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荀子的儒家思想有何區別?

朱八戒CC


孟子與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傑出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以仁治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認為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是天生具有良好的品性和道德,用道德來約束每個人的行為,這是一種傳統的繼承。而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夲惡,主張施仁政的同時重法典、認為以道德約束人不可能使人改惡從善,只有施以法典.進行改造.人才可棄惡從善。這種選擇性的傳承與創新,無疑是正確的,荀子的創新成就了統治階級數千年的道德與法理統治。時至今天、道德與法制仍是平衡治理社會的天平。雖隨著時代的不但變化,國家的現代治理結構和機制不斷完善。但社會道德與社會法制這兩駕馬車仍是一個國家治理的主要架構。孟子與荀子的儒家思想仍是中國主流社會的傳家之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春華中原


1、不同點:

(1)人性論:孟子肯定“性善論”,認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荀子肯定“性惡論”, 他認為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後天人為的因素。

(2)教學思想:孟子主張“內發”,而荀子更傾向於“外鑠”。

(3)學與思:孟子比較強調“思”,主張深造自得,專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學”。

(4)對待君主態度:孟子提倡“仁政”學說。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著名的“君輕民貴”的思想。

2、共同點:

(1)教育作用:都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中的作用。

(2)教育目的:都認為培養統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標。

(3)教育內容:都強調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內容中的重要方面。

(4)都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具有儒家學派基本特點:道仁義,明人論以及重教化。


安徽一書書


同:二人繼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張“仁政”,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同時兩人都強調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

異: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現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說\

棟東動


孟子和荀子,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關照人性的成長。他們有著共同的政治訴求,就是想要秩序、和諧與穩定,但他們選擇了以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情感基調去看待人性。

孟子選擇了由內而外的視角,這意味著,想要人們行善,就需要激發性善的潛能,調動自身的資源與能力去創造美好世界。人性,確實有著對“善”的本能衝動,正所謂“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此番心念,便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孟子不僅讓人們把目光聚焦到這些心念之上,還為其建立了理念框架,即耳熟能詳的“仁義禮智信”,以普世的道德要求來引導,以具體的行為互動規範來界定。孟子傳承了儒家高貴的主體精神,這是對人性的肯定,更是對道義價值的信任。

但是,人性註定是個矛盾體,無論你如何強調善,惡在人類歷史上從來不會缺席。面對失序的世界,荀子選擇了由外而內的視角來解決問題,夾帶了強烈的實用主義精神。他戳破了人類關乎道德的天真幻想,以“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來驚醒世人。

荀子,是一個“識時務”之人,不僅如此,他還有著大丈夫的意志勇氣,提出“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驚世之言。性惡論,並不是對人性的否定,而是一種維度的認知,這種認知關照人的可塑性,重視外在環境的影響,並且試圖以這種認知來更好的協調社會生活,穩定天下秩序。


隋洛之


孟子和荀子都孔子之後著名的儒家大伽,但是,孟子主張復古倒退,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在政治方面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在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認為,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聖人。

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惡論”,這是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明顯區別!


鵬知天下


孟子推崇儒家思想中的謙虛,做事要不遺餘力。又有了自己的派系,屬於儒家的分支。苟子,是傳承於儒家思想,做事屬於儒家思想的典範。一個是追求自我改革,一個是傳承。


阿拉丁的燈


討論人本性的善惡是他們思想發展的出發點。從這個層面來說,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