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境界怎么达到?

黄乃林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这个概念是孔子提出,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感应,又被程朱理学不断阐释,成为儒家的经典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播,似乎成了中华文化的智慧的结晶。很多人总是骄傲地认为: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融合,是全世界最懂得天地自然规律的文明,因为我们把人和天融为一体了。而西方人则是通过科学,强硬改造自然,他们把人类社会与自然分割开来了,所以西方人不如中国人那样懂宇宙,爱自然。

这个结论是误会和天大的笑话:

第一、天人合一,最早其实是为了论证古代君王的合法性,试图论证天授君权才设计出来的一套政治概念。至于后代的道家所属,不过阐述了一种身心和自然的状态,这和天人合一的核心概念不是一码事。

第二、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人为的概念。这是人作为主体和自然作为客体之间孤立的二元论,恰恰是把人和自然分开,主体和客体分离,才有所谓的“合一”。

第三、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社会都是在对自然的改造中获得文明的进步的。从来没有什么西方人破坏自然,中国人保护自然的说法。古代中国和欧洲,都要砍树打猎,都要种地牧羊,,没有什么不同。西方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确实破坏环境,但是这条路中国后来也走了;最后国外开始注重环保,中国融入受环境主义,也开始关注环境。因此,西方和中国,对于自然的态度以及一路走来的历史,并没有什么不同。

天人合一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人和自然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人就是天的一部分,天就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人的生老病死、人的存在以及灭亡,都在这个自然规律之中。就算人类改造自然,也是在用自然规律在改变自然。比如:人工污染、塑料袋垃圾,也没有脱离化学元素周期表;核污染、大气层温室效应,也都是在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体系下。这些东西,从来一体的没有分离过。

我们始终处于天人合一的境界里。我们的呼吸、细胞的生长、成熟、凋零和死亡,人的出生、长大和衰老,人类的繁衍,这一切都是天道,所以天就是人、人就是天。你什么都不要做,就已经天人合一。


至于很多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只不过是心理学层面的合一。是感觉上的天人合一。比如通过冥想、打坐等,调整情绪、舒缓心情,让人的情绪平静下来,注意力集中起来,精力充沛起来,这样,就有一种和宇宙能量连接的感觉,其实这不过是大脑得到休息的正常反应而已。很多人练气功,练到不可一世,以为参悟人生宇宙真相,获得了穿越宇宙的大神通,其实这是走火入魔,很容易进入精神分裂的前兆。



西双版纳的茶花


天人合一的境界怎么达到?我用自己的理解来总结一下天人合一:

宇宙浩瀚,太阳月亮——可堪称为宇宙的左右眼;风——是宇宙呼吸的空气亦是宇宙的生命;云——是宇宙的情绪韵染;雷电——是宇宙的暴怒与发泄;雨——是宇宙需要滋润的源泉;冰——是宇宙的热度到了一个温热的临界点;雪——是宇宙再冷亦有开花快乐事情降临,等等。

这些天然的气象充分说明宇宙是大宇宙,在宇宙的胸腔里还有数不清的小宇宙,小宇宙包括一辆车,包括数不清的动植物,其中就包括人类。

人类的皮肤是来源于泥土;两只眼睛就是太阳与月亮;生命呼吸的空气就是风;水就是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大自然不断循环往复的生命资源等等。

我们人类初始来源于自然,终究归去于自然,不管人类怎么折腾终归是自然的一份子。

人类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要充分尊重自然,亦顺其自然,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人类的教材,我们可以学习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胞的特质,比如云、雨、雪、雷、电、山、海、树、水等等,他们都有其自己的正面特质可以学习,亦都有一面背面可以参考借鉴,是我们人类少走弯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见得我们人类早就发现了人与自然的相融生存,取其特质服务与人。

天人合一乐在天然,人本在天地,天地本育人。


一隅一曦


中国儒家历来倡导“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1]《汉书·司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之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生态哲学家林恩·瓦特认为,具有深厚历史远渊源的中国文化中关于“人——自然”互相协调的观念,值得全西方人借鉴。[2]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施韦兹在对西方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进行反思时,对中国古代思想家追求天人关系和谐一致表示由衷敬佩和赞赏,认为这种哲学以“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了人类的最高的生态智慧,称赞它“伦理地肯定了世界和人生”,是“最丰富和无所不包的哲学”。[3]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借助于它,历史才能得以延续,社会的文明成就才能得以保存和发展”[4],挖掘梳理“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整体思维,从事物发展的全面性出发来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同”。《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天和人在生理、心理诸多方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史记·乐书》)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思想,但将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伦理观念非常鲜明。孔子对天有着很深的敬意,但它并不认为天就是神,而是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他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篇》)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在生态关系上是一致的。孟子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从人与禽兽区别出发,认为人性与天相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天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共同性、统一性。荀子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篇》)也就是说,人和物其生命皆源自于自然界,人根本离不开自然界。董仲舒则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他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以类言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他还表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人,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锑,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成一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体,缺一不可,情同手足,构成了万物生化之根本。张载进一步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西铭》)乾(天)如父亲,坤(母)如母亲,天地之体就是我们之体,天地之性就是我们之性。“民吾同胞,吾物与也。”(《西铭》)人与万物都源于自然和宇宙,人与宇宙中其他事物都可以看作是同一个躯体的不同部分,一切人彼此之间都是兄弟,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亲密朋友,人与天地万物有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程颢继承张载思想的精华,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所谓“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说通过人心固有的仁爱之性的扩展,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无私的 大我”的天地境界。王阳明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提出了“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阳明集要·大学问》)的主张。他在《阴阳全书》中论述道: “夫圣人之心认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万物一体之念。”很显然,王阳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为一体,而且强调人与人统一于天,应诚爱无私,和谐相处。这样人与万物、自然都处于和谐、均衡、统一之中。由此可见,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其一部分,人的生命和与万物的生命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正如巴巴拉·沃德所说的那样:“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历程中,我们都属于一个单一的体系,这个体系靠单一的能量提供生命的活动。这个体系在各种变化的形式中表现出根本的统一性,人类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体系的平衡和健全。” [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不只是肯定人和自然不可分割,一切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并且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确信“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尊重“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的超我的仁爱观念,把尊重所有生命,爱护所有天地万物看作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孔子讲“仁”,“仁”作为道德情感就是关爱和同情,由于“仁”的根本来源是天地“生生之德”或“生生之理”,而这对人和万物并无两样,所以,“仁”者不仅要“爱人”,而且还要爱万物。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人所具有的仁、智等德性与自然界的山、水相联系,透露出对天和自然界的尊敬与热爱。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主张,把“爱物”充实为仁的基本内涵,把爱护自然万物提高到君子的道德职责的地位。他说:“君子之于物也,受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而孟子提出来的“恩及禽兽”的思想观念则是对爱物思想的一个最好的注释。他说:“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恩”,也就是“爱物”的另一种阐释,而“禽兽”则是相对于“物”来说的,是“物”的一个属概念而已。因而“爱物”以及“恩及禽兽”的思想构成了孟子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核。董仲舒作为被朱熹称道的“醇儒”,也继承和发扬了仁民爱物思想。董仲舒说:“质子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为仁?”即是说,仅仅爱人还不足以称之为仁,只有将爱民扩大到爱鸟兽昆虫等生物,才算做到了仁。可见这里的仁,不仅包含了人际道德,而且包含了生态道德。他在《春秋繁露·离合根》中又强调了这一爱物思想。他说:“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即广泛地爱护一切生物,才能表现出仁爱来。儒家特别是宋明儒家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和宇宙关怀,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万物充满了爱,因为万物与自家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张载在《正蒙·证明篇》中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人不仅爱人类,而且还要爱鸟兽、草木、瓦石,凡有生命之物,都要尽力加以爱护,勿使之遭到破坏。程颢也强调人既要爱有生之物,又要爱无生之物。他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还说:“学者须先识仁。忍者浑然与物同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把仁的对象和边界扩大到了天地万物和整个自然界,在伦理上实现了人道和天道的彻底贯通,把人际道德和人对自然的道德完整地统一起来。这种以平等态度仁爱万物的思想正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先声。“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命题,是儒家“爱物”思想的最好概括。

儒家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大力倡导“中和”。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不仅不能破坏自然,而且在管理自然物时,应使它们按自己固有的方式自由发展,反对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周易·泰卦·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地万物只有互相交融,和谐协调,才能有安泰繁荣。儒家把自然保护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落脚点。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又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论语·述而》)在奢侈与简陋之间,孔子宁肯选择简陋。这里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此种“取物以节”的态度,体现在人和动物的关系上,就是反对乱捕乱杀。《论语·述而》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宿巢的鸟,这样就不会破坏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这种思想,主张对自然资源“时禁”。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只有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过分掠夺与破坏,才能促进万物的生长和与人类的共同发展。孟子把这种有计划地利用资源视为“王道之始”。孟子对自然资源同样强调“养”。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养护万物,使之“各得其所”,这是人类的责任。孟子反对“辟草莱,任土地”(《孟子·离娄上》),强调“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告戒人们尽量减少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从而养护好自然资源,使自然界的万物繁育旺盛、和谐有序,维持可持续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旬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并不排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提出“圣人之制”的生态资源爱护观,体现了“制用”和“爱护”相结合的生态伦理辩证法思想。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蝠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先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汗池测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奈材也。”(《荀子·王制》) 这段文字荀子是把它作为《王制》篇中的核心——“圣人之制”(亦即篇名“王制”之义)提出来的,由此可见爱护自然资源在荀子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这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荀子对天地万物不仅仅是“制而用之”的,他也是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的。董仲舒直接继承了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始终保持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天地之行美也……其可食者,益食之,天为之利人,独代生之;其不可食者,益蓄之,天愍州华之间。”(《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他把自然资源分为“可食”资源和“不可食”资源,主张对“可食”资源要保持天天都可食即“益食之”,以不辜负“天为之利人”的目的;而对“不可食”资源也要“益蓄之”,加以蓄养保护,因为这是上天对天下九州和华夏的体恤赐福(“天愍”)。 人类应该发扬“最为天下贵”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爱护好大自然,做到“下长万物,上参天地”,(《天地阴阳》)始终保持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程颢、程颐发展了儒家的生态哲学,主张要以同情、关爱的情感对待自然界的生命,并与之和谐相处,以体现人生价值。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遗书卷二上》)的生态观,并说:“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天地同流。”(《遗书卷六》)“与天地同流”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要实现这一境界,必须与万物“同流”。所谓“同流”,就是与万物生命相通相贯,而不要自外于万物,更不要高居于万物之上,对万物实行宰制,来满足人的私欲。要做到与万物“同流”,要有“满腔恻隐之心”,不能有过多的“计度之心”,这样做起事来就会更多地保护生命;要使动植物“不失其性”,尽可能地完成他们的生命,以使人类有一个丰富多样而又美好的自然环境,与万物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德在《大地伦理》中指出:“任何事物当它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趋向于相反结果时,就是错误的。”[6]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就是这样一种保护地球上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以生态平衡为中心的伦理思想。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利用和培植生态资源的法令和措施,形成了我国古代独特的生态文化风貌。

中国先哲深刻地洞悉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有其自身秩序和自身规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直接把自然界看作是与人相似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有机体。自然有生命的特征,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死变化之中,“天行健”,“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万物。不仅如此,人类还应当师法自然,做到“人道”和“天道”相符合。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篇》)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其固有规律来运行。但人在自然界面前并非无所作为。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就是说,天是可则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除了人们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认识自然规律以外,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孟子同样认识到自然界有规律可循。“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天虽高不可攀,变化莫测,但有一定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那么如何认识呢?孟子认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所谓的“行”即孔子所言之“四时行焉”,孟子所谓的“事”即孔子所言“百物生焉”之事。只要人们观察自然现象,就会认识自然界,就会认识天,了解天。孟子有一句警语:“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就是告诫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行事,违反者必然遭受灾难。孟子还把遵循自然规律视作“智”、“圣” 的必然要求。“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囊。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孟子·离娄下》)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依自然规律则 智”,就像禹之治水一样。荀子则进一步认为,“天”是具有独立运行规律的自然存在, 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而且不会由于人们主观情绪的波动改变自己的运行节律。“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繁启番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四时,均源于“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荀子·天论》)万物的变化都是依自然规律而运动,不因 人之憎恶、位之显卑而有不同,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荀子还指出:“天有行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在这里,他不仅肯定了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客观性,而且强调人们只有认识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 凶”趋 吉”,由“乱”致 治”。这种“制天命”以“应天时”的主张,表明荀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董仲舒通过分析人的命运和天地相连关系,提出了 “行有伦理副天地”的生态伦理观。他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这里的“天地”指自然界。“行有伦理副天地”即人的行为伦理与天地相符,人要顺应天地,按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行事。这样就会出现“自然之赏”,否则,人就会受到“自然之罚”。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认为天与人各有所能所不能,“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强调天不干预人事,否定天干预人事的神学说教,同时强调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人胜天并不是改变自然规律,而是遵循自然规律造福自然万物,这是在更高阶段上向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复归。张载针对佛教“以人生为幻妄”的观点,把“性与天道”和“诚明”观念综合起来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使传统儒学的“天人合一”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所谓“诚”指天道,即认为天是自然万物又具有客观规律。所谓“明”即是对于自然万物及其客观规律性的认识。诚明就是“天道”和“人性”的同一,是人顺应自然规律而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性与天道存乎诚”。 (《正蒙·乾称》)是说人的道德与天道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张载认为,人是天地所生,因而人能认识天地万物。人的道德的合理性,在于人认识“天道”,在于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把人的行为规范建立在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这一深刻而重要的生态伦理观念,值得我们在审视当今人与自然关系遇到的问题时认真思考。

在今天生态惨遭破坏的严峻事实面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不啻是一剂难得的济世良药!儒家“天人合一”命题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把尊重一切生命,爱护自然万物视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反对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人应当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有可鉴之必要。要有效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就应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改变人类对自然的错误价值导向,辩证地认识和确立“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应用“泛爱万物”、“天人一体”的观点对待自然,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界是一个按照自身客观规律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保持“天人合一”的崇高道德境界,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所面临的困难抉择


梵念师兄


天人合一本来就是,只是世人不知道罢了。犹如众生本佛,众生却不知道而已。这种境界怎么达到?唯有深化认识或说改变认识——即明心。


历史车轮就是过山车


老子在《道德经》中早有论述。《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圾,守静笃。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和寡欲。《清静经》云:人能常请清静,天地悉皆归。因世人多妄想,富嗜欲,障蔽了智慧之门,所以不能至天人合一之境。如能少私寡欲,抱一守虚,深入内观,久之自能与天地合一。


三星洞主


什么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人本来是合一的,所以说域中四大人占其一,这个人是圣人,大人,大夫,君子。

但是凡夫俗子是真正人类的退化,人体就成了小宇宙了,大宇宙为天,小宇宙为人,当人心无我之时,小宇宙即消失,人即回归于大宇宙,这才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到了无我的境界,人体的能量频率迅速加快到光体与大宇宙的大光明合一,这即是合一成圣的过程。

唯心唯物都唯心

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没有错,都是每一个人“我”的认知,所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圣人唯心,常人唯物。

世界的本质是唯心的,也就是说是一个灵性世界。

唯心和唯物都是人的眼睛决定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是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任何静止的物质,运动快慢是由频率决定的,运动频率低于肉眼可视度的为有形的物质世界,叫形而下,运动频率高于肉眼可视度为无形的多维世界,叫形而上,所以整个世界的组成是有形+无形才是100%的世界。

现在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学”打碎了物质世界所有的物质分解到最后是看不见的量子,量子是一种意识能量体的状态,所以所有的物质其实本质也是低频的意识能量的状态,所以物质世界不存在,这是一个灵性的世界。





生命文化慧信


天人合一应该是道教中修行达到的一种最高状态,这种状态有没有只有自己去试才能得证了!按我个人的理解,人由身心组合而成,天人合一就是心与身分离,并且心与天彻底地融合在一起就达到天人合一了。要解释就太多了,不管天人合一能否达到,在人生中我们以这为目标,不断清静自己的内心,对减少尘世对我们的烦扰,完善自己的人生还是很有意义的!


闻心禅社


天人合一,个人认为,本质是上,人天合一,才能本质,人类妙小,意志改变不了,天体的运行法则,及,巨大的,能量,所以,人类,只能以,天,道,的,运行,去,迎合,才能,永生,永存,否则,呵呵!!!!!!!!!


哈灬哈66096005


天人合一就是人的一切符合人和物的本能,并且,可以天遂人愿,既符合天意,又懂得自然界的法则,这样的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就是现在人和物质要本能的在一起,离开一个方面就要受到物界的惩罚,所谓,天怒人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天人合一就是既要懂得人的活跃因素,又要求天能够紧密配合,也不要天擅自动怒,也不要人为的依赖太多,天就会自然的同情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当中创造的一些好方法、好结果。所以,天和人注定是要发生天然的联系,人和物怎样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就要看人的具体表现。


6353902879


天人合!天道,地道,人道!

没有天道,就没地道,更无人道!

大自然,宇宙生万物,各自遁天道而行,不可逆天而行

夏天来了要减衣纳凉!

冬天来了要加衣藏粮!

春播,夏锄,

秋收,冬藏!

一切顺应天命!

谁逆天而行必亡!!!

这才叫天人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