几任云贵总督秉承上意,奉行绥靖政策,不敢擅开边衅,清朝也就这么忍了十年,云南的武备也这么荒废了十年。

公元1762年,清朝彻底平定准噶尔,终于从西北脱身,再加上当时缅甸贡榜王朝在边境咄咄逼人,激怒了乾隆,于是乾隆皇帝便在当年下旨,对缅甸开战。时任清朝云贵总督刘藻收到上谕后,不敢怠慢,迅速调集兵马对入侵的缅军进行了反击。

按照刘藻的设想,缅军都是乌合之众,只要天朝大军一到,渣渣们自然缴械投降。

但是战争的结果让刘藻丢脸丢到了家,云南绿营兵荒废了十年,战斗力简直低到了让人莫名其妙的程度。几千人追击几百缅军,除擒获五人外,别无战果。并且就这五个俘虏还不知道是不是在路上随便找来的替死鬼。

刘藻知道这个战绩拿不出手,就给乾隆谎报了战功,说自己取得大胜,缅甸撮尔小邦不敢再犯我天朝。乾隆本来也没太在意,觉得缅甸不算什么难对付的敌人,他对刘藻的奏报因而也没太在意。

然而现实再一次打了刘藻的脸。由于缅军根本没有损失,并且缅军上一次犯境,有了一些经验,所以过了几个月,当缅军再次来袭时,清军又是一毛一样,几千人追击,结果一个俘虏都没抓到。

就这样,连续“玩”了清军几次后,缅甸军也算是看穿了清军的虚弱。于是又过了几个月后,缅军搞了个大事件,派出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直接杀到了清朝云南省腹地的思茅县(今天的普洱市)。


丢失领土这在清朝是杀头大罪,刘藻看见这事闹大,他要掉脑袋了,于是他急忙令数千绿营兵前去围剿,收复失地。然而还是老问题,清军战斗力不行,并且缺乏反游击战的经验。这导致清军与缅军交手后,陷入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缅军这只老鼠把清军这只猫耍得团团转,最后成功退到边境。临退回缅甸之前,还设了一个埋伏,歼灭了一百多清军。

此前清军没有损失,即便没有战功,刘藻都还能自己兜着,但现在损兵折将,这事他兜不住了。所以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把乾隆皇帝气的要死,下旨将刘藻降职(刘藻降为湖北巡抚,后来因自责而自杀),并随即派遣陕甘总督杨应琚到云南接替刘藻。



杨应琚跟刘藻是一个德性,他到任后,连基本情况都没摸清楚,天真的以为只要天朝大军一到,缅军自然会投降。再加上当时缅军主动撤退了,清军陆续收复了失地,云南诸多地方官员被表面的军事顺利所蒙蔽,纷纷向杨应琚建言,鼓动他继续对缅作战。于是杨应琚被热情冲昏了头脑,最后拍板,调集了一万清军发动反击。

缅军当时已经撤了,见清军杀来,就想给清军一个教训,采用迂回战术,绕到了清军主力的背后,吓得清军以为被包围了,仓皇撤退。于是缅军又乘胜杀进了云南腹地。

清军被追杀了几十里后,也照猫画虎,设了一个伏击,将追击的缅军团团包围。然而被包围的缅军硬的跟石头一样,清军想吃掉缅军,结果把牙给磕崩了。一万多清军最后反而全线崩溃,落荒而逃。



战败的消息传到昆明后,杨应琚慌了,他害怕担责任,就一面谎报前线大捷,一面跟缅军议和。缅军当时也想议和,见清军主动议和,就全盘答应了。

然而议和之后,缅军在撤退过程中,又出了幺蛾子。

由于杨应琚急于收复失地,便令清军紧跟在回撤缅军后面。缅军不知道杨应琚当时急于收复失地的迫切心理,还以为清军毁约,就前军改后队,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杀死清军一名游击、一名都司、一名守备,和几十名士兵。

杨应琚当时也不知道缅军在想什么,他也以为缅军毁约了,便调兵万余人,在清缅交界处的木邦土司地区与缅军对峙。然后他再次向乾隆皇帝上报,说自己取得了大捷。

这三番四次的大捷传到北京,累计杀敌已有万余人,乾隆也不是傻子,查看地图后,他发现清缅交战地方几乎都在云南内地,如果真的是如杨应琚所言,清兵屡屡获胜,怎么缅兵反倒越打越进来了?于是乾隆派人去实地调查,结果这一调查才发现,前方的捷报全都是假的。

乾隆皇帝听说后,雷霆震怒,派人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又改派广东将军杨宁接任云南提督,负责追剿缅军,收复失地。



杨宁到任后,心态跟刘藻、杨应琚一样,他也是外来和尚,搞不清楚具体情况。他以为自己亲自带兵出击,缅军就会拱手而降。结果导致清军新一轮的反击,又被已经打出了心得体会的缅军击败了。

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蒙了,自己连换了两个人都吃了瘪,他也开始反思自己要不要继续打下去。不过深思熟虑后,乾隆还是下令反击,因为他认为缅军连续取得胜利,如果不能压制,必然会后患无穷。另外从越南、南掌、泰国等藩属国传来的消息也能证明缅甸的野心极大。

并且乾隆还得知,在缅甸军中有欧洲雇佣军的影子,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个讯号。

于是,乾隆调伊犁将军,自己的心腹宠臣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另外乾隆还给明瑞调了八千四川绿营兵和三千满洲八旗兵助战。明瑞手头上的兵力高达两万五千人。

明瑞与之前的刘藻、杨应琚不同,他是真懂兵略。清军在他的指挥下,连战连捷,缅军被清军围住后,死伤高达两千多人,被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清朝也在自清缅战争爆发后,取得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

不过,明瑞的运气不好,他率军反击到缅甸境内后,缅甸也结束了与泰国的战争,缅军主力北调,在阿瓦设了一个伏击圈,将包括清军统帅明瑞、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等人击毙。只是由于缅军不善于打歼灭战,再加上清军本来也擅长逃跑,所以清兵的主力才没被歼灭,大部分人都逃回了云南。

乾隆听闻明瑞大败、力战而死的讯息后,简直要晕了。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先前的自大傲慢是不对的,因而他开始正视缅甸这个对手,决心与缅甸认认真真的打一场。

几个月后,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恒为经略,心腹阿里衮、心腹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同时乾隆还增派了满洲兵一千五百人,贵州绿营兵三千人,以加强前线清军的战力。后来乾隆心里不踏实,又加派了三千满洲兵和两千福建水师兵。加上之前的兵力,一共三万人。

公元1769年二月,傅恒领命出征。



傅恒临行时,乾隆帝亲自在太和殿送行,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他,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傅恒也表示自己不胜不归,绝不辜负皇帝的期望。

实事求是的说,清军这一次下了真功夫,打出了水平,从头到尾都是攻,压得兵力有优势的缅军只能守。缅甸国力弱,被清军这么逐步蚕食,即便不亡国,也会元气大伤。事实上,后来贡榜王朝就是因为这次战争而元气大伤,丧失了崛起的机遇。

但是清军能克服自己自大的问题,却克服不了缅甸的瘟疫。清军此次出征三万人,真正战死的才几千,而染病的却高达两万人。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在前线病死,就连统帅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被送回了北京。(傅恒最终也因医治无效病死)

傅恒回京后,接替他的副统帅阿桂认为再打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便在没有取得乾隆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自己做主,与缅军议和停战。值得一提的是,缅军的主帅也没有征得缅王的同意。

最后,阿桂与缅军主帅议和成功。长达八年之久,花费清朝九百多万两白银的清缅战争也至此结束。



总体而言,清朝没在清缅战争中吃亏,真正吃亏的是缅甸(缅甸被拖垮了,清朝体量大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清军在与拥有欧洲雇佣军和燧发火器的缅军对阵时,明明可以在战争中提升自身军事组织、训练方法以及武备,却没有抓住机遇,丧失了契机,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结果。


Mer86


自1762年至1769年,乾隆先后四次派兵攻打缅甸,共耗费白银900多万两,最终以惨重代价换来一纸停战协议。

首次开战原由,是两千缅军入侵大清孟定和耿马,杀烧抢掠。乾隆令云贵总督刘藻出兵讨伐,只抓获5名缅军。缅军再遣数千精兵入侵车里(今西双版纳),对车里宣布主权。刘藻派三千绿营兵围剿,被缅军击败,刘藻被乾隆革职后自杀。

第二三次,同样败于轻敌,两任主将杨应珺被乾隆赐死、大将明瑞战死。

第四次开战时,清军置缅甸的求和文书于不顾,改变战术稳扎稳打。不料突遇瘟疫爆发,清军大多病死。清廷只得同意与缅甸和谈。

清军失败原因是:敌情与地形不熟悉,主将骄傲轻敌,后勤保障不足,瘟疫频发。所以,四次伐缅铩羽而归。


2许云辉


铩羽而归?根据《辞海》的解释,铩羽而归是比喻

失意或受挫折而回。那么换在清缅之战当中,清朝是铩羽而归吗?

完全不是,清朝只不过是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而已。实际上,清军多次逼近缅甸贡榜王朝的首都阿瓦,并且把贡榜王朝打的开始衰落,如果贡榜王朝不及时求和就有被颠覆的危险。而且清缅战争清军对缅甸的打击导致缅甸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清军,还间接帮助了泰华郑信复国。

实际上当时清军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这两个问题都比较致命。

一是后勤补给问题。清军属于劳师远征,深入敌方境内,导致清军后勤给养必须要从国内输入。但是缅甸北部的地形限制,导致补给效率非常低,毕竟那个年代没有运输机和直升机,一切补给都需要人力或者畜力走陆路运输。

而缅甸无法正面硬抗清军,而且缅甸也最为惧怕清军的八旗兵,尤其畏惧八旗兵悍不畏死的血性。史载攻坚的时候,清军当中的绿营兵往往因为缅军抵抗激烈而畏葸不前,八旗兵却能硬顶着缅军的火力踩着战友的尸体冲锋。所以缅甸因为畏惧清军,采取了偷袭清军后勤、打游击等战术,导致清军后勤极度匮乏。

二是清军无法适应东南亚的热带丛林。清军主要都是北方人,到了缅甸水土不服,导致疫病横行。大量的士兵和骡马倒毙,病死的士兵甚至占到了减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清军的战斗力自然会降低,而且降的非常厉害。所以,清军往往是不败而败,因为根本打不动了。

即便是现代化军队,面对热带丛林的时候也往往力不从心。比如,美军就在越南战争当中吃过不少亏,即便是美军拥有绝对的地空火力优势以及空中运输优势。而且,现代缅甸军队在热带丛林当中的表现也非常差劲。所以,清军的问题并非不能理解。

虽然乾隆也对战争的结果并不满意,但是缅甸主动求和,乾隆也就坡下驴结束了战争,并要求缅甸十年一贡。

但是结局也并非不好,首先贡榜王朝由盛转衰,如果不及时求和不是从内部被颠覆就是被清朝颠覆。因为清朝随时还可以组织一支大军进攻缅甸,而缅甸则不见得能抗住清军多少次攻击。其次,泰华达信复国,驱逐了缅军。第三,中缅边界走向确认。而且中国边界还向缅甸深入了一部分,而且缅甸之后也无力侵扰清朝。

所以,战争结果只不过是清朝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而已,压根就不是铩羽而归。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清缅战争中的缅甸贡榜王朝很强的,1757年基本统一了缅甸,1767年攻灭了泰国大城王朝,向西又攻打曼尼普尔,颇有称霸中南半岛的架势。


但是贡榜王朝也犯了众怒,并在1762年挑起了清缅战争,引发乾隆皇帝四次出兵征讨缅甸。但是,清朝军队面对缅军,即缺乏数量优势,也缺乏质量优势。



当时的清军武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而缅军已经通过英法商栈装备了更先进的燧发枪。在战斗中,清军的火绳枪由于质量低劣,甚至出现了这种尴尬状况:在山地或城墙等高处防守,将枪口向下时,铅子和火药就会掉出来。结果在火力对射时,经常被缅军的燧发枪压制。


这时,清军在近战肉搏上反而颇有亮点,几次击溃缅军都是绿营将士以大刀盾牌突进,令缅军阵营崩溃。但是,清军在武器质量、人数规模还有地形的劣势,不能只靠肉搏的勇敢来弥补。最致命的是,清军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轻视缅军,犯了军事上的大忌。



最典型的就是清军第三次出征,云贵总督明瑞率一万二千清军从木邦出击,留五千留守木邦。清军一路上连战连捷,并且直抵阿瓦城下,但是缅军坚壁清野,导致清军粮草不济,被迫撤退。这时,缅军对撤退的清军主力仅仅是跟踪监视,却以主力攻克木邦,切断清军退路。


一万余清军在数万缅军团团包围下,进行了艰苦的突围战。明瑞亲自殿军,不幸战死,清军多名将领也阵亡,但却让近万名清军成功突围。



此战,可说是清军和缅军战斗力的最好体现。清军武器落后,但作战意志强,缅军人多势众而且武器先进,却打不了硬仗。但是清军主帅缺乏军事素养,轻敌冒进,被人轻易切断后路。


第四次征讨缅甸,也是类似情况。主帅傅恒虽然也是连战连捷,深入缅甸腹地,但三万清军同样遭遇后勤补给和疾病的困扰。清军病死的人数,甚至比战死还多得多。最后,清朝不得不和缅甸议和罢战。



从这些情况来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近代战争,清朝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仅凭原始的后勤体制,以及早期的火器装备,并不能在异域对付装备新式武器的对手。说到底,就是清朝进步太慢了。(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关于清缅战争清朝的战败,我们先从当时清缅双方的时代背景来看待这场战争。

当时的缅甸,经过了几十年西方殖民者的渗透,雍籍牙很好的抓住了机会,迅速的统一了缅甸全境,建立了贡榜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缅甸的贡榜王朝颁布法令,修建水利,使得缅甸的人口急剧膨胀。

而与此同时的明朝灭亡,明朝设立的三宣六慰体制宣告破灭,而新建立的清朝有对此不太重视,再加上缅甸可以从英国、法国获得燧发枪以及一些轻炮,而且以当时缅甸近千万的人口,十几万的战兵,所以第一次清缅战争毫无疑问清朝战败。

一直到第四次清缅战争清朝才勉强推出了三万多的战兵上去,可是对于占据了天时地理任何的缅甸,兵力优势,装备优势,由于乾隆皇帝的狂妄自大,后勤不济,所以整个清缅战争清朝都是战败。

虽然在前期,清朝战败有乾隆自大的原因,可是在后期的时候,乾隆几乎是是使足了吃奶的劲,兵力足够,骑兵也足够,但是由于始终解决不了后勤的问题,所以每次战争都是战败了。

从云南到缅甸,地形太烂,骑兵发挥不出最大的优势,重炮又运不上去,在加上气候和疫病的影响,清朝接连死了即位新锐将领之后,乾隆就放弃对缅甸用兵了。

四次缅甸战争,由于云南倒霉的地理状况,以及缅甸山地的特殊的地缘环境,在政治上又无法获得当地土司的支持,所以军事上也很难获得胜利。


这个历史很正


清朝与缅甸之间的那场战役,以当时大清的强盛国力却多次围剿多次失败,究其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打从一开始,乾隆皇帝就掉以轻心了,缅甸贡榜王朝本就并非凡俗,不是随随便便派点兵可以结局的,但乾隆皇帝一开始一直以为西南地方爆发的动乱都是地方小股匪患,没当回事,正经意识到西南出事了,虽然乾隆也调集大军前往镇压,但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损失惨重。

为何清朝与缅甸之间会爆发大战?

两个王朝之间本就只有利益矛盾,想要爆发战争,必然是要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的,缅甸与清朝就因为利益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当时,小小的缅甸因贪心不足蛇吞象,想要从强大的大清朝这边掠夺土地资源与云南之地的粮食,钱财等,虽然清朝一直以来对西南地方的态度都比较暧昧,但这次直接被缅甸在头顶上动土了,清朝自然也忍不下去了,于是,一场历时七年,耗资千万两的清缅战争爆发了。

为何清缅战争中清朝会铩羽而归?

对于缅甸,乾隆的态度与现如今的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一个小小的缅甸而已,随便派个几万人过去就足以横扫,完全不存在失败一说,因此,前几次进军缅甸,乾隆都是随便派遣个数万绿营兵,当剿匪一样与缅甸大军硬刚,殊不知,贡榜王朝早就傍上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配备上了先进的武器,加之贡榜王朝本身就比较强悍,前几次进军缅甸,清朝尽皆大败而归,主帅也都兵败自杀。

直到第三次进军缅甸,乾隆终于出了点力气,让大将明瑞率领八旗军进军缅甸,清朝终于动真格了,但这次进军缅甸,清朝却又大意轻敌了,前两次大意轻敌是因为错误的估计了敌我实力差距,这一次大意轻敌是真的意味缅甸军都是泥捏的,因此,第三次进军缅甸,清朝再次铩羽而归。

最后一次进军缅甸,看起来最终乾隆皇帝是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尽管这次进军缅甸大清精锐尽出,但因为水土不服,大清将士们大多死在了疾病之下,真正在战场上战死的人数还没死于疾病的人数多,高级将领也有不少因为沾染了传染病病故的。

而这一次进军缅甸,真的胜利了吗?并非是缅甸军自知打不过大清,而是当时的缅甸正分心侵略暹罗,国内力量不够,为了能够拿下暹罗,缅甸在清军死伤惨重的时候主动求和,这才平息了战火。

虽说在最后一次进军缅甸以后,清军是以获胜国的名义回国的,但清军真的获胜了吗?最多算是缅甸不想玩了而已。

清军为何铩羽而归?大意轻敌是一方面,但却不是主要原因,缅甸军的实力因为装备了先进的燧发枪而大大提高,清八旗军的实力却甚至都不如以前,疾病瘟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还是装备差距,西方科技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追赶并且超过了中国,而清朝统治者却固步自封,即使是在清缅战争铩羽而归后,清朝统治者依旧以天朝上国自称,尤其是乾隆皇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此作自己身为十全老人的证据之一,错失了变革的最佳时期,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数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