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茂興:“外來書記”變身“當家人”

新華社重慶2月5日電 題:趙茂興:“外來書記”變身“當家人”

新華社記者 周聞韜

富裕村地處渝黔交界處。由於深處大山、交通閉塞,長期以來,村民生活窮困。“富裕”的村名,寄託了村民祖祖輩輩對好日子的夢想。

“第一書記”趙茂興的到來,讓夢想開始變成現實。

趙茂興是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殘聯的一名普通幹部。2015年,他被選派到秀山縣隘口鎮富裕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那年,他52歲。

“在我這個年紀被派去當第一書記的,少見。”一開始,趙茂興想不通,甚至還有牴觸。但當他第一次踏上富裕村的土地時,改變了想法。

從縣城出發,顛簸兩個多小時後,汽車終於在村口停下來。眼前的村子,山高路陡,全村沒有一條硬化路,幾乎沒有產業,大量土地撂荒,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紅苕、洋芋等填飽肚子。而且,還是個出了名的“光棍村”。

趙茂興進駐富裕村後,帶領駐村工作隊堅持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要改變富裕村的貧困面貌,必須徹底改善基礎設施。他帶領扶貧工作隊積極爭取政策,籌集資金1800餘萬元,新修了3公里環山公路、4公里產業公路、2座水泥橋,硬化村組道路15.5公里、入戶便道7.6公里,還新修11口蓄水池,解決了全村1400多人的飲水問題。

“現在小車能直接開到家門口,出門再也不用早出晚歸了。”村民熊朝發老人高興地說。

趙茂興帶領工作隊翻山越嶺,花了近兩個月時間,深入各家各戶摸家底。他發現,由於長期貧困,當地群眾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深感扶貧須先扶志。

趙茂興把縣電視臺攝製的講述當地殘疾人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電視專題片刻錄成光碟,一村一寨地播放給村民看,動情地對村民們說:“殘疾人尚能自強不息,我們更應該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改變貧困。”同時,細緻地宣講國家扶貧政策。50多場院壩會接連開下來,村民們逐漸萌生勤勞致富的念頭,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

接著,趙茂興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產業支撐上。

他結合富裕村的實際情況,多次與村幹部、群眾召開院壩會,最終確定發展養牛和核桃產業。他積極爭取到資金,為村裡的貧困戶購買了17頭母牛;為全面掌握核桃產業信息,還帶領村民代表,先後到雲南、四川等地學習,對核桃的種苗、種植、加工進行全面瞭解。

趙茂興在富裕村探索利益聯結機制,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公司提供品種、肥料、技術並保底回收,專業合作社負責公司和農戶的銜接,讓群眾發展產業“零成本”、無風險。同時明確核桃樹權屬歸群眾所有,讓群眾管護自家的核桃,見效益後,以每棵按年向專業合作社繳納1至5元費用,充分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這樣一來,產業發展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最大限度保障了群眾收益。

“趙書記,你可不能走呀,我們離不開你!”2017年秀山全縣“脫貧摘帽”後,群眾擔心趙書記離開。領導也多次找到趙茂興,希望他繼續帶領村民把核桃產業做大,向周邊鄉鎮輻射,惠及更多群眾。

“群眾有呼聲,組織有期望,村裡的核桃產業還處在成長期,現在離開我也不放心。”趙茂興說。他鐵下心繼續幹下去。2018年初,趙茂興高票當選為富裕村黨支部書記,從一個“外來書記”變身為富裕村的“當家人”。

在富裕村,記者看到,3000多畝核桃長勢喜人。村裡還培育起立體農業模式,在林下發展魔芋、洋芋、雪蓮果,實現產業長短結合。產業的興起,有效引導村裡600多名剩餘勞動力轉移務工。現在,村民在核桃基地務工也能掙錢,昔日貧窮的山村正向著名副其實的富裕村華麗轉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