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花市火神廟

東城花市火神廟

東城花市火神廟


東城花市火神廟


東城花市火神廟


東城花市火神廟


東城花市火神廟


東城花市火神廟


花市火神廟(1568年),正名敕建火德真君廟,是北京市東城區西花市大街上的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廟宇。主祀南方火德真君,配祀北方真武大帝。也是花市最有故事的道家寺廟,有新建的山門,有石碑,有二進院,一進院的大殿,現在做圖書館,二進院是辦公區,不讓參觀,據說火神廟的鄰居是消防隊,人們敬火神不是因為帶給人類火種,也不是把火燒的越旺越好,而是避免火宅,火神負責管理火,不但會放火,還要會滅火,那麼消防隊也應該是火神的專屬配置,而不屬於與其相剋的水神龍王,敬火神,也就是杜絕火災隱患,沒有因就沒有果。《宸垣識略》有載,“火神廟在花兒市,明隆慶二年(1568年)建,為神木廠悟元觀下院,有萬曆間右通政李琦碑。本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有左都御史崔應階碑。每月逢四日自廟前至西口開市。”

火神廟始建於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為神木廠悟元觀的下院,祀火德真君。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1]《宸垣識略》載,“火神廟在花兒市,明隆慶二年(1568年)建,為神木廠悟元觀下院,有萬曆間右通政李琦碑。本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有左都御史崔應階碑。每月逢四日自廟前至西口開市。”

該廟建築曾多次遭火災。北京市檔案館存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11日《外三區火神廟住持齊彥章關於修蓋廟房工程的呈》,內載:“茲於本年六月七日失慎,致將本廟後院北大殿連同樓上玉皇閣共六間燒燬,又東西配殿各五間、罩棚一座及前院火神殿三間後坡一併燒燬無存。擬改修後院北大殿連樓房六間改修為帶廊灰棚三大間。原東西配房各五間照舊修蓋及前院被燒火神殿後坡,擬將全部三間一併修蓋,又前院東配殿三間挑項修蓋,西配殿三間挑項並後簷牆拆砌,鐘鼓二樓補修見新。門前木柵欄釘補油色,旗杆一座見新。”

1928年,北平大興縣第一國術館設在該廟,八卦掌傳人程庭華(人稱“眼鏡程”)在此授徒。火神廟後院清朝時曾為“水會”,負責消防工作。

2003年,火神廟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開始修繕該廟。在正殿的吊頂修繕中,發現了康熙年間的兩塊匾額,一塊為藍底金字“離照司權”,另一塊為金底黑字“德輔陽光”,兩塊匾中間都刻有一紅色“獻”字;此外還發現正殿抱廈正面懸一塊同治三年“仰企神威”匾。重修後,因崇文區圖書館準備在幸福大街原址翻建新館,故使用該廟作為臨時借閱處。崇文區併入東城區後,該廟為東城區圖書館使用,作為臨時借閱處。

火神廟原有山門,鐘鼓樓,前院主殿和東、西配殿,後院主殿和東、西配殿等建築。據廟內碑記載,“前院三楹奉南方(祝融)火德真君,後院三楹奉北方真武玄天大帝”。2003年重修前的殘存建築有:前院主殿和東、西配殿。

當年,可能是這座火神廟香火極盛的原因,火神經常光顧這座小廟,有歷史記載的火災就有6次,這廟也重修了6次。人們傳說正殿屋脊上有六龍六鳳,這與6次火災有關,不知真假。但這綠琉璃大脊上的六龍六鳳卻保留至今,是這座火神廟的獨有特點。正面是6條四爪龍,兩兩對稱於中心,呈三組不同姿態。大脊背面6只鳳的姿態與正面的龍相呼應,2003年重修時,重建了山門等建築。今該廟有山門、前院主殿和東、西配殿,後院主殿和東、西配殿。前院主殿為勾連搭硬山頂式建築,大脊上裝飾有黃琉璃雙龍戲珠,殿頂以綠琉璃剪邊。這在中國道觀建築史上是罕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