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而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

知乎語文


“無邊落木蕭蕭下”,此句子出自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

《登高》是杜甫晚年所寫,成詩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是登高抒懷之作。杜甫當時56歲,寓居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身患肺疾,生活困頓。



七言律詩四聯皆作對仗,為老杜首創,此詩四聯極見功力,備受歷代詩評家推崇。清人楊論在《杜詩鏡銓》中將此詩評為:“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而明人胡應麟更在《詩藪》中直言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這首詩的釋本眾多,我們就不在此多費筆墨。文無第一,我們也不為此多費心思。單說說題目中所述的問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在這句子中,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出句的“落木”和對句的“長江”,都是偏正結構的詞組,即“落”和“長”都是形容詞。當“落”作形容詞時,可解為衰敗。而木則為名詞,可直接解作樹葉,如木脈(葉脈),木落歸本等。用“落木”入句,在唐以前的詩作中便很常見,如:

競噪長枝裡,爭飛落木前。(南北朝·張正見)

駭猿時落木,驚鴻屢斷行。(南北朝·庾信)

因此,在意思的表達上,落葉和落木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詩句除了表意外,還要營造意境意蘊和獨特的氣象。

說到這裡,我們又不得不說說盛唐氣象了:



杜甫和李白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人物,如果要在杜甫的詩中選兩首最能代表盛唐氣象的作品,那我會選《登高》和《望嶽》。

《登高》中,杜甫以雄渾之筆寫悲苦之情,功力已入化境。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認為此聯的“無邊”和“不盡”可去掉,僅“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便可達意。但細讀之下,便覺去掉兩字,則氣象盡失。

說回題目,“落木”和“落葉”雖意思一樣、平仄一樣(木和葉均為入聲字,同屬仄),但意蘊則有別:

“落木”飾以“下”,渾樸厚重。

“落葉”飾以“飄”,佻脫輕靈。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用“落木”就一定比“落葉”好,而是說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氣象,用字就會有所分別。“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老杜,煉字用字,肯定有過人之處。


詩詞書院


我小時候常在江邊野樹林裡拾柴禾,哪是候外來樹種很少,在江南一般都是闊葉樹。秋天來臨時,部分樹葉先變黃,飄落。然後有些樹的小枝會落下來。特別是椿樹,它的嫩枝在葉子落完後,會從根部脫落(在樹幹上留下一個三角園形的白斑),由於是枝子還是青的,含水量大比較重,下降速度很快,落枝的時間也集中在那幾天(和落花一樣集中)。樹枝紛紛下落,落在鋪滿落葉的地上,莎莎作響。哪時才真正體會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意境。而落葉是沒有蕭蕭下的感覺,只能是飄飄下。


廣明1234


江邊有一種樹是針葉,而非闊葉!我以前到江邊遊玩,看見有一排排針葉樹,什麼樹我也不知道,正好秋風起,針葉在秋風中撲簇簇落下,我心頭就湧上杜甫的這句詩,恰當無比,確實落葉不合適,因為葉子在我們印象中都是一片片的!


無窮無盡的無聊


路過。我必須強忍悲痛含淚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其實參閱了其他全部回答,希望能找到觀點跟我保持高度一致的回答,那樣的話,我就可以偷一下懶,就不必勞神去寫一篇高度雷同的回答了。

遺憾的是,通觀前面所有的回答,竟全都是錯誤的!所以,我為詩聖杜甫感到無比悲痛,也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律是杜甫在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夔州時所作。當時正值秋季,萬物蕭條,詩人恰又老邁多病,此時登高望遠,意在排遣心中的煩憂,卻不料所望遠景反倒是勾起了詩人更多的愁苦。

詩人登高,看到的是長江上的景色。眾所周知,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通道。大件運輸,特別是西南地區盛產的木材,都是走長江水道,抵兩湖境內後,再由陸路運輸北上中原等地。無邊落木蕭蕭下,指的是長江上放江排的壯觀景象。江排就是指長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壯觀中暗藏著兇險,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會遭遇不測,也給沿江過往船隻帶來巨大安全隱患。上圖為證,看看放排時的盛況:

像圖中這樣的木排體量,在古代的長江上只是小兒科。曾有史書記載,長江上的木排,在高峰期可綿延數十里而不見其盡頭。我本人小的時候,也曾親眼目睹過砍伐自秦嶺的木材順嘉陵江而下的壯觀景象。而嘉陵江在重慶匯入長江,再往下走,就是夔州。我曾經在想,杜甫看到的木排,會不會是從嘉陵江放下去的呢?

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後,緊接的是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的兇險呼應了落木的兇險,長江洶湧奔騰的氣勢造就了無邊落木的磅礴氣勢。造成這種視覺上的衝擊效果,是由詩人所處的觀景位置、長江在夔州境內的巨大落差共同實現的。一個“來”字表明詩人站在下游往上游看;一個“落”字寫出了長江奔湧出盆地時形成的巨大落差。這兩句明面上寫景,實則是暗喻詩人自身命運的兇險:

多病、潦倒、年邁、客居他鄉。即使是在社會保障比較完善的今天,一個人身上兼具以上全部關鍵詞,也是凶多吉少的。

杜甫之所以被稱作詩聖,除了他為民請命,謳歌社會底層的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尊敬外,主要是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以寫實見長。所以,落木就是落木,不關落葉任何鳥事。況且,在秋季的長江兩岸,其實仍然是山林蔥蘢墨綠,鳥鳴猿嘯,跟北方的秋季完全是兩碼事。對了,昨天有網友在質疑某“著名詩人”怎麼可能在冬天種蔬菜,我無言以對,只好站在自家樓上隨手拍了一張照片給他看,告訴他那個“著名詩人”確實沒有說謊。咱這裡都入冬了,還照樣山青水秀。目測我家所處的位置,跟那個“著名詩人”家所處的位置,在同一個緯度上,並且是在長江以北約200公里的地方。所以落葉跟長江邊的大多數野生樹種沒有多大聯繫。

所以,讀古詩不要想當然,而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意的都來點個贊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最後一張為川江木排)


專拔狗牙


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名句,歷來膾炙人口。

為何詩中用落木,首先需要準確知道其真正含義。

歷來“落木”從來解釋為“落葉”,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關於落木有兩種解釋:

1、動賓結構(動詞+名詞):落下的樹葉

2、偏正結構(形容詞+名詞):凋落的樹木

根據律詩的對仗,“落木”與“長江”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詞的詞性都應該相同,然而“落”即“下落”是動詞,“長”是形容詞,就失對了。因而“落”是形容詞“凋落”,故落木應為第二種解釋。

再來品味詩中意象,“落葉”是春夏之交包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落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乾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因此天才的杜甫卻寧願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

另外,落木一詞早已有之。 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裡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裡我們看到“落木”一詞就不是偶然了。


李成林


杜甫有一句詩,用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而不是“無邊落葉蕭蕭下”。雖然這時的“落木”就是“落葉”之意,但詩人這樣的遣詞造句絕非隨意,而是經過深入推敲而用之。要說明這個問題還得從杜甫寫這首詩的背景說起——

題中這句詩出自杜工部名作《登高》,是詩人窮困潦倒之時所作

“無邊落木蕭蕭下”這句詩出處杜甫的名作《登高》一詩,原詩是這樣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者在寫這首詩時,正值安史之亂過去四年,而各大軍閥爭奪地盤,互相混戰,民不聊生之際。當時杜甫在成都投奔嚴武,作了他的幕僚,經營著著名的“杜甫草堂”,過了一段時間的安逸生活。可悲的是嚴武不幸去世,失去靠山的杜甫便無法再繼續在草堂生活下去,只好去了夔州,到遠離故土千里之遙的異鄉漂泊。加之失去經濟來源,身體又病痛不斷,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極為悲涼的。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應該是重陽節,在南方地區有九月九登高之俗。這時,大病初癒的杜甫,信步登上高崗,他滿眼所見不是碩果累累,也不是豐收的景象,而是風高浪急,落葉蕭蕭,哀猿悲號,倦鳥低迴的壓抑場景。

由這種悲涼的場面,詩人又不禁聯想到自己的困境,病獨艱難,霜鬢老邁,即使自己想喝口酒藉以消愁,卻也因病而不能如願。

這就是詩人作這首詩時的背景。

“落木蕭蕭”比“落葉蕭蕭”更能表達詩人當時沉重的心情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文采不輸李白。杜甫的詩作雖然多壓抑,但言詞卻非常講究,絕不會隨便用詞用字。

“無邊落木蕭蕭下”這句詩裡的“落木”就是“落葉”的意思,但詩人用前者卻遠比後者顯得沉重。用“落葉”則有“飛揚”“飛舞”之意,雖然也能表現蕭索韻味,但也有歡快、輕飄之感,不能充分地表達詩人當時的心境。

另外,“落木”還有重量感,打在詩人的心上,有錐心之痛。這可能也是詩人要表達的另一層意思了。


方圓居文化


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而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


杜甫的《登高》歷來受人推崇,還被人譽為七絕之冠。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聯,更是為人所稱道。

詩人用“落木”,為什麼不用“落葉”?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解字

“木”的象形,就是寫實的樹木形。“從屮,下象其根”,向上是延展的枝丫,向下是延伸的根莖。

“葉”的象形,下半部分是“木”的象形,上邊是掛著葉子的樹枝。“從艸”,“艸木之枽也。”

由此可見,“葉”的基礎就是“木”。而且,“木”也包含“葉”的意思,含義更廣一些。如“木脈”,就是指“葉脈”;“木落”指的是“葉落”。“木落歸本”猶言落葉歸根。

音韻

凡韻頭是『u』或者以『u』作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

“木”,“m”,雙唇音,濁音,“u”合口呼單元音韻母,組合在一起的四聲“木”,屬於“合口洪音”,聲音沉悶厚重。

“葉”,“y”為韻頭,舌根喉音,是撮口呼。“e”開口度最小,舌位最前,發出的音尖細,屬於“合口細音”。

縱觀全詩,在如此悲苦的基調下,用重音更能凸顯悲涼之意。

意境

“落木”本身不僅僅只含有“落葉”的因素,還包括了光禿的“木枝”。“落木”與之前的“無邊”,承接了首聯暗含的山林。

登高遠眺,從宏觀的角度,看到的是“高木”之闊大之景。“木”雄於細“葉”,如果這裡用“葉”,格局遠遠不夠和後面的“長江”之景匹配。

“蕭蕭”也不僅是風吹落葉的聲音,如此“風急”,必定吹動樹枝。急風呼嘯聲、簌簌葉落聲、枝條擺動聲,聲聲入耳,亦是蕭蕭質感。

“落木”一詞的分量,使得詩的意境更加悽愴悲涼。


戀戀西普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不是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就想起中學時候,我的一位老師就講過這首詩歌。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大約看了一下頭條的大夥兒的回答,一致認為“落木”應該是“落葉”。在我的記憶當中,我那位老師講解的可不是這樣。

在我老師的理解裡面,“無邊落木蕭蕭下”應該是古時候伐木放排的一種景象。古時候運輸工具落後,長江兩岸山高林密,人們需要木材建造房屋,於是把那些高大的,可以用作建築材料的樹木砍伐後紮成木排,放入長江讓它們順流而下,運輸到有需要的地方。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想象一下這種場景,在詩人登高望遠的視野裡,出現這樣壯觀的放排的景象也是很震撼啊。一眼望不到邊的樹木紮成的木排順流而下,綿延不盡的長江滾滾而來。木材都去了需要的地方,而詩人只能作悲秋客,憂愁多病,獨自登高傷感。

作者空懷憂國憂民之心,卻施展不了抱負。“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憂心煩惱得頭髮都花白了,成日裡借酒澆愁愁更愁啊!

也許是我老師講解得太精彩了,這篇詩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小學課堂講解中,老師們不會講究平仄韻,格律,反而是把字詞句子的意思深入淺出地講解給我們聽。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老師抑揚頓挫的聲音,還有他描繪給我們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畫面。雖然我看到許多人都認同了“落木”即“落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的老師講的挺有道理。


第七天空侯瑛


“無邊落木蕭蕭下”,是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在他的《登高》詩中所描寫的一幅深秋落木圖。大家都知道這首《登高》詩被譽為“七律之冠”,是五十六歲的杜甫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的詩作,它不僅寫盡了大自然中的秋景之美,也道盡了詩人自己的飄零之苦,所以被譽為“七律之冠”。

“無邊落木蕭蕭下”,是指在秋冬交替時節,樹上的枯葉已經落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葉柄還在樹枝上留戀著母體的溫暖,久久不願離去。可是,天氣忽然起了變化,呼號的北風,在一夜之間毫不留情的把他們硬生生的從樹枝上“揪”了下來,而這一幕,就被去登夔州白帝城外高臺的杜甫看到了,於是,吟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絕句。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詩中的“落木”絕對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落葉”,而是指樹葉連接著樹枝的葉柄(見圖3)。而“落木”和“落葉”的關係,可以說是兄弟姐妹關係,因為,對於落葉喬木類的樹木來說,“葉柄”和“葉”,都是需要作出自我犧牲,來成全自己的母體能夠安全度過冬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屬於兄弟姐妹關係。但是,如果從“葉柄”是連接“樹葉”與“樹枝”的介質,他們又似乎不完全是兄弟姐妹關係了。

但是,對於樹木來說,他們就是一家人,誰也離不開誰。假如沒有“葉柄”,許多種屬的樹木的“葉”就沒有辦法和樹枝連接在一起,此時,“葉”就沒有辦法從樹木上吸收養分,茁壯生長。同樣,假如沒有“葉柄”,許多樹木沒有樹葉,就沒有辦法依靠“葉”的光合作用,把樹木所需要的養分轉化為有效的成分供給樹木生長。所以說,他們是無法分割的一家人。

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把白帝城外的秋景給寫絕了,也把詩人窮困潦倒的晚年寫絕了。鑑於大家喜歡閱讀短小經典的文章,卓姥姥今日在此只把杜甫的原作用【圖片】方式介紹給大家,同時,與大家分享我的【譯文】供大家參考。關於這首詩的詳盡【賞析】,過幾天再與大家一起分享。

《登高·原文》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譯文】

高聳入雲的山上,風在呼呼的吼,猿在哀哀的叫,
清澈的江水倒映著小洲,成群的白沙鷗盤旋而飛。
漫山遍野的樹木在風中搖曳,無數秋木蕭蕭飄落,
無邊無際的江水,滾滾而來,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萬里河山美如畫,唯獨我從春漂到秋哪裡是我家?

今日我雖年老體衰、疾病纏身,卻想獨自上高臺。
一生顛簸流離,歷盡千辛萬苦,雙鬢長滿了白髮,
而今實在是窮困潦倒,連澆愁的劣酒也喝不起了。

【圖解】風急天高猿嘯哀

【圖解】渚清沙白鳥飛回

【圖解】無邊落木蕭蕭下

【圖解】不盡長江滾滾來

【圖解】萬里悲秋常作客

【圖解】百年多病獨登臺

【圖解】艱難苦恨繁霜鬢

【圖解】潦倒新停濁酒杯


卓姥姥侃文化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當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登高》一詩中的頷聯,也是千古傳誦的佳句。

《登高》這首詩大約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作者在今天的重慶奉節,寫他在重陽節登高時的感受。詩人 緊扣獨特秋色,把他在奉節期間思國.念家.懷友.謀食的種種艱辛.愁苦齊集筆下,迴旋頓挫,沉鬱淒涼。四聯八句,一一對仗,句句警策。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此詩堪稱“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當時作者站在最高處,遠望群山,無邊無際的樹叢,落葉飄飄,蕭蕭落下,一片蕭殺的景象;俯視長江,奔流不息,滾滾而來。在這裡,作者抓著“落木”和“長江”這兩個意象,以“無邊”和“不盡”加以修飾,使之氣勢雄渾,境界曠遠。但“蕭蕭下”和“滾滾來”中也暗含著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傖。

在“無邊落木蕭蕭下”句中,作者之所以用“落木”而不用“落葉”,其原因有五:

一.木大而葉小。作者是遠望,連樹林都成了樹叢,用“落木”更能表現出雄渾的氣勢。

二.用“落木”和修飾語“無邊”搭配更為恰切,更能從大面積上突現秋天的蕭殺淒涼景象。

三.“無邊落木”更能從氛圍上暗示出作者的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傷感情緒。

四.“落木”比“落葉”更能彰顯出境界的曠遠。

五.“落木”和“長江”在對仗上更加工整,更加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